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四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那么我们就是不多说闲话了,小本在一百三十五页第三行,大本在五百零七页的第二列。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第八卷,今天是第四十四讲了,各位同修。那么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从卷八讲到这个起修呀,起修分了有次第,渐次一共有三个位,三个阶段。

那么这三个阶段里面呢,第一个是除助因,第二个是刳正性,第三个是违现业。我们已经把除其助因讲完了,就是说容易犯戒,制造温床,所以要把它除掉。这是我们上一讲到了结尾。今天我们就开始讲到这个刳正性,就是云何正性这一段。这个刳字,大家以前有接触过什么意思吗?咱们中国的这个话呀,有时候确实还很,就是说基本上各地方言有很多时候暗暗地是吻合的。

我们,记得我小时候,我陕北话,陕北话里面就刳是什么意思?就是削剪的意思,就是拿个剪子把树给刳一下,土话的发音就叫刳,把这刳一下,把这旁枝末叶等等给它砍干净嘛,所以这个树就往上直着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的刳正性就是,什么叫做正性呢?杀盗淫妄是生死的正性,就是滋长生死,成就生死的,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刳正性。好我们一起把这两段读完,就是云何正性,一直到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大家找到了吗?好一起来。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緣。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好。这是第二和第三渐次。那么顾名思义,渐次就是循序渐进,一次比一次高了,一次比一次深,一次比一次清净。所以第二你看这里讲到,阿难,什么是正性?就是杀盗淫妄为生死的正性,所以说这些众生如果要修得入三摩地,应当要严持清净戒律。那这里讲到的这个如是众生,就是指的已经在前面断了五辛的人了,已经可以不沾这五荤了。

那么这样的话入三摩地,可是三摩地属于定力,定要由戒来发,因戒发定,因定生慧,所以这里才说入三摩地。那么这里讲的严持清净戒律,大家,这个词为什么用得这么的,在修饰上就是这么规矩呢?就是戒律是不容毁犯的,这里所说的严持就是指的丝毫都不能坏,所以叫做严持。那么清净者就是,不但是从身而言,还要从心而言,两厢要把它照顾到。那么为什么说,特别是这里提出来一个罪魁祸首是永断淫心,然后不餐酒肉呢?因为淫是最能够障我们的定的,大家知道一个修禅定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淫欲心。那么这个杀生呢,由于我们的慈悲嘛。所以四个根本中,只有这两个杀和淫是最重的。

这里讲到的不饮酒不食肉,就是指的,特别是酒也能乱性,也是能够成为助淫的一个阶梯一样的,所以。这个肉则伤身,就是杀害的根本。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这是到了什么地步了?即使我们吃素食,你看这个佛,他的微细的这种防范于未然。你知道我们人呀,众生呀,他是极容易增长这种习气。

就很简单的你看我们常说生猛海鲜,咱们世间常说生吞活咽嘛,生吞活咽不仅仅是说活物。在这里为了这个,常有句话叫什么,防微杜渐是吗?哎对。就是因为这样,甚至连什么呢,吃的东西哪怕你是吃素的,也要用火蒸煮熟的洁净的食物,不要吃有生气的,就是生的。你看就从这儿,从最容易的这个地方引发同类的这一类的习气,把它都给断掉。所以这一句话其实就是让我们吃熟的,吃烂糊一点的,不要生吃活咽,包括蔬菜。有这个意思,大家看明白了吗?所以你看后面讲到的说: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不可能,没门儿,无有是处就是没门儿。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为什么在这个诸戒之中,又这里独把淫欲给挑出来了?就是最难断的。大家知道我们最难断的就是这个淫心,所谓的刳其正性,正性里面的正性就是淫欲心,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以佛在这里都是狠话,大家看到了吗?如毒蛇,如怨贼。

我记得那会儿印光法师开示的时候就是,有一些有缘的呢,他的欲心比较重嘛,所以印祖就给他开示了,就说男女都一样,不是说好像说男的见了女色的,女的见了男色也是同样的,就是像毒蛇一样。所以那会儿他就为了对治这个淫欲心比较重的问者,祈问法者,他说你就当观想,说这个,就是当观男女行淫欲的时候,你是女的,你就当观男根就跟毒蛇一样,指的毒蛇的头一样;你是男的,你就观这个女根犹如毒蛇的口张开一样。就这么跟他说,如果能这样观起来的话,当下这个淫心就入清凉了,就是这个淫欲火就息掉了。

所以你看,这都是有出处的,佛在这里讲到的说,一个是毒蛇,一个是怨贼。怨贼干什么?就害你的嘛,专门跑过来害你的。所以既然你看,佛能说这样的狠话,当然我们听了也应该以狠心来把它断了,要以狠心来发愿,断这个淫行和淫心,先断淫行,再守淫心。为什么呢?淫欲确实是丧我们的法身,伤我们的慧命,损我们的法财,灭我们的功德,所有的这些都由于淫欲心来的。

那么这里这一句就是,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这是从声闻戒法来讲,就是守好身业。四弃八弃是声闻乘的戒,比丘是讲的四弃法,那么比丘尼另外还有四条。当然这里就不给大家细讲了,因为在座的都是居家之士,那么居士最好不要来去窥视这个出家人的戒律,这是在佛门有如法的规定,所以我们就还是依照佛祖之制。大家大概知道说,所谓的八弃就是一旦这种犯了,就把你弃在佛法大海之外了,就永远都不在此列了,是这意思就行了,不要细讲了。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先持以声闻的这个身戒,小戒,执身不动了以后。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也就是再进一步持好菩萨戒的执心不起,就是在心念上来守好。这样的话,禁戒成就了,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了,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你看这就是指的世间永没有相生相杀了,然后也没有偷盗了,那就不相欠了;不相欠,那就不相还了嘛,那不是就了了嘛。大家想我们好不容易来这儿一回,轮回到这儿,来干什么来了?不是讨,就是还来了,不是讨来了,就是还来了,因为有欠就得有还。所以这些,这一段都是比较好理解的,亦于世间不还宿债,这是这样。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到了这地步了,慢慢就入了清净了,修禅定会怎样呢?这是有福利的,大家来看: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就是在这样的清净修行,身心清净,修得佛的三摩地以后,就能于父母所生的肉身,也就是肉眼,就能感发这个相似的神通。因为由戒生定,由定出通嘛。通是跟空性相应的呀,跟智慧相应的,所以就是不需要天眼,不假作意,自然就能观见十方世界了。

观见十方世界,那么自然能够目睹十方诸佛。目睹十方诸佛,那么眼有了这个通,耳自然也跟着这个通,眼耳圆通了嘛,所以不需要天耳,自然能闻诸佛说法,你看这里叫睹佛闻法。无须他心通,就能够亲奉如来圣旨,这叫亲奉圣旨,就是不需要他心通,直接就能够跟佛心心相印。无须神足通,就能够游十方世界,因为这里就讲到,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就不需要神足通了。

就用这个禅定智慧力,能够知,特别是宿命清净,就能够有了宿命通。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大家看到这里讲到了五通,对吧,缺了个什么通?对,缺漏尽通。这就是第二步增进修行的渐次,但是这里没有进入到漏尽通,漏尽通在哪里?在第三渐次。好我们再往下看。

第三渐次就是什么呢?要开始违现业了,违其现业。你看: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你们读wěn呢,还是读yǐn呀?对。你看这里讲到的就是说什么叫做,问到说什么叫做违现业呢?因为前面说到持戒清净的人心中已经没有这个,你看,贪的就是淫欲的意念。大家想为什么你看这里制戒这么多,独独就是过来过去就说这个淫欲呢,贪淫呢?就是因为淫欲它是坏我们刚才说的,坏禅定的罪魁祸首,而且这个淫欲是跟外界的六尘直接第一攀揽的。

大家不要以为,最粗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淫欲,其实我们这个淫心彻底,淫心就是什么,是贪心。你除了说男女之间的淫欲之外,你对世间的任何一事,任何一物,任何一个情形,只要产生了贪染攀缘之心,其实就是淫欲心。这严格地讲到的话,你看一切的声色犬马嘛,不仅是男女之间的这种卿卿我我,还有你对其它物质的留恋,还有你对某一个所谓的描绘的情境的一种感觉好,等等,其实都属于淫欲的范畴。所以这么来看的话,所以说,你看在外六尘的时候,以淫为染尘的前导。淫为染尘的前导怎么呢?你比如说因为有声,有声音,那么你就会心就留滞在这个,淫声了,淫欲的声上了。

那么由于这个声音而有色,你的心又会留恋在这个色上了。因色有香,你就留心在这个淫香上了。因香有味,你又留心在这个淫味道上了。因味有触,你就留心在这个淫触上了。因触有法,你就留心在这个淫法上了。色声香味触法,念念都是淫心外逸的,刚才我们讲到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贪淫的话,就不会于外尘,于外六尘就不多流逸了,不会于诸声色等留心在上面了,不向外流了。

如果到了这样的情况下,外境既然淡了以后,那么一定会下意识的,这是一个必然是双管的,外境一淡,一定会反观自根,就是反观我们的本根了,本心了。那么自归圆明的话,内观就成了,就是向外奔逸的这个心没了,内观就成了。内观成了以后,外境就全脱了,就摆脱了,桶底脱落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故曰不缘,你看尘既不缘了。既然跟外境之尘不缘的话,这个时候大概到了什么地步呢?大家知道这个时候就要起动我们圆通的一个步骤了,这个时候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呀?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就是说到这地步了。

那么这个时候既然尘既不缘了,就根无所偶了。根无所偶是什么意思呢?偶是什么意思?对,就是配偶嘛,咱们常说,就是两个人合作配合呀。那么既然已经根没有配合的对象了,一定会什么呢?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了,就是六根反流全归一性了;既然返归了一性了,那么就全部没有这个六根的六个结的用了,所以叫六用不行了。大家能跟得上吧?六用不行了,在这个时候就是前面圆通里边讲到的什么呢?闻所闻尽,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大家跟着,稍微跟着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到了这个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像琉璃一样,我们知道琉璃里边有月亮隐在琉璃一般,那就说明净的这个相状非常分明。身心快然,畅快安然,于妙圆平等理中获大安隐。这个平等理是怎么个境界呢?这个安隐是怎么来的呢?大家知道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也就是怎么讲呢?就是说这种平等是心量平等了,身量也平等了,整个身量心量全部都周遍法界了,是这样的一种平等。有情也罢,无情也罢,也是同体的,不分别了,不说这是有情,这是无情了。那么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这个本来的心,与众生的心,与佛的心,没有高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就到了这个地步,才是指的这里说的妙圆平等。正因为整个平等了,一切如来所证的三德密藏,你看这里说,一切如来的密圆净妙,皆现于其中了。

那我跟大家说一下,到了这个反流全一,六用不行的时候,就到了闻所闻尽了,前面圆通章的。那么到了这个譬如琉璃内悬明月的时候,就到了觉所觉空了。前面圆通章还记得吧?到了这个妙圆平等获大安隐的时候,就到了空觉极圆了。最后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就是寂灭现前了。就是观音菩萨在前面耳根圆通章讲了他的一路闻熏金刚三昧,他的涅槃门就是这么开的。你看从这三渐次里边,也没有违背前面的圆通原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到了什么地步呢?就到了大乘的见道位了,也是我们常说的圆教的初住位。从这个位开始,就慢慢地随着他所发起的这个修行的成就,能够再入圣位了,见道了,见道就开始修道了。那么进入修道位就开始安立各种圣位的名称,后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开始安立了,就是从见道了以后进入修道的步骤,开始了。

所以今天呢,我们把三渐次讲完了以后,今天要可能这个教理上稍微有一些严谨,需要大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地领悟一下,下面的内容呢,就是要大家的心跟进上来,我们今天抽一点时间把教理给大家稍微厘清一下。到底我们说,《楞严经》也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那么这个了义在什么教法之中所设?那么这个五十几位的修证次第,它是从哪到哪?后面这一路都是修行风光呀,无限的风光下面就一步一步地给我们展露。那这个展露风光的时候,这一个到了什么地步,最后成佛的时候从哪到哪成,这里的所谓的无生法忍,已经到了什么见道位,在哪个地步,从凡夫到这儿还有多远。所以今天主要是要把这个给大家想了解一下。今天要用一下黑板,那么坐在后面的同修呢,我们也不要着急,等会儿我讲的时候你们能跟得上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给大家今天列一下这个呢?因为这个不清楚,实在是后面的渐次没办法讲。不急啊,待会儿,这都在经文里边呢,我把它连成一个表。

好,首先我们请大家先把经文翻回到,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这一章来,就是观音菩萨描绘他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的这一段。就是观音广陈卷第六,在小本的九十六页。就是: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开始了啊,大家来看,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开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一个位子。其次,如是渐增;再次,闻所闻尽;再次,觉所觉空;再次,空觉极圆;再次,寂灭现前。看到这个步骤了吧?这就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所修的这个一次比一次寂静、深入禅定的一个过程,得入圆通的一个过程。那这个过程,既然我们讲《楞严经》,他无外乎就是二路圆通,都是一个圆通,对吧?一个圆通,那么现在我们既然讲到以圆通为根本的修证路,这三渐次就全部对应在这耳根圆通的步骤中了,明白吧?

那这里怎么对应呢?大家来看啊,再看到我们刚才讲的,到卷第八了,再翻到卷第八来。刚才我们复习一下,是为了我们熟一下,还有坐在后面的,因为大家看不到,就只能听了。翻到卷第八了,大家看到了没有?首先第一个,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就是父母肉身不须天眼。刚才我们讲到的刳正性这一段,刳正性后面的看到了没有?说持戒以后没有相杀相生之业了,那么偷劫也不行了,无相负累了,世间不还宿债了。这个时候,是清静人修三摩地,找着了吗?大家不要看我啊,先看着经文。修三摩地开始,父母肉身不须天眼,到这个时候就出境界了。

这个境界是出到哪里呢?你看: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然后呢,睹佛闻法,游十方界,看到了吧?宿命清净,得无艰险,看到了吧?就这三层次第全部在哪里了?就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这个级别里,对上了吧?那么后面看到的说旋元自归,这到了哪里了?到了违现业的这段中了,违现业的这一段,找到了没有?旋元自归,根无所偶,找到这两句了吧?它不是连着的啊,就是我们要描绘,就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是什么?如是渐增了,进入到刚才观音菩萨所修的如是渐增了。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这句话找着了吗?就是刚才所讲的闻所闻尽了。

那么譬如琉璃,这个时候更出境界了,内悬明月,就是觉所觉空的境界了,刚才讲的觉所觉空。那么再往深了,妙圆平等,获大安隐,就是空觉极圆了,空觉极圆的地步。最后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就是最后的寂灭现前了。这就叫一路涅槃门,一路庄严路,所有的都围绕修行的这个圆通。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能讲到这里呢?我们要再给大家把这个配上来,就是依照着我们呀,比如说五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待会儿不是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嘛,等觉、妙觉,对不对,从哪里起位呢?从十信起位,十信起位配这里,大家来看。初信,二信,三信,我把它列一下,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是十信位,省略一下。十信位里边跟这个,就是我们起步修菩萨行,开始不是要起到十信位,对吧。十信位里边,这个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就是到了初信,明白吧,到了初信,就是自然观见十方世界。那么睹佛闻法,游十方界,到了什么呢?到了二信和三信了,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中的二三信了。

就等于说睹佛闻法,游十方界,有了这个功德,就等于说已经到了二信和三信了,明白吧?那么到了这个宿命清净,得无艰险的时候就是什么?四信和五信了。如是渐增,就是六信。闻所闻尽,就是七信。觉所觉空,就是八信。空觉极圆,就是九信。寂灭现前,就是十信。总共就是圆通章的一路走过来的修法,到我们这里讲到的这个,就是从动静不生到寂灭现前,到我们这里讲到的三渐次,跟我们马上后面要讲到的十信位,是完全连通的,大家懂吗?

这个表现的我们看清楚了没有?就是前面观音菩萨所陈的动静不生到寂灭现前,跟我们刚才讲到的三渐次的从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到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也是一个路子,而且横向是可以联系的。那么这个横向联系这是本经里边给我们所讲的次第,对不对?那么跟所有的就是我们整个佛法里面所设的十信也是通的,也是通的啊。下面,这个板块大家听清楚了吧?听清楚了没有?就是圆通的步骤,跟三渐次的步骤,跟我们十信位的步骤,之间是有通的。现在就给大家已经通了,横化了这个通了。

通了以后但是,后面要说一个什么呢?这里的十信不是我们笼而统之的十信了。要不然大家想想说,我们也相信三宝呀,十信的第一个信心就是,听到三宝有没有都心不惊动,肯定有,不怀疑了。那可能我们扪心一下,好像我也有这种感觉,那我怎么还不能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呢?

《楞严经》大家说为什么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呢?因为他这里的起信是什么呀?是从圆教的角度起信的,就是从这个步骤里边,步骤之外还有步骤,是从最高的起点起的,明白吧,就是从如来密因修证的了义,从了义的起点起的。我们现在起的都是从不了义的起点起的。所以怎么样叫了义,怎么样叫不了义呢?就要往回退了,下面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台教下。因为我们不了解一下天台教下,今天的课就听不明白,所以这个前步骤大家一定要听明白。我首先问,圆通章的次第,三渐次的次第,跟十信位的次第,你们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啊,好。听明白了。

下面我们要有一个概念跟大家说一下。大家要知道佛讲法呀,是讲的一代教法中,他是应机施教的。那么应机施教,每一场法会,每一个法门,每一个角度视野,他是高低层次不一样的。对什么样的根基,高根基大根基,你说低法小法就不相应了。可是还有小的根基他必须要听小法。可是如果小的根基说大法的时候他又听不懂,那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天台宗智者大师,还大家记得啊,智者大师对于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作了独属于中国人这个微细的参差理解。参差理解是怎么理解的?就是说把它割成四个版面,这个版面的高矮是这么个范畴,再一个版面的高矮是这么个范畴,再一个又高了,再一个又高了,但是它之间还是横向联系的,从起点到最高点,还是从凡夫成佛的过程。

可是在始至终,一个次位一个次位,可能说这个,比如说小根基的人,他证到阿罗汉果了,大家知道我们上座部,二乘啊,他觉得证到阿罗汉果,他就认为成佛了。可是呢,如果叫圆教来讲,就是最圆满的根器的人的话,证到阿罗汉果还在哪里呀?大家知道在哪里?初信是初果,在哪儿呀?七信。就是我们小乘法的证到七信了,证到了阿罗汉果在圆教里面只到七信了,大家知道吧,到了七信以后,就等于证到阿罗汉果了。所以你看刚才我们七信所对的是什么呢?七信所对的就是这个闻所闻尽,这个时候就是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了,就是六根可以任运不染,不对外境的六尘所左右了。那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法到七信了说,这不就是点信心嘛,我也有信心,怎么我这会儿还被六根染呢?

所以大家要理解一下,天台教法里边有一个叫藏、通、别、圆。这个首先了解一下,要不了解确实咱们下面讲不起,就是讲不下去了。藏通别圆顾名思义,我们也不要把它想复杂了。什么叫藏教呢?就是我们说的但说三藏教。但说三藏教就是,如果一定要盖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乘法。他只修四谛,修十二因缘,证阿罗汉果,或者证辟支佛。

他就这么个视野,他就这么一个心量,就自己了道。那么什么叫做通呢?因为有一类的人呀,他也可以修藏教,他也够得着修别教圆教,所以这一类的人呢,就看你缘法听什么法。你听的,你比如说通教的根基就这一类的人呢,如果他久而久之修得就入到藏教里边了,他最后,大家见过那样的人吧,修着修着就修内观去了,这就有点意思,不一定全是,就入到藏教了。

那么如果说他遇到大乘法了,随着因缘他迈入大乘的话,就通到后面的别教,也可能直接通到圆教了。这是这一类的根基。那么为什么叫别教,这都是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别教就是有别于藏通前,有别于圆教后,独对菩萨说的教法,只对菩萨根性,利他之人,界外的大法,又够不着佛的圆满境界,又比藏和通要超然于外。所以就说有别于前后,所以才叫别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乘法,一大乘,菩萨乘。那菩萨乘之外还有佛乘呢,佛乘就是纯圆独妙的圆教。

那我们怎么来判别这个藏通别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告诉你,比如说我们来观法。观法你像我们现在不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对不对,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从我们本来的这个真实相,这个现实的境界中,我们去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直至一切法都是佛法,就在这个上面见差别了。

怎么样?比如说修空啊,比如说空法,藏教的小乘人叫做析空,他观的时候是析空,析法见空,分析的析。就是把这个比如说色受想行识,他一定要一样一样地把它分析好了以后说,原来五蕴皆空,所以叫做析空观。大家能明白吧,析空观。那么这个通教的人呢,就比他厉害一点了,他也是观空,但是他是体空观。顾名思义,为什么叫做体空观呢?就是他不用去一样一样的,就是五蕴皆空他当体就空,直窥五蕴,当下就见空,不用说一样一样地在那儿罗列出来了再去说,这是一个色受想行识,然后才发现它是空的。他是当体就是空的,这就是比前者利了一点,对吧,根性就利了一点。

但是他们要记住,都修的是空观,不见中道,大家要知道。那么如果我们一定要严格地讲,在这种高的思辨中,你想我们说,我们立足于有而去修空,可是大家知道空有都不是究竟的佛法。有的人适合从有修,有的人适合从空修,但是空有都是什么呢?空是一边,有是一边,还不是二边分别嘛。所以这个时候就立了一个中道,中道之观,中观。中观就是只有别教和圆教,从别教开始,区别于藏通,就是从到底他是修空呢,还是见中呢。中就是这个中道之观,在一切法上开始见,所以说。但是这个中有差别,别教叫做什么呢?次第,次第三观,是什么呢?就是空,假,假就是有的意思,假有嘛,空假中,他就像析空一样,要一样一样地观,先见空,再从空入假,再从假入中,就是只能这样去观。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次第三观,他不能够一心三观,也叫圆融三观。观一切法,不管一声一色一香一触,全部是什么呢?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即假即中有另一个表达意思,就是非有非空非中。就是在这个法上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你不能在上面动任何一点心思,就叫做一心三观。说白了说俗了就是,不要在任何法上动任何一点心思,那么这个见解跟首楞严一样不一样呢?对,所以我们下面讲的渐次,跟藏通别都没有关系,大家要知道,只就着哪里下手呢?对,从圆教开始下手。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直接后面的位次,要不然我们会讲到,通常大家可能也学了一点教理了,从十信十住十行往上走的时候,也觉得自己也有一些相应,那是常途之法。但是《楞严经》大家不要忘了,经题就告诉我们是什么呀?是修证了义之法,是如来密因,如来密因就必须大开圆解,明心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起修。所以圆教的起点最高,天台宗有一句话叫,以汝之果为我之因,就是你的果都不如我的因高,就是我的因地都比你的果高。你想圆教的七信了,才断见思惑,那想想到成佛,那中间的菩萨那要高妙到什么地步呀。如果说通教来讲的话,等一下我们再来分别这个内凡外凡。这个藏通别圆,大家稍微有个感觉了吧?有没有?

再比如说吧,比如说我们再来个区别,比如说就是藏通,藏通来讲,见只见什么呀?只见空性,不见佛性,就是中观。我们把它讲成一个佛性吧,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其实就是表现的中道妙义,也就是说见佛性。所以只有别教和圆教才能见佛性,但是别和圆之间又怎么分别呢?因为我们只讲圆,还要抛开别,别教的够不着《楞严经》的这个如来密因,修正了义,因为别教(之后)还有圆教,它是不了义的。那它怎么见佛性呢?

这个佛性就是别教不具法,圆教叫具法。什么叫不具法和具法?大概我说白了你们就理解了。这个别教的不具法就是说,虽然见到佛性理了,但是他用的时候还跌跌撞撞的,可能就跟我们现在说,智慧是悟了,到了跟前了,他修不起来,还有习气。这是相似的一个比喻,所以不具法就是说,没有干扰的时候,可能他佛性在。那么具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干扰,任何情况,他都能任何法上他随时随地念念都见佛性,所以叫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这个意思。《法华经》里讲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唯说纯圆独妙,就是这个意思。能明白吧?具法和不具法这个太专业了,有点难为大家。

那大概比个意思吧,大家都学过《法华经》吧?《法华经》,藏通别圆都依着法华的妙义给它厘清出来的。那么还记得《法华经》上有五千人退席吗?对吧,那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圆教,他的最高果位都在这儿,他根本就圆教的什么修断,他连名相都没有听过,他受不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听下去他要毁谤的所以佛就默默无声,让他退席。就跟我们在现场有的人一样,他听了以后,听《楞严经》他根本听不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走了,那我们也不拦你,赶紧走吧。因为什么?你听不懂你还得毁谤呀,对不对?

那么这个圆教是怎样的呢?在什么地方?你看记得《法华经》里讲到的提婆达多授记品,知道吧?提婆达多如果从藏教的角度来讲根本理解不了,提婆达多这么一个地狱种子,他怎么能够授记成佛呢?所以是从藏教的角度说提婆达多是一阐提,成不了佛,明白吧。可是如果立足于圆教的角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就有提婆达多授记品,这个依着经文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就叫具法,就是任何事都有可能,都是佛法,纯圆独妙。咱们《楞严经》为什么一开始就是说,你要从了义起修,才是修证了义,才是了义修证呢?就是因为要圆教。好,这是又一个板块,大家听清楚了啊。

好。那么我们就把藏通别全部去掉,开始立足于圆教。再来回顾一下,记得给大家讲过还有一个概念,这三个概念厘清了,待会儿我们在讲这个次第的时候大家就差不多了。这三个概念厘清了,就是什么呢?第三个就是六即佛,还记得这个概念吗?六即佛就是六个位次,从凡夫到成佛的位次。六即佛你明白了以后,就是我们理即佛名字即佛,然后呢,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

所以你看这个教理,最好我们真修实证,或者往生,往生那儿的话,这些就一目了然,不用说了,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候你看我讲的也有点就讲得糊了,你们听的时候也对不上号。这六个次位就是从凡夫到圣者,在《涅盘经》里边两个比喻,所由智者大师也是承他师父的教义吧,所列出来天台教最特别的陈述的六种成佛的次位。

什么叫做理即佛呢?就是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是佛。这是从什么呢?从理上来讲的,所以叫理即佛。

名字即佛是什么呢?到这地步的时候就开始开悟了。为什么叫名字即佛呢?就是这个时候呢,以听到这个不思议的佛性,然后你开了圆解了,明心见性了,明白吧,所以叫做名字即佛。就是顾名思义嘛,就是你这个号上,就是你这个整体的见解上、知见上,跟佛同俦了。但是你的烦恼一丝一毫还没有断,开始在哪里断呢?

在观行即佛的时候开始才正修了,现在我们都属于盲修瞎练,因为没有开悟。所以在观行即佛的时候,才开始迈入这个修行位次。那么要跟大家讲一下,观行即佛修行位次的时候叫做外凡位,外凡五品位。这在《法华经》里面有这个内容。什么叫做外凡呢?外凡就是离见道还远着呢,到了见道,马上要见道的跟前了叫做内凡,外凡就说你修行离见道还远着呢。

所以说这个就叫外凡,叫五品位,它在《法华经》里面大家叫做什么呢?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是在观行位里边的所有的修行内容。那么我们就跟大家讲一下,坐下来我们慢慢消化一下,因为确实对大家来讲这个可能有点难。看得到吧?好那我们都知道,就是到了这个观行位的时候,所谓的观行其实就是进入修行状态了,这个时候就是全情向佛道,全情修佛法,全情要成佛。

念佛就是念佛的这个色身相好,念佛的法身实相,念念都是觉的,向佛道了,就等于说起观行了。那么在这个观行的过程中,你比如说随喜,对这个不思议的妙法,大家知道都是圆教啊,就等于说《楞严经》讲的这个如来藏性,不是我们说听了一下皈依三宝,就对不思议妙法起了随喜心了,是开悟之后,对不思议妙法起了真实的随顺的欢喜了。这个功德不是我们世间的说今天接触了佛法,看了一本经书,马上有点宿世的善根,不在这个境界了,这是属于藏教的境界,明白吧,我们现在的起步高。所以第一个随喜就是,对不思议的这个明心见性的佛性之法生起了欢喜了,这个功德大得不得了。

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五十人功德这么一个名词,我不知道你们读过《法华经》里面,就是对于这个法辗转随喜,到第五十个人的时候积攒的功德,就是一个随喜了,另一个见他随喜也随喜,辗转到第五十个的功德的时候,比什么呢,比这个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的所有众生都成阿罗汉果,得涅槃的功德都大。大家想《法华经》五十人,五十人的随喜功德,就因为随喜这个佛性妙法。所以叫做随喜品,五品弟子位,随喜是一个内容。第二个读诵。读诵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在修观的时候,修观的时候不断地读诵这个妙法,这个佛性妙法,那么读诵的时候,能够匡正他的观法不走偏,不散掉,一直走,一直诵,相辅相成,所以叫做读诵。

那什么叫做讲说呢?就是不但自己能够受用,还能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开悟,悟到这个如来藏性。这就叫做讲说了,在讲的时候自己也说,自己也讲,自己也听,那么这个理,就观这个不思议的如来藏性这个妙理越来越增胜。在增胜的情况下就有点能力了,可以兼执,兼执干什么?去修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不是我们现在没有三轮体空的那种给人家点钱,人家的那布施就是以三轮体空为标准了,大家明白吧?所以在这个里边,可以兼执地去以理伴随着他,支撑着他,依着这个理,去在事上去见这个理。就是可以在生活中,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在生活中慢慢地可以,在生活中也起这个道理的正念了。

那么正行六度就是什么呢?整个他的圆满的这个观法已经熟了,稍微熟了,所以事和理相互圆融了。不但在理上面通了,事上在事里边的时候,也能够起这个理的正观了,也能够起这个智慧真理的正观了。所以在事里边不妨还惦记这个理,这个智慧;在理中还能够销融这个事,不是说一件事一件事是隔开的。这叫做五品弟子位,就属于观行即佛。所有开悟的人开始起修,就进入观行即佛阶段了。

那么什么叫做相似即佛呢?大家看,我们还在从圆教的角度,相似即佛,观行即佛叫做外凡,相似即佛就叫内凡了,就是马上要见道了,开始真正的好消息要来了。就是圆教的见道,见什么?圆教的见道必须见什么?刚才给大家讲了,见什么?对,见佛性,不是见空性,不要搞错了。

圆教的开始内凡就是,相似即佛就要见佛性,这个内凡就是指的什么?咱们《楞严经》里边要讲的什么呢?十信位了。那么这个十信位大家知道,像七信的时候就证到阿罗汉果了,初信的时候是证初果,就是预入圣流。大家想想,在藏教里面的究竟以为成佛的这个极果,就是到了极致的这个修行成就圆满了,在圆教里面还在哪里呀?还在凡夫位呢,明白吗?还没有入圣呢,只不过是入了内凡了,比外凡稍微强一点,所以叫做相似即佛。

真正的圆教修行的最艰辛的功夫在哪里呀?分证即佛。分证即佛是什么?就是我们下边要开始讲的五十二个次位。

终于讲到这个头了,听明白了吗?因为下边要讲这个,就是前面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那么我们再匹配一下,就是这个六即佛里边,像这个名字即佛和观行即佛,就是我们的三渐次里面的第一渐次,明白吧?六即佛里边名字即佛和观行即佛,就是我们这三渐次,刚才讲的三渐次里边的第一渐次,在这个层面。那么第二渐次在哪里呢?在这个五品弟子位,就是外凡不是有五品弟子位嘛,五品弟子位和什么呢,和十信的前五信,在我们《楞严经》三渐次里面的第二渐次,跟这个是持平的。第三渐次在哪里呀?在十信里边的后五信,六七八九十,就在这个第三渐次。

二渐次。一二三,第一渐次,名字即佛。观行即佛,那么这个观行即佛五品弟子位是二渐次,包括了相似即佛里面十信的前五信。第三渐次就在整个的后五信。所以大家看到了吗,三渐次并没有开始见到佛性,只是开始见道了,到了见道了马上要入什么呢?要入干慧地了。要干慧地一入,要开始分证即佛,但是尚还没有到分证即佛的地步,所以在分证即佛之前,讲的是三渐次,从上一讲到我们刚才给大家贯完的,三渐次都在分证即佛之前。我们后面的内容开始就讲什么呢?分证即佛,它所包含的内容。那么最后的究竟即佛就是妙觉,就是《楞严经》里面的等觉妙觉。

整个这个次第大家要搞清楚。那么在这个分证即佛上面,才真正地分了五十二位,平常也说四十二位。分证即佛是什么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等觉,妙觉反正也能划在这儿,也在佛果里边,要么四十一,要么四十二,都可以说,这所有的这些都在分证即佛之中。后面的内容我们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我们十信还要讲一下,但是主干都设在分证即佛中了。就是后面我们要讲这个一次一次的地位呀,到了什么地步呀,出现什么状况呀,什么境界,什么殊胜等等,全部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所以这个里边,还记得《法华经》里面讲到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记得吧?什么叫佛知见?就是中道佛性。所以只有在分证即佛的时候才见佛性,才步入见佛性。十住,就是开佛知见;十行,就是示佛知见;十回向,就是悟佛知见;十地,入佛知见。开示悟入,就是在这住行向地四个层位展开的。我觉得我是讲得稍微有些清楚了,不知道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因为下半场要开始就步入我们的什么呢?就开示悟入了。那么开示悟入之前是什么个情况?三渐次,十信,六即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知道吧。那么这个名字即佛和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就是指的十信,分证即佛就是指的后面的次位,马上要讲的这个次位。还有一个大背景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放在哪个教下面的?对,不说藏不说通不说别,只说圆教,因为只有圆教,才跟《楞严经》讲的修证了义、了义修证是步调一致的。

所以讲《楞严经》的位次必须放在圆教的下面,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放在圆教的下面,那么《华严经》里面也有菩萨的位次,《梵网经》里边也有菩萨的位次,他都说得不一样,你有时候就对不上,对不上号。所以说,我们现在最好是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判完了以后,说原来放在圆教的下面,

那就什么都有层次,没有对错,只有角度。因为我们其他的方式你觉得你这么讲不对,那个上面是那么讲的;或者说那个上面讲的在这个地步,你怎么这儿就给提到这地步了,好像两个不一样。所以大家发现了么,只有站在圆教的角度才能知道包容藏通别。我们就明白说原来没有对错,藏教没有错,他说提婆达多不能成佛,是立足于藏教的角度,他就不能成佛,是对的。

可是立足于圆教的角度,提婆达多完全可以成佛,也是对的。所以他不能成佛和可以成佛全都是对的,只看你放在哪里来讲。那我们为了把《楞严经》的位次听对,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只放在圆教下面来讲,所以到了七信,还只是一个阿罗汉;可是到了七信,已经就证到阿罗汉了,是这个地步。听明白了吗?好,那么我们时间关系,先把位次搞清楚,下半场开始就步入这个十信十住了,开始一步一步地讲。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下面我们开始第四十四讲下半场的讲解。下半场的讲解呢,首先还是要把这个次第再给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这些修证位次呀,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名义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最常接触的,就是《华严经》里边说的次第。刚才讲了,也有《梵网经》里边也讲,这部经里边也讲。

那么也以前有一些大师的注释,他是把这个里边配着《华严经》,又有一些出入,有一些不对称的,再进行进一步地怎么样去引申,去让它尽量地去吻合。那我想是这样的,蕅益大师有一个见解,蕅益大师有一个见解就是什么?说菩萨不要说后面的各种诸位次了,初地一念发心的一念功德,说这个功德三世诸佛都说不能尽,就是我们最初一念发心。你看《华严经》里面说,从初发心,即成正觉。那也是说的念念不离开这个圆法,圆修圆证。所以说,说不能尽,何况说这个每一位每一位,一位比一位深、一位比一位高、一位比一位广的这些诸菩萨的功德海,那就更我们凡夫根本就搞不清楚。

所以说每一部经里边,你可以说有文,文也是不一样,或者指的义也是不一样,这很正常,因为佛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都说不错,看站在哪个角度。那我们在凡夫的情况下的话,你就不必要怎么样?不必要非要牵强贯通了,不一定非要牵强说,《楞严经》里面的跟《华严经》里面的怎么样,不需要。为什么呢?他是只需要我们,特别是这部经典是纯明圆观的,就是圆证圆修的。那么只要说,文又简,义又幽,幽微难至嘛,所以说只需要我们略消文本就可以了,就是略微地这样知道一下一路的风光。你一定要去配合的话,就成了牵强附会了。

所以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需要你观心密证。就是你这个风光你自己去走吧,到了那儿了你就知道是这么回事了。你看我们说十信十住十行,他每一条就那么几句话。那大家想想,每一地的风光几句话能说完吗?对吧,一念三千,性相因果本末,他说不完呀。他就是那么一说,然后我们领略一下,是这样来学习这个位次。特别是我们学习下面的这些十信十住的这个位次,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第一个希望我们是心里仰慕圣境,就是对于诸圣人的一路的这种圣人风光就会觉得心起渴仰,然后去策发我们,不是去天天就在那奢盼去了,干什么呀,策发我们的精进修行用功,策发我们念佛赶紧往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也可以让我们说,原来真修实证一路上的风光是无限的,后面的一地比一地深,一地比一地广,风光是无限的。第三个还有一个,防止我们上下混滥。以凡滥圣就是这么出来的,你没有到那儿,你开始说你到那儿了,那么依照这个次第一看,说你差得还老远呢。说你就说,因为有一些外道魔头就给人授记嘛,你已经到哪一信了,你已经到哪个住了。

我那会儿在微博上批了一个外道,他们那些邪见弟子们就开始说了,我说这个外道到处给人乱授记,说他已经证到什么地了,给弟子说你已经到了哪一地哪一地了。他反驳我,说我们师父从来没有说哪一地,只说到了哪一信了哪一住了,不说地,说给人授记说你已经到多少信了,十信了还是七信了,你已经到了哪一住了,七住了还是八住了九住了,说只说这个,从来没有授地。你看。那真正大家想在圆教下面,你要记住啊,至少一个分水岭,到了七信的时候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都断干净了。那如果从藏通别的话,那到了七信可能烦恼都没看清楚呢,不要说断了,所以这是不一样的。

那下面我们就是说要进行引入一个词,还需要给大家作一个铺垫,就是你看第一个叫干慧地,看到了吧?等一下我们再读,这里就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纯是智慧,慧性明圆干有其慧,名干慧地。那我们这里又来说什么叫干慧地呢?干慧地是从哪来的?

所以说为什么说天台宗,我们学教法呀,我们说宗门教下,宗门教下,只有天台宗确实能把这个教法讲得非常透彻。你看我们刚才讲到的说藏通别圆,这个干慧地呀,在圆教里边还不是很主要说这个名词,这个干慧地是引在哪里的?通教里面常用,通教。通教为什么常用?因为通教不是它是等于说通前通后嘛,对吧,它都能面面俱到,所以它的阐述角度又是从一个横向的阐述来列了十个地,这十地又是出在《般若经》里边。《大品般若经》里边又出现了十地,第一地就是干慧地。藏通别圆的通教就是从这个,这是在《般若经》里面是总说,是整个所有的修行,行者,统摄在这十个地里边。

所以这个位次来讲,你比如说干慧地,就是比如说,就是通教来讲,那就通藏的话那就很简单了。就是刚开始我们这会儿说,说的时候一切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干慧,但是做的时候梦幻不起来,所以是干的,这个时候就能称干慧地了。所以说干慧地这是第一地,是通教里边。为什么通教用这个?大家来看: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这是就等于说修行位的,离欲地,这些之前都属于凡夫位,顶多就是一果二果三果。只有到了已办地的时候,就是阿罗汉果,知道吧。所以这十地跟我们后面讲的什么欢喜地、远行地、不动地的那十地,完全是两个概念,明白吧,它只是在通教的统摄下,又从这个角度立的。

通教里面有一个名词叫,三人共行十地,三人同断见思。就是通前通后,但是你总得修吧;总得修,断的烦恼总一样吧。所以就是把这三种人并在一起,到已办地的时候,就是证罗汉果了;到辟支佛地的时候,就是证缘觉果了;到菩萨地的时候就是证菩萨;到佛地,最后是佛地,就是成佛了。这是指的通教,它是这么来编排这个证位的。

所以叫三人共行十地,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人嘛,小乘、中乘、大乘。三人共行十地就是指的这十地。三人同断见思,就是都得从见思惑开始,到这儿他们都断见思惑了,已办地,已办就是大事已办,了生死了嘛,证阿罗汉果了。那么辟支佛地,菩萨地,到这儿修,但是一定得先断见思,再断尘沙,再断无明。所以这又是这么一个粗线条,跟我们后面要讲的那个欢喜地、不动地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那是常规说的十地,这个十地就是由于《般若经》里面列了这十地,所以天台教下把它列为通教,通前通后,通用三乘。我们现在就等于说对通教也有了个了解。

那为什么要给大家讲呢?就是因为这里圆教开始的,用圆教的法来讲,借用通教的名,名词概念,在这儿说了一下。所以我们在这里后面看到干慧地的时候,不要以为说它涉及到通教。因为有的人还是挺爱研究教理的,他回去一看,原来发现这说了半天说光讲圆教,怎么这出来个干慧地是在通教的教下讲得多?这是借通教之名来表圆教之法。所以这里的圆教进入干慧地的时候,已经就是说把三渐次乃至十信就修圆满了,进入干慧了。这种干慧就是说见到佛性的干慧,不是我们见到如梦幻泡影有点感觉的干慧,明白吧?所以这三人都在这个范畴里边,但是不一样,我们还是站在圆教的角度讲。记住啊,这是干慧地,这也算一个知识给大家说一下。

好,下面就要开始入到这个位次经文了,大家我们还是把书翻开,小本在一百三十五页,大家一起来念,诵一遍。一直读到这个,从阿难是善男子读到十信位,就是所去随愿,名愿心住,这段话找到了吧?好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

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好,就到这里。这是我们就是开始从十信位讲起了。那么后面的内容就是确实是很教,单纯的教理上来讲。那么尽量如果说我们有一个修道之心的话,就会确实生起非常渴往。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觉得说,哎呀这么好,哎呀这么难。那到往后十回向十地的时候,这真的是能够理解说,下下位都不知道上上位的什么名词概念,怎么修,怎么举手,怎么投足,什么都不知道,想都想不来。

你说我们有时候现在要讲圆教,根本讲不明白,只是依着凡夫心,有一个圆概念而已。那么这里开始就着圆教,圆教借用了通教干慧的名词,来形容这个时候前面所修的三渐次圆满了以后,也就是耳根圆通上面寂灭现前的时候,就开始要见佛性了。见佛性可是在这个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干慧的位置,大家来看: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就是说这个时候,这种欲爱的爱河欲海已经枯竭了。因为前面所说的这个渐次之理,不是心里就慢慢没有这个贪淫了嘛,那这个时候三毒烦恼就不起现行了,记住到这地步的时候,三毒烦恼都不起现行,不追逐六尘了。

回光返照,那么这个根尘纵然相对的时候,心也不随境转了。大家要知道,这个时候不随境转不是我们说的不随烦恼转。不随空转,不随解脱转,不随了生死转,都不转了。因为你想到七信的时候,还有一个生死,还有一个涅槃嘛,他还被转的嘛,罗汉还被转着呀,所以才有变易生死。

所以这个时候呢,除现前的,你看,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什么意思?除了现前残留的这个我们的色身物质之外,更不再延续分段生死了,到了七信的时候分段生死就了了嘛,就了了生死了嘛。可是那么再这个你看,执心虚明,纯是智慧。就是执是执著,不是我们执著财色名食睡,执著什么?执著有我,这是第一个;执著有法,这是第二个。人法的执著之心已得到虚明无碍了,纯是人我空、法我空的这种智慧,所以说纯是智慧。慧性增明,这种智慧增明圆满,那么这个时候,俱空就是人空法空的这个智慧就现前了,所以才能够蓥十方界,就是照耀十方世界。尽管如此,在圆教的教中来讲,只能够算干有其慧,叫做干慧地。

也就是说干慧地的这个层面在哪里?在十信位的后三信了。前七信不是已经断了生死了嘛,断完生死还有后三信。这三信里面,你世间的这个欲望呀,这个习气呀,刚刚干掉,也就是伏在那儿不起了,可是无明还没有破,还没有见中道佛性。破无明才能见佛性嘛,所以顾名思义说,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就是指的没有跟如来的中道佛性之法的这个接上头,还没见道,所以叫做干慧地。大家盯着经文。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是十信的第一信,叫做信心。为什么叫住呢?就是这十信呢,又是从后面的十住的初住开出来的十个位子,所以这里边每一信都带有住。你看第一个叫做信心住,第二个叫做念心住,就是说这十信是十住里面除去后九住,前一住所开出来的十种位次。什么叫做即以此心?就是即以这个干慧的心,证到干慧的这个心。中中流入是什么呢?就是以中道智来会这个中道理,全部是佛性的中道,不是偏有,更不偏空了,迈入中道佛性,那么一一流入这个本源心地了。

所以在这里边,这个你看是什么呢?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就是所有这些多生的习气等等,开始就灭尽无余了。因为到干慧地的时候,就等于说顿悟了,见解就跟佛一样了,顿悟佛,但是多生的习气特别深,慢慢地消除,就是从干慧地开始,十信十住地开始消除了,随时随地的趣向于这个初信乃至十信,所以这是干慧地的时候让它圆满。

干慧地以后就步入这个中道的时候,叫中中流入,什么意思呢?源于中道之中,而流入法性。第一个中,就是指的这个中道的道理。第二个中呢,就是意思说这个十信,第一信就始终在这个中道道理之中,听明白吗?第一个中是指的中道之理,这个道理;第二个就是指的你始终就在这个中道之中,所以叫做中中流入。

那么圆瑛法师他也讲过这个中中流入,这个词很微妙,所以大家从各个角度我们来领解一下,就更容易理解它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圆瑛法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说在这个闻性中,是指的第一个中。在这个闻性就是,还在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闻性嘛,还是等于说没有离开修耳根圆通的法门。在这个闻性之中,以这个中道的智慧观这个中道的佛理。

所以第一个中是指的闻性之中,第二个中是指的中道之理。其实跟刚才讲的那个住在中道之中还是一样的道理,是不是?所以说还在这个闻性之中观这个中道之理,所以叫中中流入。特别像通理法师他讲的就是说,从这里开始的初信,到最后的佛果,中间的五十七个位皆不离开中道,皆在中道中求证,所以叫做中中流入。还是讲这个道理,只是换一种说法。

而且在这个具体的修行中,你看为什么中中流入,中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意思。到了初信位,圆教的初信位,它是什么意思呢?从以后开始修习呀,既不废事,也不过执了。大家能听得懂这句话,既不废事就是说,虽然在这个中道道理之中了,可是他并没有废弃事相上的修行,说不需要皈依了,不需要受戒了,不需要读诵经典礼拜佛了,都不需要了,为什么,都是中道,一切都是佛法,就不用了。他不废这个事,还是老老实实让大家三皈五戒,老实修行,尽管已经见到真正的毕竟空理了,中道之理了。第二个是什么呢?虽然不废事,也不过执。

就像我们有些修行人一定要怎样怎样,今天我睡觉已经快困死了,我一定要念满五万声。他不会了,他随缘了,不执著说一定得今天修得到了这个地步,一定得把这个苦修修好,把这个功课做满,等等这些,他也不执著了,因为什么?那又等于说另外一种执著。就是不废事,说明你不执著理。不过执,说明你不执著事。理事都不执著,所以不偏不倚,任运流入中道妙理,所以叫中中流入。这就是更好地理解说,具体我们生活中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圆通妙性逐渐就开发了,你看,圆妙开敷嘛。开发了,那么从真圆妙,就是从已经发起的这个真妙圆通中进一步,就是等于说我们说,怎么说呢?再给它加固,巩固,再提升,重发真妙圆通,所以叫重发真妙。这个时候就等于说犹如莲花开了一样,怎么样呢?逐渐盛开一样,莲花逐渐盛开,妙性的自心本不生灭了,就相信这个不生不灭的中道佛性永远不退失了,不会退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理,他已经决定信心了,永远不会退不会改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中道佛性之理。一切我执法执,你看这里讲到的,一切妄想灭尽,一切我执法执乃至空执,对空的执著妄想灭尽无余了,只剩下这个中道纯真之理彰显在那里,这就叫做信心住了。这是第一位。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你看又来了一个念心住。就是说前面的中道纯真之性,你已经不是扎实了嘛,对吧,明明了了了,不会再被所有的这个外在的邪说所蛊惑了。

由于不会蛊惑,所以于诸法中,就是每一个法,也就是说每天的生活中吧,每一个身心世界,都能以这个中道的正理来融汇贯通一切的事了,不是以空来融汇贯通了,是以中道正理来融汇贯通一切的事相了,所以说这里讲到,真信明了,一切圆通。既然能够圆通贯化了,那么你看,五阴色受想行识也不能覆盖了,十二处也不能局限了,十八界也不能间隔了,因为通了嘛。既然不能间隔,那么在所有的这个,乃至你看,不但说这个不能间隔了,在这个现生之中,就是当下的这个色身之中,应断的习气他能够忆念不忘。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就是他明明知道这个习气,有时候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忘了断它了,总是随着习气走了嘛,是不是?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就能够说知道这是个习气,知道这是个习气的时候就在观照,就在断习气了,不被习气所转了嘛。什么是习气呢?

我们在这里现在最大的习气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是什么?说每周日都要来这儿听《楞严经》,一次又一次,两年半的时间,形成什么了?周日听法的这个习气了,这就叫习气。说一定要听懂,一定要听懂,听不懂我就着急,每次都这样着急,念念都着急,要听懂要听懂,又成了习气了。所有的都是习气,久久就成习了,一旦我们住进去就出不来了,忘我地投身到习气了。

但是到了念心住的时候,他能够知道这个习气应该断,能够忆念无忘地断这个习气,不被这个习气所转。你想我们很多习气嘛,一天三餐是不是习气?早上洗脸是不是习气?做人的时候生生世世就是这样的。我记得小时候听故事还说,上古的时候是三打扮一吃饭,就是一天洗三回脸,然后吃一餐饭。后边还听老人家讲过说,不知道由于出来一个什么神,然后出了个什么典故,最后就转成我们现在是三吃饭,一打扮了,早上起来洗涮一下,梳一下头,然后一天也是三餐。这都属于日复一日,都是念念不忘的习气。所以真正入到这个念心住的时候,就念念不忘除这个习气,不是念念不忘投入到这个习气,念心住是念念不忘除这个习气。

不但能够忆念不忘,现生之中,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舍身受身的这个生死之中,所有应断的习气都能够断。为什么?因为这些习气都能够现前。你看证到这个果位的时候,三世之中自己轮回中所有的习气都能现在前了,你想那是什么境界呀。所以圆教圆教,纯圆独妙,不可思议的。到了二信的时候都这样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习气都断了,皆能够忆念不忘。你想我们现在修行不就最害怕的就是忘记呀,烦恼来的时候忘记智慧了,忘记佛法了,忘记念佛了。所以因为不忘对治自己的习气,时常忆念,称之为念心住,就是这么个地步。开始给大家讲慢点,慢慢我们就快了。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这是什么意思呢?由于说这个前面的习气全部现前了嘛,但是想把它灭尽了,还没有完全能够灭尽。这个时候呢,仍然以这个如来藏性,妙圆的这个悟,中道纯真的这个性,来对治这个妄习。对治这个妄习的时候你看,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说磨练这个真精。就是精明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佛性,这个如来藏性。不断地用这个如来藏性,用习气来磨。因为如来藏性虽然现前了,它还不硬朗嘛,不够锋利嘛,不能像佛一样,不能像登地菩萨一样。

这个时候就在习气里面磨,来了妄想,他就用这个如来藏性来对治这个妄想,妄想拿他没办法,如来藏性就会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就像蒸馒头一样,你看这里讲到的什么呢?真精发化,就是越来越厉害了。蒸馒头放进去的时候是那么一小点,蒸出来的时候就怎么样?就长大了。就那个那叫什么?酵母,有的是现在上那个发酵粉,是吧,酵母。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就是说,那一块小面团放酸了以后,再和在面里边,放在暖的地方,第二天它都发了。这就等于说利用这个佛性的真精的能力来磨练,在妄想习气中磨练,久而久之,就称之为发化。发化了以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形呢?就能够让这个无始的习气,你看,通为一精明,就是所有的习气都变成如来藏性,都变成佛性。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明白吧?那么再以这个精明的如如智,不断地进趣这个真净的如如理,你看:惟以精明进趣真净。这样精进不懈,就称之为精进心。这是第三,名精进心

再往下看: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由于进趣真净,不断地精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不住有为法了。这个智慧时时不昧,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智慧已经决定性具足了。那么纯以这个智慧去设立我们所有的世间一切法,在世事中去修行了,所以这里称之为慧心住。也就是说决定,住就是决定已经的意思,都是以这个般若的妙观来观照诸法,所以叫做慧心住,就是唯一的以智慧来所向披靡,在这个世间法中来练了,所以叫做慧心住。

再往下看: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既然前面纯以智慧,在事林子里面去练,那么就是始终以这个智慧,持这个智慧来照了这个世间诸法,对吧。那么照得久了以后,所有的世间诸法都跟这个理一样,不是事了,都成了理了,事事如理了,所以叫做周遍寂湛。你看,用智慧照这个世间照的时候,始终这个理就现前了,叫周遍寂湛。那么周遍寂湛。

进而再往下修,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大家看这个寂妙常凝有文章。为什么叫寂妙,又叫常凝呢?寂是什么意思?就是寂湛不住,大用繁兴,就是寂才能称之为妙。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躁动中,那么真正这个境界它是寂灭的,它是清净无为的,叫做妙,所以叫寂妙。寂妙为什么叫常凝呢?虽然在事林子里面去修,任何事情来了,任何人事来了,他都不被惊动,不被扰乱,不动不扰,所以说常凝嘛,就是常常凝聚在那儿的意思。既是常凝,常凝聚那儿,就没有不在定的时候,始终在定,所以叫做定心住。

再往下看,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其实这里因为有两个字,所以叫做名不退心,严格的应该叫做不退心住。也就是这个定的功夫渐渐深了以后,那么智慧又更加地发明了。智慧发明了以后,定力就更加地深入了。这个时候定慧等持了,进入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只有进,没有退了,叫做不退心住。由于有这个定力相资这个智慧,所以叫做定光发明。由于有这个智慧来相资这个定力,所以叫做明性深入。所以叫定慧等持,就是惟进无退了。像以定照慧的时候,就是我们常说的净极则光通嘛,这是以定来资慧的时候。以慧来照定的时候,就是观世间事如梦中事,这就是智慧。所以这样的情况就光进不会退了,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住。这是什么意思呢?心进就是定心每天都在增进。安然就是增进到什么程度了?不要刻意了,不假功力了,都能够任运保持了,所以叫做保持不失。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怎么样呀?就能够与十方如来的真谛的这个,真如之谛的这个气分相接了,就是跟佛的这个消息对接上了,那么会蒙佛的这个慈光照耀,也就是等于说与佛的这个慈心气分对接上了,油然会生起来一种什么呢?内心自己护,外感佛来加被。

内心自己,有自己护我的修行,外有佛来护我的修行,所以叫做护法心。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出来什么功德呢?内护心法,外护佛法。由内护的话,内自己的心地法门,外护佛法就是外宣说法,弘扬佛法,所以叫做护法心。

再往下: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这就是讲的这个更加的奇丽了。这里边你看,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觉明保持是什么呢?就是在前面的这个不退心中定慧相资,不是就成了护法心了嘛。那么这个护法心再进一步保持,以这个慧,就是慧开始发得比较占上风了,就会成为回向之因了。

这里的这个回向心主要是以慧,智慧的这种力量给体现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叫觉明保持。那么既然能够保持不失,由于保持不失的这个妙慧之力,你看,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就是能以保持的这个智慧的微妙之力,回佛慈光就是回答回应佛加被过来的慈光,也就是说跟佛什么呀?念念向佛,跟佛相应了。安住在跟佛的这种沟通中了,所以说向佛安住,目光投向这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看啊,你看。

前面这个护法心里面不是讲到说,能够接佛气分,接到佛的这个气分了,是蒙佛的慈光。这就说明是什么呢?是佛心中有了自己的影了,就是我们已经在佛心中了。那么这个位置是回向,回佛慈光,就等于说自己的心中有了佛的影了。前面是佛中有自,现在是自中有佛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想想,佛心有自的时候呢,自己己经入到佛心中了,对不对?自心有佛的时候呢,佛已经入到自心中了。那么佛心有自,自心有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心入佛心的时候,自心中带着佛,入到佛心。佛心中有自的时候,佛心中带着自,入到自心。

本来是自跟佛相照,结果佛中有自,自中又有佛,又一层相照,重重无尽。就跟镜子,两边都是镜子,我们站中间,这个镜子里面影现着我,又影现着我在这个镜子里面的(镜子)这个影像,都在这个镜子里面,重重无尽,这样辉映出来,就是这里讲到的什么呀?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到了回向心的时候,所证的境界就是这么一个。在这种时候其实就是比喻什么呢?自心佛心既不是一体的,也不是异体的,非一非异,即一即异,强在这个无回向中立了一个回向心的这么一个名词,叫做回向心住。

那么再往下看,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心光密回就是心光佛光潜通冥应了,相互呼应了,这个时候就获得心光佛光常住,常凝不动了。到了这个地步,就开始跟无上的妙净戒体安住了,就是无作无为,什么都不用干,自然而然,就不会落入到有漏的有为法中了,就叫做戒心住。

安住无为,得无遗失了,就是不会再贪著了,不会再毁犯了。这里用戒来表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会遗失了,不会有漏了。大家想想我们所有的戒不是就为了防止我们做有漏的事嘛,对不对?所以这不落有漏,就名之为得无遗失,叫做戒心住。

这里讲到的获佛常凝,指的戒是什么呢?叫做定共戒。说到戒了,这里特别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戒有律仪戒,律仪戒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现在的五戒,比丘戒,制定戒相,一条一条地制定,你不能干,都得说明,这就叫律仪戒。那么还有一个叫做什么呢?叫做道共戒,就是你成道了以后,只要你成道,自然而然就不毁犯了,就不会有机会,不会有因缘,不会有行为了。你比如说初果预流,证到预流果的时候,耕地的时候这个虫子就自然而然离开他,不来让他造这个杀生业了。你看就不用刻意去守,他就绝不会毁犯了,没这个因缘了,为什么?因为他住到这个道里边了,修道,在道上了。

还有一种叫做什么?定共戒。就是一旦有了这个禅定以后,就不会毁犯某种行为。你比如说我们这是欲界,那么四禅八定修到初禅以上,那么就一定会伏到我们的男女之爱呀,什么欲望就不会有了。这就是说得了这个定,就不会犯邪淫。这就叫定共戒,就是与定共同的戒,与道共同的戒。现在我们所说的戒大多都是律仪戒,就是这一条你不能犯,不能犯不能毁等等。还有定共戒和道共戒,那这个就是得到那个境界以后,自然而然没有违犯,没有漏失了。所以这里讲的应该是以定共戒为主,为什么?因为心光密回,获佛常凝,常凝就是定力,凝聚在那儿不动嘛。所以这里的戒指的是定共戒,名为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那么安住在这个清净的戒体中,那么就能够依这个戒体起大自在的妙用,饶益有情呀,自在成就呀,能够游化十方,而且所处的一切之处一念都能至,无一不会满愿,所以叫做愿心住,就是想去哪儿去哪儿,想怎样怎样,就叫愿心住。听得怎么样?太好了?不会越听越没感觉吧?好,越来越有感觉了。这就是菩萨的位次,圆教修到十信开始,到了十信就有如此的殊胜功用了。那再往后面的十住十行的话,就更加的不可思议了。好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再把十住的十位再读一下。好,大家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

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好。这里开始就是到了十住位了。刚才给大家讲的说,一般我们在通常的位次中,十信都是十住位的初住位,又给分出来的十位。那么我们从这里开始。

从这个初住讲起,你看: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这个圆成一心这里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什么叫做圆成呢?前面的十种心不是一样一样地我们给大家讲的嘛,到了发心住的时候,就是一心中就具足了十心,十心中每一心都具足其他心,就可以把它圆,可以说自如圆满地把它用起来,具足起来,叫做圆成一心,十用涉入。也就是说这十种心相互摄入,相互发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叫做发心住。那么特别要给大家讲一下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十信呀,《正脉疏》里面把它判作五根五力,前面的十信。

就是我们通常三十七道品,这又是一个横向贯通,三十七道品大家知道,这不是到了弥陀经里面还说,到了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在说法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嘛。大家发现了没有,其音演唱五根五力,那就说明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呢?就从圆教的十信位起修了,你明白吧,就是念念都顿见佛性,而是快速见佛性了。

大家想想这个经跟经之间多微妙。那么通理法师就判的我们前面讲的十信,一二三四五指的是信进念定慧五根,六七八九十指的是信进念定慧五力。根既然扎下了,力量使出来了,根一相交就拔不起来了嘛,见到佛性拔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能够在此而住了,所以你看第一个就是叫发心住。

这里讲到的说是善男子,这里善男子是什么呢?就是五根具足就叫善,五力具足就叫男,是指的这么讲的。五根五力具足了,修到这个地步了,那么就叫善男子了。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真方便发此十心,什么意思?还是说以,真方便就是前面的耳根圆通,还在修这个法,以这个真正的方便法门而发起这十种之心,十种信心,所以叫做发。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心精发晖,也就是指的依这十种心来磨练我们的习气,以这个圆通之精越磨越明,越磨越亮,就叫做心精发晖了。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就等于说十用涉入了,上面是渐渐发晖的,这里开始就是圆融涉入了。还记得我们三十七道品有一个别相念和总相念吗?这个别相念处是观身不净,观法无我。

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只能,观法无我的时候就不能观身不净,不能观心无常,不能观受是苦。但是到了总相念处是什么呢?就一念中这四种念都能够具足了。所以这里的十用涉入其实就等于说,类似于说前面是别相念处,这里成了总相念了,总的可以念了。十心之中随便发一心,其中的九种心都在这一心之中,心心都是如此,相互相入,所以说真诚无妄,叫做圆成一心,称之为发心住。听明白了没有?

那好吧,今天的因为课程比较涩,也比较难,也比较深奥,绕。那我们差不多就讲到这里,先停在发心住上。回去把这十信,还有六即佛,藏通别圆,三渐次和圆通步骤再仔细仔细地回味一下,仔细仔细地整合整合,那么可能就会稍有一些感觉吧。好,那我们今天的法就讲到这里,因为量太大了,稍微缓冲一下。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