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十六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道友,今天是五十六讲,《大佛顶首楞严经》。那么我们现在的学习已经进入到第十卷了。在此之前,就光说我们进入五十种阴魔的讲解开始,大家要知道,其实进入到卷十,也就是进入到色受想以后的行识的时候,它在这五十种阴魔里边,也算是一个分水岭,某种意义上来讲。为什么呢?大家看到了,前面都属于中间十境,境界的境。这里开始讲到叫中间十计,计度的计,就是在那上边妄加计度,就是推比度量。所以由此来讲,你看我们如果说后面进入的话,就是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了。外在的境界,虽然都是唯心所现,但是一个是外在所出来的诱惑,另外一个是自以为是的妄想。反正总归是一条上山路,就看你停在哪里。

那么后面的这个,跟前面的有所不同了。前面的可能在蜿蜒盘旋中,有一些植被或者有一些动物出来诱惑一下,吓唬一下;但是这里开始,上面越来越陡峭了,所以只能可能自己一下子走不对了,出问题。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大家(注意)。特别是我们再从几种根本烦恼上来讲,大家知道六大根本烦恼是什么?是什么?对,贪嗔痴慢疑,这叫五钝使。还有最后一个叫不正见,有时候也叫邪见,这个属于五利使,非常锋利的那个意思。钝的话就是比较粗重,大家都非常地被它绑得死死的,但是破起来也好破。那么这个见,就是修行上这前面的五钝都属于爱,因为贪嗔痴都属于爱染。

那后面出来的这些都属于见,见解,错误的见解。而且再一个,我们学习,今天我们要把这中间十计基本上要贯完。那么我们学习这个,里边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内容上的一个背景知识。大家都知道说,为什么当时印度号称有六十二种外道知见,在这里一一都给我们罗列出来了。这六十二种再加上当时这个,为什么当时龙树菩萨出世呢?外道的修行已经都有了一定的功夫,甚至外道里面的一些见解,他们所说的一些教法,他们的修法,他们的解脱法,解脱知见也就是。虽然并不究竟,大家在随着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你像第一个这里边人家已经能够什么呢?见到八万劫众生的流转之事了。

所以大家从这个上面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楞严经》都把他们,甚至最后连声闻、缘觉都定成外道?这就是为了彰显我们佛法里面最究竟圆满的这个如来藏般若空性之法。一切的法都可能跟世间和外道是共的,就是有共通的部分。但是佛法为什么说最究竟圆满呢?就是因为无所得。这个见解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下,有所得就一定会有所不得,无所得方能够无所不得。

我们一路走上来,这个不断地在强调,就是让你不要著,不要分别,不要起计度,就是分别执著在这个贪爱和见解上面的一种定见吧。当然如果说不在这上面生定见,那么一切都是方便善巧,就无妨了。只要你一生定见,它就把你牢牢地给粘住,再就没办法继续前行。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今天我们从小本是一百七十七,大本是六百六十七,第二段,小本是一百七十七的第二段,从这里开始讲起。那我们先要复习一下,可以说点睛地这样去复习一下。什么意思呢?前面的从想阴开始,破了,再接着进入行阴,那么什么意思呢?前面的从想阴开始,破了,再接着进入行阴,那么后面还有一个识阴。这三个我们上次就给大家交待过了,想阴就像洪波浪一样,洪波一样,比较大的浪。那么这个行阴就好比细的浪一样。后面的识阴就好比没有浪的水一样。现在我们在处于什么呢?浪还有,但是非常细,比想阴的这个洪波浪来讲要好多了,但是比后面识阴的这个无浪的潜流来讲还差一些。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如来藏性的湛然止水,就是完全是一潭水如如不动,但是又清澈透明,能够映现出一切万法。所以我们今天就从行阴开始,行阴开始这里中间的十计,来一起学习。但是今天我们读的要比较多。读的要比较多呢,就是中间停顿的要多一些,所以节奏就比较紧凑,希望大家能够跟得上来。

首先我们从“阿难当知”开始,读到什么呢?不往后了,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边读一边听讲解。为什么这次是这么呢?一个是我们在进度上,不能落开了。二一个就是说,因为这十种知见,它本来就是一伙儿的,非常紧凑。你把它一旦拉开了再学,可能上一次稍微有一点点觉得说这是这么认为的,下次又完全隔了十万八千。所以今天我们一小段一小段地读,一小段一小段地依文讲义来贯。找到了吗?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起来。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好。这一段开始是讲什么呢?就是说阿难你要知道,知道这个修三摩地的善男子,他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已经凝然不动,觉照常明了,所以叫做凝明正心。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定慧相资,恒持的这个正确的感受,就是修禅的这个感受,它是非常有力量的。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十类前面讲的那些天魔完全已经找不着方便了,就是不得其门了,干扰不了他了。那么这个时候,虽然外在的天魔,因为他不起这种邪求了,所以外在的天魔不得其便,无懈可击了。

可是这个魔事不来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应该说就是可以增修这个圆通的功夫了。所以这里不是用了一个叫做方得精研,就是他可以不断地增进来修这个圆通,研习这个妙明本体。但问题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奈何有一个行阴所障。我们前面讲的行阴,色受想行,就是迁流的意思,就是这股劲儿障碍着他。那么他都见到十二类众生,也就是说一切众生,这种生灭的根本了,他已经能够观得到了,用这种功夫可以观得到。

你看这里有一句话后面一直有,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观照到比这个幽隐,很微细,一般人观不到叫幽;清呢就是轻清,一个是轻重的轻,一个是清白的清。就是这个非常幽隐,而且很微细,不易觉察。就是等于说它的这个动作让你感觉不到一样,差点儿,所以这里叫做幽隐轻清。但是它是恒常来扰动的,它不是没有,它一直是这么个状态,行阴迁流的状态。这个根元他不断地观照,不断地找这个究竟之处。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在这样的境界中,如果忘失了本修了,不忘失的话当然功夫增进,忘失到本修的时候,就会起分别计度。分别嘛,就是进入到你我,能所,自他,总是二元的对待一起,一计度就会什么呀?这个时候就会坠入到外道的两种无因论。那我们都知道,佛法是讲因果的。外道也讲因果。那么外道讲的因果有一是属于邪因邪果,不属于正因果。还有一些外道执著无因无果,甚至有的认为,这第二种就是类似于说一切都是自然的,好也是自然的,坏也是自然的,没有修证的机会,没有改良的状态。所以我们再来看,从一者读到二者之前,惑菩提性,这一小段来。好,一起来。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好。这是从第一类,第一种见解是这个修禅者见到这十二类众生,他能够见到说本来是无因而有的。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一种见解呢?这里讲到何以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观到全体的生和灭的这个枢纽,这个状态已经全体显露出来了。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乘于定力,就是他乘于他的这个圆通定力,能够得眼根清净,能够得八百功德,眼八百功德。

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前面讲到了眼耳鼻舌等这些都有功德,满分功德,多分功德。这里指的是眼的八百功德。那么这个时候,在他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其能见之量,能够见到八万劫内所有的众生,随着这个业流婉转回还,死此生彼,他能够见到这个状态。可是只见到众生八万劫之内的轮回和其处,就是只见到八万劫内他的轮回状态,八万劫外的他完全没有,看不到。

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就是能力只能到这个地步。这个时候,他就只能见到轮回的这个果,对吧,他见不到曾经的因。可是他想要求这个解,又求不到,最后只好自己自欺欺人。就是认为说,这些世间十方众生从八万劫来,都是无因自然而有的,他就起了这么一种见解。这样的话,邪计来筹度,自然就失去这个正遍知的正念,堕落到无因外道的邪见论中了,那么自然就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这是第一种,叫做本无因,因为他追求前面没有,这叫本无因。好,我们再来看二者,一直读到第一外道,立无因论。一起来。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好。这是二者,是讲的什么呢?大家看到了,末无因。末无因是怎么说的呢?他就是说见到本无因了,就从此知道本来没有因,他认为。就由这个本,他就推及到末,说八万劫前我也搞不清楚,八万劫后我还是搞不清楚,所以他就从末端上来讲,也是无因的。你看他这里说,这个人与这个十二类生,他既见到八万劫前的根元是无因有,所以他就说,这十二类众生既然没有因,他就是自然而有的。

他就铁定认为说,这个自然的概念一入他的本清净的禅定心中,大家要知道,它的力量就非常大。他所有的见解,他所有的人生观,都认为说就是自然的。这个时候他的见解邪见出来了,说什么?你看。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就是人自然生的人,鸟自然生的鸟,不存在相互的轮回。乌鸦从来就是黑的。这个鹄就是天鹅,白天鹅,天生就是白的。

这个人本来就是竖着走,天人,天和人道的众生就是竖着走的;这个畜牲就是横着走的。白的也不是洗涤成白的,黑的也不是染造成黑的。所以说从八万劫就没有改过,一切都是自然如此,八万劫来没有改变。他就铁定了这样。然后呢,大家来看: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这是什么呢?他就是说,我现在尽了我这一期的生命之后,他认为还是如此,我是个人,将来必定还能够生人。我行善法我也升不了天,我作恶法我也不会堕落。虽然我去修行修苦行,我也成不了佛。尽未来际从来都是如此,当然仍然是如此。

所以就是说,而我本来就,你看,而我本来不见菩提,就是说从本以来就不见有众生、有菩提性起。他认为八万劫后,哪里有什么菩提成道之事呢,我现在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成道之事出现,那八万劫后怎么会有呢?

所以你看说,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就是说都是自然而有的。所以由这个他就勘验说,八万劫后,大家你看,由此计度,就是由这个他就推比说,八万劫以后也是无因,自然就这样,一切就自然而然,终成了断灭,还会恢复到那个大冥的最初,八万劫初。他认为八万劫以后就没有因果,从始至终都没有因果。就这样的一种邪见,那么当然就会失去这个再进修的机会,就会失掉这个正遍知,堕落到外道的恶见,迷惑这个菩提正觉之法。这是我们讲到的中间十计的第一种外道,叫做无因论外道。这个我们记住,叫做无因论。

那么下面的第二种外道,他就是四个概念,四个观点,叫做四种遍常。是周遍的,是常存的,他不认为是无常。好,我们从内容上来了解。我们从阿难,读到一者是人穷心境性,再读到计以为常,就是二者之前。大家找到了吗?好,一起来。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好。大家要掌握好节奏,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这是阿难,你看还是依然表达了观察到这个人的状态,于圆常中起计度者。那么这里讲到的常扰动元,刚才我们前面讲到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个动元没有给大家介绍。动元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的第七识,大家知道。第七识的作用还记得吗?就是认为有我。你不要到处去找,当下觉得我在听法的时候,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

这个东西一直到行阴的时候,它还在发生作用,是染的作用,不是净的作用,不是我们说的平等性智的作用。转成智以后,第七识转成智就是平等性智,没有自他分别;但是现在有的时候,它就有起灭相。那么在这个上面,如果他一不小心又起了分别计度的话,就会堕入四种遍常论。

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于圆常中起计度者,坠入四种遍常呢?就是说已经把想阴给破了,但是行阴还没破的这个阶段,这个人。圆就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整个,不是他观照自己一个,大家要知道。所以这个行者稍微出现点偏差,那么就会出现这种遍常的论调。这一个观点跟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呢?前面的是以为八万劫之外无因了,就断灭了,明白吧。这个是说他在两万劫内所见的,以为是常住不坏,明白吧。是这个差别。在这样的下面,我们再来看。

一者,就是这个人,穷心境性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个人不断地在禅观里边,欲穷到究竟之处,心和境之间,心就是自我,境就是外境。那么这个时候,他求这个行阴之性。他看到这个行阴的流淌,他就想把它弄明白,想把它弄明白这个生灭的根源到底是从哪儿,起自何处,怎么来的。就想在这个上面穷究的时候,可是能力有限,他只能见到心境两处两万劫,只能知道两万劫,比前面的要差一点,是无因自有的。

那么他就能够知道两万劫中,十方的众生所有心和境。每一个众生都有心境,对吧,就是我和世界。所有的这个心境的生生灭灭,它是相互相续循环不断的,他发现从来没有散失过,前生后世,生生世世,一世又一世。他就以为说,原来一切众生的,或者是当下所有众生的心境两个性,就是心境二性,是遍的,是常的。他能窥得到这个生灭,就是知道说不断地生灭,生灭起伏。

但是他不往那个上面去分别,他分别到反作用上了。他说虽然生灭是无常的,但是他见到生灭灭生、循环不断的这个本性是常的。就有点类似于我们说诸法无常,他就觉得原来诸法无常是常的。

就跟我们现在说,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不变的,然后他就咬定有一个不变。这就又计度、分别到反方向去了。大家能理解吗?就是我们说诸法无常是诸法无有常,不是认为诸法有无常。

他现在就发现了诸法是无常的,但是他认为诸法真的有一个无常。就是这个意思,能明白吗?所以在这个上面,他就计以为常了。这是第一种,叫做什么呀?心境计常,他把心境作为常法了。我们再来看第二种。一起读到,二者开始,读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好。大家要听着,不要走神,读到哪里你要跟上来。我们是读到二者开始,三者之前,大家在这儿要停住了。第二种他所观的对境不是前面的心境了。不是前面众生的心境,他是观照什么?内外的四大造色种。大家知道四大地水火风,是我们的造色种,我们的一切物质,无非就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来的,对吧。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把这个内四大,自己的色身,和外四大山河大地,作为他观照研究的对象。

那么一直到无所见处的时候,他就发现四大地水火风这个本元素,就是造出一切物质的这个根本元素,他发现不变。那么他就能够知道这是什么呢?我看,四万劫。在这个四万劫,他发现十方众生所有的生灭,就是内四大是众生的根身,外四大是众生所承载的世界嘛,他发现这个行阴,就是第七识这个行阴不断地迁流变化,就是由这四大组合不断地在变化。

大家能明白吗?就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因为我们人本身就是地水火风的组成,他就发现就是这四大在不断地变化而已。不断地在迁流,不断地在变化,也是这四大本身的作用。他就发现什么呢?认为四大的体性,原来四大本来没有变过,他就认为四大的体性是恒常的。四万劫的他的所知境从来没有散失,他就又认为什么?四大之性是恒常不坏的。就是把它计为常,所以这第二叫做四大计常。

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呢?是八识计常。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识、阿赖耶识。他把我们所有的识,他计为常的。我们看他怎么说的。一起来读,三者开始,读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好。大家看这几句话里边有一点点要了解的。是人穷尽六根。那正常的话他应该讲六识,对吧,因为他执著识。为什么这里成了六根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把什么阴给破了?那么我们想阴破了,前六识的作用是从哪儿来的?依什么为体?依想阴为体。所以说到了这个地步,不能够讲六识,为什么?想阴已经破了,六识的这个形相呀,就是六识的这个起伏,这个存在感,他已经把它看破了,没有了,就不会取种种相、作种种想了,明白吧。所以这个时候,前六眼耳鼻舌身意,只有他的根性在那儿湛然明朗。

湛然明朗能体悟一下吗?什么叫做湛然明朗?就是我的作用虽然有,我不起这个作用了,这个作用是妄想,明白吧。作用是有的,但是他不往妄想上发展了,他守住他真如本来的那个状态了。所以这就叫做湛然,为觉根性湛然,就是说的六根已经不去在妄想中追逐,起种种想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大家来看,是人穷尽六根。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的末那识还在作用。这里的末那就是我们指的恒审思量,第七识认为有我,所以叫做末那识。

执受是什么呢?执受是什么?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为什么要执受呢?它能够执持我们的种子。我们所有的自我和外在的世界,大家要知道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都是储藏在它里边,所以它叫藏识。那么阿赖耶识的存在,它能执持,就是把这都管住收住,明白吧。我们造的业就跟白娘子一样,这个阿赖耶识就跟法海的钵一样,他能把它收进来,藏在里边。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那么领以为境,就是说变现出来的时候,又是被七识、前六识作用,这样觉得说真的有个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存在,这就叫做受。前面叫做执,后面叫做受。执的时候是还在因地,没有变现。受的时候已经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形成了。但是从执到受,都是阿赖耶识的根本作用,这里叫做执受。能听明白吗?所以这里你看讲到的是六根末那执受,其实就是指的八识,统共是八识,对吧。

是人穷尽,他就不在心或者境粗相上看,也不在四大造色种上看,他在这八个识上去穷究去了,去研究去了。那么研究的时候,他发现什么?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心意识是什么意思?重复了一下前面的六根、末那和执受。这里在佛法、特别是唯识宗的下面专业的说法,心只是指的阿赖耶识,叫集起,就是我们集体的集,集起叫做心,因为阿赖耶识里面能够集种子起现行嘛。

那么意专门指第七末那识,因为它恒审思量嘛,所以第七意。识就是能够各各了别自己所对的境界,就是指的前六识。所以这里的心意识中,就是把前面的穷尽六根末那执受给重叠了一下,就是又说了一遍而已。那么后面我们来看,这个名词能贯过去的话,就知道心意识中本元由处,就是他在这前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上,他求其所生起的根本元由,就是不断地问,想搞清楚这哪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修习得能够了知到什么呢?大家看,八万劫中一切众生的循环不失,一切众生的生死循环是没有散失。通过修习他就知道了,这就比前两种厉害了,对吧。前面一个是两万劫,一个是四万劫,这里头八万劫。为什么他没有定性成无因呢?他没有像八万劫前和八万劫后看,他就管这八万劫内,循环不息,从来见众生的八识阿赖耶识中,没有散失掉一个众生,没有散失掉一个种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说各各去后来先,循环不息,就以为这是周遍常住,不会灭的,永远都有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是穷不失性,计以为常。这是从分别计度八识来以为常变之意,这是第三种。我们在讲第二种外道的第三种出现的见解。后面就是从第四种来看,四者开始一直读到这一段完,一起来。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好。四者是什么?这里大家看,这个想阴既尽,四者,是人既尽想元,就是已经把想阴破了。生理更无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生理就是说所生的道理。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尽了想阴的根元了,所以他这个八识田中,我们刚才用前面的道理来讲,就是六识的种子的动相已经灭尽了。那么这个生理就是指的行阴所生的道理。

动相灭后,他就觉得说,露出来这个行阴的本元了嘛,他就在这个行阴的本元上,他感觉到已经不迁流运转了。就是说以为想灭掉以后所生的这个道理,就是显现出来的这个理,境理啊,他是观境而显理,不像我们现在是用脑子推比这个道理。他是观现前的境界而所发现的这个道理,没有再进一步地迁流、止息、用行等等这种转变作用了。

说白了,这里给大家打个比喻,就是说穷日子过惯了,稍微有点钱呢,他就以为这个已经很好了。这也是以前动得太厉害了,稍微静一下,他就以为不动了,明白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以为说哎呀,生灭的妄想已经永远灭了,那么这个第七识虽然它还在生灭,不是不生灭的,可是他就以为这就是不生灭的一种自然的不生灭性,他就以为找到头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行阴的这种状态,以为不生灭,就妄想计度这就是常住的不生不灭之性了,对于行阴。也就是想阴破以后呈现出来的那个状态,他觉得这个日子已经好得不得了了。虽然还是有流动相,但是他以为这就是根本了。

这就叫做因心所度,计以为常。度什么呢?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就是粗重的生灭过了,终于碰到不生灭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最后还是说,由这种妄计为常住,亡失了正知正见,堕落到常见外道。这就是名为第二种外道,立了四种圆常之论。圆就是周遍的意思,就是遍常,永远都在,不会失,那么常显现它的所呈现出来的道理吧,境界即是道理。这是第二,中间十计的第二计。我们再往下看,就是指的第三种计,叫做四种颠倒,这里又开始讲到四种颠倒了。好,我们先还是来读一下,读到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之前。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好。这个还是讲到的说,自他,就是说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前面还是讲的一模一样。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什么呢?就是说在自他依正,就是就自身,或者他就是一切众生,乃至依正是什么?自身的色身或者外在的世界,其实就包括了有情无情。就是在这一类上,所有的这种自他依正之万法中,他起了一个妄想筹度,就是在这个上面起了妄想筹度,堕入到四种颠倒论,就是有的是认为是无常的,有的是认为是常的,一半一半,这种想法。

所以大家看这个外道的功夫,确实也是真的厉害,也不是我们常人能够达到的。前面讲到人家已经到了八万劫的情形了。可是问题是到的这个标准就是什么呢?只要你有所得有所见,就会障,就通不了。

所以说呢,你看这里基本上都是转为对于宇宙万法的解释,众生生死的现象,这个层面所出现的偏差。再给大家强调一下,他已经把这个观照力,特别是这里你看,自他依正中都能够把他的观照力摄受进去。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成佛路上不能出错呀。你只要有所得,那你就是有错的。所以大家把握住这个就没有问题。你看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情无所系,无所适莫,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就是没有一点点的染著和分别。

那么这四种常与无常论来讲,它还是也有对境。你比如说第一种,我们来看,它是约自和他这个对境,就是自身和他,一切众生来讲。好我们先读一下,一者开始,读到二者之前。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好。这个人这里在观什么呢?大家跟着啊。是人观妙明心。这个妙明心不是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的如来藏妙真如心,他这里的妙明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破了前面的色受想显现出来的真,和这里行阴没有破显现出来的妄,真妄两种和合的这个心,他这个时候就以为是妙明真心,他以为得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可以周遍地观十方世界,觉得如如不动,周遍,到处他都能观照得到,他就错以为这个时候就是究竟的有神我出现了。我们不太了解当时印度的外道的情况。如果你去研究一下当时印度外道的这种知见,或者特别是学中观的人都知道,当时外道的理论也是非常严谨的。

像这里有一个,这里他是以究竟神我,就是大神我。一般我们以为的神我,破我是破这个,这叫做小神我。这个大神我他认为是什么?是周遍的,有时候又叫做本住。就是他发现观到这个时候,他就觉得说,哎呀,十方世界湛然不动,那么他就觉得这个就是最根本的源头,是最大的力量,出生处,拥有者。他就认为这个境界就叫神我,那么他就觉得这个神我是遍十方界的,是周遍的,是常的,是一体的。这里叫广大周圆,凝然不动,就叫凝明不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十方所有的众生在他的心里边自生自死,轮转,轮回生死,他都能观得见。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觉得说,虽然众生在我能观照的这个范畴内自生自死,但是我的心是凝然不动的,他就认为是常的。神我是常的,但是有生有灭的众生是无常的。他就认为自己是常的,一切众生是无常的,一分常,一分无常。这是第一种,能听明白吗?好,这是约自他境上而观的。下面这个是观什么呢?国土。所有国土里边,我们来看,二者开始读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不观心了,也不观自,也不观他,也不观心了。他以神通力观什么呢?所有十方世界里面的恒沙国土。那大家知道国土有什么?有四种相是什么?对,有成住坏空呀。你比如说我们说到的,三禅天以下,那么在劫坏的时候,它境界就变成空了。他就观到这个了,就认为是无常了。

大家知道三灾起的时候,是火烧初禅,水浸二禅,风吹三禅,这都是有坏的。那么四禅以上有的时候上不去、吹不了了,不坏,他就以为说这就是究竟了,常住不坏。或者在他方国土里面,这个国土正在坏的时候,他就觉得是无常的;那么那个国土刚刚成,还在住的平稳的阶段,他就以为是常的。在这样的观其他的国土里面,他就执著说哎呀,原来有一半是常的,一半是无常的。就跟前面的见解一样,一半常一半无常,所对境不一样了。

你看这修行人修到禅法空之处,他一定要找个落脚石的时候,就唿通地往这儿扑,唿通地往那儿扑,直到扑着一头了,他就以为是真的,然后就开始执著到底。所以这里讲到,如果说你想,你看到这个世界是坏,你不知道它将来还要成呀;你看到这个世界是成或者住,你不知道它将来终究要坏。所以为什么呢?我们能够知道无常,那么你死执著无常的话,这菩萨就没办法度众生了,怎么去庄严国土呢?对吧,无常的嘛。

那么你死执著常,又会增加众生的烦恼,为什么?恋世呀,他会觉得世间永远不坏,那他就想永远不死。所以常与无常同步的这种见解,这种邪知邪见,就会导致这种误区,要么是菩萨不想度众生了,要么是众生不想出离生死了。这是约国土而言。第三个我们再来看,这就是约身和心而言的,从三者读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好。这个时候这个人呢,这个修禅者他就不观其他的,这个时候又观什么呢?他就只观见自心,也就是这个时候第七识里边行阴的这个种子。行阴的这个种子他观到的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大家来看,精细微密。那么这里讲到的这个精细微密呀,就是,怎么说呢,如果从前面的想阴来讲,粗相来讲的话,就觉得这个非常的,你看精就是说一般人观不到,细的话就是幽微难知,精就是说它的状态相对色受想行来讲,它的这种呈现是比较高级的了,所以幽微难知,一般人观不到,就比喻为微密。就好比说,怎么说,咱们说精细微密,比如我们说物质吧,对吧。

物质来讲,一般的我们现在的物质大家都能看得到,是粗重的物质,是不是?那么还有一些人慢慢观着观着,他把物质能够观细,观到就像邻虚尘一样。邻虚尘能听明白吧?差点就跟虚空一样,只跟虚空比邻而有,叫邻虚尘。他就观到这个地方了。这个人他并不是说观物质,但是他就观第七识的种子,就是觉得他原来前六识都是粗重的,对吧,这个时候他就把第七识的这个状态观到了,就犹如我们观物质观到邻虚尘一样,就观到这个时候了。他就觉得说,观到这一步他就觉得,这么微细的这个性再不会改了,到这一地步,绝不会再改了,第七识的这个微细之相,他认为已经到顶了,这是常的。

可是问题是虽然常的,他明明又看见无常的这个色身一会儿生一会儿灭,流转不停。所以他就执著这种微细再不变了,称之为常;那么粗重的身体有生有灭,约自身而言是无常的。从这点来讲,就是他约自己的身心而言,他认为心是常的,身是无常的。由此又列了什么呢?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这是第三种,约身心境界而言。我们再来看第四种,第四种叫双非自他,也不说自,也不说他。好,我们从四者一直读到最后。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好。第四个,这个人观的大家来看,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就是说他能够同时并观这个色受想行,这四种阴。那么他在并观的时候,他就知道说色受想三阴已经尽了;同时又见到行阴在常流,相续不断,就是不尽。所以他这个时候就计行阴为常,色受想灭,为无常。这个时候他还观不到这个识阴,不知道其实这是识阴的妄,识阴在从中是根本元由。

所以这里他就只就着色受想灭了,那认为它是无常的;行阴不灭,还在流淌,是常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说自己来讲,自己是色受想,觉得是无常的;从这个行阴而言,又觉得行阴是常的。所以这个叫做双非自他,所以这就是说,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就是把第七,行阴论为常,其他的都是无常。不管是从自他来讲,从国土来讲,从身心来讲,或者双非自他来讲,都是认为说一会儿常一会儿无常,所以前面说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这是第几,第三外道了,是吧,第三外道了。

好,我们再进行第四外道,属于四种有边。大家还记得根本烦恼中有什么见?身见,对,边见,还有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那么这里就是要讲到的四种有边,边见了。所以大家看,说到边见了,这个外道非常麻烦,他的这个妄想执著就边边角角的。如果你这儿不行了,他就往那儿又缘去了,又认为那儿是行的。大家来看,从又三摩地中一直读到一者,然后读到二者之前。一者这一句话很少,小本的话是到一百八十页,二者之前,名为无边这一句。一起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好。四种有边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看前面的都一样。于分位中生计度者。分位是个什么概念呢?分位是个什么概念?位就是说一位一位,次第嘛;分就是分别嘛。就是在这分别次第中,一样一样的他给你执著。如果从这个妙如来藏性中,你说有一个分位吗?有次第吗?有分别吗?没有。

可是呢,他就是现在因为在破行阴的阶段,所以这里依于行阴,分位就虚妄地生起来了。就跟台阶一样,本来是畅通无阻,当下的一条,一个宽阔无边,结果他在上面开始修台阶,修得大家就觉得说有了一点一点的分别。修台阶,划界限,等等这些就叫分位。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人,他的定力也能够观到八万劫内的事了,可是还是对八万劫外的事寂然没有见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用这个无闻无见,他自己够不着的地方。有一种外道叫做数论外道,他把八万劫外够不着的地方称之为大冥,就认为一切都是从大冥中生出来的。这个时候他不知道,冥然,他没办法辨别,就把它称之为这是无边的。

我们说的无边无际,他够不着。那虽然八万劫外,就是八万劫前、八万劫后他够不着,可是八万劫内的这个众生的生灭处,他是能看得见的,对吧,他就又把这个称之为有边。八万劫前后叫做无边,八万劫内叫做有边。这是一者,计相续心名为无边,这个就是有边无边论。相对有边就有无边嘛,相对无边就有有边嘛。

所以这是第一个,无边论,他就是觉得相续不断的这个是无边的;但是前后、过去已经灭了,未来还未至,这个是有边的,因为有过去未来;但是当下的相续它是无边无际的。所以这个就叫做第一个,等于说是叫做三际分位,过去、现在、未来,这样在这个上面进行了一个妄加分位。第二个才叫做见闻分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好。这个才是这个人的定力能见到八万劫内的事。那么他见到生死轮回,八万劫内的众生,他能够见得到;问题是八万劫前,他就是没有见闻了。所以他以见到轮回之处称之为有边,他自己见不到之处称之为无边。也就是八万劫为分水岭,内的称之为有边,他能够控制掌握得住,观得到;外呢称之为无边了。他又在这个上边起分别了。好我们再来读,三者开始,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好,这个里边第三个,这个人是观自己的行阴,还是第七识。行阴心它是湛然常住的,他就执著为究竟的神我,他也同样是执著有神我的。那么在这个有神我中,于是他计度自我,就是自己的观照能够周遍了知一切。是人计我遍知。觉得自己周遍,能够了知一切,他就认为得无边性,这个称之为无边。

那么其他的一切人,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就是其他的一切众生都呈现在我的这个知中。因为他已经能周遍了知一切了,所以他认为是无边的。但是一切人都现在他的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跟着啊。但是我却不能够得知彼等之知性,就是他们的知性。就这个角度而言,说明其他的众生没有得这个无边之性,他们是有边的,有局限的。

我已经周遍了知一切了,我得了无边,但是其他一切众生没有得这个无边,所以他们是有边的,在这里称之为彼我分位。我已经得了无边了,但是我不能够知道众生的所知。所以由此断定,众生还是没有得无边之知,他们是有边的。就这个上面叫做彼我分位,这是三者。好我们再来看第四,一直读到最后一段。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好。这个分位是就什么呢?就生灭分位而言的。生的时候是有边的,灭的时候是无边的。大家来看,怎么个说法呢?你看这个人还是以定力来不断地穷行阴空,就是穷力地研究、穷究它。那么在他定中的时候,这个人都是可能相对来讲功夫稍微好点,为什么呢?他这里分了入定和出定。他在定中的时候,觉得这个行阴已经灭掉了,入定的时候。那么他出定的时候,又观到行阴又生起来了,行阴的这个妄想又生起来了,因为还毕竟没有究竟破掉。所以由于他有定中和出定,这个进退之间,他就有了入定出定所见的这个觉受的心路历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己在这上面筹量计度,就是观到一切众生于一生之中,在一生之中,就观到他们全部都是半生半灭的。入定的时候他就觉得已经灭了;出定呢,这个行阴的作用又生起来了。以此类推,他就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万法,所有的物象,都是一半是有边,一半是无边的,明白吧。入定的时候,他见到行阴的灭相了,那么他就认为是,这个时候行阴的灭相是什么?是有边还是无边呀?对。

那么出定的时候,他观到这个行阴的生相又起来了,那一有生就会有灭,就又进入有边了。所以入定的时候见无边,出定的时候见有边,他就误以为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半是有边,一半是无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叫做生灭分位。最后这句话还是一样的,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虽然不管有边无边,但是他四种颠倒就都是计为有边的。

所以你看《楞严经》里边也是这么多的内容。其实这个见解在我们佛学宗派的中观的见解下都是这样的。中观为什么叫做破邪显正呢?他只是破一切的外人外道,或者哪怕是学习佛法执著了,小乘,或者学习大乘,有所得的执著,就是有所得的大乘他都会破,他都要把它破掉。但是破的时候他自己是不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一立,其实你立的跟外道是没什么两样的。

你只要立一个,一定有相对的一个。你只要立此,一定会有彼。只要有立,就会被人家破。所以中观的这种见解中一般不会讲到说,世间是有的还是无的,有前还是有后的,有边还是有际的,都不会讲。也不会讲佛的智慧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你讲佛的智慧是无限的,那就说明还有有限的相对。所以当体一切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你只要有一个执著出来,计度,分别,那么就陷入到这种外道知见中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做外道呢?心游道外,称之为外道。那么什么叫做道呢?就是这个无所得空性,如来藏道。

好,我们时间上半场到这里,休息一刻钟,下半场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还是下半场的讲解,开始讲到这个行阴中间十计,我们现在讲第五计,就是四种矫乱。好,大家还是把这个经本拿起来,一起往下贯。四种矫乱,一直读到一者,然后一直读到令彼前人遗失章句。这一段比较长,因为他四种矫乱里边,头一个里边有八亦矫乱。亦就是亦有亦无、亦生亦灭都行,就有这么八个见地。所以我们现在读的头一段稍微比较长一点,就是读到二者之前,找到了吗?好,一起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好。这是还是这样的一个用功夫的人,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他会堕入到四种颠倒邪见,这叫做四种矫乱。大家来看,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不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外道一般会计度无想天为究竟涅槃,所以他们有时候把常住天,有时候又叫无想天,叫做不死天。

他们认为说能够生到无想天里边,那就算是解脱涅槃了。而且有些人来问话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来回答,慢慢地给人家越答越糊涂。所以大家看,这里有一个遍计虚论,就是自己的这种邪知邪见的分别就叫遍计;那么讲出来的都没有任何的实义,不能够给人一个正确的知见,这就叫做虚论。

那这四种矫乱一共分了四个部分,但是第一个部分里边就分了四个小段,也就是说,在第一个部分里边又细分了有些人会陷入到这样的一种知见,亦什么亦什么。就是有的认为是常,一会儿认为是会变,一会儿又认为是恒常的,就叫亦变亦恒。有时候他认为是生,有时候又认为是灭,叫亦生亦灭。

那么还有,有时候他认为是增的,有时候又认为是减的。一会儿又觉得有时候是有的,有时候是无的。就这八类知见,这是第一个版块里边讲到的这个八亦矫乱。因为四种矫乱里面不是有四个版块嘛,我们现在要先讲第一个版块,叫做八亦矫乱,就是这八种边边角角的知见吧。我们先来看: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就是这个人还是观察行阴。大家不要离开行阴,所有的这些知见,六十二种邪见,都是就行阴的境而讲的。那么这一次的变化的根源,他就见到行阴的迁流变化处,他就称之为变。但是行阴迁流变化,前后相续是不绝的,相续不绝的,他就称之为恒,恒常的恒。所以他就认为一会儿说变,一会儿说恒。这是第一个,八亦嘛,这叫亦变亦恒。

那么第二个,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八万劫内,他能够所见到他能够见到之处,也就是说众生和世界的生处,他就称之为生。但是八万劫外他不能够见所见之处,那么他就看到有的世界众生似乎一切都灭了,他就称之为灭。所以人家说的时候,他就又会说亦生亦灭,一会儿说生,一会儿说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观这个行阴迁流,前面的行阴,行阴迁流是刹那刹那迁流变化,对吧,那么前面的这个行阴已经灭了,后一念还没有生起来,但是他认为说中间一定有一个相续的连的东西,对吧。前面的灭,后面的未生的,那一定会中间有行阴。

问题是他觉得一定能够念念相续,但是他不知道这个相续是怎么回事。大家想这个相续是谁在作祟?是什么?行阴破了以后有什么?对,其实就是中有身识阴。但是他这里不知道这个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他就只见到其性不断之处,似乎就多出来一样东西,他也琢磨不定,他就称之为这就是增。

那么正当这个生灭相续的时候,他认为中间一定会有离之处,就跟出气一样,进一口,歇一下要呼一口,对吧。它中间一定有离之处,他就觉得中间肯定有缺的部分,断掉的部分,他就认为这就叫做减。所以人家问了,他就又答道亦增亦减。你看都是在行阴这个层面出现的问题。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就是行阴还是迁流中,他见到众生各各生而灭,灭而又生,对吧,生生相续,延绵不绝,他就认为这是有的。问题是转念一想,见到灭了又生,生了又灭,不断地没有,他就认为说根元又是无的。所以人家问了,他就是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

所以大家看,以理都观,用心别见。就是这个以行阴而统来观察的行人,因为他用心不同,所以以至于前后他不断地有一个差别之见,一会儿觉得是这样,一会儿觉得是那样。人家有求法的人来问他法义的时候,他就模棱两可。你看: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就是说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矫乱,自己所说的话都弄不清楚,让人家来问的人来听他的话,都遗失了正知见了,就是对于佛讲的法,或者说经典里面的一些章句义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弄了。

这就是四种矫乱里边的第一种,叫做八亦矫乱。一会儿亦恒,一会儿亦变,一会儿亦生,一会儿亦灭,一会儿亦增,一会儿亦减,一会儿亦有亦无,最后矫得人家彻底乱了。第二个叫做惟无矫乱,后面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大家来读,二者开始读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好。就是这个人他在观察行阴当前的心的时候,他就是观察到行阴身后,不断地锁定它的灭的这个角度,灭的这个状态,所以他觉得一切法都归于无。他说一切法都无,自己就妄计这个,这里,互互无处,因无得证。就是自己觉得说因为无,我才证得一切法皆无的道理,我已经证到这个道理。

用这种邪知邪见来印证自己所证的这个,所错以为是的这个知见。那么有人来问法的时候,他就唯答一个无。人家来问话,他说无,什么都不说。你们设想一下,这会儿的人要是真有这么一个开示的善知识,这受得了吗?早就生气了,你摆什么架子,你装什么境界呢。总得满自己的愿才行呀。所以这里他啥都不说,就说无。后面的又来了一个,只说是。大家来看,从三者开始讲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好。这个人同样一样的境界,可是他不是观这个念头互互无处,他是观这个念灭后,又各各行阴还有生相可见,念念在生。他由此就觉得说一定是证得了,我一定证得了万法皆是有的道理,一定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来问法,他就说是。这也能害死人,什么都是是,杀生也是是,偷盗也是是,那可惨了。所以他就是字之外什么也不说。

大家想他为什么说是而不说有呢?他认为一切法都是有的,所以你来问我的时候,都是有的那就是嘛。前面是答无,但是他这里说是。一切法都是有的,那你来问我,我就说是的,就是这样子。就是没错,就是。所以说这些邪知邪见,前面的是没有一个决定之见,后面的是太决定之见了,绝对地陷入到有无的这种极端中了。

那么第四个是什么呢?又是有无矫乱。这是老好人了,如果按我们讲的话,就是真是会应机施教,人家来问什么,他看你想听什么,说有就有,说无就无,都行。就是这一类的,大家来看,一直读到最后一句,遍计虚论。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好。大家来看,这个人他是观察到行阴是有无皆见,生处也见,灭处也见。他既能够见到这个行阴的生相,也观行阴的灭相,所以由于他对这两种所见的境相纷至的缘故,他自己心就乱了。人家来问的时候,他自己心就乱了,就难以肯定谁是谁非。所以人家来问他的时候,来问法,他就回答说亦有。那说真的是有吗?他就可能会说有就是没有。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说亦有即是亦无

因为你说有的时候,比如说他又看见一切法都归于灭,他就认为说有就等于无,都行都行,就这样。所以说亦有即是亦无。那么亦无之中他说也不一定亦有,这个他又倒是觉得。灭者他说不一定更再会生,一定还会有。所以他自己也闹不清楚,一切都是矫乱的,没有办法弄清,所以这叫做有无矫乱。这是第四种。那么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到外道了,惑菩提性。总而言之这是第五外道,四颠倒性的不死矫乱,他们在这里遍计虚论。

所以大家随着我们的听解,大家看到了,你说当时的外道就这么的严谨。你看就在一个见解上,他们都有微细的差别,或者在对立面。你说当时,我们现在想想,当时龙树菩萨的对境有多难。这只是外道啊,内部的光小乘就有五百异部,大家能明白五百异部吗?上一次我们讲到了,从佛灭度后就开始,正法是一千年的话,九百年后就开始正法就灭了。

佛灭后的开始,这个部派的纷诤就起了,从戒律的纷诤开始,慢慢地教法就不一样了,最后从这个根本部,上座、大众部,分出来二十部,二十部开始又各各又分,各各又分,就分了有五百部,五百异部。就是光这是算学佛的,你想想外道的这种知见有多少。而且外道的这种见解当时都要跟你辩论的,而且印度的传统辩论的话,谁把谁辩了你就得砍脑袋。

当时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菩萨去跟别人辩论的时候,说跟我辩论就不要砍头了,你只要低头就可以了,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开始,学佛就行。所以那会儿一天都辩论得度好几十万人,只要这个见解上把他给折服了。所以你看这些麻麻扎扎的见解有多少。

这就是我们讲到了四种矫乱,这是第五种。四种矫乱是属于第五种外道,第五外道。好我们再来看第六外道,更麻烦了,有十六有相。他的根本知见是有的,在这上面又分了十六种形相。我们先来读。这一段开始,第六种开始就不能够一样一样地读了,要一篇读完,因为它的结构又不一样了。好,大家一起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大家看到了,他的根本立题是什么呢?最后一句,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其实就是一切法以我为主,有我论。那么我们从开头看一下,他会陷入到一种什么执著中呢?就是这种外道呀,就是刚才前面讲到的,还是观到这个凝然不动,天魔不能得方便了。那么这个时候,大家来看。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这是他出错的开始。是什么意思?就是于行阴相续无尽的迁流变化中妄生计度。妄生计度到了什么地步呢?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那么这个发心颠倒怎么个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大家来看,这四种状态是一个小的分别。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那么统归这四种见解属于什么呢?他首先认为是有我在的,大家这个前提要搞清楚,否则就危险了。首先他是认为有我在。那么我在,我是怎么个在法,我在哪儿?就出现了四种差异,四种歧义。

为什么呢?你看首先,他是在这个行阴相续无尽的迁流中,他首先认为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他是怎么个存在呢?他看到前面的三阴色受想,是吧,这三阴已经灭掉了,可是他看到现在的行阴迁流变化没有尽头,他就认为前面灭掉的色受想三阴还会再生,色受想还会再生。那么再生的话,他就发现了轮回中有我的存在。

因为他现见行阴是生灭生灭刹那的,他就确定色受想虽然现在已经感受到灭了,但是它还会再生,不是一灭永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将来必定会再生,堕入死后仍然会再有色受想诸相生起的这个谬见,就是称之为发心颠倒。颠倒开始,怎么坚持自己的谬见呢?

第一个,或者自己坚持固守的这个身形,就是当下自己的这个身体,而认为四大之色皆是我,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色身是我。这就叫做第一种是什么呢?云色是我。他的见解是即色是我,色即是我,我即是色。他没有即空,不像《心经》里面讲的。就是即色是我,这是第一种。第二种认为我在呢,第一种认为即色是我,其实就是认为我就是色,对吧。

那么第二种是他见到我的这个观照力出来了以后,见我圆含遍国土,就是见我性圆融,周遍十方国土。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不是吗?就是发现我性圆融,周遍十方国土。这个时候他就发现了,我是大的,就跟前面的那种觉得神我周遍一样。那么认为我大呢,他认为这个四大色都在我之中。四大色都在我之中,就是色属于我所有。我是怎么存在的?用色表显,但是这个色是由我所有的,色在我中。这是第二种见解。第一种见解是什么?是我即是色,色即是我。这个时候他认为什么?色跟我是两码事,但是色在我中,我是这么存在的,色在我中而存在的。

或者第三种是什么?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这个就更微细了,比较难理解了。他就观到前面所缘的这个色呀,好象皆是随着我一生又一生地轮回生灭,对吧,这个色身死了又生嘛,他就觉得不断地随着他自己在回旋往返。那么他就认为说,前生后世或者当下的一切色法皆属于我。虽然色是色,我是我,但是我是我,色属于我所有,色为我所。能听明白没有?就是离色而有我,但是色属于我所有的,我是这么存在的。这是第三种。

那么第四种是什么呢?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第四种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依这个行阴迁流变化相续,我自己也是跟着相续,那么我这个四大种色也在跟着相续。我在哪里呢?我在色中。第四种是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跟第二种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刚好相反,明白吧。

所以其实这个十六有相是怎么算来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种外道为什么以为我会相续不断,恒常有我呢?因为他见到行阴流淌不断,所以他就认为色受想绝对虽然灭了,还会生起,对不对。那么这样他就会觉得有前生后世的流转。在这种流转中,他又观到了自我,我的存在是什么状态呢?一个,即色是我,第一种。二一个,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属于我中。

第三个是离色有我,色是我所有,我可以驾驭色,这样的一种感觉,所以说色是我所。第四个是什么呢?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这同样的有我,他就认为说我是怎么个有我法,就又出了这四种状态,出了这四种状况。那由于这四种分别执著,就都属于什么呢?都属于什么?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就会妄言计度说死后会有。流转中这个色身,色身虽然死了,但是我犹在。我虽然在,那么色阴虽然死了,我犹在,那么受想行识死了去了,依然我还在。

大家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概念?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没到这地步,设想一下。你说色受想我们前面都已经灭掉了,对吧。问题是比如说色灭掉了,他是当下自己就死了吗?死了吗?没有。所以大家不要忘了这一点,就是这个修禅者变成外道的时候,首先他一直在修禅。修禅灭了色受想,不是说他的比如说色身吧,不是就把他大卸八块,凌迟成多少段了,不是这样的;色身仍然还在,只不过是空掉了,灭掉了。

灭掉了以后,这个时候这个行阴还在,没有灭掉。他就认为行阴依然是这样的,那么这个色虽然被我灭掉了,它一定将来还像行阴一样,还会灭了再生。就这个错误知见,就把他给绑定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色受想行都是如此,那么就会说,比如说色,跟我是这么存在的。

假如另外一个外道修行,他不在色上着眼,他在什么上着眼?受上着眼。色受,他会在受上着眼。大家要记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虽然识现在还没有触摸到,受想行亦复如是。他就会认为说,针对受的这个感觉而以为有我的存在。他就认为第一个,即受是我,有感受就是我,我在感受。第二个他认为我大受小,受在我中。之所以有受,是我的一种感受。

那么我是周遍的,就像前面的跟色一样,我是周遍圆含十方国土的。但是当下我的感受,因为我还在嘛,这个色身还在嘛,还会触摸嘛,所以他认为有的感受是受在我中。第三个是什么呢?离受是我,受是我所。我是我,受是受,但是这个我的受是为我所有的。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是什么?受大我小,我在受中。这又出来多少?四个。那么色受想行,每一样都有这么四个,四四多少?十六,所以这里叫做,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他是这么认为的。

有了这十六相以后,从此或计,他就会延伸出来什么呀,大家来看,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他就会推演成一个什么执著呢?说烦恼也是永久的。因为前面色受想行也会永久嘛,所以他烦恼也是永久的。那菩提也是永久的,因为色受想也会灭掉。他就认为说烦恼是永久的,菩提是永久的,真妄这两种性它是并驾齐驱,尽未来际它是互相不相抵触的,各自存在各自的。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种论调。

所以由此计度死后有故,由这样的一种以为死后有相,相续相,堕入到外道的邪见海中了。这就是第六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能跟得上吗?好,能跟得上,再来。这是新的一本讲义了,第七种。第七种是什么呢?八种无相。但是我们这个依然还是要一段读完,因为它这是一大段,讲的是虽然有八种,但是其实是一个大段。好,一起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好。首先第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他跟前面的是正好相反。那他这个相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他认为前面已经除灭的色受想三阴,对吧,你看,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他就是起先灭掉的色受想三阴中生起一个什么妄想呢?就认为说前面的三种色受想是先有而后无的,对吧,现在已经灭掉了。那么现在由此就能够立知什么呢?行阴虽然现在还有,将来一定会断灭。他这样的话,就堕到死后一切法都归于无相的一种断灭论。你看,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可以推比嘛。

首先我们要设想一下,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我们是这个禅修的人,那虽然我们的色受想灭了,可是他当下的色受想的这个假因缘还在,你比如说他身体肯定还活着嘛。所以他的对境不是说我们依照教理这样,书本上的这个感觉到都没了的感觉,他是相对于现境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色受想都已经没了,灭掉了,那么他就会一步一步推。你看,四大所成的色法已经灭了,那他就觉得这个身形无所依了,自己不能够成形。就是等于说,我现在身形还在,可是问题是它已经灭了,那个感受没了嘛,色身的感受没了。那么生的时候都灭了,死后还用说吗?两个这是,对吧。

所以说第二个,观其意识之妄想也灭了,色受嘛。那么色受,这是第二个想嘛,他把这个颠倒了一下,大家看到了。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就是把色受想,想给提到第二个来说了。所以观其意识,妄想已经灭了,心就不为这个六尘所系缚了,这样的话,他就知道想也灭了。那生前的想都,我活着呢,我这个想觉受都灭了,何况死后呢?

第三个,知其受灭,无复,连什么这个叫?缀。无复连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其受阴灭了以后,身心就脱开了。怎么个脱开呢?就是色跟想中间不再有这个受的感受来连着了。大家发现我们的色身有种种的想法,是不是中间的感受来进行接连的呢?那么这个受已经灭了,就不再有中间的这个连缀的桥梁了,那就说明什么?受已经也灭了。现在活着受都灭了,何况死后呢?这是又两种,对吧。

那么色受想三,三阴的这个体性既然能够销散灭亡,那么纵然有这个能生之理,你看,纵有生理。纵然你现在行阴还在生,不断地生,对吧,可是你没有色受想,你就不会有知觉,感觉到这个行阴虽然在,跟草木一样。那你这个行阴的话,肯定将来还会灭的,对吧,就像色受想一样。于定中观察,他就说这个四阴的情状都不可得。生的时候都不可得,死后还有什么相呢,对吧。

所以他就觉得说,生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你看,此质现前犹不可得。就是我生的时候,色受想已经灭了,那么纵有行阴,早晚会灭,对吧。那么我活着的时候尚且如此,我死后怎么能够相续呢?由此这样推比校勘一番,就觉得生前死后皆是无相。色受想行这四阴生前死后皆入无相,会成八种无见颠倒。这样的无见颠倒出来以后,会有什么恶劣的影响?大家看: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就会认为不用修了,没有修因,死后断灭,不用求成佛了,没有果,一死了啥也没有。这样的话,涅槃、因果、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图有一个虚名而已,都归于断灭,你还在这上面计校什么呢?大家一听这个知见,都不去修行了,不去诸恶莫做,诸善奉行了。所以他由此死后无故,就堕落到外道里边了,迷惑这个菩提正觉之性。这是第七种外道所创立的五阴死后无相的这种颠倒谬论,这是第七外道。

好,我们再来看第八种外道。第八种外道说八种俱非。你看,有也不行,无也不行,都不行还不行。只要你有见,有定见,就不行。所以大家来看,一起读。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好。大家来看,这个怎么说八相俱非呢?就是说他这个时候,观照的时候,还是在这个于行存中。还是在这个行阴尚且存的时候,这不是有嘛,对吧,行阴还在作用嘛。兼色受想已灭了,兼受想灭,就是兼前面的色受想三阴已经灭了,这是无。

由于这边是有,那边是无,他就同时起颠倒见,双计有无,自体相破。就是自己矛盾,就会坠入死后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说它有嘛,他说是无;你说它无,他说是有,就这样起这个颠倒论。为什么起这个颠倒论呢?大家来看,你看: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你说在这个色受想已经灭掉的情况下,可是观这个行阴的时候,还是有嘛。色受想已经灭了,可是行阴还有,所以它就属于非有。这个行阴迁流变化之内,这属于有;可是色受想已经无了。这就是说亦,亦即就同有一样,因为行阴迁流之内是有,可是虽然色受想没了,好像还有。

大家刚才我们不是说了,不是他死了,比如说色法它还在,它好像还有,所以它实不无。前面虽然行阴还有,可是色受想已经灭了,没有感受了,那么好像这个行阴也不是真的灭了,属于非有;后面这个属于非无,不无。

非有非无这样循环推究,穷尽色受想行这四阴的界限,最后就成为非有色受想行,亦非无色受想行。就起了这种邪见,八种俱非之相。所以这种情况下,色受想行随举一个。比如说我们所缘色法,你问他所缘色法的时候,他就说,都可以说死后是非有相非无相,色法是非有相非无相。那么就是说这个人呢,叫做八种俱非。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进一步大家看,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就是又进一步地去观察,这个不是说光看行阴了,观察万法。又计诸行,观察万法,一切万法之性迁变虚无,没有实体。有,他觉得是非有的;无,他又觉得是非无的。因为行阴不是还在迁流嘛,对吧,那他就观察到,一切的万法在这个行阴之上都没有实体。你说它是有的话,色受想没了;你说它是没的话,那行阴还在那儿。就这样,他就是发了这个邪通邪悟,以为一切万法之性都是有无俱非的,就失去了这个标准了。

由此就是认为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就是说从此计度有无都是非有非无的话,那么就渺渺茫茫,你对死后的情况莫名其妙的,他搞不清楚了。你说有也不行,说无也不行,没办法说,不知怎么说才对。

所以这里讲到,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

大家知道俱非就是说前面的两个,不是说跟它相对的或者相反的,而是把前面两种都给否定了,都不对。都不对,你肯定有一个正确的知见呀,他没有。他也不知道怎么说,所以无可道故。我们再往下看,这是第八种外道了,我们来看第九种外道。是第九种了吗?七际断灭,这就又涉及到边际的意思了。一起来读。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你看,前面说非有非无,这就彻底给你一刀子裁了,说断灭了。这个见解是怎么来的呢?依然还是行阴迁流中他在观,观什么呢?灭了又生,生了又灭。最后念念灭处,他就把目光锁定念念灭处,他就以为后面必当归于空无。就是他看不断灭不断地灭,它迟早都得全灭,就是这种邪见。那么这种见解生起来,由此计度,堕入外道的什么呢?

这里讲到的叫做七际,七断灭论,其实就是七际断灭论中。这七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的我们说人的四洲,一般七际就是指的人的四洲,这是第一际。那么第二际就是我们欲界的六欲天,这是第二际。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七指的四空天,就是无色界。这个三四五六都是在色界。那么一二,四洲和六欲天在我们欲界。这个其实就是指的世界和众生,统归就是这么来讲。但是他这里观照到这样的话,他就开始邪知邪见计度,因为他只锁定了这个念念灭处,他说迟早都得灭,就起了这种断灭论。那么怎么办呢?

你看,或计身灭,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咱们这儿人四洲嘛,对吧,人四洲的话就是等于说我们常说的五趣杂居地,这么来理解。那么这个时候的众生,身死之后都归于断灭。

那么第二个是或欲尽灭。那么这个就是,或欲尽灭应该是指的离欲界之身,就是欲染已经尽了,受报到初禅了,已经出了六欲天了。受报到了初禅了,那么这个时候欲尽灭了,这个染欲已经尽了,受了天报,可是天报结束了以后还要归于断灭。这是等于说,其实就是等于说我们说的初禅,第三际。

或苦尽灭,这是指的二禅了,二禅不是就是极喜无忧嘛。二禅叫做什么地?五趣杂居地,然后呢?五趣杂居地后是什么?第二个是什么地?离生喜乐地是吗?定生喜乐地,二禅就属于定生喜乐地,所以这个时候极喜无忧。可是你极喜无忧的时候,你这个天报尽了以后,还要归于断灭。所以虽然你这里叫做苦尽灭了,就是你的苦受完了以后生到二禅天,享这个极喜无忧去了,可是天报享尽了以后,还要归于断灭。

或极乐灭,这是指的三禅,离喜妙乐地。那么这个时候,极乐就是指的他在天报里面受的这个乐果,那么天报尽了以后还要断灭。

或极舍灭,舍念清净地嘛,那这个地方就是极四空双舍之心。但是你生到四禅乃至四空天以后,你报尽以后还要归于断灭。

这就统归推穷,穷尽七际,现前销灭。就是这七际,这七个世界类别的众生,死了以后怎么样呢?现前销灭,肯定会死,死了之后再不会生了,彻底归于断灭了。所以这就叫做分别说断灭见。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这样的话这是第九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所成的谬论。

好我们再来看第十种了。第十种的格调比较高一点了,五现涅槃。就是说会坠入到五种涅槃论,自以为已经成佛了。大家先一起来读。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大家看到了,其实我们每一段呢,先把最后一句了解了,就能够定调,很好掌握了。这里又说,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就是在五阴中其实还没有五蕴空的时候,他就错以为得了涅槃境。那必然他会找一个着落处,那么这个时候就会错认这里讲到的说五现涅槃。大家看五现涅槃其实就是六欲天和四禅天,他把这里错认成涅槃了。

大家来看,你看,若于行阴念念相续,就是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什么呢?若于行阴,他会观察到这个色受想行的行阴,不要忘了我们还在这儿呢,那么现念念相续不断,他就会计度其后必定会有。

相续不断,那不会断,那后面一定会有,这个时候他就会妄生分别计度,就会堕入外道的五种自以为现证涅槃论。

那怎么现证涅槃论呢?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这个就太格调低了,连欲界都没出去,他就以为涅槃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是,为什么叫做为正转依呢?就是要么他以欲界的各天,就这六欲天,就以为说真正已经转生死作为自己可依的涅槃之境了。能听明白吧,这句话?所以叫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因为大家想这会儿想阴不是已经尽了嘛,想阴尽了会获什么,获什么眼?对,天眼获到的时候,他就观到六欲诸天天光圆明的。大家知道,我没见过,你们有见过的吗?或者现在正在吗,随意可去吗,大菩萨们?他观到六欲天的时候,已经庄严得不得了了,天光圆明,清净庄严,远离我们人间的这种污秽,心里生了爱慕了,就以为这是涅槃之境。这就是最没出息的。再稍微好点的,大家来看。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哎呀,生到初禅就以为没有这个苦恼相逼迫了。咱们现在有苦恼逼迫,他们那儿没有苦恼逼迫了,就妄计以为我现证涅槃了。这是稍好一点的。

那么再比他有出息的是什么呢?是二禅天,或以二禅心无苦故。为什么呢?就是心已经绝了这种忧悬之烦恼,忧悲苦恼,那么这个时候就以为自己证到涅槃了。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就是或者以三禅天获的这种大喜悦,大随顺,这种觉受的时候,就妄计为涅槃了。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以为四禅天已经苦乐二亡,为什么?因为三灾已经不能上到四禅天了,火水风上不到四禅天,不受轮回的这个生灭之性了以为是,因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执持嘛,所以他就以为这已经终于就涅槃了。这是在没出息里面最有出息的,能够到四禅天,就以为现了五现涅槃。

可是实际上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毛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就是还在有漏诸天,就妄以为已经登到究竟安稳的涅槃的清净所依之处了。由这样的话,他就妄观察说,这五处都是涅槃究竟之处,由此堕落到外道里边,迷惑了菩提涅槃觉性,就在那儿生活去了,就自以为是。所以说这是第十种外道,在五阴中他就能给你立五种现证涅槃的境界,这是一种颠倒心成就的虚谬理论。

讲到这里,十种行阴就讲完了。大家心里有数了吗?有没有数我不管,反正你的阿赖耶识种子里面是种进去了。除非你听错了,如果听对的话,串了的不算,听对的话,这十种邪知邪见应当在我们的阿赖耶识本识种子里面熏进去了。如果我们的见解对的话,那么在我们的修道中,当然在极乐世界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你说想想多可怕,就光这行阴里边能够立什么呀?这是空有断常,属于六十二见。

当时印度啊。大家不要以为说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边好像这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这。这是佛陀在修证路上观到的。当然这也是在当时的印度现实中存在的,他们就是这么认为的。有的是无因的,这属于断见。

大家算一下,两种无因,属于断见,对吧。那么又有四种变常,这就是六种了,四种变常属于常见。再还有四种颠倒属于什么呢?双亦。前面说的,一会儿是亦恒亦变,对吧,那就属于双亦。这就十种见解了,对吧,两个四种,两种无因。再后面有四种有边,四种矫乱,对吧。四种有边,四种矫乱,这其实是对前面双亦的又一种扩充,其实就是它们根本见解上又生起来的一种错谬见解,支末。

所以说四种有边,四种矫乱,那这等于说是多少了?十八种了,对吧。十八种再加上后面的十六有相,十六种有嘛,我即是色,我即是受;或者受在我中,我在受中等等这些,这种执著有十六有相。那么这是多少了?三十四了,执有。八种无相是执无,多少了?四十二了。八种俱非,等于说双非,这是多少了?我觉得你们算错了,这算着算着不对了嘛。对,五十,好。那么七际断灭,这是推往断灭空。五十七了,对吧。后面的五现涅槃推广到什么?就是其实是前面执著有的那个又延伸出来的见解,对吧,五现涅槃。那么七五十二,正好断常空有这四种根本所产生的六十二邪见。

所以这就叫做见。大家不要搞错了,这个跟我们在断惑烦恼上的见惑和思惑,还有一些微细的差别不同。因为这里已经到了破色受想行,到行阴的区宇里边才出现的这种情景。那么后面在破识阴的时候,后两种就更厉害了,那就把罗汉跟缘觉都认为是得让到一旁,有偏颇了。所以为什么说《楞严经》叫做照妖宝镜呢?你想想我们这会儿,咱们也不说了,就这行阴里面边的这十种你碰到一个,他有这样的证量,你感受一下。

想阴的时候我们就都已经早就受不了了,给你来一个魔,来一个变,来一个神通游戏,你早就受不了了。那行阴的这种,我们有时候还容易以凡夫的这种理论见解去了解学习,其实人家的这种证量来讲,大家要知道,有的已经到八万劫的这种视野了,有的能已经见到初二三四,四禅和六欲天了。那我们,你能见到吗?见到见不到,我见不到,我也不知道。所以来大家一起把这个行阴魔相的结害嘱护,一起读一段,最后一段,就等于说这一讲就圆满了。一起来。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好。这是最后一段,就是说又对阿难的嘱托了。每一个阴十种境破完的时候,都会给阿难这样结害嘱护。结害嘱护就是把这个害处总结一下,你要防着;那么再嘱托你要护持末法中的众生,不要让深受其害。所以大家来看,这是阿难,给他说这都是十种禅定时所起的狂解,起的狂解。都是因为行阴现前的时候,他有这个定慧力去想断除妄想,趋向于真常。可是真妄交攻,互为胜负之际的时候,心魔出现的这种。可是这个可不是说前面讲到的什么妄境呀等等,这叫做什么?叫什么?对,叫做邪悟了。

这里用的是邪悟这个词,找到这个词了吗?这里叫做故现斯悟。就是故显现的这种,你自己通过自己的修禅得到的这算一个悟境,故现斯悟。可是现出来这个悟境的时候,众生顽迷,不自忖量,就是你根本不想一想你自己何德何能,能够这种阴境现前的时候,你就作圣解,就以为自己登了圣位,就等于证到果了。

那这是给阿难这样结的说,这是给这些禅修的人讲。我们现在还啥也没破,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不知道有多能。那这样的话,自言已登圣位,大妄语成。如果一旦你以为自己这是在证了,后边你看五现涅槃嘛,就以为证了涅槃了。这样的话,将来必堕无间地狱。

所以你看告诉阿难,汝等就是说不仅阿难,在场的听法众都有份。我不晓得在座的诸位,你们当时也许在场吧,在不在?哎呀不过说实在的,如果你们当时能够在场,到这个地步,现在的话我相信已经是差不多了。你看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还是让一切末法时期的众生,能够觉悟到其中的义理,不要被这个心魔,自心魔呀,这可不是外境魔,心魔给起了无边的深孽,你看,深重的罪孽。这就是本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保不住这个正心正念。

所以你看这里说,保持覆护,销息邪见。就是希望阿难能够去护持这个正法,护持这些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不让他们落到这个邪知见中。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就是你要引导他们能够谛观自己,正确地观,谛观就是真谛的谛,大家要知道谛观,就是让我们正确地观照自己的身心世界。谛听就是让你如理如法地来听闻佛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就要听佛讲,这我们在谛听,佛教我们要谛观。谛观唯一的一个就是说,只要你生起来说俗了一点就是舒服。

说到这了,我们再讲讲这种关于解脱,或者说法喜吧。你看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在圈里面也常听到这样,真的类似于像这个鸡汤一样。今天什么一切安好,知足常乐,当下就是幸福,就是拥有,就这些话。那么大家一听,貌似就好像觉得说这个就是很自在了,对吧,这就貌似已经人家今天当下就解脱,就好像说法喜嘛。不是,根本就不在这个层面上。咱们其他的不说,不管你是深进广进,还是浅进略进,唯有一点,你对这个境上面,只要你有舒服感就不对。你在那儿还好像知足常乐,说白了你有什么乐的呢?你说把它当做法喜,不执著了,这个时候长驱直入,这叫大乐,解脱乐,究竟涅槃乐,对吧。

你说你今天我有吃有喝,我就舒服得不行了,生活非常幸福。这跟这有什么关系呀?只能又陷入到对世法的留恋中了。所以大家要发现,在我们修行人呀,为什么不要抱怨?抱怨当然控制不住了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心里有正知见,就是说你想舒服是不对的。你在这个世界中,你想说现在不舒服了,我得倒腾一下,挪一下,或者咱们沟通交流一下,想弄舒服了,是不对的。

如果佛菩萨度我们,就是为了让你不舒服,没地站,没地蹲,没地坐,没地躺,站都不能站,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你看这个一路修过来,是不是就是让你没地站?就是让你没地立足嘛。有立足之境,就不是干净了呀。

我又想起《红楼梦》里面不是讲到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有立足境,那你就不干净了。所以大家看这一路修过来,这就叫谛听,我们谛观身心。那么这个谛观的诀窍在哪里呢?就不可以著,不可以落停,不可以安逸,不可以一下子埋在沙发或者席梦思上,哎呀放松了。那个时候是陷进去了,不叫放松,这大沙发把你埋进去了。所以大家想,修行路上一路都是沙发,都是骗子。

当然如果你不受骗的情况是什么呢?顺的来了,你能够提醒自己,逆的来了,你能够激励自己,那你就不上当受骗了。

所以大家说到这里,为什么讲到这个,叫做什么呢?教其身心开觉真义,就是教他们能够谛观,大家都要学会谛观。这样的话,于这个无上菩提之道不再遭受枝歧,就是这种岔路,不要再走岔路去了。也不要在这个因心,你还没到果觉中,你在因地心就开始祈求速证果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妄想。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

所以说就是让阿难或者在场的你们,要做这个大觉王,为五浊恶世的众生们作一个清净标指,一个标榜,一个指导,指月之指。这是给阿难嘱托,对于行阴十境的一个总结。

那今天我们的速度确实挺快的,快得有点糊。我问一下大家,就这样,今天心里有一点点轮廓吗?能跟得上吗?能跟得上就可以。这就是我们行阴十境的十种出现的一个误区。那么下一讲,下一讲是在,是十三号是吗?十三号周日,下一讲我们来讲这个识阴了。识阴也就到了,随着经文也快讲解完了,倒计时,那么这个境界也越来越高,破的这个烦恼也越来越大,根本了。所以这也是个好的缘起。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