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八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各位我们的楞严学人,我们还是请大家发心,在闻法义之前,每一次的听闻佛法的功德都是为了解脱,都是为了开智慧,都是为了息灭烦恼,都是为了度化一切有情众生,把这个心用在这里。这是我们菩提心的所依所在。

非常有意思,《楞严经》讲到征心,就是追问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我们今天是第八讲。我们每一位同修坐在这里,虽然我们身在维摩讲堂之内,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我们的心现在在哪里。当我们凝心提神去感受它的存在的时候,到处都找不着。一旦我们起心动念试图描绘,试图探求,试图相对照的显现它的时候,已经就落在圈外了,没门了。

所以上次我们在讲到法义的时候,就是这七次征心。第一次,认为心在身内,第二次心在身外,我们进行了一个贯文解义。今天一开始我就祈愿大家能够把这个神形凝提起来,凝提起来了,我们要把这后面的五处征心大段地贯完。然后把它的法义做个略微的讲解以后,我们再把它总括起来,进行领解。所以我们现在把经文翻到二十五页的第三行。我们开始读经文的时候,希望大家还是原来的那个原则,又稳又不慢,也不要太快,不慢就可以了。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在眼根,找着了没有,好,那么我们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弥陀佛!这是这一段,因为人的这个定见,他内外找不着的时候,他就又想方设法见缝插针,无外乎人之常情就认为相对内外而言,有哪里呀,有根里。因为我们不是说有眼根看外境么,他就认为潜在根里。

这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呢?阿难又对佛说,如您刚才所说的这个心既不能在身体内部的缘故,因为它没有在身体内部。又由于身心相知,就是说为什么不在外呢?因为身体有感觉的时候心是知道的,所以它不可能心离开身体而在外,所以可见心也不在身体之外。那么我现在对着佛您,想想,我思维,知道心在一个处所。一个妄想放下,一个执著又起来了。那么佛就说,你说说这个心在何处所。阿难就说,此心一定是潜伏在眼根之中。眼根,我们看东西的这个眼,他认为觉知,能感觉的这个心的作用的点就在眼根里面,就我们生理的眼根之中。

而且还打了一个比方说,好比有人取一个琉璃碗,当然在经典里面写到的是说琉璃碗,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平常戴的眼镜么,最契合的是我们戴的那个隐形眼镜。他就认为说合在自己的双眼上,虽然有物合的时候,但是他的视觉不会有障碍。所以说眼根随时看什么东西,心就随时能跟进上分别了知。他认为这个觉了的心,之所以不能见内是因为心在眼根,之所以能够分别外边呢,而没有障碍是因为心在眼根向外望的缘故。

大家想想这都是人之常情吧,但是这里有一个过失,就是法喻不齐。他打的这个比喻把自己给说住了。这里佛就反过来问阿难说,如果如你所说这个心是潜藏在眼根之内,由于这个琉璃碗同眼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道理。那么请你说用琉璃碗笼住双眼的时候,它可不可以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外在的环境,在看见外在环境的时候,它可不可以同时,记住同时也能见到笼在眼根上的琉璃,这个物件呢?那么阿难就回答说:是的,如果这个人用琉璃碗笼住双眼看外物的时候,同时也可以见到琉璃碗。把他的定见给说出来。

这种情况下,佛就告诉阿难说,知道他的错误出在哪里了,法喻不齐。说如果心潜伏在眼根之内,同于琉璃合眼的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你的眼见山河大地的时候,你的心能够分别的时候,为什么心不能够见眼?就是你知觉的心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眼本身,他就提出来这个反质。那么假如你又说你自己的心可以看见自己的眼根,那么你的这个眼根就同于所对的外境,而非能对的眼根本身。就你这个眼睛已经成了你心觉知用眼来看的一个外在的境界,而不是眼本身了。能听明白吧。那么也就不能说,你说的随便看到什么事物心就能够随时起分别了知。因为你这个心不能见眼,你又怎么能说心是潜藏在根内跟琉璃碗合起来一般呢。所以说从这个观点来讲,你说的心潜藏在根里,像琉璃跟眼一样合在一起的这个比喻是不成立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明白这个比喻,听明白吗?他的这个法喻不齐这里比较难理解,他的难理解在哪里呢?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话的法义。如果说你认为你的心是潜藏在眼根,对吧,你认为心是透过眼根,透过这个根来见到外境的。那么佛就反问说,你不是自己打了个比喻么,说眼透过琉璃可以看到外境,那么眼透过琉璃看外境的同时,还可以知道琉璃本身,但是你的这个心透过根来看外境的时候,就不能够见到眼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比喻是什么呀,用眼来比喻心,用琉璃来比喻眼,他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如果你对不齐的话,这个比喻你就明白不了。

他现在的错点在哪里呢?既然你说心透过根能看外境,那么你还打了个比喻说,就如同眼透过琉璃来看外境一样。可是你现在眼透过琉璃的话眼还能见到琉璃本身,但是心透过根看外境,心却见不到眼。所以你这个比喻是有错误的。这是第一错就出在这里,这叫法喻不齐。所以第三处征心说心潜在眼根是不成立的。

这是这一段,我们贯过去了吧。好,那么我们要像佛跟阿难的答辩一样,我们来穷追不舍,再继续七处征心之四,执心分明暗。找着了吗,找到了没有?二十几页,你们找着了就说一声,我跟你们的版本不一样,我这个比较好拿,好,那么我们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弥陀佛!这是又一段。这样贯你们能够跟得上吗?估计现场还是可以跟得上。有人能跟得上有人就跟不上了。你把心调动起来听我讲这个意思,我们读经的时候呢,你把经文贯一遍,然后再听着我讲这个大概相互的问答,把这个法义的总核心的错在哪里,对在哪里明了了,回去再自己复习,好不好。

那么这段开始,你看阿难在这里的时候他有点心虚了,他在说完了以后,他讲了一句什么话呢,见到了没有,是义云何。他就这会有点心虚,觉得说自己越说越离谱了,不知道对不对,那么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呢?阿难又向佛说了,说世尊我是这样想的,这个众生的身我们不是都有一个皮吗,我们一般现在马上下意识的说心在身内的时候,一定是以这个皮为标准吧,皮里边叫内,皮外边叫外。所以说他就说这个众生之身,五脏六腑深藏在中,那么大小这七个有时候叫九个,这个窍穴就是这些窟窿,头上这些窟窿,这个居于外面,由于体内有脏腑重重的包着就是黑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见内,但是上边有这个窍穴是通达,它有光明,所以眼睛就能见外。

所以他就说我面对佛,您在我眼前,开眼的时候即见光明,闭眼的时候即见黑暗。那么前为见外境,后为见内身,这个道理怎么样。就是我觉得心在明暗之间,您觉得对不对呢?这是阿难的问,听明白了没有。

那么佛就来答了。说既然你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我首先问你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如果你说眼睛闭起来了我再往内见我的身体内的暗,那么这个黑暗的境界是与你的眼相对,还是不相对。如果这个暗与你的眼相对的时候,这个暗应该在你眼前,怎么能说在身内。明白了吧。

就是说你的眼睛一闭起来你就认为对着个暗,可是我们的常规认知的一个常情是,眼睛闭起来我的,不管睁呀闭呀,我的境界在我眼前是不是,那么你眼睛闭起来见这个暗,这个暗在你眼前而不是在你身内,你却说在你身内。如果你说这样可以成为你身内的话,那么你自己居在一间暗室里边,也没有灯,也没有日月,那么你暗室里面的空间岂不是都成你的内脏了吗。

明白了没有,明白了继续往下讲。如果你所见的这个暗的境界,你认为就是再进一步说,是离开对外的见,是反观内部的话,说明你这个心和眼对于自身有反观的功能。既然如此说你合眼见暗名为反观我身中的时候,那么你开眼见明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看到自己的容颜和相貌。你不是说,你认为我见暗的时候,这个境界是我反观到里面的东西,而不是面对外面的黑暗。那么既然有这个反观功能,那么你开眼见明的时候,不光见到以我为辐射外在的一切情形,而应该有反观到自己容颜,长的什么样子的功能作用。但是你这个不能反观,说明你的说法不能成立。明白么?

那么如果你开眼见明时反观自己的面貌,你说这样是可以的,那么你了知的这个心和眼是悬在虚空中,怎么能够成为见内呢?你能够看到自己的时候,一般我们说好像把眼挖了,悬在虚空中反观自己一样。如果说你悬在虚空中能够反观自己的面貌,那么这已经不是你阿难的体了,就是这个心和眼已经不在你阿难身体之内了。那么你现在,我如来,就是我释迦牟尼也能看见你的心和眼,难道我就是你悬在虚空中的心和眼吗?你说用反观的话它一定要悬在虚空。

就跟我们假设一下,我不知道你们明白不明白。我们假设一下,就是我自己想看见自己,那么设想一定要我的了知的心,和我的眼根要反观,它得到我的对立面或者在我的上方,或者在我的前后左右对吧,总之不在我身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才能见你的话,那么我如来我的心和眼也不在你身上,难道我是和你的心和眼一样,浮在虚空的么?是一样的作用么?

再说你的眼已经有了了知的功能,那么你的身体应该就跟没有了知的功能一样,对吧?因为你这个了知的心和眼已经浮在虚空了。可是,我捏一下你的身体的时候,你的身体还有感觉,说明你的心和眼还在你的身体内,那么事实并非如此,你不是悬在虚空的,明白了么?

如果你进一步再要说,你的心和眼各有各的知觉,那么你一个人就是有两种知觉。你的心和眼浮在外面可以看自己这是一种知觉,那么我掐你的时候,你身体又有知觉了。那么你的觉和身就有两个体,一个在虚空,一个在身上,那么这样下去的话你都应该能够成两尊佛了,一个阿难成两尊佛。

有没有这个道理呢?没有,为什么?在佛法之中,我们的觉知,我们的这个能知之体,就称之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你现在又在身中又在虚空有两个的话,那你就一个人能成两尊佛。所以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没有道理,开眼见明,名为见外没有道理,你的心绝不在明暗相对之中,明白了么?这是第四次啊。

那么开始赶紧趁热打铁,如果你糊了就对了。趁热打铁我们来一起来看第五征心,执心随有,一起来: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弥陀佛!这是第五问心在哪里?那么由于阿难在前面,我们稍微再给缓一下,我看你们都有点云里雾里。阿难前边一直讲到的是他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用这个妄想猜测的,一会说在内,一会说在外,一会说在这个眼根里边,一会又说在明暗之处,就是没法了,找不着理由了,就这么瞎在那一层又一层的推比度量,全是妄想分别。在这种情况下,他实在说的没法说的过佛了,想起什么呀?以彼之道,来治彼身。就是说既然如此吧,我就从你说的道理上来下手。我在这里常听到佛您开示、给这个四众弟子开示的时候说什么: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他在这里讲到说,既然是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思维说:我这个能思维的体就是我的心性,随根尘,心和境相对生起的当下,我觉知的心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生起当下这个觉知之心,那么心的所在就在当下所生的相对觉知之中。他是来这样来认为的。那么,的确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是佛在讲法的时候讲到的大乘法义,当然这个也是通大小二乘的。

如果用小乘的道理,怎么理解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呢?小乘他只讲前六,眼、耳、鼻、舌、身和意识,主要讲意识。最深能讲到这里。所以他把六识为心,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尘、为法。在这种情况下,由这个六识的内心来攀缘外境的时候,有起攀缘心分别对境的时候,境随心起,这个时候就叫做心生法生。有心生,所以才有外境的法生。反过来,由心生的外境的法,生起的时候,他有反作用力。我们对于外境反过来激荡内心的生起的时候,心就会追逐外面的境界而现,随着外面的境界而现,故名法生心生。

前两句心生法生,就说明什么呀?正好说明法不自生,从心而有,万法唯心。后两句,法生心生。明心没有自性,由法而摆布而显现的。那么这样的话,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有体性,没有真正一个实在的体性,所以才说,心法皆空,万法皆空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阿难把这它认错了,用这个执着心去攀缘那个所生之法、所生之心,把他一合并,就认为真的有一个法激荡心而存在,故而说有心生。真的有一个心牵引外境的法而有,故而有一个心生法生。这是从小乘的角度只讲到六识。

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来讲的话,就主要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心。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就是我们的色身,外变器界,山河大地。就像一个非常粗的,阿赖耶识不是叫藏识吗,我们每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呀。那么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就像一个很粗的树干一样,它会向上一长,分叉而再去枝叶花果、去繁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由于这个业识,阿赖耶识被无明一熏,成了染的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就会转本有的这个佛性,我们这个智光如来藏这个心体,转为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

就像一棵树,哗的长起来两个枝,那么其中的一个枝就认为我是主体,相对另外一个枝是外在的境界,其实是一识所变,为无明熏。在这种情况下,以能见的见分,依能见故呢,妄现外在境界的相分,此就是心生而法生,法随心而生起。在这个法随心的生起的时候,他主观的这个见分,又会去认识被动的这个相分、境界。

在这种情况下呢,由于境界为缘,就会生起一些相来,种种相,比如说我能了知分别的相,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智相,比如说一个人,我从昨天到今天的相,那么这就是种相续相,比如说一个东西为我所有,我要争取过来,这就叫执取相,比如说他叫什么名字?他叫什么名字?这个高矮长短胖瘦美丑等等的概念情形,这就叫做名字相。一切的相生起来的时候,所以才有辗转生起,这就叫法生心生。

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才有第七识执持他的见分,为他的相分,就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前六识,包括第六意识和前五识,种种的输送、传导、分别,互相互做增上,相互风生水起的这种感觉一样,启动我们的自我认知功能和对外境的执着妄想,这就叫心生法生,法生心生。这从大乘的第八阿赖耶识启动的角度而言。

所以在《解深密经》里面讲到说唯识所现故,这里我们用一点唯识佛法讲,他说唯识所现的时候,此中无有少法能生少法,就是真实情况,真如理境,没有少法能生,没有任何一个法真实的能够生起来,但是此心如是生时,就是我们的第八识为根本,第七识为执着,第六识为分别,前五识去搜集情报。所有的八识相互作用启动的时候,既有如是影像显现。我们现在的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全是身心世界就是一种影像,唯识所现的影像,这是从大乘角度来讲。

那么阿难就把这个大小二乘法义错解了,用执著心现虚妄相,执这个虚妄相,他认为生起心的时候,就在当下心境相对之时,生的法、生的心。

这个情况下佛就告阿难说:如果说你认为是对的,你说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佛就反问他,如果说如你所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的话。那么这个心是有体?还是无体呢?就是你能够觉照的这个心是有体?还是无体呢?

如果你能知觉的这个心是无体的话,你看这里讲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假如你这个执著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相,他是空无所有的,那么,你现在说,跟你的心境相对,一块生起的时候,和合而生,那就等于说我们说,有一个第十九界,有一个第七尘一样,这样来和合。

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不是说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是十八界,这个法义大家知道吧,这十八界其实就涵盖了整个宇宙万法、所有众生的起心动念和精神和物质层面,都在这十八界中包含,细讲是十八界,粗讲是什么呢?就是外在的六尘境界。那么外在的这个六尘境界。

你如果说没有体的话,你怎么能心法相对而合呢,你的心不是从心法相对而合生起的吗?你没有体怎么合呢,就是无意中又说出来有一个第十九界、有一个第七尘,只有名字,没有实体。没有实体谁会相信有第十九界?第七尘?不可以相信。所以从这点来讲,你就跟龟毛兔角一样。

我有时候、以前在学佛的时候,老是理解不了什么叫做龟毛兔角?为什么要说这个龟毛兔角?后来我就发现很简单,就是本来就没有,乌龟没有毛呀,兔不长角呀,你非得强说出来,这个没有任何意义。你强在那儿捏。所以说,如果你的觉知的心没有体,你还要把他强捏出来的话,就等于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其一,没有体。

那么,如果说你的心是有体的,你认为你的心是有体的,在哪里呀?在随所合处的话。那么你用手捏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你这个能分别了知的心,因为你不是说随合而生吗? 心法相对的时候,那么我问,我自己用手捏身体的时候,大家捏一下自己的身体,捏一下,捏你疼的这个感觉,我在捏的这个觉照,到底是从身体内出的呢?还是从外来入到这个觉照中的?就是这个触里面的、这个感觉中的?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外边来的吗?

你看: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从哪里来的?若复内出,还见身中。就是如果你认为还在内中的话,跟前面说在内有什么区别,就是错误。那么如果从外来的话,如果是从外边来的话,先开始应该见到你的、还是应该见到你的面貌,可问题是现在见不到,既然见不到,这个心就无所从来,既然无所从来之相,你怎么可以说随处所合呢?如果说,你现在觉得说没有随处合。但是这个阿难在这里,你看他开始辩解了,大家读到这一句,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什么意思呢?他说能见的是眼睛,眼睛只负责见,能了知的是什么呀?是心,心并不同于眼睛能见,所以如来说,现在心为能见,就是说您说的这个道理不合我问的这个道理,他开始反驳了。

大家想想,为什么说见,你看我们有时候很多修行的同修,他不能称之为说他的信仰不坚定,也不能说是他的修行不到位,可是他对佛法的认知,这种我对佛法的领悟的能力,我认为就是这样的对的,这个特别难修掉。阿难对他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在眼前的时候,他这会儿就急了,因为到了山穷水尽处,他说的没有一点点道理,我执一喷发他控制不住,我说的不是这个道理,您错了,我说的是这个道理,就开始显现烦恼了,深度的烦恼。我们诸位同修扪心自问一下。

那佛就说了,既然你说是眼睛在见,那么我问你阿难,你阿难在这个房子中间的时候,你的门能够见外面的东西吗?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你既然说是你的眼根在见,心没有参与作用,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在内,那么你的身体就像一个房间一样,你的心在你这个房间里面,眼就像房间的门一样,你这个门能够见到外面的东西吗,门有知见的作用吗?有没有?没有。

那么你又认为眼能够见的话,你看: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什么意思呢?死了的人眼根还没有坏啊,死的人眼睛还在他脑袋里面,为什么不能见东西呢?那你说现在说眼睛在见,既然眼睛在见怎么能叫死呢?反驳住了。

再一个,进一步又讲了下面的一段话: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找着没有?再说你的能知之心,你既然有能知的心的话,这个心是有体的呀,那么你这个是一体呢?还是多体呢?你这个能觉的身,是周遍整个身体呢?还是不周遍整个身体?

大家随着我的语言,不要看我,随着我的语言把这个心量提起来。如果是一体的话,假如你这个能知之心,他是一体的话,那么我用手,刚才我不是捏了吗?手捏这个右胳膊的时候,一只胳膊的时候你的四肢都应该有感觉,因为是一体的对不对?可是你的其他没有感觉,再说如果是一体的话,那么我这个捏,就不应该有一个,就在这个右胳膊上捏,找到右胳膊上这个捏的这个点儿,为什么呢?不能说我捏在哪里,因为你的触是一体的,一体的你能够说我捏在哪里?一有哪里就成了分体的,不是一体的,对不对?

再进一步,如果说你的这个心是遍体的,那么刚刚跟这个一体的是一样的道理,还是不可以。如果你的这个心不遍体的话,你这个心的觉知只在那个所捏的这个地方,那么当我捏你的头又同时捏你的脚的时候,你如果头有感觉了,心在头上了,就不能在脚上了,对不对?可是现实情况中,我捏头的时候同时捏脚,头也有觉,脚也有觉,是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你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没有道理,心不在随处而有。

这是第几了?第五,我们继续再往下,七处征心之六,执心在中间,我们来一起来看,一起来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弥陀佛!我们讲到这个心在中间了,在根尘之中。前面是潜在眼根里边,有一个微细差距,这里他执着在根尘中间了,相对中间了。这里阿难就开始对佛说了说,我也曾听佛您世尊与这个,他把文殊菩萨也给拉出来了,你看人家多会站队、他会拉帮结派。他说我曾听佛与文殊法王子谈论实相的时候,也曾说过,心不在身内也不在外。特别是他这里,在这个讲到这个实相的时候,因为佛在般若会上不是讲实相吗?这里阿难是错解佛意,将这个实相理解为眼色为缘,生起眼识的妄识之心了,说心不在内,心不在外,我们怎么理解呢?这个有一个微细处。

大家知道什么是实相吗?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实之相状。我们说的真如实相,我们说的宇宙万法的真理呀,我们说的所有佛的这个,佛证的境界呀,这个一真法界呀,佛性呀,如如不动呀,在这个般若经里面有好多种,一百多种称谓,都是讲的这个实相。在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要从几个方面来讲,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一讲实相,你看说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就是实相,就容易把它生定见。

实相的第一层面是实相无相,离一切的虚妄之相,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相状,它是无相之相。要离开我们的定见所给他判别、了知、分别、认可的这种相,所有的一切相都不是实相。那么我们在这个闻了实相以后,就容易说既然一切相都不是实相,就容易落到断灭空里边。

所以在第二层意思的时候就会讲到说,实相无不相,什么意思呢?就是随缘发挥一切宇宙万法身心世界之相,都是实相的体现。这是第二层。

那么最终综合,结到一起的话,就是空有无二,说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就是没有一相可得,妙有就是一切相皆是实相。

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说它是有的话就是定有,那就不对了,因为什么?它是属于妙有非有,你如果说它是无,但是它这个真空它是不无的、不空的,它是离一切相,但是同时还要即一切法的,一切法都在其中。所以说你若缘起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缘起性空,空有不二,这是叫做实相。

阿难由于他的心境有别,他这个错解成,听到世尊跟文殊师利法王子在谈道说到实相的时候说,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佛说这个实相的意思就是说离所有相,不在内相,不在外相,他就应该说那么应该在中间吧,可是不要忘了,中间也是一个相,错解佛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对佛说,应该在中间。佛就反问他说,说依你所说,如果在中间的话,首先中必不迷。非无所在。就是说中间的话,一定中间是一个方向,我们不是说东西南北才有中吗,对不对,那么并非没有一个定性的坐标所在,空间坐标。那么你现在推断的这个中间,这个中间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在你的身体之外?还是在你的身上?如果说在你的身上的话,是在你的皮肤之边上?还是在你的身体中间?如果你说在你的边上?你看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就是在你的表皮的这个边上的话,怎么能够叫做在中间呢?因为它在边上。如果它在你的中间,那么你就要跟我说一个清楚,这个中间在哪里?因为我们中间一定要有一个坐标,一定要有一个处所。

可是问题是,现实的情况中,我们一推比度量的话,中间在哪里呢?大家想想中间在哪里?有一个定性的中间吗?中间立个杆,大家觉得宏海法师坐在这个法堂中间,可是呢,西边的看我我就在东,东边的看我我就在西边,我是在中间吗?前边的看我我是在后,后边的看我我是在前,没有一个定性的坐标,所以这里讲到说什么?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是混乱的,既然是混乱的话,那么你怎么能把它叫做定性在中间呢?心不在中间,可是这个阿难,还不太能接受,他又开始辩解。

后边《楞严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偷心不死,难出尘。他辩解什么呢?说我所说的中,不是你上述的两种情况,正如世尊所说的,我所说的中在哪里?在眼识与色尘,相互为缘而能生眼识。就是眼有分别,但是外在的色境无知,根尘相对而生的识的时候生起的时候,就是心就在这个中间,根与尘相对的中间,他是这么来理解的。

那佛就又会反问了,说你这个心处于根尘之间,那么你这个心体,说你能觉的这个心,是根和尘在一块呢?还是不在一块?就是这里讲到了,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这个意思明白了吗?如果心跟根尘两个在一块的话,那么你的色是无知的,你的根是有知的,知跟无知能在一块儿吗?两个敌对的东西怎么能在一块呢,成敌两立,怎么能在一块,你的心怎么能在它的中间呢,如果心兼这个根尘相对的话,那么你的这个心应该有两个,一半属于根,一半属于尘,堕在两边怎么能说心在中间呢。明白了吗?所以说心在中间,无有是处

心到底在哪呢?诸位同修,心到底在哪呢?遍法界,法界在哪?遍在哪?有遍就有不遍。心到底在哪呢?实在逼得阿难没有办法了,你看看他又出了一招,前面执著有,后面他执著空,既然没有我就说没有,就在没有处,七处征心之七,执心乃无著。我们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弥陀佛!这也是逼得阿难实在没有办法了,又开始把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和舍利弗往他这拉了,取得共振。他说以前听到佛不是说在这个觉知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吗,那么俱无所在的话,我就认为这个心,既然俱无所在,这个心就在无所在处之在,是心之所在。他这么理解了。

你看,本来已经接近这个底线了,一层又一层地拨,马上这个悟性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这个无路处了,你看,在中间内外根里明暗之间,他都没办法,都找不着这个心,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还是偷心不死,还想这个,怎么说呢,叫咸鱼翻身吧,他又来了这么一招,你不是以前跟那些弟子共转法轮的时候说,无著之心吗?

这个地方,我们要理解的时候,这个无著处是什么呢?你看,佛告阿难说,你说能觉知分别的心性,在一切处无著,俱无所在,名之为心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世间的虚空中,一切的水陆飞行,等等的依正之果报,一切的物象,你说的这个不执著的这个心。就是你单提,因为阿难又立了一个不执著的心了,你的这个不执著的心是离开一切物象,而别有一个心不执着这个物象呢?还是你认为你的心离开这一切物象,本来就没有一切,一无所有,名为不执著呢?

大家听明白了吗?就是有你一个不执着的心,那么你的心是离开这一切物象,别有一个不执著的心呢?还是说这一切物象本来就不存在,你才名为不执著?到底在这两重哪重。如果说你离开,就是后一重说,你离开心,一无所有,连心也一无所有,那就还是同于龟毛兔角,只有其名,没有其实,你怎么能说不执著呢?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不执著的心,在不执著这一切的万法的话,那么你能说你这叫做不执著吗?

大家看后面的这句,有不著者,不可名无,就是你有一个不执著的心已经生起来的时候,你能够说无吗?能够说不执著吗?什么叫做无相则无,万法皆空这才叫无,非无则相,你现在认为有一个不执著的心在,那么就是非无,既然是非无,就有著相,相在,相有则在,既然有不执著之相有,那么你的这个执著之心就在,你怎么能说无执著处而有心呢?你不是自相矛盾,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所以说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这就是我们大家这么一气贯下来,不知道大家的神智你们还清醒吗?这就为什么说,佛门有云说妙高峰顶,不容分说。特别是在宗门里面,妙高峰顶,不容分说。你看一路问来说你的心眼所在在哪里,结果阿难还不知道,那么第二山头可作商量,本来到了第二山的时候我跟你试着商量一句,劈头再问一句说,心目将何所在?本来一开始问的是谁的心谁的目,那么既然你说我的心我的目,心目将何所在,也可以当下顿见分晓呀。可是由于阿难没有这个因缘,不在这个心,心念不在这个道上,所以再一句,心怎么会在身内,又等于说扇一耳光一样,先开始顿喝,顿见分晓,又扇一耳光,有缘的话当下就能够惊起一身鸡皮疙瘩,到底心在哪里呀,心在内吗,内在哪里?

所以说,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一旦妄执即心有身的时候,下意识的,谁人都够不知道,心就在身内呀?心不在身内,真狮子吼,只有佛才能讲这个道理,我们想想,谁能想到说心不在身内,人之常情,出去大街上你问一问,你的心在哪?你不信试一试,都没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百分之百无一例外,心就在身内。可是这么一吼再吼,一扇再扇,阿难还是依然如故,还不断地以己见拟佛见,不断地包裹这个妄想,只好说,你说怎样就怎样,陪你到这个山穷水尽,无可奈何吧。所以才师徒两个主伴互为,演绎到我们今天现场,到此时和上一节的末尾,给大家讲的就是《楞严经》里边的最重要的第一个版块,心在何方,七处征心,心在哪里。好好找一找吧。

你的心现在在哪里呢,坐累了的就在腿上,脚上,腰上。憋得想上厕所的,就在你这个尿急上。整个觉得懵懵懂懂听不清楚的,就在你的妄想糊涂上。就在这儿,哪哪都是,所以找一找自己的心,我们休息十分钟。用这个心休息下来,回到你这个凡夫心中,十分钟以后,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七处征心。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安静,下面我们再来进行这个下半场,今天早上第八讲的下半讲。这一讲我觉得很重要,给我们建立这个对于佛法的见地,从真谛上来讲。在此之前的七处征心,有可能我们已经听的神智不清了,或者说云里雾里。大家不要害怕,佛法呀,很简单,就这么一点儿狮子乳,只要你把现前的一念心性,懂不懂不要紧,悟得到悟不到,证得到证不到都不要紧,你能够信受它的常规状态,我们表达层面的这个思路你能够清晰,就说明你学佛就不会错了。

那么这个思路我们来汇总一下,刚才听了七处,七处征心的话,其实很简单,我就一句话就给你们,把这段话你们就明白了,怎么个心不在内外。你看这七处征心,有的还认为是真假的真,我的普通话有点儿不太标准,这就是征战的征,出征的征。

执心在身内。错在哪里呢?如果心在身内的话,当见先见内后见外,可是我们人常规的是只能见外不能见内脏,那么心在身内就不对,是不是?

执心在身外。如果心在身外的话,那么,这个身知的时候,捏身的时候,身应该无知,因为心在身外了,可是捏身的时候,身实际上有知。所以说,心在身外也不对。这第二层。

那么我今天开始,这五段都简单,如果执著心在根中,那么你自己打个比喻说,眼透过琉璃能见到外面的境界,好比心透过眼能够见到外面的境界一样,所以说心在眼根之中。但是,眼透过琉璃见外境的时候,眼同时还能看见琉璃,心透过眼根见外境的时候,心为什么不能见眼,说明心在根中就不对。这是第三不对。

那么第四不对是哪里?执著心在明暗之处。既然你认为心在明暗之处,那么你的这个明暗与眼根是相对还是不相对?如果你的这个暗与眼对,那么暗就在眼前,怎么说在身内?如果明与眼对,那么明应该见到自己的相貌。可是心在虚空的时候,见不到自己的相貌。心在虚空心不在虚空呀,还在身内。所以说,执著心在明暗之处,没有心的存在,这是第四不对。

第五不对,执著心随有,心随生处而有。那么这个怎么不对呢?你的这个心是有体还是无体呀?如果无体的话,那么随处而有,你怎么去跟那个有凑热闹,体现它的功能作用呢?你凑不到,因为你本来没体。如果这个心是有体的话,你是从内而出还是从外而来?从内出的话还跟在内的错误一样,从外而来的话,还是应该能先见己面,可是我们见不到自己的面,不是从外而来,说明第五不对,心随有不对,这是第五不对。

第六不对怎么呀?执着心在中间最简单了,哪里有个中间呀?你中间坐定的时候,从西面看中间,中间就在东,从南面看中间,中间就在北,怎么确定中间呢?所以说在中间不对。

最后说执心无著之处。有没有一个无著呢?如果你没有一个无著,你何必还说无著呢?如果你有一个无著的话,你怎么能说无著呢?诸法无著是说诸法无有著,不是说有无著。有无著,你的定见一生,还在内外中间,七处求征启迪,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听明白了吗?

所以说这么一气贯下来,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刚才不是说了么,前面讲的时候,阿难跟佛请示修这个定力的,修首楞严的这个下手方便和用功方法,这就是讲的下手处,又是用功方法。在宗门下而言的话,就问一句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让你参。那么世尊的这种追问,这种穷追,就是让阿难不间断地把这个妄想给截住,悟到这个如来藏真心,所以一路走来就跟这个抽丝剥茧一样的,没有一丝真实可言。但是阿难毕竟,当然也是替我们现在的人问法、请法、演绎,另外他真的是一错再错。

阿难有四错。第一错,错在哪里了?全依定见,念念有粘,错在定见。大家想,我们每个人现在可以设身处地,大家想一下,一般我们以为有一个自身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执着是执着在外在,就是我们以六尘的影像,由它反馈回来与心对照的时候,就有一个我的存在。我不是在认知外在的境界么,所以其实我们一执着有我的时候,是执着外在的六尘境界,就是执着为定见。一旦执着这个定见的时候,就认为妄想有一个自身相存在。一旦迷这个自身相为心生起的时候,就决定认为这个定见在色身之内。这是一切众生的通计,就是心在身内,定见。

那么后面的外、中、明暗、随有、中间、无著等等,这都属于转计。就是这个通计上面,心在内的这个通计上面,又滋生出来的一重一重的枝末,不断地给它包裹,这叫做转计。计度分别的计。那么你看,这里阿难总以为有一个心,心本是无处的,他就认为一定有一个处所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无风就起浪,最开始言心在内,这一点内见缠绕,就是百千万劫的轮回妄见,开始启动了。就这么一念。为什么一念无明一念魔,一念觉一念解脱呢?就是定见心在内,那么有内就会有外,有内外就会有中间,开始风生水起。我们的妄想就是为什么说一念无明,无始来的无明,就是一念而已,就在一念之中。

所以说心在何方,就等于告诉阿难,诸法无生,诸法无生呀!一念心从哪生起呢?大家想想,那么你想,执着内,就是在我的内,在我的内或者在我的根里面,其实就是说的诸法自生,所以佛说不在内不在根里,说诸法不自生,心不自生。执着在外,其实就是执着他生,可是诸法不从他生,没有自哪来的他。执着在中间,就是说诸法在共生,和合而有。可是自生不生、自他、他生不生、共生怎么生呀?执着无著,就是破诸法无因生。所以《中论》里面大家都听过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共就是在中间,无因就是无著,是故说无生。是缘生,心在缘处,一切缘处。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一念内法的这个定见生起来,所以就有定自、定他、定共、定无,全是定见。

你看,在内外、根里、中间、明暗处,都属于定见,定在哪里呀?定在有处,有一个定见,定在定性之处。那么在这个随所,执心随有的这个随所生处的时候,定在哪里呀?定在不定处。明白吗?还是一个定处,只不过貌似好像是不定的话,这不是就盘活了么、不执着了么,我们常说的灵活了么。可是他定在不定处。最后说执心无著的时候,定在哪里呀?定在无处。无处,没有一个处,还有一个定,始终就脱离不了定见。前面的都属于有见,后面的属于空见。所以一错再错,就是因为第一个错,就是他的定见,我们现在学佛就容易生定见。盘活这个佛法。这是第一错。

第二错,阿难错,错在哪里呀?依文解义,穷追不舍。我们都知道这个,特别是《楞严经》讲到这个心地法门,如来藏心、如来密因、楞严境界的时候,他是以宗为义的。宗门它的讲究是什么,就是要真参,要实悟。一言出来猛醒,那么你就不应该再推比计度,越推越远,不到黄河不死心。为的是什么,不是为你到黄河,是为了让你死心。可是阿难他死不下来。这就是宗和教的关系。

就从这一段法义来讲,从七处征心开始,序分以后七处征心,我们都可以判为,印光法师不是写过一本《宗教不宜混滥论》吗,一开始就问说,谁为所见,眼是谁的,就问阿难的时候,其实这就叫做宗。宗以彻悟,就是以悟的这个层面来讲,全部就叫做宗。可是说了这么多的东西,你悟不了,最后又一处又一处地去推比度量说,心到底在哪里。所有的七处征心,其实都归于教。解了之就叫做教。彻悟之就叫做宗。

可是呢,这个宗和教,都属于宗下之宗教,教下还有宗教。我们《楞严经》的这段七处征心,其实一开始是宗下之宗。问你心在哪里,后来又开始说内、在外、中间等等,这就属于宗下之教。明白吗?宗门下也有教的呀,一千七百个公案,都属于宗门下的教义。大家看公案看过没有?就是那些禅师们怎么悟的,言下大悟的,那就是说宗下之教,也是有区别的。这一段一开始就是说的宗,后来的七处征心,其实就应当判于宗下之教。那么这个教,它虽然是叫做教,还是让你籍教悟宗的。阿难就悟不了,悟不了就改变不了他这个一向多闻的习气,总在这个道理上生出一番见解,不能够尽情,所以他不得这个理。尽了情才能得理,他不尽情,不能将自己平常杜撰的主意,尽情放舍,所以才穷追不舍,一次又一次地上了佛的当。你看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而在那里斤斤计较。

大家有一个诀窍,记住,宗门下的法门是穷追舍法门,可是阿难在这里犯的毛病就是穷追不舍,所以他就是老是依文解义,这就是一向多闻的习气就出来了。穷追嘛,穷追就是问,未生前是谁,念佛的是谁,就这个穷追,穷追穷追就是舍这个,谁,谁,谁的这个心,哗地一下子物我双忘,但是他就穷追不舍,你看一会儿说在内外中间,无著处,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这些所有的,后来都用了佛讲的话来依文解义,这都是错误之处,二错。

所以这里就也讲到一个开悟用功的方法,在穷追的情况下,顿舍,这就是我们的方法。你看祖师们开示的,为什么说参禅的人,禅和子就像猫蹲在老鼠洞口一样,就盯着这个老鼠什么时候出来,一动不动,如果一走神,老鼠出来就它就抓不住了,可是它的目标是为了老鼠出来噌地抓一下,前提是你一定要,目标不是为了说我今天有功,看我蹲在老鼠口,一动都不动,不是为你无穷无尽地蹲在这,为什么?为了你老鼠出来的那一刹那,你把它逮住。不是让你无穷无尽地蹲在那,阿难就用这个七处征心,就是他以为蹲在这,无穷无尽的就是好。所以这样的一种穷追就是让我们顿舍身心的分别,明心见性。他舍不了,去计较,依文解义,穷追不舍。

再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也有一些持咒的同修,你持咒也是,持咒观想,身口意三业清净,那么舍得这个妄想烦恼一个都插不进去,舍惑就能见真,也是顿舍,穷追顿舍,就持咒,一句一句又一句,念念都是咒语,身口意三业清净,相匹配,这就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可是阿难这里穷追不舍。念佛也是,下面的圆通章不是也开示了都摄六根吗,都摄六根就是穷追,净念相继就是穷追,若一日到七日执持名号就是穷追,但念阿弥陀佛就是穷追,好持是语即是念阿弥陀佛就是穷追。穷追的意思就是让你舍,舍娑婆所有的一切情形,你舍到连能念的我,所念的佛都没有,就一句阿弥陀佛相续的时候,这就可以穷追顿舍,没有一个能念的我,所念的佛,二元分别一没有,还是悟入到如来藏心,知道心之真心之所在。这就叫再错,穷追不舍,也是我们现在通常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在穷追,而不知道不舍。学佛。

那么阿难的三错错在哪里?错在错解佛说,反记法义。还记得我一开始给大家讲到说,我们在听法时侯有一种五不记吗,其中有一个就叫错记,反记,就是本来佛说是这么个道理,可是他就以自己多闻的习气,你比如说在第四处开始,破心在明暗以后,第五处开始他就提出来破我常闻佛,就是我说的,我现在说的这个道理都是佛你曾经说的呀,他在这种情况下,前四处已经被佛破了,不能够再呈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就只好引用佛昔日的教法以为把柄,可是他奈何身为多闻人,一向是闻言昧义,把道理给昧了,不知道。

比如说到心生法生的时候,你看心生法生,由心本无,因法故有,所以叫心生法生。法生心生的时候,由法本空,因心而起,那么正好说明心体不生,你在这追寻心在哪里,对吧,正好说明法无自性,可是你用七番的这个语言之法,论理之法,去推敲心之所在,这不是反记吗,所以佛念念从一开始呈现的就是如来藏心,就显现的每一句,每一刹那,每一刻都是给他显现的,他就悟不了,所以一错再错三错。

比如说佛在跟文殊菩萨谈实相时候,说到心不在内不在外,大家想想,不在内不在外,正显的就是真心无相啊,不在内不在外哪里有,好,阿难还说无相则无在,他还偏偏给你说心在中间,有中间就会有内外,中间是凭谁而有的呀,内外中间夹了个中间呀,所以说反记,又反记了,就不能舍。第三个你看又说到四大弟子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一切无住是俱无所在处名为心的话,正显我们的实心,能知觉这个实心是虚妄,是随境生灭的,本来是无实体的,于妄想的不真处,自然就能够见到这个实相真心之理,可是阿难还是闻言昧义,觉得说以为有一个觉知分别之心,去不执着一切之法,那还不是执着这个心吗?所以他就错会了在这个般若会上谈的这个无住的妙心,他错会了,错会了佛说的。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住之心,他就认为生了一个无所住的心。当下就是无所住,他错解法义。所以我们特别是最后这个执心无著的这个,我们基本上南阎浮提众生稍微了解一点禅宗,读几部般若经典,都会犯这个毛病,必然的。因为什么?有好悟,空难解。大家都把这个空,举天下人都对这个无著,认为说除去我们说的有一些大圣人证到圣果了,或者开悟的大祖师,举世所有的凡夫修行人都错认了这个无执,以为是一切时处中,无所着就是我的真心。这就是我们妄谈般若。

或者大家动不动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是啊,不执着啊,就是空的,万法皆空,这就是这个错之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不知道执持无著也是妄想。所以说阿难在这里一错再错,步步错,本来在每一处征心的时候,当体都是显露的真心所在,心不在内,就在哪里呀,已经就了不可得了。他因缘没有到,所以就开不了这个悟,所以一直逼到七处错,一直在这说,没办法就在这说,所以他穷追不舍,不会舍。

大家知道,我们就要舍,什么叫舍呀,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穷追,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舍。我们常说众里寻她千百度就是穷追,募然回首就是舍。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穷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舍,这都有禅意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不会舍,那就悟不到这个真心。

那么他的一错再错还有第四错,是个根本错。错在哪里?大家这里今天一定要听明白什么叫根本错,就是以思议心解不思议法,这是根本错。大家切记这个层次学佛一定要对不思议法,有一个正确的见解和认知,以思议心解不思议法,就是用思议的见解去思维这个不思议的境界,这个法。真心是不可思议的,真心是了不可得的,它就是不可思议境,可是你始终用这个妄心去分别去思议,那么你去解这个不思议之道,你能够对接得上吗?大家说能对接得上吗?

为什么说超凡入圣,就是因为对不了接,所以才叫超,为什么叫转染成净,就是因为不能对接,又为什么说转识成智呢?就是因为不能对接,所以一言以蔽之,需要你的真修实悟。你解不了,所以凡有语言皆是虚妄,起心动念都乖实理,凡夫的妄想去测度不思议的真心,当然没门了。这就是七处征心错误所在。

那么下面我们一直要给大家讲到引,导讲导讲,要引申到净土法门来。今天我们再把这个给大家讲一讲,什么叫做不可思议。一般的我们在佛法中都会动不动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感应不可思议,神通,佛菩萨加持不可思议等等。不可思议真的不是搪塞也不是隐藏或者说逃避,而就是我们凡夫地位的分别常态中,去试图把握已经超越了这个常态中所能涵盖的内容。但是体现在常态的表达认知中的时候,它就显得不可思议。超越了呀,所以说不可思议它就是佛法中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内涵。是一个根本命题就是不可思议。我们每一位佛弟子都应该有正知正见来认知定位这个命题。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比如说,在这个佛典里面我们常说就是有大量的神奇殊妙的现象描绘,就是诸佛菩萨显神通呀,它描绘的这个情形这种境界与凡夫的认知层面有着不可沟通的距离。《楞严经》下一卷我们再讲下面的经文就会有一个诸佛显威神令诸世界,诸世界合成一个世界。大家想想这怎么搞的呀?令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显,顿见,所有在场听《楞严经》的都顿见了,这怎么搞的呀?特别是有一部经典叫《维摩诘经》中呢,就光不思议就有一品,讲到这个神通妙用,里边有四种诸佛菩萨神通妙用,什么室包乾象呀,请饭香土呀,借座灯王呀,手掷大千呀,就是登地的菩萨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啪地扔到十万亿佛土之外,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毫不知情。这是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呢?

那么我们就要循着这种神迹来寻求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恰恰越是超越的存在,才能越能体现佛法的内涵。为什么?不思议才是空的最有力的证明。大家想想,就是没有任何的局限,一但有一个能够到达或者能够不到达,或者应该如此不能够如此的时候,这都属于你有定见,都属于你有分别了,都是一个匡正的概念。那么用具体的形象,不思议的种种的特质,体现解脱的本质,才叫做不思议,解脱的本质。这就是不思议的特质。

所以我们刚才讲到的,所有的这些经典里面用的神通妙用,那都属于不思议境,咱们今天在这里讲的叫做不思议理,境界的境,道理的理。七处征心,穷推到尽头不能说到真心所在,为什么?不思议理呀,不是我们的意识,度量可以测到,可以知道的。所以这个就叫不思议理。我们要明白认知什么叫做不思议,不是搪塞,不是忽悠,就是这个意思。你能够明确地定位我是凡夫,那是形而上的不思议境界,那就说明你听对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在佛法中也常会讲到不思议。像这个《大智度论》里边引用小乘法里边也讲到五种不思议。说众生的业行不思议,业力行为不思议,说这个世间,一切世间的情形不思议,龙的力量不可思议,坐禅人的力量不可思议,最后佛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是小乘法里面讲的五不思议。在大乘佛法里面也讲到究竟不可思议。像《法华经》里边讲到一个什么情形呢?说佛在讲这个《法华经》的时候,用了六十劫的时间一直在讲《法华经》,可是在坐的听法众感觉到只吃了一顿饭的功夫就讲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思议呀,为什么?心地法门究竟不可思议。这是大乘。

所以我们刚才讲到的不思议,前面所有的那个不思议呢,叫做境不思议,真境,真理的境界,所有的那些菩萨们显现的神通。那么七处征心叫做理不思议,真理不思议。还有俗境俗理,俗境俗理大家以为说,我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肯定了知,肯定明白,不是。一切法皆不可思议,什么叫做俗境不可思议呢?在佛门里面有一个叫《成实论》的一个小乘论典里面讲到,说到最后究竟处一棵小草的来龙去脉我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这个小草为什么叫做草?何以故长在这里?为什么一下雨它就长,风一刮它就歪,人一踩它就断,天一旱它就死。它的来龙去脉你能知道为什么吗?这叫做俗境不可思议。什么叫做俗理不可思议呢?很简单,为什么吃饭会饱?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是为什么呀?吃饭会饱为什么?谁能知道?都不知道,所以说整个佛法的内涵说到究竟处就是不可思议。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我们不是在讲净土法门,诸位就要知道,净土,极乐净土法门就叫做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不能思议呀,为什么我凭信愿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国土可以摄受我,接引我,西方三圣临终来接,等等这一切的极乐世界所有,所有里边讲到的教理行果都是不可思议的。它本身这个国土就是不可思议的,度众生的方法就是不可思议的,你往生的原理也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说呢。只能凭信。

我们今天讲到不思议,我们要了知,导到净土法门来讲不思议。

第一个,极乐世界的身土不可思议。极乐为什么叫做摄受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净土法门不思议高妙之处。第一个身和土是不思议的。

第二个性和相就是理和现象是不思议的。

第三个去和来,我们怎么去,阿弥陀佛怎么来,也是容不得你考量的。

为什么说因果,为什么念佛为因,成佛为果,因果不可思议,你也搞不清楚。

最后毕竟不可思议。说算了,你别说了,信就信,不信拉倒。就这样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由七处征心导归极乐,就要告诉大家学佛的诀窍和奥妙。

为什么说身土不可思议,什么是身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身呀,正报,所依的国土,可是在一真法界里边,其实我们身和土它也是一体的,是缘起的,相对土而有身,相对身而有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说身土不可思议呢?因为阿弥陀佛他在发愿的时候,把所有的众生就是念念都,他在修行过程中他也是用念,愿的念,修的念来积累的。所以阿弥陀佛,就他的正报身里边,就会有无量的众生生,无量的众生之生。我们所有的众生身里边也有无量的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包括娑婆世界国土里面也具足了极乐世界,本来就在。只是我们烦恼,显现不了。那么极乐世界也包含娑婆世界,甚至下至三途地狱无量国土都相互摄、相互容。凭什么呀?就凭法界全体,一念心体的能量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众生念一个阿弥陀佛就会有一个阿弥陀佛现,众众生就是大家,所有的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有众阿弥陀佛现。一念就是一个国土就是一个正报身。大家知道吗?为什么我们说我们现在起心动念,一念就是将来的受生之因呀。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土呀,那么你在这种情况下,一众生念一个阿弥陀佛一个极乐世界,包括娑婆世界就在现,因为本身我们就在娑婆世界。诸众生念的时候就不是说我把你的抢走了,你把我的抢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我们谁往生的极乐国土就是谁的。可是阿弥陀佛的和谁的、我的、你的、他的又是一个的。大家想想,你怎么辨,怎么解呢?说不透讲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众众生念阿弥陀佛即有众阿弥陀佛现。反正一念一现,一现一土一身,念念都是身,念念都是土,身里边有身,身里边又有身身,土里边又有土,土里边又有土土,相互交融无尽,你能给我搞清楚吗?所以说身土不可思议呀。

如果说众生心中没有阿弥陀佛的话,本来就没有具足这个阿弥陀佛的这个佛性,这个极乐的依正庄严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就不能够现。为什么?就跟那个阳燧中,我们看见太阳火辣辣照的时候,那沙漠上,似乎那个水有风浪呀,可是那里边没水你就得不到水,如果阿弥陀佛的身土中没有众生的身土,没有我们众生的话,那么阿弥陀佛也不能现,为什么?就像一个石女,你让她生孩子,她是个石女啊,佛法里面的石女就是没有子宫生殖系统功能的这种女性,那么你让她生儿子,她也生不出来,本来没有这个可能性。所以说,身中含身,土中含土,身土交重无尽,就是身土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国土,娑婆世界的国土,我的这个色身,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清一色童男子,都不可思议。你说不清,只能信。这叫身土不可思议。

什么叫做性相不可思议呢?大家不要忘了,性就是本有的,本质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什么叫做相呢?依照这一念心性所展开无边的他方十方世界的国土,所有的现象,里边的种种众生,所有的天人的这种色身如何,受用怎样,等等的这些国土里面都叫做相。那么为什么说性相不可思议,就着极乐世界这个来讲的话,如果说极乐世界是本有的,本质的这个土的话,如果就是这个土是离开这个本质是离性言土,就是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说现前一念心性,大家一定要理解,就是我现前能思能想,极乐世界,东方琉璃都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中,那么你要离开这个现前一念心性,说别有一个西方的国土,另外有一个,那么这个土肯定就是假的,虚妄的,幻化的。如幻化的话,众生怎么去生,它是断灭相。如果说你就着这个性,可着这个本质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这个国土的话,那么这个性,它是无形无相的心田。

我们不是七处征心吗?就是表的这个心性是无形无相的,那么你就着这个性来言土的话,这个性就有形有相了,有形有相了就给它框死了,定性了,那么它就不能够变异,不能够变异我们怎么生呢?里面就那么多人,就那么大,你怎么去生,将来的人怎么生呢?以前的人生那,就那么大怎么生呢?所以这叫做性相不可思议。从本质上从现象上,极乐世界怎么个现象,他隐藏什么道理,我们看似经文里边讲了这么多,我们似乎有一些相似胜解,本来本质上的情形我们现在不可思议,说不清楚。

那么什么叫做因果不可思议呢?大家想想我刚才问了你们说,为什么吃饭就能饱呢,吃饭为因,饱为果。你就搞不清楚。因果不可思议有两重,如果就我们常规的理解的,先有因后有果的这个角度来讲,那么我们就说念佛是因,见佛是果。对不对,见佛是因的话,成佛就是果呀。成佛是因的话,度众生就是果呀。可是为什么念佛就能见佛呢?为什么见佛就能成佛呢?为什么成佛就能度众生,为什么呢?这不可思议,一问就不知道了。这还是从先因后果。

如果从因果无前后义的话,念佛就是见佛,见佛就是成佛,成佛就是度众生,没有前因后果呀。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打个比方我三十岁到四十岁,我今年三十了,那么肯定三十是因四十是果,对吧,曾经我的三十岁是因,所以才现在我才能活到四十,但是这个三十与四十的话,你能把它截然地分开吗?因为三十与四十之间,他有一个哗的一个断相吗?我是从三十活到四十的,那么你说认为说三十活到四十,那四十在的时候,三十已经不在了,可是我现在四十在了,如果三十不在,我对谁说三十,没有三十我怎么说我是四十岁,三十必须就在我跟前我才能说呀,因果是同时的,你说是同时的话,可是的的确确我是从三十活到四十的,他前后有相续的呀,你说是相续的是,他三十怎么到四十,中间从哪一档,哪一念,哪一刹那是三十,哪一刹那后是四十呢?谁能给我说清楚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念佛时就是见佛,见佛就是成佛时。可是他前因后果你搞不清楚,这就叫做因果不可思议。你知道你怎么往生的?你知道你见了佛以后怎么解脱的?你知道你成了佛以后怎么度众生的?都不知道,这叫因果不可思议。

什么叫做去来不思议呢?如果说阿弥陀佛是因为我们念,就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话,这叫做来吧。那么我们众生因为想佛、忆佛、念佛,所以才去到极乐世界的话,这就叫去吧。定性有个来去的话,那么这就会有路途呀,有路途的话就会有远近呀。有远近的话,就跟我们在北京的人见中南海就容易,在地方上的人见中南海就远呀,那肯定有远近的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难有易的话,那么我们念佛求生也有的难,也有的易,谁说能够一念往生,十念都能往生呀?对所有的人都一样呀?那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容易,有的人难呀。

去来。但是有这个难易的话,就有远近。而且阿弥陀佛天天跑来这儿接那儿接,他还能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吗,正在说法,有去有来了呀,所以在《般舟三昧经》里边就讲到说,不于是间终,就是我们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死,不终。生彼间佛刹,已经生到极乐世界了,因果是同时的,一念真信切愿生起来,极乐世界莲花就同时显现,你已经就确定往生了,这边一坏,那边就显。这边没坏的时候,这边为主。所以说我要往生,这边一坏就以那边生出来为主,所以说我已往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叫做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看这个微妙法多么有障碍,讲几句都不能利利索索。

你说有远近有去来吗,真正说到有去来的话,那就有跟我们说的极乐世界离这十万亿佛土,那么我们就得去的话,那得走多远呀。那么虽然这么远,可是我们确定可以去,一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就可以走,一念就可以去。就和一面大镜子一样,这十重的山水楼阁,你说它没有距离的话,它镜子里面映现出来,的确看见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山水楼阁有远有近立体式的呀,那就有远有近了,你说它有远有近,它一面镜子里面就把它映现出来了,正面看的话有远有近,侧面看镜子的话,薄薄的一层就把它远近都显现出来了,你说这个有远有近,到底有去有来吗,这就叫做去来不可思议。

前面的从身土、性相、去来、因果不可思议,这都是就着说你要明白这是说不透的,不可思议的,说到究竟之处呢,叫做毕竟不可思议之不可思议。说娑婆世界的人,生起真信切愿,想要往生极乐,那么阿弥陀佛已经成就,十劫以来正在说法,一听说你在这里要往生,他保准在你忆佛现前当来接引,就整个这个事这个理,你能往生,他来接你,成功得度,将来乘愿再来。所有的这个事这个理都属于不可思议,你就别问了。为什么呢?因为说了也不明白,不是说不明白,只能够去往生,去悟,去证,去修。所以这个是毕竟不可思议。

是不可思议,祖师们说到过,如沉潭山影,就是我们去十三陵水库的时候看见对面的这个塔呀山呀,怎么会映现在水里,有倒影呢?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如春晹百草,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时候,为什么有草从地上长出来,是在春天而不是在冬天,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如众生的业力,就是造什么业,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今天我为什么要来听法,待会儿我为什么要吃饭,吃饱了为什么要上厕所,是为什么?你能告诉我,众生的业力,你能说明白吗?说月亮为什么有冷光,太阳为什么有日光,热光,为什么呢?胎里面为什么莫名其妙就有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长出来了。大家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啊?身里面为什么莫名其妙有一个,这个色身里面,觉得有一个宏海,我的存在呢?大家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的舌、嘴唇是软的,牙齿是硬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眉毛是横的,头发是长的,当然我跟你们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这就叫做毕竟不可思议之不可思议。

诸佛菩萨吐心吐胆,只说了一个稀有难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你要定位,什么叫做不可思议?什么叫做思议,一切的佛法都是方便善巧,就为了让我们信。我们觉得哎呦这么,这种教理出来好像觉得太极端了,宏海法师怎么讲的光信,那么解、行、证呢?多不科学呀?宗教热情这么高,好像说你就是完全是一种号召,一种煽动,你弄得这个,有把握吗?很不科学呀。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始终以科学来判科学,最不科学。你明白了这个宗教的这个信仰,说哎呦,这个不思议的道理,我原来根本说不清楚,那么我在我的思议层面,就知道我说不清楚,我得好好修。我得认认真真去依,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去信。然后再这么操作,有理有据地去操作,从思议的操作中迈向不思议的这个操作。这是最科学之中科学。

所以你认定有不思议的境界存在,从思议中老老实实去修行,能够入、证到不思议,这就叫科学。这是我们纯科学。明白吗?当然说了半天了,我们今天不是导讲极乐世界嘛。你觉得说的这样,这么多的不思议。你还能够不信这个话,觉得极乐世界太远?我问你吧,我自己就经历了一件怪事,就在我们娑婆国土中。我在北京吃辣椒呀,只要一吃下去胃里马上就痛。我一旦飞到成都,我就好吃歹吃横吃顺吃,怎么吃我都畅快淋漓,不难受,而且还很舒服,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