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九讲)

丁三、实相印

戊一、释名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页。丁三,实相印,这个是大乘的实相印。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造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种烦恼罪业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个,就是颠倒妄想。

佛陀解释颠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第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来自于业力的刺激。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会由于业力的因缘产生痛苦跟快乐的感受,这个感受是没办法控制的。所以感受的下一剎那就刺激我们的妄想、想象,想象久了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执着。

所以当业力与妄想、执着混在一起时,就很难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佛法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无明,就是说,它已经形成一种思想上的盲点。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创造痛苦,但是他还是会这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没有任何理由!所以我们凡夫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最严重的就是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从《楞严经》的思想来看,已经没办法自我调整。

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个就是要解决颠倒想的问题。佛陀在解释颠倒想,要破颠倒想时,第一个概念,先解释业果的道理。就是说,生命的痛苦跟快乐,是由业力决定的;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从业力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业力在得果报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助缘——祸福由因,改变在缘。所以懂了业果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注意内心当中的业力。我们必须把重大的业力消灭,就是不能给这种业力太多的助缘。

其实,业果的思想,它的重点还不在断恶业,而是在断恶念。我们没办法去解决无量劫来所留下的业力,这是现实问题。生命太短,业力太多,尽虚空不能容受。从业果的思想,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我们虽然身负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地雷,但是临命终时,无障碍是怎么安立呢?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没事了。所以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们的生命中有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但是我们不能有强大的恶念去刺激它。

所以在业力生起现行之前,我们都还有机会,就是闪过你心中的地雷。我们的地雷太多了,没办法解决,到净土再解决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触地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要闪过心中的地雷,不要让它在临命终时爆炸。从业果当中,我们开始去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创造一个临终安乐的环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业力,注意自己的恶念。这是第一个思考。

从安乐的思考慢慢地我们提升到一种解脱的思考。前面是不要让自己产生痛苦,这个地方是不要创造一种生死的业力,这更微细,就是调伏爱取。

佛陀在解释调伏爱取时,主要是建立在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基础之上。无常的思想就是说,虽然生命的安乐是美妙的,但是这种安乐不安稳,它夹带很严重的过失,就是“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我们得到了快乐,但我们感到害怕、担心失掉快乐,内心感到遗憾、忧恼。所以佛陀讲诸行无常这四个字,就等于把三界里面所有的果报,包括天界的果报全盘否定了。

诸行无常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三界没有快乐。一座房子起火燃烧了,谁能够幸免呢?就算有快乐,你还是在这座房子当中,房子在燃烧,你能够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吗?所以诸行无常,佛陀就是把前面业果建立的安乐果报全部否定了,三界里面没有真实的快乐,轮回是毫无意义的。就像做一场梦,你梦中很快乐,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快乐没有意义,它迟早会破坏。

从有相的业果思想到无相的涅槃思想,其实这两个思想都不圆满。

因为业果思想偏重在有相的这一块,涅槃思想偏重在涅槃无相的寂静这一块,所以都没有中道圆满的概念。也就是说,业果的思想跟涅槃的思想都是佛陀的方便说,不是佛陀真实的本意,那只是出于对治。因为我们喜欢造罪,佛陀讲业果的道理;我们喜欢爱取,佛陀讲无常无我来对治。

我们今天开始探讨,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今天就讲到中道的实相。这是不偏空也不着有的一个中道实相,是宇宙间最圆满的概念。我们来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把实相作一个名称的解释。先把它念一遍。

言“实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来藏妙真如性”、“第一义谛”等,原义为“实体”、“真相”之义。《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又智者大师云:“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此实相境界乃诸佛菩萨,远离凡夫、二乘之妄情执着,所亲证之究竟圆满真理。诸佛依此实相真理,随顺众生之差别根器,假借种种名言,而演出无量大乘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实相真理,为所依之理体。

我们把“实相”简单作一个消释。

什么是实相呢?在不同的经论有五个名称:第一个,真如。这是我们一般常说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在唯识学把它称为“法性”;在《华严经》把它称为“一真法界”;在《楞严经》把它叫作“如来藏妙真如性”;在《维摩诘经》叫作“第一义谛”。简单地说,就是一切法真实的本体、真实的相状。

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上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这就是诸法实相。实相它必须是一种平等性的,这个平等就是圆融无碍的。我们前面讲业果,是不平等,是对立的。善业它就不是罪业,这两个是对立的;安乐的果报就不是痛苦的果报,所以因跟果都是对立的;二乘的涅槃也是对立的,涅槃当中就不允许有生死,杂染的生死就不可能有清净的涅槃,也是对立的。到了大乘佛法的一心真如,它强调的是不二法门,它没有任何的对立相,这是第一个概念。

你想进入大乘的领域,你的思考必须是一个平衡式的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双向思考。所以诸位!如果你要很快成佛,就要思惟,当你讲真空时,就要想到妙有;当你讲妙有时,就要想到真空。凡是大乘的实相,一定是双向思考的,这个就是平等。

智者大师把实相分成两块:一个是无相,这是讲它清净的本体;无不相,指的是一种随缘的妙用,这个就是实相。我们下面会把它从体用的说明,会归到一心的真如。

所以简单地说,实相是诸佛菩萨远离凡夫跟二乘的对立思考所亲证的一种圆满的中道真理,这是从自利的角度;从利他的角度,诸佛依止实相的道理,随顺众生的根机,再假借种种的名相,演出无量的大乘教法。所有的思想都是实相的一部分。业果是实相的一部分,涅槃寂静也是实相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佛法所有的道理都是从中道实相开演出来的,一切的大乘经论虽各有其言说方便不同,但是都以实相的真理当做它所依止的最重要的道法。所以,中道实相,就是佛陀出世以后,内心当中所要说的真实义。所谓的业果、涅槃,只是佛陀应众生的根机而方便宣说的,我们要先有这个概念。

戊二、述义(一)

我们把实相的名称作了简单的解释,再来说明实相的内涵是什么。这又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地方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慢慢由浅入深,带大家进入到佛的境界。就是说,身为佛陀,他到底是从什么角度来解读人生的?他不是用业果,也不是用二乘的涅槃,他用实相。

那么在佛陀的心中,什么是实相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这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佛教的缘起观,佛陀刚开始是从业感缘起,先讲业感、业力,说我们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有罪业;我们为什么会快乐?因为有善业。但是业感缘起的思考,就把人生切成很多的片段,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善业,也有很多的罪业,所以业感缘起的人生观,是片段的人生观,是对立的人生观。

到了实相时,它已经不谈业力的问题,只讲现前一念心,因为它里面就有业力在。我们由心去造业,这个业跑哪里去了呢?当然还是跑到心中去了。所以到了大乘的实相,它已经不谈业力这一块,完全讲心念,因为你的心念就夹带了你的业力,也夹带了你的思想,两个都有,名言种子、业种子都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

那么心性它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先讲凡夫迷了以后,迷真起妄,产生了妄想。说“一切诸法”,这个“诸法”偏指凡夫六道轮回的有漏诸法,它是怎么来的呢?它不讲业力,就是“唯依妄念”。这个“唯”字很重要,唯独,就是没有其他的,唯独是我们一种坚定的妄想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我们坚定的妄想就无有境界相可得了。这种口气跟我们前面讲业果时完全不一样。我们前面的教育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里是“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个思考是更高级的思考。

我们先举个例子再加以说明。有个年轻人头脑很聪明,他在十三十四岁时就考上了秀才。十八岁到县里去考更高的功名时,突然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临死时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亲。他说:我前生是镜山寺的老和尚,本来不应该来投胎的,但是我在镜山寺修行时,我动了两个非常严重的妄念:第一个妄念,那些荣华富贵的大富长者来到镜山寺朝拜时,看到那种富贵的境界,我内心产生很大的欢喜;第二,我对于少年登科,年纪轻考上功名来寺庙还愿的人,产生了很大的欣求欢喜心。我这两个念头没有消灭掉,所以其中一个念头,就是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我来生还要投胎一次,到一个富贵的家庭。他说,我其实不是你真正的儿子,你没有多久,还会生一个儿子,那个才是你真正的儿子。他讲完以后就往生了。结果没有多久,他的父亲果然又生一个儿子。这个是在净土感应录里面记载的,说镜山寺的老和尚,在他一期的生命中创造两个很坚固的妄念,这两个妄念使令他在轮回当中,成就两个果报。

当然我们一生有无量无边的妄念,但是我们前面也说过,不是所有的妄念都可以得果报。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必须有重大的业力,这个妄念必须要有强大的业力,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第二个,这个妄念必须有明确的愿望。

诸位!我们这样讲好了。今生果报体是怎么来的?你可以说,前生的业得果报。这样讲的话,你这个智慧水平是不高的。你不能这样讲,这样讲你很难成佛的。应该说,你今生的果报,因为过去生打了很多的妄念,那可能是布施的妄念,也可能持戒的妄念,也可能是瞋心的妄念。当这些妄念集合起来时,就共同创造你今生的果报。生命不是由业力创造的,到这里已经不讲业力了,是你的妄念创造的。

我们平均一期的生命,会创造两个到三个很严重的妄念,这就是我们的生死轮回永远不可能停下来的原因。因为你过去的妄念把今生创造出来,然后你今生也没有闲着,又打了很多的妄念,所以你一期的生命平均能够创造二至三个妄念,你一期的生命又创造来生三个果报,所以生死轮回不可能停止!因为这个恶性循环,过去的妄念创造现在的你,今生的妄念创造来生的你。所以到了这个概念时,我们已经从“万般皆是业”提升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了。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观水平提升,一切都是你心中的妄念把轮回给创造出来。

蕅益大师说,三界轮回,其实就是你一念的妄想在轮回。你的妄念打了多久,你来生那个果报力量就有多大。我们看镜山寺的老和尚,他的功名那一块,他只活了十八岁;合理地推论,这个妄念打得力量不是很大,但是也让他尝尽了苦头,又辛苦地来一趟生死轮回。

所以说,到了中道实相时,已经不谈业力这一块,就讲真妄的问题,完全是一心。只是说,你是真实的心还是颠倒的心。如果妄念强,你就流转轮回;如果你真实心强,你就涅槃寂静。一切法完全是依你的内心安立的。所以到了实相印时,诸位!你的心要慢慢往内收了。一切的生命现象只有一心真如,只差它是迷跟悟而已。大乘讲不二法门,轮回,是它创造的;涅槃,也是它创造的。往生净土是它,带你到地狱也是它。关键是:它是颠倒的妄念,还是智慧的真如,就差在这里而已。

到了大乘实相,已经不谈善恶,不谈空有,只谈真妄、迷悟。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悟,全妄即真。就像水一样,波涛汹涌时,它变成波浪;静下来时,它变成平静的水。同样是水。

所以大乘实相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一切法没有对立,只看迷悟。当你迷时,梦里明明有六趣;你觉悟时,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我们慢慢进入到不二的思想,绝待圆融的思想,这是第一个思考。先讲凡夫的妄念,再讲什么是真实。

看第二段。当我们能够在因地,于妄念当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达到离三种相时,它的果报,它的果地功德就是“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这个地方讲真如的心,前面讲妄念的心。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我们从细讲到粗,先讲离心缘相。

一个妄念的形成,第一个原则,一定要向外攀缘,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个人很躁动不安,妄念很强,合理地推论,这个人生死业力比较重,临终也容易起颠倒。因为妄念第一个相貌是攀缘相,它不是寂静安稳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缘的。

第二个,攀缘以后,会创造名字。比方说我们看到:喔!这是佛像,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椅子。

第三个,在这个相状的名字当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开始说话了。比方说榴莲,我们打很多妄念去攀缘榴莲时,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榴莲很不错,味道很甜美。赞美榴莲!开始产生榴莲美好的名言分别。那么讨厌榴莲的人,过去生有这种不好经验的人,他看到榴莲,开始批评榴莲,说这个榴莲很臭怎么样怎么样。

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须是攀缘的,必须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说很多话的。当然身为榴莲它没有意见,榴莲说我本来那样就是那样,都是你们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当我们破除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我们的心回归到平等、无有变异乃至于不可破坏时,这就是回归真实的时候。

其实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离言说相。《楞严经》说,一个人把言说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没问题了。

这个名言是最可怕的。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宗的祖师,他要选一个上座,因为原来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师他不见得直接开示,都是由上座来代祖师开示,祖师在重要场合才出现。所以上座往生以后,祖师必须在大众里找个上座。当然禅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没有开悟,那你就一盲引众盲,所以他就必须要测试哪些人是真实的安住,可以用真实的心来引导众生真实的心。

怎么测试呢?这位祖师就把大家集合起来,放一个脸盆在中间。祖师说:这个不叫脸盆,你们道一句。有些人说它是个锅子,有些人说它是个大碗,每个人都讲个人的名言。突然有个禅师站起来,他跑到脸盆的地方,一脚把脸盆踹开,踢了以后向祖师顶礼坐下。后来他变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其实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别,这是戏论,哪来那么多名言呢?身为脸盆,那样就是那样!

所以禅宗它恢复本来面目,就是回归生命最简单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后大家就开始打妄想,创造很多的妄念,结果创造很多的生死轮回。

诸位!要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试着心中不要讲话,你会发觉你的心马上沉淀下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的妄想活动它必须有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言说,言语是道路。所以禅宗的高明,他为什么打你?为什么骂你?就是把你那个妄想的道路切断,截断妄流,让你心中不再说话。心中不再说话时,你就发觉,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我们加了太多的调味料,把菜炒到已经失去原来的味道了;我们把一切法加了太多个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也创造我们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复本来面目,从禅宗的角度很简单,把你心中的话停掉,心中不要讲话。你的六根接触六尘就是保持原状——那样就是那样,这个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业力的最简单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别,让生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在里面,把生命简单化,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所以把一切法回归到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就是一心真如!

这个地方讲出了两个概念:第一个,通往轮回的道路;第二个,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实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讲话,你已经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给停下来,就趋向于涅槃的道路了,这是不二法门,其实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着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轮回;你要能够离言说相,那就是涅槃寂静。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从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轮回,安立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中道实相,这是第一个概念。

戊二、述义(二)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一个概念,从一念心安立了真妄;这个地方,我们再发明真跟妄的差别。

看第二段。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是《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作一个说明。

先作一个总说。如来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这一念心有真也有妄,所以叫作藏,含藏着真实的一面,也含藏虚妄的一面,叫真妄和合体,叫一念心性。它的体性叫性色真空,虽然它具足无量无边的法,性色就是它有染净诸法,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体是空的。虽然本性是空,它又具足无量无边的染净诸法。性具这一块我们到了下一段再说,先知道体性是空,作用是随缘显现。

再看下一段。什么是体呢?体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我们一念心它的本体是清净的,而且清净加一个本然,这个本然很重要!就是说它是本来清净,不是你经过修证以后才清净,这个很重要!就是说它是本来就清净,表示它不可以被破坏,不能被染污。你看虚空本来就清净,你用墨汁泼它,不可能染污它;你可以改变它的相状,但是你不可能染污虚空,所以它的本体是清净本然,但是它的作用是随众生差别的心念,应它所知的量,这个量特别指凡夫法界,它有六道轮回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各种的业力,这个就是它所知的量,有不同的思想业力,所以它就循业发现。

前面是讲性空,这一段是讲缘起,循业发现。所以大乘的业力是附属在心性当中,它不再谈业力的问题了。你的心中有业力,是你自己去招感果报。循业发现以水为例最容易解释。水,我们人道众生的心,相对来说善业比较强,所以我们的心跟水接触时,看到它是湿润的水;饿鬼道,他的心中有悭贪的业力,所以饿鬼看到水,他循业发现,看到的是火,他去触摸水时被水烧到;天人,他的善业更强,他接触水时,看到的是七宝庄严的宫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本来什么都没有,都是循业发现。

佛陀在《楞严经》举一个例子。说虚空本来没有花,虚空本来就没有相,哪有花呢?但是有一群人眼睛有毛病,好像有白内障,看到:喔!虚空中有花。那么有些人看到的是红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白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的是绿色的花,有些人看到花比较丑陋,有些人看到花很庄严,其实这是个人循业发现,本来什么都没有。这叫作清净本然,循业发现。

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呢?就是轮回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因为你心中有轮回,所以才看到了轮回。当你的妄念结束时,就没有了,本来就没有轮回。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你把眼睛治好了,看虚空本来没有花。

我们日常生活很容易看到一种现象,比方说甲乙丙三人在一起,某甲讲一句话,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法,但是某乙,如果他过去生有恶口的口业,他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刺耳,觉得某甲在讽刺他;如果某丙他本身过去生是修赞美法门的,他心中赞美的业特别强,他循业发现,听到这句话是在赞美。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呢?这句话本来就不是什么,本来就是缘生缘灭的东西,这都是个人循业发现。

循业发现这句话很深。诸位!你回家试试看,你在家吃饭时,晚餐一家五个人一起吃饭,其实五个人看到的饭菜,颜色不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这个饭菜,特别的美妙;福报差的人看到这个饭菜,就特别的丑陋。这种不同的觉受在僧团很明显,我在带新生时,一个团队,比方说一期有二十个三十个,僧团大家穿同样的衣服,睡同样的寮房,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活得快快乐乐的,有些人活得苦苦恼恼的。你说这个环境到底是好是坏?那样就是那样,循业发现。

所以,你要知道,问题都出在自己。你心里有业力,自然循业发现痛苦的果报;你忏悔干净以后再去看人生,那一切都是安稳快乐,这叫循业发现。一切法,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一句话而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是这样。现在呢?已经失去!叫作循业发现。本来是清净本然,现在叫循业发现。

我们作一个总结。“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佛陀到了大乘实相时否定了因缘说。我们在人天业果时,讲诸法因缘生,讲业力的这种片段的概念。在大乘的思想说这不圆满,乃至于外道的自然外道也不圆满。那么真正的大乘思想是“一切唯心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但是却循业发现;虽然循业发现,还是清净本然。这种大乘空有无碍的思想,这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别计度所能够理解的,是唯证方知,只有佛陀出世才能够讲出这么深妙的中道道理出来。

诸位!这种中道实相很深,但是你要弄清楚。因为你是什么思考,你就走上什么道路。如果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具足佛陀的思考模式。生命有很多道路,你可以走得很慢,但是不能走错道路。如果大乘的思想建立不起来,你就没办法成佛了。

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思想——如来密因,《楞严经》讲这是成佛的因地。佛陀出世就是传授这个法门——大乘的不二思想。我们不能老是活在业果思想,这是人天乘。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谈到修行,做到做不到先不谈,先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让自己上路,再谈修行。

所以理观很重要。理观就是怎么看待人生,就决定你的种性:是二乘种性,是人天种性,还是大乘种性。如果你的人生观老是活在业力,那你的档次就不高了,就是你没有大乘的种子。到了极乐世界,佛陀要教化你就比较麻烦。我们必须把大乘的种子准备好,阿弥陀佛跟我们说法,才可能花开见佛悟无生。

这种无生的概念,我们下一堂会解释,很重要!什么叫无生?这也是一种大乘的思想。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戒定慧在一念间

居士到寺院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来,为了修行而来。修行就...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

问: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比如准提咒。 宏海法师答:...

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

不能分心太多

一个皈依佛门不久的小沙弥,近日有些心神不宁,他不仅...

如来有无量三昧,可这与我们何干

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后来佛问阿难:当初你为何出家...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净业行人应当远离这十种地方

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尔时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诃迦絺罗难陀,聪慧多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我们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们要发长远心、精进...

【佛教词典】归依有三种

【归依有三种】 p1418 瑜伽六十四卷一页云:归依有三种...

【佛教词典】二印

指无相三昧印与有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上不见可求...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星云大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

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

如何对治念佛散乱与昏沉

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得水,决不放...

佛经中关于「人身难得」的譬喻

在短暂的人生中,有的执著于事业、有的执著于爱情、有...

学佛人要透过这关,不需要去求

这个世间还有求不得苦。由于我们有欲望,对外部世界有...

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

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

信能致富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可从这四点来判断

岁月静静流过,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应...

大安法师:念佛机在什么时候放呢

现在制造了很多念佛机,是好事,也是坏事,何以故呢?...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