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四十四讲)

乙四、证果篇第四 分二:丙 一、总标三乘因果。丙 二、别明三乘果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二页。我们讲到乙四,证果篇第四。

在正宗分当中前面的三篇,所谓的发心、正见、修行,是一个因地的修学。这一篇证果篇,是一个果地的功德。

这部分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我们内在的因缘,是充满解脱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首先我们要清楚内外两种因缘。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本来没有错,它也就是显现一种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因缘它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它不是只有果报存在。当这个外境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带动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牵动我们的妄想,而妄想最后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我们一般人是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会在生命当中变成障碍重重,其实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叫“心随境转”,我们太重视外境的变化了。

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一个烦恼障。我们很容易生起贪瞋痴的烦恼。面对如意的境界起贪爱,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来,烦恼相续的活动,就会推动你的身口意去造业,就变成业障了;然后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在三界得果报,就变成报障。所以当你不能够跟外境脱离的时候,就堕入了生命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烦恼障带动业障,业障带动报障。

直到有一天,我们修学佛法,开始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作“回光返照”。我们除了攀缘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观照智慧去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做一种调伏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现。

到底什么叫作罪障凡夫,到底什么是功德庄严,它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对外境攀缘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对内心的安住调伏有多大来判断。

所以当我们能够慢慢地透过前面的智慧的观照,从向外的攀缘慢慢地引导到向内的观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有所谓的功德了。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哪些功德出现呢?就是我们这科要谈的,我们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程,怎么样提升到一种解脱的功德。

我们看讲义,入文分二。首先我们先总标三乘的果德,三乘的圣人透过回光返照有什么果地的功德;第二个,别明三乘的果位,从这个果德当中再说明它的一种浅深的次第。

丙一、总标三乘因果 分二:丁一 、菩提。丁 二、涅槃

首先我们看总标三乘的果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菩提;第二个,涅槃。所以三乘圣人的内心世界有两个共同的功德: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

丁一 、菩提 分二:戊一 、 释名;戊二、种类

戊一 、释名

我们把菩提做一个简单地解释。请合掌。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槃,所以叫作菩提或者叫智德。

戊二、种类 分二:己一、 实智 ;己二、 权智

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

己一、实智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烦恼给你的冲击跟压力。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么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地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把内心当中、在无量生命的经验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

己二、权智

我们再看第二个,权智。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

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

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他不适合苦谛,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

这个假观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另一方面观察众生根机的差别,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菩提它会影响到你所成就的涅槃,而且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功德当中,第一个生起的就是菩提的功德——智慧的观照,这是生命的第一道光明。

在菩提当中,它的空观跟假观,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空观,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什么大家都学习大乘佛教的法门,到最后会有大乘的佛果、小乘的阿罗汉果跟缘觉的果证出来呢?有大小乘差别呢?就在于空观!

如果你的空观是属于灭色取空,你要把一切缘起的相状都扫掉了才有办法去观空,你这种空观的智慧有一个缺点——你就出不来,你这是单向的思考。因为你灭色取空,这个空你一进去的时候,一开始你不带相观空,是灭色取空,那么你证得空观以后,就没办法从空出假,这是个关键!

如果你的空观是缘起性空,是带有一切法的假相叫从假入空,你能够先观一切法的假相,从假相当中推敲它从什么地方来,找到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样的一种因缘性空,你成就的时候,可以从假入空,你也可以从空出假,你的生命是双向思考的,就是大乘种性了。

你未来的生命会往哪一个方向跑,关键就在这个菩提的空观里面——你是怎么建立空观的。这个地方,空观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你对空性的照了是怎么观的,那么你未来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丁二、涅槃 分二:戊一、释名;戊二、种类

戊一、释名

我们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那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第二个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从它因地的作用来说,叫寂灭。因为他消除了心中的烦恼,他没有烦恼的躁动相,叫寂灭;第二个,从果地的受用叫作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生命的那个生的力量,十二因缘那个生的力量被破坏了。他在因地断除烦恼,在果地了脱生死,所以他有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他有什么好处呢?他是恒常受用这种寂静安稳的快乐,叫作涅槃。

所以一个修行人,开始在观照内心、调伏内心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有两个东西出现:第一个,你的智慧慢慢地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觉来引导你了,会用智慧来引导你。第二个,你的身心会比较寂静、安稳。就是菩提涅槃这两个功德慢慢生起了。

戊二、种类 分三:己一、 有余依涅槃 ;子 二、无余依涅槃 ;子 三、无住处涅槃

我们来看看涅槃有三个差别。这三种涅槃我们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个涅槃有三种,前面两个是小乘的涅槃。

我们先看有余依涅槃。我们先解释有余依这个“依”。这个依止就是所谓的色身。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他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的色身还在。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经成就了,这种我执也被破坏了,但是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他过去生的业力还在,这个叫“子缚已断”。“子缚”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烦恼被破坏了,但是“果缚”犹在,他这个业报身还在。

那么这会有一些微细的问题,比方说他去托钵,天气热他可能会中暑;比方说他吃了坏东西,会拉肚子。当然他内心没有痛苦的感受,因为他内心已经有这种菩提的智慧来摄受他,所以他对那种感受的取着已经破坏了。虽然没有感受,但是他有那个相状出现,他也会示现很多的病痛出来,他该生病还生病,但是他不起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有余依涅槃”。

第二个,子缚跟果缚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罗汉,从他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的心只有一个,就是赶快趋向涅槃城,他对色身是极度的厌恶,但是佛陀规定不能自杀,所以阿罗汉只好等时间。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灭尽定休息一下,然后灭尽定时间到了,他又出来托钵,托完钵吃饭就打坐。等到时间结束的时候,阿罗汉起大欢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讲完四句偈以后,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然后就进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内心分别给停下来。所以二乘的圣人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众生完全没有接触了,就一潭死水了,只能够自受用。

我们看第三个,大乘的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个涅槃当中有般若的大悲跟万德庄严。大乘的涅槃,它有两个不同:第一个,他在入了涅槃以后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现象。一方面他有身,他一定有一个法身。有法身,他也就会有应化身跟报身,三身都具足。另一方面,他有一个依报的国土。一定有身土的;第二个,他有一个大悲心来摄受众生。所以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万德庄严,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假中三观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给我们,佛陀只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引导我们。但是佛陀的涅槃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尤其是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对我们的摄受分享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现世的摄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你会得到十方诸佛本愿功德的摄受。虽然佛陀入涅槃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相状了,但是佛陀那个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们透过忆念他的圣号,就可以跟他感应道交。

比方说,在台湾有一个母亲带了两个女儿,她从三义,从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办事情。办完事情晚上回来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走到一半,突然这个母亲看到高速公路的灯光全部暗掉了,然后听到一个很凄惨的女众的哭声。她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她赶紧念阿弥陀佛。两个女儿先念,女儿念了以后,她妈妈也跟着念。结果三个人念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看到灯光了,那个凄惨的哭声也消失掉。后来就很安全地回家了。她回家以后,第二天早上打开报纸,发现就在她那同一个地方,发生了车祸,死了三个人,但她们三个逃过了一劫。现在我们要知道,她们三个当初本来是都要牺牲掉的,这个是业力嘛。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逃过这个业力呢?就是她跟弥陀的大般涅槃接触。佛陀的涅槃都会发一些跟众生互动的愿,你只要遵守这个愿力,就可以跟他产生感应。那当然这种感应顶多就是消业障,它不能承受一种菩提的教化。这是第一个现世的摄受。

第二个,来生的救拔——净土法门。我们来生到净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从这个当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这个要记住。涅槃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受到佛陀那种寂静的力量的加持。那种感应的“显报”是很明显的,感应另外有一种叫作“冥报”,就是冥冥当中的感应。

诸位!你如果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一点皈依的心,你每天让佛号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你会发觉:佛号的那个声音进入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有一种莫名寂静的力量,跟你没有念佛完全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跟弥陀的这个大般涅槃是搭上线了,感应道交了。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个广大的功德,广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的。

当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观想,但是持名是最简单的。你用音声来搭上这个桥,让你的心跟佛陀的心产生一个桥梁——就是音声。但是你念阿罗汉就没有用,你说南无舍利弗尊者,没有用;南无目犍连尊者,也没有用。因为阿罗汉本身那个涅槃是 close(关闭)的,他那个门是关起来的,他只有自受用。

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萨,你念他的圣号,就可以进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但是你分享以后,不表示你就开智慧。因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消业障,增福报。有为的善法,有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菩提,那你就要从佛法闻思修了,这个没办法取代。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跟涅槃说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这个是三乘的两大功德。

丙二、别明三乘果 位 分三: : 丁一 、声闻果位。丁二、缘觉果位。丁三、菩萨果位。

我们来看看这些差别的相貌。

菩提、涅槃是整个三乘的共同功德,根据它的浅深,我们分成三乘的果位:第一,声闻果位;第二,缘觉果位;第三,菩萨果位。

丁一、声闻果位 分四:戊一、 须陀洹果 ;戊二、 斯陀含果 ;戊三、阿那含果 ;戊四、 阿罗汉果

声闻果位有四个。

戊一、须陀洹果

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我们从凡夫的修学第一个成就的就是初果,当然只是小乘的初果。初果叫作预流,就是他初入法性之流。我们的内心本来都是在生死的水流中活动的,透过回光返照以后,开始在生命的生死轮回的水流当中,出现了一道法性的水流,那道水流,叫作初果。

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八十八品见惑,但还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未断。思惑是说这个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就有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要证到二果以后才逐渐断掉。初果时是断见惑,而且是顿断,它没有次第的,因为这是思想的问题——知见上的错误是顿断的。从而证得我空的真理,名为见道位,又名圣位。

初果圣人,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在因地来说,他有道共戒。我们讲戒体有三种:我们凡夫叫作律仪戒,就是你要去受戒才有,你没有受戒就没有戒体了,你就是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是律仪戒;第二个是定共戒,就是有禅定的人他入了禅定,他自然产生抗拒过失的力量;第三种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有道共戒。他那个戒体有无漏的圣道,就是我空的智慧来摄受。

所以初果的圣人,即便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但是他得到生命以后,在律上说,如果他出生在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拿刀子逼迫他说:“你不杀羊,我就把你杀死。”他宁死不杀羊。他对杀盗淫妄的过失,很自然产生抗拒的力量,宁死不从。这个时候他还有隔阴之迷,他还没有接触佛法,但是他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他远离过失,这叫道共戒。

所以初果以上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蚂蚁自然避开他,蚂蚁自然会弹开的,他不可能再踏杀蚂蚁了,他跟杀盗淫妄的过失自然绝缘,他不要去受戒了,这个叫道共戒。他为什么不退转?因为他不可能再有这种过失出现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在果地来说,他的生命已经有期限了,叫七番生死。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只有十四世的生命。我们凡夫的生死轮回叫作一望无际,你往前看,看不到边。你要不求生净土的话,生命是不会结束的,还有无量的生命等着我们。

那么一个初果圣人,他已经看到岸边了。如果你知道地心引力的思想的话,看到岸边以后,这个船它很自然往岸边靠近,因为那个岸的地心引力,会慢慢把你吸过去。所以初果圣人他不用很认真修行,他就是懈怠,整天不做功课,他最晚十四世了生死。他如果精进,可能一生两生就了生死。因为他的生死轮回已经看到岸边了,就是他最晚最晚十四世,所以他的生命已经看到边际了。

这就是初果,也就是从凡夫入圣位的第一个阶段,叫见道位。

戊二、斯陀含果

二、斯陀含果,此翻“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存,故更“一来 ”。

须陀洹果是还有七番生死,斯陀含,它叫“一来”。“一来”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他只有一番生死,不是。这个来一次,是来欲界一次。他可能还要来好几次,但是至少他来欲界的果报还有一次。因为他把欲界的九品,贪瞋痴烦恼当中断了前面六品,只剩下微细的三品,所以再来欲界一次,这是二果。

戊三、阿那含果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位断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

阿那含就是三果,阿那含他就“不来”,他已经不来欲界得果报了。因为他欲界的烦恼被断尽了,他只有断色界无色界这个八地的思惑。阿那含他这个“不来”是什么意思?是不来欲界。三果的圣人,他死掉以后,只有一个地方去,因为他这个时候还不能入涅槃,但是他也不来欲界。他到哪里去呢?到色界的四禅天,有五天叫作五不还天,他在那个地方等待成就阿罗汉果。为什么不到四空天呢?因为四空天不是一个好地方,他的心识太暗钝,禅定过深。所以三果圣人不到四空定。欲界的烦恼太重,在三界当中只有四禅是最好的地方,所以三果圣人是在五不还天待着,叫作“不来”,他不来欲界了。

戊四、阿罗汉果

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 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那么阿罗汉果,他在小乘的声闻乘里面,他已经“无学”了,就是他这个法已经修圆满了,没有东西再学了。从果地上来说,又叫“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又叫“杀贼”,因为他已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又叫 作 “应供”,他堪受三界人天的供养。

如果说是“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叫“有余依涅槃”;如果“灰身泯智,名无余依涅槃”,又叫“孤调解脱”,因为他只能够自受用。

阿罗汉他的共同点就是“无生”。他的生命结束了,为什么不叫无死呢?因为他还有一番的死亡,所以不能叫无死。但是他死亡以后,没有生了,他入了无余依涅槃。那么在无生的基础之下,其实阿罗汉还是有差别的。

有三种差别:

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一般来说佛世的时候有很多。他看到佛陀以后,佛陀说:“善来!比丘!”一句话四个字而已,这个人过去善根就成熟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没有修行的过程,甚至于有的人根本就是没有准备要修行的,他只是路过看到佛陀说法,然后坐下听一听,他就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这种情况会有什么问题呢?他没有禅定。但是他的智慧善根很深,他完全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的智慧就在欲界定跟未到地定时证得我空的真理,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这种阿罗汉没有神通,也不通达法义。你问他很多佛法,他不见得懂,但是他是阿罗汉。他遇到了这种问题障碍的时候,遇到这个狂象来追击的时候,他也没有本事飞到空中去,他只能跑,给象追,因为他没有禅定,没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罗汉。这个叫慧解脱的阿罗汉。这种在佛世时候的善来比丘很多,因为佛陀的摄受力太强。

第二个,俱解脱。这种是有禅定了。他不但是慧解脱,还有禅定解脱,一般这种阿罗汉都有神通力了。比方说目犍连尊者、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俱解脱,有禅定的智慧跟我空的智慧。

第三个,是无碍解脱。无碍解脱就比较困难。他有禅定,而且通达一切的法义,他能够为众生做种种法义的演说。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你问舍利弗尊者说:“这个盐巴怎么使用?”他会讲出十种的用途告诉你。但是你问其他阿罗汉,他不懂。所以这个无碍解脱,除了禅定神通以外,他又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

这就是三种阿罗汉。他们共同点就是“无生”。

丁二、缘觉果位 分二:戊一、 有学位 ;戊二、无学位

戊一、 有学位

一、有学位,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

缘觉乘的特点,他没有分位,没有分果。要么你就是凡夫,要么你就是缘觉。他中间没有所谓的初果、二果、三果,没有这种差别,所以他是一种顿证的。

戊二、无学位

我们看什么叫无学位。

二、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若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

缘觉乘的无学位,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他是生长在佛世,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当然他是依止佛陀的教法来修学。他观十二因缘而断除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的真理,这叫“缘觉乘”。

第二种,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比方说他在喜马拉雅山,“独宿孤峰”,这种大部分都是有禅定的,“观物变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自己觉悟“无生”,名“独觉”。

不管是缘觉还是独觉,两者行位没有差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我们解释一下。缘觉乘跟声闻乘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先谈禅定。我们前面说过,阿罗汉不一定有禅定,也就不一定有神通。缘觉乘一定有禅定,一定有神通。否则他不可能在没有佛陀教化的情况之下,独自觉悟证得无生,不可能。所以他一定是有禅定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缘觉的智慧比声闻的智慧来得高。因为他断烦恼又断习气;阿罗汉烦恼断了,还有习气。比方说难陀尊者。难陀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过去有贪爱的习气,他看到女众,他也习惯上下打量,他看得这个女众实在浑身不舒服,跟佛陀告状。佛陀说:“你不要怪他,他是没有那个烦恼,这是他习惯性的动作,他的习气。”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也有习气,舍利弗尊者那个身影,他在走路的时候,身影映在一个鸽子的身上,鸽子就颤抖。因为他过去生瞋心重。你看那个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苦行第一,迦叶尊者听到音乐,他会起来跳舞,他控制不住,但是他没有那个放逸的烦恼。

所以声闻人他只断了烦恼的正使的活动,但是他没办法断除那种过去生所留下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那种习惯性的动作他没办法断,所以他的智慧力还是薄弱的。比方说烧木成炭。这个木头经过火烧以后,它已经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已经不是木头了,叫 作 炭,但是它的形状还在,还有炭在,就是习气。缘觉人是把炭烧成了灰,菩萨是连灰也没有,他的烦恼也断了,习气也没了。所以这个缘觉乘他的禅定智慧是比声闻人还高。在三乘当中,他是排在声闻人的上面。

丁三、菩萨果位 分二: 戊一:五十二位次。戊二、天台“六即佛”。

戊一:五十二位次  己一、十信 ;己二、十住 ;己三、十行 ;己四、回向 ;己五、十地 ;己六、等觉 ;己七、妙觉

接着我们来看看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的果位是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列的五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五十二个阶位。

己一、 十信

我们来先看十信。我们把十信的基本定义做一个说明,请合掌。

十信位 —— 言信者,顺从义。谓此位菩萨,闻说真如实相之理及三宝功德,能生信解,随顺不疑,名之为“信”。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接触的阶位就是十信位。这个“信”就是对真理的顺从,就是至少你认同。虽然你没有证得,至少你是随顺服从。那么顺从什么呢?有两个:第一个,对真如实相的顺从;第二个,对三宝功德的顺从,叫 作 “信”。

当然这个“信”它不是迷信,它是智慧的观照,一种真实的信仰。我们刚开始要进入“信”位,有两道菩提智慧:一个是空观的智慧,照了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你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无始劫来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但是并没有去改变我们的本质。我们的佛性还是清净的,这是第一个信仰。第二个,你相信三宝的功德是可以救拔你的,尤其是对法的信仰,对法门的信仰。就是心力跟法力两种信仰,“随顺不疑,名之为信”。

这个“信”有十个阶位,我们简单把它念一遍。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

十信位,古德给它一个名字,叫外凡资粮位。为什么叫外凡呢?因为他的心——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的法性以外活动。也就是说,十信位菩萨的特点:理观薄弱。他只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事修强。理观薄弱事修强。

十信位是整个修行问题最多的时候。就是整个成佛之道中,这个十信位是所有人最容易退转的时候,内忧外患。《楞严经》专门讲十信位,内有烦恼的干扰,外有业障的障碍。这还不够,还有鬼神障,所以这个时候是内忧外患。而且他理观又薄弱,他完全靠信仰:他相信他的本性是清净的;他相信——我依止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救拔我。他两种信仰:内信真如;外信弥陀。但这个时候理观薄弱就有问题,他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他的刺激。

所以十信位只能够做到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这个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临终正念的培育,他没有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因为他理观太弱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当外境刺激他的时候,他是先起烦恼。但是他第二念马上开始调整,尤其是到后面的不退心以后,他那个十信让他很快能够恢复功力。所以十信位的菩萨,他只能够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我们举个例子来比喻什么叫第二念的正念。

你看宋朝的苏东坡居士。苏东坡居士跟佛印禅师有很多的对话,我们讲其中一个。苏东坡在江北做官时,他平常忙完公务的时候很喜欢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应,出定以后,就写了四句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尤其是后面那两句话,他觉得非常满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八风吹不动。当然那个时候,因为苏东坡是被贬官,他以此来自我鼓励。

写完以后他就叫侍者,赶紧拿这个偈颂到江南金山寺给佛印禅师看。他说:“你要让佛印禅师给我批注了以后,赶紧拿回来。”结果佛印禅师批了两个字叫“放屁”。拿回来一看,苏东坡就火了。他说:“我这样尊重你,把我的偈颂给你参考,你居然对我如此无礼!”那么当下就领着侍者坐船到了金山寺,要去跟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这个时候已经把房门关了,写了一个“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但是苏东坡也不简单,他看了以后马上自我反省,非常惭愧!回去继续用功。

所以苏东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时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那种刺激能够让他从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萨毕竟他是在做功课的,跟一般凡夫还不太一样,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静下心来以后,他的善根那个观照力活动的时候,他马上会自我调伏。

所以我们一个资粮位菩萨,讲实在话,我们现在没办法培养第一念的正念,没办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们要求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

第二念启动的关键就在“胜解力”了。其实在判教当中,在十信跟十住的过程中间,在唯识学多一个胜解行地,就是在讲这个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须对于空假中三观的智慧,要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虽然你理观薄弱,虽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对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有很深刻的体验。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后,很快地自我恢复,你要有一种自我恢复的力量。不必别人劝谏,也不用别人鼓励,自己的系统产生一种反转的力量,自调自省,这个叫 作 胜解行地。

而我们现在追求的目标也在这一块,至少你要培养第二念的正念。而这个阶段是充满了风浪,充满了障碍,是最容易退转的地方,这个十信位要经历一万大劫。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十信位求生净土,因为避开这个种种的障碍,这是十信位。

到了十住就好多了,我们待会儿再来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戒定慧在一念间

居士到寺院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来,为了修行而来。修行就...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

问: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比如准提咒。 宏海法师答:...

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

不能分心太多

一个皈依佛门不久的小沙弥,近日有些心神不宁,他不仅...

如来有无量三昧,可这与我们何干

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后来佛问阿难:当初你为何出家...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净业行人应当远离这十种地方

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尔时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诃迦絺罗难陀,聪慧多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我们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们要发长远心、精进...

【佛教词典】归依有三种

【归依有三种】 p1418 瑜伽六十四卷一页云:归依有三种...

【佛教词典】二印

指无相三昧印与有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上不见可求...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星云大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

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

如何对治念佛散乱与昏沉

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得水,决不放...

佛经中关于「人身难得」的譬喻

在短暂的人生中,有的执著于事业、有的执著于爱情、有...

学佛人要透过这关,不需要去求

这个世间还有求不得苦。由于我们有欲望,对外部世界有...

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

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

信能致富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可从这四点来判断

岁月静静流过,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应...

大安法师:念佛机在什么时候放呢

现在制造了很多念佛机,是好事,也是坏事,何以故呢?...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