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一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归敬三宝。前面讲到,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常住”是针对生灭来说的,我们的心是没有常住的。凡夫的心深受感受的刺激,一接触外境就带动感受,感受就产生妄想攀缘,所以我们的心是动态的,就像猴子抓东西,抓到另外一个,又把前面放掉了。所以,如果你注意心的活动,你会发觉心是没有停止的,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所以我们的心是生灭变化的,就像水流一样不断地在流动。

直到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大乘经典,尤其是《楞严经》、《法华经》这种比较高等的经典,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这种生灭活动的心,只是内心的一部分,是种表层的心。我们现在活在表层的心态,没办法安住在深层的内心。就像大海,虽然它表层有波浪,即使台风吹吹,但是你深入到海底时,它什么波浪都没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我们现在是活在表层意识,我们的心活得太表层,不能深观内心的本来面目,不能深观内心的本体,我们没有把心往内、往深层的地方安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造业,而且没办法控制烦恼跟业力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生命要改变,你的心就不能老是活在感觉当中,不能老是重视感官感觉;你不能外面稍微有一点风吹,你就动,那你生命的档次就低了。所以佛陀的经典告诉我们,我们要把心慢慢地往内带,就是安住在常住不生灭心。其实我们的内心,除了喜怒哀乐的感受所创作的心以外,我们还有一块很清凉的宝地,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在那个宝地当中,是没有风浪、没有暴风雨的。它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离一切相的。只是我们很少去造访它,因为我们的心稍微动一下就向外了,所以我们内心深处的另外一块,我们都没有去过,问题在这儿。当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好的一块花园。等到佛陀出世才知道,原来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还有一块寂静的宝地,是我们没有造访过的。

所以,你能够在经典当中学习到,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块清净的宝地,是没有烦恼、没有业障、没有生死轮回的,是生死轮回干扰不到你的,你的生命就有救了,这才是你的生命真实转变的时候。你开始要内观,开始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安住,不再向外攀缘感官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不堕恶道。

一个人会堕恶道,在《楞严经》上说,情执重。有些人造业是很猛的,你对外境的感受越强,造业势力就越强。同样两个人去造杀盗淫妄,有些人业是比较轻的,因为他是应付因缘;有些人是很强烈的情执,他的业造得很重。

所以我们要改变业力,必须改变我们的心态。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够活得深层一点,你要把心慢慢往内带。能够往内心的那种清净的宝地走一步,你的生命就大大提升,你的人生观就改变。你会知道,其实不需要外面的刺激,你照样可以得到快乐。

我们不就是想追求快乐吗?但是你向外追求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你向里面追求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涅槃寂静乐,照样有快乐。圣人照样有快乐,他的身心世界照样舒畅,照样有无量的妙乐,但是那种妙乐是没有过失的。所以你的心活得越深层,痛苦就越减少,造罪业的力量就越薄弱,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的心越往外面,情绪变化越大,情执越重,越容易堕落。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开始内观,开始把心带回家,慢慢就远离恶道了。

为什么呢?我们看讲义。“以知法佛本性常故。”因为你知道三宝的功德是你本性具足的,佛陀的无量功德庄严——这个“法”指的是涅槃——这种涅槃的寂静乐,佛陀的菩提觉法乐,菩提、涅槃两种功德,你本来就具足的。只是我们以前向外攀缘,就像佛陀在《法华经》上说的,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家里面有很多的珍宝,但他就喜欢去外面做乞丐,不喜欢在家里安住,一念妄动,所以弄得轮回生死。你要能够回光返照,那就是涅槃寂静。

所以生命有两个方向,向外就是轮回,向内就是涅槃。你能够知道所谓的涅槃、所谓的生死就在你一念之间,有这种真实的智慧来熏习你的内心,产生这样的业种善根,产生清净的信心乃至于产生坚定的愿力,那么你自然能够生生世世不断地增上,也就不再堕落到三恶道了。

为什么说知道“常住”能够远离三恶道?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佛在世时有一个释提桓因,他是大福报,有很多宫殿。有一天,他五衰相现。天人福报将尽会出现五种相貌:第一个,衣衫垢秽。他的衣服开始有污垢;第二个,头上花萎。他头上的花冠枯萎了,没有那么鲜艷了;第三个,身体发臭。他有臭味出现了;第四个,腋下出汗。他身体开始流汗;第五个,不乐本座。天人都是有座位的,他已经坐不住了,躁动不安。那么释提桓因五种相状出现,他知道自己即将死亡,而且要投生到一个乡村里面做一头猪,所以他非常恐怖。这个帝释就找很多天王求助。找到大梵天,大梵天说,我没有让你避免死亡的方法,没办法。所以释提桓因就忧愁苦恼。

这时一个有智慧的大臣说:“大王,我有办法,让你能够免除死亡。”释提桓因说:“你有办法吗?”他说:“我绝对有办法。”释提桓因说:“那你有什么条件?”他说:“我把方法告诉你,你把乾闼婆的女儿嫁给我。”乾闼婆就是释提桓因的乐神。释提桓因说:“你如果能告诉我一个正确的方法,不要说乾闼婆的女儿,我把阿修罗王的女儿嫁给你。”诸位知道,阿修罗叫非天,他有天的福报,但是他瞋心重,没有天的福德。阿修罗男众很丑,女众很美貌。这个大臣说:“好,一言为定。”释提桓因说:“你有什么方法呢?”他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方法,你要找佛陀皈依。我以前曾经听人家跟我传一个法,你要能够皈依,就免除一切障碍。”

释提桓因就相信了。这时他已经快死亡了,他马上以神通力,飞到精舍去找佛陀。佛陀当时并没有给他皈依。释提桓因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天人的福报这么大,为什么要面临死亡,这死亡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佛陀说:“因为天人有烦恼,这烦恼就障碍他的安乐。”释提桓因说:“那天人有什么烦恼呢?”“天人的瞋心比较淡薄,但是有贪欲跟嫉妒的烦恼,他得到快乐就贪着,得不到的别人得到,他就嫉妒,所以天人还有贪欲跟嫉妒的烦恼。”释提桓因说:“天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贪欲跟嫉妒的烦恼?”佛陀说:“因为他攀缘,活在表层意识,老是想要向外攀缘,老是活在感觉,你用感觉来主导内心,不是用智慧来主导。”释提桓因说:“那怎么断攀缘呢?”

佛陀讲到重点了,他说:“你要忆念本性清净法身,你要忆念法身常住。”这个天人有大善根,他听说忆念清净法身、法身常住以后,起大欢喜,就咒愿:愿我生生世世能够依止清净法性而证得无上菩提。他念完以后就向佛陀拜下去,这时他的生命刚好结束,神识依止他过去的业力就投生到乡村一头母猪的肚子里。一念的反转,心生则种种法生,他一念的大乘善根生起,那头猪就受不了。他一投胎以后,那头母猪就像发疯一样到处跑,把女主人装水的罐子撞破了。女主人一生气,拿棒子就打这头猪,把它打流胎,打死了。释提桓因又投胎到原来的位置,继续做天人。

这就是佛陀说的一念回光返照,改变命运。诸位!你要知道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为什么业力可以改变?这个问题在《大乘起信论》有人问,当然这个地方也牵涉到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为什么能够带业往生?他造了五逆十恶为什么带业往生?因为业力是虚妄的,那就是一念攀缘的心,去攀缘一个虚妄的境,妄心攀缘妄境,所以它只是清净心的表层的一个影像,它本来就没有,达妄本空。

诸位!如果你要追求临终的正念,你要不断地忆念你的清净本性,这很重要!我们一再讲过,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站在本来就有妄想,妄想是真实的,你跟它拼了,你就完了。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你不能站在表层意识跟妄想对抗,你要回到你的深层意识,你要把心带回家,从家的角度来跟妄想对抗,妄想就不是你的对手,因为真能破妄。但是你要活在表层意识来跟妄想对抗,你就糟了;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就没有希望了。所以这个很重要。你要彻底改变生命,就要知道,你本来是没有妄想,那些妄想是后来有的,是如梦如幻的。所以经典上说,你能够通达空性,知道你的本性清净,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个,虽做恶业速疾能悔;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就是说,即便你一时的冲动还会造罪业,但是这个罪业力量薄弱了,你会产生自我反省了。因为你造罪业时,有人不同意,就有人说,我反对!这就是你的善根反对你了,它开始对治你了。除非你没有真懂你的自性本来清净。没有真懂,那就算了,你仍活在表层;如果真懂,你在造恶时,你会发现有一个力量开始在骂你,你两种力量,真妄交攻。恭喜你!这个在佛法叫增上惭愧心生起了。所以你能够懂得你的本性是清净的,造业是不应该的,是虚妄的,这时你的造业势力薄弱了,这第一个,“虽做恶业速疾能悔。”第二个,即便你因为过去的业力到三恶道去,你在三恶道也待不久,“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所以,我们能够知道理体三宝里面的清净本性,那么我们生命已经产生很大的反转。就好像经典上说的,有人受持三皈依,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的初会就能够解脱了,因为你在释迦牟尼佛时受三皈依,你就生生世世能够遇到三宝,到了弥勒菩萨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成熟了。

我们看总结。

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也是悟入佛法功德的台阶。但是我们一般人因为身口意的罪业太重,烦恼粗重,在皈依时又产生轻慢,整天打妄想,没有好好地生起恭敬皈依的心,所以虽然皈依,遇到恶因缘时,三宝的功德就慢慢地失掉了。有些人受了三皈依以后,没有忆念三宝,心中就没有三宝了,虽然学佛很久,但是心中已经没有佛了。他退失以后,烦恼就完全主导他的内心。

所以一个人受了三皈依以后,要不断地去“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这个“专心缘此”很重要!我们一般人的生命是完全活在妄想,学佛人也活在妄想,但是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你在妄想当中多了一道光明。所以你经常会很矛盾,真妄交攻,那现在你要怎么做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加强你的光明!因为光明能够破除黑暗,邪不胜正。

其实你不要太在乎你的烦恼跟妄想,你加强正念比较重要。你不要怕你身体有病,你的体质好,病自然退失掉。我们现在就是缺乏抗拒妄想的能力、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你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要加强你的正念。如果你心中没有光明,你就只有黑暗。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时,也是舍卫国,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很特别,生下来以后,他们家同时从地上涌出一头小金象。这头金象就整天跟着这个小孩子,这个孩子到东边,它就跟到东边,他到西边就跟到西边,它就保护这个小孩。所以他妈妈把这个小孩子取名叫作象护,就是经常有金象保护。

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这头象也跟着长大。这头象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照常吃饭也照常喝水,但排出的排泄物大小便,都是百分之百的纯金,不得了,不但金色身体,排出的都是黄金。所以这个象护出生以后,他家里就变得很有钱。经典上说,他连睡觉的床铺都是珠宝打造的,他有钱到这个份上。

象护他慢慢长大以后,因为这些有钱人都是跟有钱人在一起玩的,都是上流社会贵族。他在玩的过程当中,有一天就炫耀说:“我们家睡觉的地方,统统是珍宝做成的。”其他朋友说:“你家怎么会这么有钱呢?”他说:“因为我家有一头象,整天排出的排泄物都是黄金的。”在炫耀的过程当中,他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小孩,就是阿阇世王,他那时是个太子。因为阿阇世王的贪欲很重,他听到以后,就下定决心:等我哪天登上了王位,我一定要把这头金象抢过来,他就许下这个邪愿。

阿阇世王长大以后,看他爸爸年纪这么大,也不传位给他,就把他爸爸频婆娑罗王活活饿死。他等于是犯了逆罪,夺取王位。夺取王位以后,他马上就想到小时候所发的愿,就把象护请到家里来吃饭。吃完饭以后,他就跟象护说,我们过去好歹是朋友一场,我请你吃饭,你要做一点回馈,那这样子好啦,这头象就留下,你一个人回去好了。

象护没办法,就一个人回去了。但是这头象是福德招感,是不能用抢的。所以象护回到家时,象就自动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消失,又回到自己的家了。他爸爸就很紧张,这糟糕了!你们得罪了阿阇世王,那要有杀身之祸的,现在只有一个方法:出家!所以他爸爸就把象护送出家了,那个大象也跟着出家了。

出家以后,这个象护也有善根,他如法修学,就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出去托钵,这头象就跟在他身边托钵,他回来时,象就跟他回来。居士就议论纷纷:哎呀,这个比丘不简单啊,后面还跟着一头金色的象。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整天带着几部游览车来到寺庙,不是来请教佛法,来看金象的。居士们经常来到寺庙看金象,就会干扰其他比丘的修学,不寂静了。比丘就把这件事报告佛陀。

佛陀就把象护找来说:“你现在也证得阿罗汉果了,这个象是你过去修习善业所感的人天福报,你现在有涅槃的功德,不需要这种人天福报。就像你有摩尼宝珠,不需要吃糖果了。”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它跟在我身边,但我没办法。”佛陀说:“你跟它说三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至今以后,更不需汝’。”说三遍以后,金象就消失了。

消失以后,有比丘就问佛陀:这个象护他为什么有这个因缘,能够得到金象,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又出家,又成就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个居士,在共修时绕佛,绕到那个当来下生的释迦牟尼佛。诸位知道贤劫千佛要来到人世间之前,都是乘六牙白象来投胎的。他就是在迦叶佛时,预先把释迦牟尼佛即将投胎的像供起来。这个居士在绕佛的过程当中,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跟他所乘坐的六牙白象已经剥落了,不庄严了,他就发心请水泥工把它重新修整,又把它打上一层薄薄的金片,打完以后他就发愿:第一,愿我生生世世得到富贵;第二,愿我有一天能够成就菩提。他发了两个愿,所以他在来生当中就成就了象护的功德,另一方面,能够遇到佛法,出家成就阿罗汉果。

诸位要知道,皈依是要发愿的,我们很多人都只有信心,不对啊,要发愿!你们要受过五戒或者菩萨戒就知道了,所有的戒体都是在三皈依时发愿,面对整个三宝的境界: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你要发愿的。皈依三宝的意义就是:希望总有一天,成就三宝一样的功德。

所以我们皈依佛,诸位!我们佛弟子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皈依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没有人敢说我有一天跟上帝一样,没有人敢这样讲,只有佛教可以。所以我们皈依佛,除了我们恭敬礼拜以外,很重要的是你要发愿:总有一天跟佛一样。你要有这种咒愿力。因为你今天面对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你所发的愿就使你生命中有一种力量来引导你,除了你造恶的力量,另外有一个正面的力量来牵引你了。冥冥当中,当你造了恶业以后,你就觉得你心不安,因为有一个力量不同意,这个就是你生命的改变。

以前我们造恶是理所当然,这个最糟糕了!把造恶当作理所当然,你那个业力就特别坚固。我们现在造恶感到弟子心不安,这个是非常好,因为表示你的心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邪恶的力量;第二种是光明的力量。所以我们不断亲近三宝,表面上我们是在供养三宝,其实你是在栽培内心的力量,借相修心,你的内心产生一种理体三宝,而且如果你能够发愿,那这种力量更大了。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的内心充满了妄想跟业力,但是没关系,你要加强你的光明。在菩萨戒上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每一天都要至少拜一拜佛,至少称念一句三宝的功德,口业的赞叹,赞叹僧宝。就是你每天都要跟三宝见过一面,三宝要在你的心中走一趟,因为三宝一旦离开你的心中,你就完了!因为他是我们心中的皈依,是我们改变生命、改造生命的一个依靠。这个地方就说明,这是了生脱死的唯一方法,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改变自己了。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依止事相三宝,然后再创造内心的理体三宝,最后我们从理体三宝当中,开始产生灭恶生善而转凡成圣。

戊一、五戒分二:己一、正示戒相;己二、忏悔方法

己一、正示戒相分五:庚一、不杀生;庚二、不偷盗;庚三、不邪婬;庚四、不妄语;庚五、不饮酒

我们看下一科。

前面的三皈依,它不应该只属于人天乘,它是应该共于五乘。整个五乘的修学,如果离开了三宝的功德,离开了三宝的引导,就是外道法了。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讲的:你所有的修学跟三皈依不相应,就是外道法。

我们看真实的人乘,开始是五戒。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戒相;第二段忏悔方法。正示戒相当中分成五段: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庚一、不杀生  分五:辛一、解释名义;辛二、具缘成犯;辛三、犯戒轻重;辛四、开缘情况;辛五、持犯得失

辛一、解释名义

首先我们看不杀生。

先解释什么叫杀生,解释它的名义。请合掌,我们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首先我们把杀生这两个字作一个定义,就是断绝有情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你把他断绝了,这叫杀生。什么叫作有情命?什么叫作生命呢?这个地方有定义的。从出世到后世,就是从一个生命体他开始投胎,也就是父精母血成立以后,这个就是一个有情了。

有些人以为堕胎,这个胎儿要七七四十九天长成人形了,你把他杀了,才算犯杀戒,他没有成人形之前,不犯杀戒,这个观念错误,不是这样。当他投胎以后,即便他六根没有长成,已经是一个生命体了。一直到他死亡,就是全身冰冷、神识离开为止,这个过程,你用任何方式去破坏他的身体,全部叫杀生。只要这个母亲开始怀孕的第一天,这就是一个有情众生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断绝生命,叫杀生。

戒律当中,讲出七种情况,“凡有命者,不得故杀。”

第一种,自杀。这自杀在律上有两种说法:第一,是你自己去犯杀生的事情;第二,你杀害自己。诸位要知道,你破坏你的身体,你自己也是一个有情生命,这在戒律上属于中品杀罪。不过自杀有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它中品,但是它对你来生的破坏力很强,因为它太靠近死亡。

诸位要知道,你越靠近临命终所造的业,势力越大。在《瑜伽师地论》讲到业果时,有这个说法。所以你造的这个修行,临终抱佛脚都有效果,你越到后面越要越小心。你把自己杀害以后,你即便马上就死亡,但是这个业、这种心态、这种杀心对你来生会产生极度的破坏,因为它太靠近死亡。所以一般自杀死掉的人,来生很难有好下场,因为你杀完以后马上面临命终,你这个临终的念头肯定是受到你前一念杀害身体那个瞋心的影响,这个业力很容易表现出来,很容易得果报。所以这个自杀也是犯杀罪。

第二种,教他杀。你自己没有杀,教别人去杀,如果对方死掉,你照样犯杀罪,这是教唆他人杀。

第三种,方便杀。就是说,你安排很多杀生的陷阱。比方说,你明明知道某人要去那里喝水,就故意把毒药放在他桌上,让他去喝,虽然你没有拿给他喝,但这是你安排的,这叫方便杀。如果对方死掉,你就犯了杀生的重罪。

第四种,咒杀。你用咒语来杀某个人,或者杀某个鬼神。

第五种,堕胎。你用药物跟手术的方法,来杀害胎中的婴儿。

第六种,破卵。破卵是破坏动物的卵。

第七种,与他毒药。你明明知道他有杀生的倾向,结果你把毒药卖给他或者拿给他,对方死掉,你也是犯杀生。

由七种的方法令命断者——这个是总结——使令前人命断,都叫杀生。这个杀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故意杀,第二个是不故意杀。我们讲一下。

如果你是故意杀,有两个结果:第一个造了罪业,要到三恶道去一趟,因为你内心累积了罪业;第二个,你有来生的因缘因果,你欠他一条命,你以后的生命,除非你到净土或到涅槃,迟早得还。这是故意杀。

如果你不是故意的,走路不小心踩到一只蚂蚁,你没有罪业,但是还是有因果。所以无心杀生也要避免,这个杀生的麻烦在这里,因为你牵涉到一条生命,虽然你没有造罪业,关键是对方放不过你,问题在这里。所以故意杀生的要避免,不故意杀生的也要避免。

辛二、具缘成犯

我们看具缘成犯。杀生有五种因缘,我们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有五种情况,只要这五种情况全部具足,我们就定义这个人犯了杀生的罪业。

第一种,对方是人,他必须是一个人,才有根本。

第二种,是人想。你心中也知道他是一个人。如果你开车时撞到人,虽然对方是个人,但是黑暗当中你认为他是一棵树,撞过去把他杀死了,你心中并没有把他当作人的想象,那没有犯根本。因为第一他的外境实体是个人,第二你也作人的转想,这两个都要具足才成犯。如果对方不是人,你把它当作人,把它杀死也不犯根本,因为对方不是个人,你虽然作人的转想也不犯根本。就是说,这两个都要具足,外境的确是个人,你心中也作人的想法。这两个都要具足。

第三种,起杀心。这是关键,犯罪动机,有杀害对方的意图,拣别他不是故意的。

第四种,兴方便。你有采取手段,不是只有兴念头而已,你不但心动,还有行动。比方说,你用刀剑、用药物、用针灸、用陷阱等等,你用各种方便,前面说共有七种方便。

第五种,前人命断。这个人因为你杀生的行为而死亡,你就犯根本了,这个业就造圆满了。前人命断,在律上说,如果你杀害他的时候没有死,他只是重伤,但是后来这个重伤没有治好,他最后的死亡是因为你那个杀生行为引起的,你也犯根本。即便当时没有死,但是后来因为这个而死也犯根本,只要他没有把病治好,都算前人命断。

这五种因缘,古德把它分成三个重点:叫意乐、加行、究竟。我们要判断一个业的成就,首先他一定要有意乐,就是他有动机。杀人有杀心,偷盗有盗心等等,他一定要有犯罪动机。第二个,他要有加行,他一定要有行动,他如果想一想而已,这个不能构成杀罪的完整业力,一定要有加行。第三个,要究竟,要把这个事造圆满,杀人就是命断叫圆满。

诸位!我们未来在判断戒律时,抓住两个重点:第一个,意乐。就是你判断他有没有犯罪,这个最简单,就是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去穿人家的拖鞋,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欸,我穿错了!不犯盗戒,我以为是我的,或者我暂时借用的,不犯盗戒;你如果是一种侵占的想,犯盗戒。所以你当初是怎么想的,这个是关键,判断有没有犯罪,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犯罪的轻重看外境,你面对是什么环境。你面对人、面对鬼神,面对天人、畜生,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判断时,第一个,看你的心,知道你有没有犯罪;第二个,看你的境,看你犯罪的轻重程度。一个是约心,一个约境。

辛三、犯戒轻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若见他杀,有力应救。设不能救,应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

我们看犯罪轻重,从两个原则来判断,我们先看最重的上品不可悔罪。

若杀父母、罗汉圣人,犯逆罪;若杀人命断,犯重罪。

这个都是上品不可悔罪。父母是我们的恩田,罗汉是住持三宝的敬田,他有住持三宝的功德,这两种犯了以后,犯逆罪。在戒律里面只要讲到逆罪,就很难忏悔了。不是不能忏悔,很难忏悔,这种业力太强,而且一般来说,我们前面讲过,业力强的话,他会很快得果报,大概来生就得果报了,因为它太强了。

只要是杀人就犯重罪,但是不管是杀人或者杀父母圣人,这种一般的忏悔已经没办法了,要取相忏了。因为你的戒体破坏了,我们后面会讲到忏悔的方法,这个就要取相忏了。

假设你杀人不死,你把他杀了,你本来要他死,结果他没死,中品。或者你是杀天人,杀龙类的众生,杀鬼神使令他命断,但是他不是人,中品。如果你杀的是畜生,虫子、蚂蚁、蚊子、虱子等等,下品。若杀天神、畜生、虫等不死,下品。随喜,别人在杀生,你随喜赞叹,也是下品。

杀生的重点在人,为什么呢?虽然天上的果报比人还好,但是毕竟人是可以学习,可以得到智慧的。佛法对天道不是很赞叹,因为你到了天上以后,福报太大了,就变得傻傻的,天人是傻傻的,第一个,他的明了性弱;第二个,他没有记忆力。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天人来听,听完了以后到上面全部忘光了,因为他回去以后看到的都是宫殿美女,他怎么还记起佛法呢?只有人,因为人的明了性,他能够记忆佛法,能够思考佛法。

所以诸位,六道轮回里面,唯一的希望是得到人身,其他都是在酬偿业力,都在还债而已。你只有做人,生命才能产生大方向的改变。所以他好不容易排队排到做人了,你把他给杀死,糟了!现在这个时代要做人也不简单,你看大家都不想生小孩,所以你要排班排很久才做得到人。因为你要有业力,还要有因缘,要跟父母有缘,你的父母亲他们都没有结婚,你就糟了,要等其他的因缘。所以人身难得。得到人身以后,他有可能修学佛法,产生很大的改变,比方说求生净土,结果你把他的命断了,那你对他的伤害太大了。所以佛陀说,人是法器,所以制重,是这个原因。

我们再看它的附注。若见他杀,如果有人被杀了,特别指的是畜生,我们能救就救;不能救,我们应该念佛持咒来回向给它,使令它不要产生大的恨,永断恶缘,这个就是广结善缘。所以我们在回向时,要回向众生,广结善缘。

辛四、开缘情况

我们看开缘情况。把它念一遍,这里两种情况可以开缘。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没有杀心,比方说你开车或者走路,压死了蚂蚁,但是你的目的只是想要到某一个地方去办事,你没有一种想要杀害足下众生的心情,所以这虽无犯戒而世间果报不失样子不能构成罪业,但是还是有因果。

狂乱坏心,就是精神错乱。什么叫精神错乱呢?在律上讲出两个定义:第一个,你见到粪便,你都想要去抓,把它当作栴檀香;你看到火,也会想去抓,像抓黄金一样,这样子叫作狂乱。虽无犯罪,但是世间果报不失。杀生麻烦就麻烦在这个地方,因为它临终时是怀恨而死,这一念的恨心就产生一种力量了。

在戒律上说,家庭主妇煮面条,那个热水不能直接倒水沟,水沟里面都是众生;你也不能倒到草丛。第一个,热水,你要把它放冷了或者加上冷水,让它温度比较适合才倒掉。第二个,化学物品的东西,有毒的物品你不能随便倒的,因为水沟里面通通都是细菌,通通都是虫类众生,即便当时你倒的时候没有杀心,但是那个因果不失,只能说你没有造罪,但是你来生就结很多恶缘,他看到你不欢喜,你做什么事,他就障碍你。

在律上说,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可能比较少,就是以前农村烧柴火,这个木头你要看一下,如果它已经腐朽,合理地推论已经有虫,这个木头就不能烧,有虫的木头不可以烧。所以这个地方点点滴滴你都要注意。

辛五、持犯得失

我们先看犯戒的果报,再看持戒的果报。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先看第一个。

果报,三途果报。余报:一、短命。二、多病。

果报在杀生里面,如果你这个罪业的累积能量很强,当然直接到三恶道去。你罪业的力量强,就到地狱,其次是饿鬼,然后是畜生。从三恶道出来以后,还有余报:短命、多病。一般来说慢性病,在律上说只要不是四大不调,比方说,你吹到风,感冒了,那是因为你没有把身体保养好,四大不调引起的不算,只要是慢性病,经常吃药都吃不好的,这个跟杀生有关系。一个是业障,一个是鬼神障,对方有冤屈,他不放过你,就糟了!

所以这个地方很多的问题,我们前几天讲到人面疮的公案,你看汉景帝时,袁盎一句话杀了晁错,到了唐朝,他变成悟达国师,中间经过十世,晁错都没有放过袁盎,他等了十世。但因为袁盎十世都做高僧,持戒清净,他没有机会下手。后来到第十世时,悟达国师一念的高慢心,让对方有机可乘,就侵入到他的膝盖变成人面疮。你就知道,他这个恨有多重。

所以,在所有的修学当中,杀生的罪业是很重的,第二个邪淫是很重的。那杀生的重不会轻于邪淫,因为那个冤业病,其他人很难介入的,他不放过你,就不放过你了,那没办法,他要两败俱伤,因为理论上他找上你时,对他也不好,但是他就愿意两败俱伤,你也没办法。所以我们尽量要避免杀生。

第二个,持不杀生戒的果报。我们把它念一遍。

持不杀生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一、身常无病。二、寝觉快乐。三、寿命长远。四、永断瞋习。

持不杀生,当然是得到人天果报乃至佛果。人天的果报是指未来的。在今生来说,他的余报,第一个,得到人身时身常无病,像阿难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岁。阿难尊者不得了,他生生世世持不杀生,寿命活到一百二十岁,都没有生过病。那个薄拘罗尊者,也是活到一百多岁,也没有生病。在佛陀弟子里面,两个人持不杀生戒的,一个薄拘罗尊者,一个阿难尊者,身常无病。第二个,寝觉快乐。能够小心地护持不杀生,我们晚上睡觉时,非常安稳快乐,不做恶梦。第三个,寿命久远。第四个,永断瞋习。前面是指外在的福报,这个是指增长我们慈悲的善根。

这个不杀生我们再谈一下。《楞严经》不杀生的定义更广。诸位你看《楞严经》讲不杀生,它讲杀盗淫妄四种清净明诲,它很强调不吃众生肉,这一块要注意喔,这是断间接的杀生。《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众生死亡是心甘情愿。它福报差,它有罪业,它变成一只鸡,但是它身为一只鸡,你养它是一回事,你杀它时,哪一只鸡是心甘情愿地说:我被你杀好了,报答你!有没有?没有!都叫得很厉害,对不对?这就有问题,它含恨而死,所以你变成欠两笔债,一个命债,一个肉债。如果说,欸,我去买的时候,它已经杀死,它不是因为我而死的,那你也有肉债。它即便死了,它也不是想让你吃的。所以你这个就是欠肉债跟命债,你都得还。所以你如果有志于今生求生净土,最好不要在你的背后扛这么重的业,关键在这儿!因为你不容易跳出去。临终无障碍,平常你就要注意了。所以吃众生肉这一块,印光大师很重视,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其他的罪,他不是很强调,他告诉你,吃素很重要。因为你每天在造业,你每天都在增长你那个生死的业力,临终时你怎么跳得出去呢?

而且在《楞严经》讲得更可怕,它说你吃肉,还不只是跟众生结恶缘,而且断你的慈悲善根,肉吃久了以后,你的慈悲心没了,断大慈悲佛性种子。

所以,诸位要知道,《楞严经》的意思,我们的饮食会跟你的内心互动,你经常吃某一种东西,会改变你的心态。尤其是吃众生肉,你本来是发菩提心,本来很有慈悲心,因为你经常吃肉,经常吃这叫熏习,慢慢你的慈悲心就退失掉了。没有悲悯心,没有同情心,你看到众生,就没有办法感同身受,那这个伤害更大。所以在大乘里面,除了不杀生,它兼制断众生肉,这个很重要!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我们回答一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弟子想请问,有关忏悔实修上的问题。师父开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教法,那么我自己感觉罪业的势力慢慢减少,但是当下的惭愧心因而不安,形成种种地躁动。

【师父开示】我先回答这一块。你因为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在造罪的过程中形成躁动,其实这是好现象。难道你造罪时要心安理得吗?你造罪本来就应该忐忑不安,这个是正常,表示你的心中还有正面的能量。

诸位!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还有希望。如果你造罪时,都没有不安的感觉,不管造杀盗淫妄,在造罪之前、在造作的过程以及造罪以后,你都心安理得,这个非常不吉祥!表示你对于罪业完全没有免疫功能,没有一点抗拒的力量,那你这个人完全没有善根。就是在造罪时,你的内心是完全同意的,没有人反对,那这个就很糟糕,你的生命很难反转。造罪业时,你内心完全举双手赞成,那你这个学佛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没有内善根,你就只是跟三宝结外缘,结缘而已。

所以,诸位!当你在造罪业时,你觉得忐忑不安,非常吉祥!你没有白学佛,表示你内心已经开始真妄交攻了,这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在调伏烦恼之前,都有一个真妄交攻的过程,这是好现象。你造罪,本来就应该觉得忐忑不安,这个是正常的。

【学员提问】我是想请师父开示,在忏悔时,我们对罪业是诃责的,但是要同时观察罪业本空,如何融通才可以趋向清净?

【师父开示】我们在观想时,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清净的,但是生命的作用不一定清净,它是如梦如幻的,因为心它受熏,它随染污的心,就熏习恶法出来;它随清净的五乘的法门,它就出现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的善法出来。所以你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角度来忏悔,就是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是什么心态呢?就是我用如梦如幻的忏悔法门,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罪业,这样听得懂吗?借假修真。我把罪业当真实的,我跟你拼了,这叫事修,这种人修行是很难改变的,入道多辛苦,你完全没有善巧、没有般若方便,你这个人就是硬干的。你先观察本来没有罪业,先把罪业的根断了——达妄本空,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但是我也不违背缘起,性空不障碍缘起;我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我也看到我过去生所留下来的如梦如幻的罪业假相,既然它是因缘的假相,就可以用另外一个因缘让它消失掉。如果罪业是我们本来就有的,那就糟了!那就有真实的体性了。

佛法讲真妄,就是说,你本来就有的,是真的,那就不能改变了。诸位!你本来就有罪业吗?如果你本来就有罪业,你就不可能成佛了。关键是它后来才有,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一念妄动受到外境的刺激,你才产生了虚妄的心,去攀缘虚妄的境。这就是为什么业障能够忏悔,为什么你可以带业往生,因为业障是后来有的,它是因缘所生法。只要是因缘所生法,你就可以逆向操作,可以创造另外一个因缘让它还灭,因为它是因缘而生,它也可以随因缘而灭。

所以你的思考,你的智慧很重要,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我们经常讲修行,你要做正面思考,不要老是认为业障深重。你认为业障深重,结果果然业障深重。因为你认为业障是真实的,你抓着它不放,它对你的影响就太大了。

所以修行,理观就是你的内善根,事修是你的外因缘,你用内善根来带动外因缘,才对!由内善根来带动外因缘,外因缘又增长你的内善根,产生一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种善的循环。你最好在每一句佛号,在每一次拜佛的前面,都加一个智慧的光明来引导,你这个法才叫波罗蜜到彼岸,否则,你仅仅就是修善法。

我们佛弟子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前面都有智慧的导航——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这三种导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的业会跟他们不同,我们为什么叫波罗蜜,而他们只能叫善业。你要去想这个问题,这就是理观,我们心态比他们更深层。

所以说安住空性跟忏悔业障两个不冲突,性空不障碍缘起,缘起也不障碍性空,理不碍事,事也不会碍理的,在体性上是空,在因缘上有如梦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戒定慧在一念间

居士到寺院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来,为了修行而来。修行就...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

问: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比如准提咒。 宏海法师答:...

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

不能分心太多

一个皈依佛门不久的小沙弥,近日有些心神不宁,他不仅...

如来有无量三昧,可这与我们何干

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后来佛问阿难:当初你为何出家...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净业行人应当远离这十种地方

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尔时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诃迦絺罗难陀,聪慧多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我们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们要发长远心、精进...

【佛教词典】归依有三种

【归依有三种】 p1418 瑜伽六十四卷一页云:归依有三种...

【佛教词典】二印

指无相三昧印与有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上不见可求...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星云大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

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

如何对治念佛散乱与昏沉

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得水,决不放...

佛经中关于「人身难得」的譬喻

在短暂的人生中,有的执著于事业、有的执著于爱情、有...

学佛人要透过这关,不需要去求

这个世间还有求不得苦。由于我们有欲望,对外部世界有...

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

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

信能致富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可从这四点来判断

岁月静静流过,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应...

大安法师:念佛机在什么时候放呢

现在制造了很多念佛机,是好事,也是坏事,何以故呢?...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