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十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二面,我们看戊二的“譬说周”。

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约迹门开权显实,讲到佛陀的智慧;第二个是约本门开近显远,就说到佛陀的功德。在前半段的“开权显实”这一块,它有三个重点:一个是法说周,一个是譬说周,一个是因缘说周,有三周说法。

有关三周说法,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基本上,我们修学大乘的佛法,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叫做直趋大乘,第二种是一佛乘式的大乘。

直趋式的大乘,就是《华严经》的大乘。就是你开始修学菩萨戒以后,你直接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以后,就用凡夫的阶位广修六度,然后回向无上菩提。但这个地方会有问题,就是你没有先了生死,以凡夫的角度直接面对生死来历练,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因为你寿命太短,你要面临无量次的死亡,而每一次的死亡对凡位的菩萨来说都是非常重的考验。因为你可以掌控的是你在世清楚的时候,而死亡以后叫做随业流转,来生是不可以掌控的。万一你临终的时候起了颠倒,过去的罪业起现行到三恶道去,你整个菩萨道就全部毁掉了。所以,直趋式的大乘对凡夫来说,到了五浊恶世,我们看历代祖师并不是很赞成,因为它的退转风险太高。

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的是一佛乘式的大乘,比方说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它也是大乘法门,但是它是分两阶段,就是先到净土去,再修菩萨道。也就是说,净土宗的思考是先修皈依:我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广大,必定救拔,所以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提起佛号,忆佛念佛,先求生净土。所以,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先求出离,因为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本来就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外有生老病死的折磨。

当然,这样子也有问题。我们刚开始是以出离心而到净土去,我们今生并没有太多的修学大乘法门,但是我们看净土宗的往生以后,那是开始要马上启动你的菩萨道。上求佛道,你必须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第二个,下化众生,我们随时要到娑婆世界回入娑婆度有情。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就是这个对接的问题。我想所有净土宗的人,没有学《法华经》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娑婆世界学的法门是一种出离性的调伏,但是我往生以后,我开始要行菩萨道,这个心态怎么调整?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当然,《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暂时不修大乘法门,但是,我们必须要保持大乘的善根,就是你在娑婆世界你就要建立大乘善根。就是说,因为我自己的时间有限,我行六度的时候我心思散乱,违背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原则,所以为了临终的正念,我整个六度法门暂时收摄起来,但是我保持大乘的善根。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马上就能够把大乘善根启动起来。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样能够不修大乘法门而保持大乘善根?就是本经说的,你在念佛之前就要建立佛陀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不能用凡夫的知见来念佛。也就是说,当我们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有一种法执。我们在厌离娑婆的时候,是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安立在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无我。我们对生死是种种的诃责。到了净土去,问题来了——你要重新面对生死。所以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说,你现在就要想,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生死是我一念妄想变现出来的,我只是离开心中的如梦如幻的生死!这样子,你未来到净土以后,马上可以对接。

所以诸位,从现实的角度,凡夫不修出离道,直接修菩提道,到了五浊恶世,这个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很少人这样做的。先修出离道,再修菩提道,这是一个稳妥的菩萨道方法。但重点是,你必须把《法华经》的思想弄清楚,就是所谓的“一佛乘式”的大乘法门,先修权法,然后再会权入实。等时间到了,再用实法来带动权法而启动菩萨道。所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所有的净土宗人都必须要学习的。

就是,当我们在娑婆世界,一个生死凡夫面对生死轮回,我们刚开始用保守的方式来求生净土,我们的心态应该怎么做,以后到了净土跟大菩萨修学的时候才能够圆满地对接。这个就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观念。

戊二、譬说周分四:己一、开三显一;己二、中根领解;

己三、如来述成;己四、与之授记

前面佛陀用法说,直接用法义的方面来说明;这以下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权实不二”的妙理。譬喻是容易理解的。这当中有四段。

己一、开三显一分二:庚一、身子代请;庚二、如来垂答

第一段,己一,开三显一,就是打开三乘法门的假相。其实三乘法门都是一个方便的假相,佛陀要说的是一心真如的实法,所以开三显一。这个地方分两段。

庚一、身子代请

先看第一段,庚一的“身子代请”。舍利弗尊者代替未开悟的其他声闻弟子来启请这个“权实不二”的妙理。我们看经文。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我们把这段经文做一个简单的消释。

“尔时,舍利弗”,那么这个时候的舍利弗是什么时候呢?就舍利弗已经开悟,而且已经受记的舍利弗。他就白告佛陀说:世尊!听了前面的〈方便品〉“开权显实”的观念以后,我已经把心中的疑跟悔断除了,也就是我对一佛乘的思想信解了,因此才能够亲于佛前受成佛之记。阿罗汉今天要从声闻道转到菩萨道,最关键的观念就是,要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才会授记的。

“诸千二百心自在者”,就是我是开悟了,但是跟我同辈修学的声闻众——“心自在者”,这些人都已经证得了我空,断除了见思,成就了偏空的涅槃。那么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呢?“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这些人都是在以前有学位,初果、二果、三果的时候,在《阿含经》的过程当中,经常聆听佛陀的教诲。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说呢?您老人家跟我们说: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佛陀!您老人家在《阿含经》的时候一再地强调,四谛法门是无比法门,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解脱凡夫的生老病死的障碍,成就涅槃寂静的快乐。我们就是在您这样的一个教学之下,不断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学无学人”,这些有学的初果、二果、三果跟无学的阿罗汉,也是在这样的教学之下,破除我见的颠倒。

诸位!声闻法的根本是消除烦恼跟业力,对于成就功德庄严基本上是不生好乐的。它的核心思想在断除烦恼跟罪业,而烦恼跟罪业的根本就是我执。一个人为什么有烦恼?就是你想要主宰,你想主宰人生。所以你看一个心中的我特别大的人,他有两种特色:第一个,他要临命终的时候,他不容易离开,那个生死业力特别重;第二个,他要往生,困难度很高。净土宗你要带业往生,你要放弃主宰。你能够放弃主宰,你那种贪瞋痴的烦恼也相对轻薄。所以佛陀解决烦恼跟业力,他是抓住那个根本核心,就是你不要主宰人生。其实人生你也没办法主宰,你是白费心机,人生是业力说了算。所以他透过“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放弃了我执的主宰,所以远离了有(就是常见)、无(就是断见),而成就了偏空的涅槃。

也就是说,这些阿罗汉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他们也是您老人家一手带出来的,但是如今在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声闻人在阿含时是没有任何疑惑的,那叫一个充满自信,他认为他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大事已办了。基本上,所有的声闻人在听完《阿含经》以后,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随时准备死亡的到来,然后以大欢喜心入涅槃。他说,我终于能够放下这个臭皮囊了!但是,他在没有死亡之前经历了方等时。佛陀找出那些大菩萨显现广大的功德来刺激阿罗汉:你看,你们阿罗汉成就了涅槃,我也成就了涅槃,你看看我们大乘的涅槃是怎么回事!所以方等时阿罗汉们实在是充满了挫折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他想说,“我等同入法性”,怎么此涅槃跟彼涅槃的差距这么大?所以阿罗汉在方等时生疑,因为他接触了大乘的功德,他怀疑佛陀有偏心。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说,你们看看这些功德是怎么来的?佛陀要这些大菩萨们广修六度法门给声闻人看,就是我们因地是怎么走过来的。当你们在山上修无常、无我的时候,我们菩萨可没闲着,我们到处广度众生,接受众生的考验,我们一路就是这样颠颠簸簸走过来的。所以阿罗汉们从疑而生悔:这不是佛陀的错,是我们当初没有选对路子,我们当初选择了小乘。所以这个时候,是到了方等、到般若,既疑又悔。

到了〈方便品〉,他们这些人因为法执太重,都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善哉,世尊!伟大的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唯愿您老人家慈悲为四众弟子们说其因缘,再详细地说明,当我们选择了声闻乘以后,我们怎么样去对接到菩萨乘,来远离疑悔。

我们做一个说明。的确,这个疑悔是正常的,因为声闻法跟菩萨法两个修学不一样。声闻法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看声闻戒,你打开比丘、比丘尼戒,它的思想就告诉你,你要修持声闻戒,就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简单地说就是你少管闲事,把自己顾好就好,顾好你的身口意,其他跟你都没有关系。这是声闻戒。所以它的核心思想修无常、无我,消灭我执。

菩萨法不一样,菩萨法是安住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你们知道,菩萨是要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积极地关怀众生。当然菩萨戒里面,在《瑜伽菩萨戒》有说到一个观念,就是说,初心菩萨要共声闻学,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不知道。就是说,你虽然初发心发了菩提心,你在出离道这一块要共声闻学,也就是说,你还是要修四念处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声闻人求出离道,菩萨修菩萨道。在《法华经》之前,这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认为这三条路是没有重叠的。就是,你想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你选择声闻,你一辈子就声闻了。你不要想说什么“会三归一”,在《法华经》之前没有这种观念。就是三乘法门在出离道的时候是一样的,但是出离以后,声闻缘觉入涅槃,菩萨继续走,直趋佛道。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合理。“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没有所谓的对接的问题。所以佛陀在法华会前没有说强调会归一念心性。

当然,你要会归一念心性,三乘法门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可以对接。但是你要向外求法的时候,那三乘是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因缘果报。

所以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以后,他们心中已经开始不安定了:我到底是继续入我的偏空涅槃,永久地休息,还是我可以转换跑道,回小向大,还来得及?他们心中的确是有很多的疑惑的,这个地方是必须佛陀要解开的,因为当初这些人也是您老人家亲自带出来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很诚恳地请佛陀能够慈悲,不要舍弃他们,再为他们开导。

庚二、如来垂答分三:辛一、抑扬发起;辛二、正说譬喻;辛三、劝信流通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回答的。看庚二,“如来垂答”。有三段。

先看辛一的“抑扬发起”。看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这段标题叫做“抑扬发起”。这什么意思呢?抑就是佛陀先压抑,就先责备,先一段的责备。就是请你们注意,责备一下;然后再扬,再称叹他们。透过一种畏爱兼抱的方式,来使令大家专心地听闻以下的法义。

我们看佛陀先责备。

“尔时,佛告舍利弗。”佛告这些舍利弗们说:我先前在〈方便品〉不是说过吗?三世诸佛,所谓的五佛:过去、现在、未来、释迦佛跟十方佛,出世说法都是用因缘说、譬喻说跟言辞说,来宣说三乘的方便法门。三乘的方便法门,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趋向涅槃,都是趋向无上菩提。我在〈方便品〉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三乘法门虽然下手不同,但每一个都是趋向佛道的,“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法”。所以,在佛陀的观念、在佛陀的规划,其实没有声闻、缘觉这两个词,那是一种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道,其实通通是成佛之道。在我的观念只有成佛之道,只是说你是直趋佛道,还是阶段性的成就佛道。没有所谓的声闻道,也没有所谓的缘觉道;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佛道,所以所有人都是菩萨。我在〈方便品〉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个地方是先一个责备:讲那么清楚,你们还没有听懂。先责备一下。

然后再赞叹。然而,舍利弗!我现在再以种种譬喻的方式来发明这个“会三归一”的观念。毕竟,即便是有智慧的人,还是要以譬喻来得解的。这个地方也是先责备再鼓励。这里等于是把前面的〈方便品〉的核心思想,所谓的一佛乘,开出四一——教一、理一、行一、人一,就是蕅益大师说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是你修四谛、十二因缘,虽然成就了涅槃,这个是暂时的;其实你继续走,还是可以成佛的,这个成佛的路没有断绝的。

辛二、正说譬喻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没有断绝要怎么理解呢?我们看以下的佛陀的正说,看辛二的“正说譬喻”。正说譬喻等于是讲出两个譬喻:先讲三界火宅,再讲三车一车。先说明三界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再说明解决之道是什么,三车一车是解决之道。这个地方有两段。

壬一、长行分二:癸一、立喻;癸二、合法

第一个是长行,壬一的长行。

癸一、立喻分二:子一、总喻;子二、别喻

长行当中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里面又分成总喻跟别喻。先一个简略的譬喻,再一个详细的譬喻。

子一、总喻分五:丑一、长者喻;丑二、舍宅一门喻;丑三、五百人喻;丑四、火起喻;丑五、三十子喻

丑一、长者喻

我们先看总喻的第一段,长者喻。看经文。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这整个譬喻当中的主角,就是这个大富长者,所以要把这个长者的情况做一个解释。

佛陀告舍利弗说:若国、邑、聚落。这个长者他同时有三个地方: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比较大,这个比喻实报庄严土;邑就是这个国家里面的某一个县市,这比喻方便有余土;聚落比较小,就是一个小乡村,这个比喻凡圣同居土。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的法身遍满三个国土:实报庄严土,教化十地菩萨;方便有余土,教化二乘人;凡圣同居土,现出丈六比丘相来教授凡夫。

那么,这个长者有三个功德:

第一个,“其年衰迈”。就是这个长者他不是年纪轻,是年高德重,见多识广,年纪很大了。这个地方从法上来说,是譬喻佛陀的内德,内在的功德,也就是佛陀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其年衰迈”是指的佛陀智慧。第二个,“财富无量”,是指的佛陀的外德。佛陀有广大的福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外德。而且“多有田宅及诸僮仆”,这个田宅是不动产,这表示禅定三昧。你一般人经过田宅可以休息,佛菩萨是用禅定三昧来养息身心,所以就是比喻这个禅定三昧。“及诸僮仆”,僮仆就是方便波罗蜜。佛陀能够观机说法,种种的善巧方便。这个田宅跟诸童仆比喻佛陀的权智。

首先先解释这个譬喻里面的主角,就是这不是一般人,内有智慧,外有财富,面对众生又能够善巧方便。那么这个地方是要说明什么事呢?首先建立一个观念,告诉所有声闻人,我今天是准备好了以后才出现于世间的。这一点跟《阿含经》里面的佛陀是不太一样的。声闻人看佛陀,从《阿含经》来看,佛陀跟我一样。您老人家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凡夫,所以您也有烦恼跟业力。所以您老人家也是有生,生了以后,您长大了也是娶妻生子,中间还示现生病,只是您后来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而成佛了。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来看佛陀,如果你其他经典都不要看,就看《阿含经》,你会认为佛陀的生命分两块:成佛之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成佛以后就开始成佛,然后死了以后就跟我们一样入涅槃,入偏空涅槃。

所以,佛陀要说明这个法的特色之前,先把人讲清楚,就是我是有资格来施设方便的。就是说,这个三乘的法门,我在没有成佛之前,我就已经规划好了,我不是临时想到的。所以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成就中道的实相智慧以后,才示现成佛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天来到人世间来教导你们,我可是准备好了,是这个概念。先把人讲清楚。

这一块在前半段的开权显实讲得不多。有关佛陀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法华经》的后半段,“约本门开近显远”,佛陀的法身、报身这一块,有广泛的说明,讲到普门示现。这一段先把主角的这个人,先做一个简要说明。

丑二、舍宅一门喻

我们再看丑二的“舍宅一门喻”。看经文。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了世界,为了度化众生,他把广大庄严的报身收起来,而现出丈六的比丘相。就是身高跟我们差不多,长相也跟我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庄严而已。他怎么样?他有一个家,这个家是三界之家。佛陀是以三界为他的家,就是整个三界都是老人家的教化区。这个家很特别,只有一道门。就是你要进要出,只有一道门。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佛陀讲三乘法的目的,都是要先出离生死。你修四谛也好,你修十二因缘也好,修六度也好,你要成佛,第一关先了生死再说,所以“三乘共坐解脱床”。那这样子讲应该有三道门才对,因为声闻有声闻的门,缘觉有缘觉的门,菩萨有菩萨的门,各有各的门,怎么说只有一道门呢?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解释,声闻、缘觉、菩萨来看,各走各的门;但是佛陀来看,其实这三道门就是一道门,它是重叠的。这三道门虽然有小大的不同,但这三道门就是同一道门。离开这道门没有其他的门,就是这一道门而已,就是我空的真理。我不管你是用四念处,我不管你观十二因缘,还是你修六度法门,总之,你要过三界这一关,你就要知道“照见五蕴皆空”。你要知道五蕴无我,五蕴是不可以主宰的,这个是通关密语。

那么这个地方的一门,古德用四种差别来说明,就是迷、悟、出、入这四种差别。

我们先看迷、悟。

凡夫因为迷惑了我空,就什么事情都想主宰,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所有事情都要表达意见。你看,你教小孩子你也想主宰,你的事业你也想主宰。可能运气好,你成功了;但是你要运气不好,你没有那个业力,就失败了。其实这些跟主宰都没有关系。但是凡夫因为主宰,迷于我空之理,所以堕入了轮回当中,这个门消失了。对凡夫来说,找不到这个门,就是迷我空。

三乘的圣人因为悟得我空,所以这道门打开了,悟。所以这个门,虽然只是一道门,它有开合的不同。对凡夫来说这道门是关起来的,外道也一样。外道不简单哪,他修了苦行,修了禅定,但是他这道门就出不去。因为他成就禅定的时候,他还想主宰,他要主宰禅定里面的定境。主宰的结果,就把这个门关起来。所以这个门有开合的不同。这叫迷、悟的一对。

第二个,出、入。这个门,它有时候是只可以出去,单向的;有时候是只可以进来。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通达权法,则门可出;通达实法,则这个门可以入。什么叫权法?就是三乘的我空的真理。你知道我空,你就可以出去。但是很多人,你看二乘人他出得去,但他回不来,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因为他不懂万法唯是一心,他没有法空的思想,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的。所以,从三界出来靠我空的智慧,你要回入三界,靠法空的智慧。这个门有进出的差别。

前面讲到迷悟的差别,你只要又知权法又知实法,那你这个三界的门就出入自在。简单地说,以权智——权法的智慧而出,以实智而入。所以这道门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门的管控有时候是关,有时候是开;有时候是单向只能出,有时候单向只能入。佛菩萨是既可出又可入,他可以双向。这是说明这道门有四种差别。

这是说明这个长者住的一个处所。

丑三、五百人喻

当然,这个房子不可能只有一个长者住,其他的人也跟他一起住。都什么人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呢?看丑三的“五百人喻”。看经文。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这个长者的家很大,所以也住了很多人。有什么人呢?有五百个人,就是五道众生。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修罗省略了,阿修罗等于是含摄在人、天、鬼、畜四道当中。就是在人、天、鬼、畜里面,高慢心比较重,瞋心比较重的,就判作阿修罗,不把他区分出来。就是整个六道众生就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在这一个广大的家宅,就在这个里面。这说明眷属。

我们看丑四。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什么事?看丑四的“火起喻”。看经文。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这个长者住的房子出现了一件事情。出现什么事呢?

“堂阁朽故。”这个堂就是他的殿堂,这个殿堂是指的欲界的果报,在一楼;楼阁是指二楼,就是色界、无色界的果报。这整个三界之宅是有层次的,有些人住在楼上,有些人住在楼下。

“墙壁隤落。”这个墙壁比喻众生的色蕴,四大所成的色蕴。这个墙壁是怎么回事呢?隤落就是败坏脱落。为什么墙壁要比喻色蕴呢?因为色蕴它是一块一块的。你看手是手,脚是脚,墙壁也是一样,这个房子也是靠墙壁把它切成一块一块。把身体分成区块就是色蕴,比喻色蕴。

“柱根腐败。”柱根是支撑整个房子的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命根。命根是指的什么呢?行蕴跟识蕴。这个“柱根腐败”就是非常的脆弱而且危险。

“梁栋倾危。”这个梁栋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柱子上面有横竖的这些横梁,这比喻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就是心识的活动,有时候是往左,有时候往右,这个梁栋也是感到倾危,时常有倾倒的危险。

这个地方说明我们的五蕴身心,主要指的是正报,就是色蕴是墙壁,梁栋指的是心识,色心二法。那么色心二法是靠什么连接在一起呢?靠这个柱根,靠这个命根。所以这个命根只要断掉,色心二法一脱离,这个人就死掉了。就是色法、心法跟命根,这三个构成了五蕴身心。

那么这个五蕴身心后来发生什么事呢?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这房子的四周,这个四周就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部分,一时之间,突然间生起火。而且这个火还不是局部的,是全方位的焚烧整个舍宅,没有一个可以幸免。

这段经文是一个重点。这个长者住的地方,叫做“欻然火起”。我们先解释“火起”,再解释“欻然”。

这个房子会起火,按古德的解释,主要的因素就是太过老旧了,它不是一个新的房子。什么叫老旧的房子,什么叫新的房子?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三界的生命是这样子,它的时间是一个小劫作一个单位。一个小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增一减,它的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那一直增,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叫增劫。

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为增劫很难教化。增劫的话是后面的人比前面的人更聪明,福报更大,所以他没有办法跟古人学习,因为后后超胜前前,那么这种人他没办法教化。因为佛陀一教化以后,佛陀的法脉不能流通,佛陀变成古人了,那现代人比古人聪明,所以这样子的话,佛陀的法没办法流通,佛陀没办法教化。所以注意,佛陀只在减劫出世,三世诸佛没有例外。

减劫刚好相反,它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一直减,减到十岁。三世诸佛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世。

这个房子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注意,在两万岁以上这个房子都叫新房子。你今天出生的时候你福报大,人寿刚好是三万岁,这个房子不容易起火。但是如果你不幸(像我们现在一出世的时候,人寿是平均大概八十岁,佛世的时候平均一百岁,所以我们差了两千多年)这个房子的寿命一直减,两万岁以后就开始衰老,越老这个房子越容易起火。为什么?因为人寿两万岁以后,人的惭愧心慢慢消失了,就是容易累积烦恼跟罪业。就是说,今天只要是在两万岁以内的人出世,那叫做一个五浊恶世的众生,他的身受心法往往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才得果报。这个五蕴的果报已经老旧了,而且这当中含藏很多火种,就是起火的因种。虽然它还没有出现,但是它里面那个火的因种很深。人寿越少,这个火起的可能性越高,而且烧的火越大。就是,一个老旧的房子是起火的原因。

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缘。当我们人寿越来越少,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虽然我们五蕴含藏了烦恼业力,但是总有人去把它点火。

这个“欻然”就是火苗,就是我们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那一念的妄动,攀缘心。

这个攀缘心,唯识讲出五个重点:第一个,“率尔”。这个率尔就是跟欻然意思一样,就是突然间。就是根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开始活动的那一个心叫率尔。率尔以后开始“寻求”,开始思考这件事情对我是好是坏。最后“决定”,把这个事情的好坏决定了。然后生起“染净”,我应该起贪瞋痴的烦恼,我还是保持正念,就染净心。最后“等流”,就是相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到一个人很多的百货公司。你刚开始进百货公司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你心中没有火,虽然有火种,但是没有火苗。但是你在百货公司越逛越逛的时候,你人事看多了,你心开始散乱了。你可能看到某一个人,跟你过去结善缘,你的心开始动;或者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你看他这个行为你也开始动。最早那个动叫“率尔”。但是你动的时候,刚开始还没有决定,你开始在各方的思考“寻求”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思考一段时间,“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我不喜欢的人,这个物品是一个我不喜欢的物品或者我喜欢的物品等等。进入“染净”,我们喜欢的人事生起贪爱,我们不喜欢的人事生起瞋恚。然后“相续”。

所以,一个人他做完功课去逛百货公司,刚开始的时候他心中可能只有火种,没有火苗。但是百货公司一逛下来,完了,起火燃烧了,“欻然火起”。当然这个火有小火跟大火,后面会说明。小火就是说,只有你一个人起火,那这个是小火。那如果大家的心都动得很厉害,互相碰撞得很厉害,那么大家的火都生起,那就是三界的大火了。所以它有个人的小火跟整个众生共业的大火。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长者他来到这个人世间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老旧的身心世界,是很容易起火的;然后刚好众生的攀缘心又重,就把这个火给带动起来了。

好,我们看第五段,丑五,“三十子喻”。看经文。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前面讲到这个长者他共同居住的人有多少呢?有五百人,跟他一起住的五百人。但是他真正想要去救拔的主要的人,只有三十个人,就是他的儿子。其他的可能不是儿子,可能是远房的亲戚等等。就是跟长者一起住的五百人当中,只有三十个人是他的直系的儿子。或者说,十,菩萨种性的;二十,就缘觉种性的;三十,就是声闻种性的,在这个火宅当中。就是说,在这个五百人当中,只有三十个人过去生曾经接受佛陀的教化,而栽培了三乘的善根。这三种人是可以救拔的,就是佛陀这一次来这个世间,只有三十个人是有可能成功的,其他的人只是结缘。

所以这个长者的目标很清楚,他的任务很清楚了,就是他这一次来的目的,是要把这三十个儿子给带走,把他们救出去,这是他的一个目标。

所以这里面的这个譬喻主要讲三件事情:第一,有一个大威德力的佛陀出世。第二,出世在什么环境呢?是一个生起大火的环境,一个五浊恶世。第三,虽然生起大火,但是在火中还有不同。有些人是有善根的,是可以度化的。有哪些呢?有三十个人在大火燃烧当中,他有珍贵的善根是可以度化的。就是讲这三件事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