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九十讲)

壬三、合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零三面,我们看壬三的“合法”。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的譬喻,是佛陀用教法来解释《法华经》有什么不同。就是说,那你说我要诵经,我可不可以诵般若经、诵方等经?般若跟方等也有发明一念心性,中道实相也是有,但是含水分量比较少。你可能花同样的时间,但是你诵《法华经》,它是直接契入的,直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到《法华经》,他不再给你遮遮掩掩了,直接讲佛陀是怎么想。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到底是什么知见?您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那您老人家是怎么想的?佛陀说,我是认为万法唯是一心,但是你们没办法接受,所以我讲诸法因缘生。所以,《法华经》,从成佛之道来说,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是含水量最多的,就是它里面真如的法水是最多的。你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吸收到很多的法水,让你很快地进入到一心真如。

所以这以下合法,“菩萨亦复如是”。一个有志于成佛的菩萨,他不再是追求那种饼干、糖果,他要的是无上的摩尼宝珠。但是这个人如果没有能够听闻信解,也没有如法地去修五种法师——信解、读、诵、书写、为人演说,那么这个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你还在因缘里面打转,尚远。但是你如果能够听闻信解,乃至于如理地思惟修学,那你就是直接契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它这块有远近的差别。那么这个远近我们就不解释,因为佛陀自己会解释。

壬四、释近

那佛陀老人家,到底什么样是在那个地方绕绕绕绕,离无上菩提很远,什么情况是直接契入佛道,是一种捷径?这个远近应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佛陀自己怎么解释。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所有的菩萨,你要成就无上菩提,只有一个方法。诸位!你不是靠布施成佛,你也不是靠持戒成佛,你是靠的清净心、菩提愿,这一心真如所显现的两大根本而成佛的。

所以在《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一开始开了很多方便门。布施是一个方便门,透过这个方便门成就富贵;透过持戒这个方便门,成就所谓的尊贵。我们一开始觉得每一个门都有它通达的结果,所以人生是可以规划的。诸位!从诸法因缘生,你说我来生要做大富长者,可以!你说我来生要很庄严,那人家打你骂你,你就安忍不动。所以它每一个法都有一个门,都有它通往的结果。

但这有个问题,就是说,那这样所有的法门你要修到什么时候?这法门太多了。每一个法之间是有隔碍的,布施就不是持戒,持戒就不是忍辱,它彼此之间是有隔碍的。到了法华会上,把这种隔碍的门打开了,你只要安住一念清净心、菩提愿,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你只要成佛你什么都有了,你一旦回了家以后,你就具足所有的珍宝了。所以佛陀是直接把这种三乘的方便门打开,而开显一佛乘的实相。

所以,《法华经》这个法藏,是“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深固指的是它的体性,它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所以你不可捉摸,深妙不可思议。幽远指它的作用,它虽然是清净,但是它又能够具造百界千如,它什么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你用念佛来熏习你的真如本性,它就现出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有无量的功德妙用。所以是无人能到,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能够圆满一心真如的体跟用。如今佛陀教化我们,“成就菩萨”,为成就菩萨的无上菩提而作开示。

所以诸位,我们学佛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从因缘所生法里面去成佛,你就走到一个弯曲的远路了;你能够直接从一心真如,建立一种佛陀的知见以后,再去修一切法门,那你就是走上近路。所以它远近是这样分的。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还活在妄想,然后你就急着要修学,那你就是走远路,就打工吧。你建立了《法华经》的思想,你花一点时间建立清净心、菩提愿,先回家,然后再修法门,你的成佛会比其他人更快。这是捷径跟远的差别,它的核心在《法华经》的这种“深固幽远”的核心思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禅师,他在到处参学的时候,突然间到了一个荒山野外的地方。山上有水流流下来,有一些蔬菜的残渣,所以他想这个上面可能有人住。但这个山又很陡,所以他很费心慢慢慢慢爬上去。爬到山上,果然有一个禅师在那个地方闭关,可能闭了好几年了。他就去跟他叩关。叩关以后,这个闭关禅师就打开门,让他进来。这个行脚禅师就问这个闭关禅师说,大德,你是得何消息在此闭关?你闭关一定有原因嘛,你求的是什么?有些人闭关是为了消业障,有些人是成就修福报,有些人他有什么目标理想等等。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在此闭关到底是有什么求呢?这闭关禅师说,我见泥牛没入水中。因为我闭关的时候,我开始看到一个牛,身体充满了污泥,然后没入在清净的大海当中。行脚禅师说,那您老人家什么时候出关?他就说,待其白牛浮出水面。

待其白牛浮出水面,高明!这个是直截了当。诸位!如果你是一个农夫,你有很多田,我现在送你一条牛,你会怎么做?你赶快去耕田嘛,对不对?你管这个牛是脏的是干净的。禅宗不是,我先把这个牛洗干净。他闭关的目的是追求什么?开始回光返照。他知道这个妄想,有所得妄想心,它干不出什么大事。你一个乞丐,你整天打工,你也就是赚到一天的工资。那我与其做一个流浪的穷子,我不如先回家嘛。所以禅宗的确有它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没有找到他的清净心、菩提愿之前,他不修行的。先把牛洗干净,把一个污泥的牛丢到真如的法性三昧大海,不断地去读诵、受持、解说。等到这个牛出来的时候,不是污泥了,是一只清净的大白牛出来了,你有资格行菩萨道了。这个时候对你来说叫做顺逆皆方便。你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泰山”,你修什么法门你都无所谓了,你活着一天你就修一天,你对什么东西都能够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你叫做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走的是捷径。好过有一些在因缘所生法打滚的人,是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在判定,就什么人能够快速成佛,什么人会比较慢地成佛,这个远近之别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是活在方便门,一个法通一个门,一个法通一个门,你在修单修的法,还是你用一心真如来统摄一切法,示真实相?所以这个地方远近是这样判定,完全看你的心理素质。简单讲就是这样。

壬五、拣非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如果有一个修学大乘法的菩萨,他是听过《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讲到一心真如功德不可思议,他内心“惊疑怖畏”。说是真如本性统摄一切法,能够直接趣入佛道,这怎么可能?佛道是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他产生“惊疑怖畏”。那么这个人,佛陀断定一定是一个大乘善根非常薄弱的初发心菩萨。因为怎么样?因为法执太重,他还是活在一种因缘法的法执。

那如果是声闻人呢?他听到《法华经》以后惊疑怖畏,这个人是增上慢人,他一定没有入初果。因为一旦入了初果的法性以后,他一定会知道初果的法性跟真如的法性是随顺的,一如无二如,所有的真理到最后一定会归到一心真如的。

我过去讲一个课叫做《禅观与净土》,可能有些人听过。《禅观与净土》当然把禅观跟念佛,就理观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合起来。但有些人在网络上就批评我,说是念佛就念佛,干嘛修禅观?这个就是新发意菩萨。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会注意那个所念的佛号,这是合理的。但是你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你慢慢会发觉,你能念的心其实也不可思议。你不是说把自己观想成业障深重,求佛陀来救你,其实这样子佛陀很难救你。佛陀不是不能,他很难救你,就是你自己把自己自绝于佛陀的光明之外。很简单,什么叫感应道交?你要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水平,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佛陀的大悲他是平等摄受众生,但是你自己的准备很重要。就是说,你用万德洪名的法来自我设限,那佛陀就很难救你了,因为你自己落入你自己的妄想的法执当中了,你自绝于佛陀无上菩提之外。所以它那个理观就是说,你把有所得的法执放下,你才能够跟佛陀平等相应。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理观事修,这才是合乎一佛乘的思想。

那当然,初学者可能他对法的执著比较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基本的原则就是,你可以疑惑,可以质疑,但是不能谤。这是底线,闻大不谤。就是说,诸位!师父跟你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法甚深微妙,你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初学者最好把嘴巴闭起来,因为晚年的时候你会后悔。你前面讲很多话,你会后悔的,但是有点来不及了,因为你在网络上流通以后这个有过失。就是说,你没有看完所有经典之前,你最好是保守一点;你不知道的东西,你顶多我不表示意见。你可以不相信,你可以质疑,但是你不能出言毁谤,这是底线。

就这个地方拣非,就是什么人没办法悟入一心真如?有两种人:菩萨是初发心的,声闻人就是增上慢的,这两种人是没办法进去的。那也没关系,慢慢来。

庚二、示方轨  分二:辛一、正明方法;辛二、明无利益

前面佛陀等于是赞叹一心真如这个法的功德殊胜,它是直接地契入,而不像因缘所生法弯曲地绕进去。这以下佛陀特别讲出弘经的方轨,就是怎么样能够为人演说。

辛一、正明方法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以下说明,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怎么样为我们的同参道友说《法华经》。

说,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发了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资粮位的菩萨。那么他在如来灭后,到了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以后最重的差别就是知见混乱,因为没有圣人出世,所以大家已经不知道到底谁是对谁是错了。在这种混乱的局面当中,有人发心愿意为四众来说《法华经》,那么他该怎么说呢?

是善男子善女人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个,入如来室。你的内心要进入到如来的室,这个室当然就是大慈悲室,“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你要发一个广大的菩提愿,依止大悲心,而不是为了名利来弘扬《法华经》。这是第一个,发愿。

第二个,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你要穿上如来的衣服,就是忍辱、柔和,来作一个自我调伏。

第三个,坐在如来座。什么叫如来座?一切法空。其实这一切法空,这个地方的法空指的是清净心。

那么,安住在三法当中,入如来室,坐法空座,着忍辱衣,然后再“以精进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前面讲到我们自受用,讲到受持、读诵、书写,透过一种文字的净法熏习。这以下主要讲到弘传,弘传《法华经》。当然,《法华经》讲到两大根本,一个清净心,一个菩提愿,这两个是根本法门。你一个人修一心三观,当你修一念心性当体即空的时候,你就入清净心了,因为你开始离相了,无所得了。修即假的时候,你看到一心虽然是清净,但是它不是死的,它不是虚空这么死的,它能够具造百界千如,什么法都可以创造出来。你只要内心一动,它就可以创造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所以即假。既然你能够创造十法界因缘果报,如果你有选择,你当然是选择成佛,所以他就发了菩提愿,愿成佛道。

观即空而成就清净心,观即假成就菩提愿,这是整个《法华经》的两个核心,两大实法。就是什么叫一心真如?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清净心跟菩提愿。

另外,佛陀对一个凡夫位的凡夫菩萨,多加一个着忍辱衣。末法时代你在对外为人演说的时候,跟你在佛堂、在读诵经典是两码事,因为他的烦恼业力会反弹你的。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教务主任慧天长老,他上课第一天的时候就说,我们在佛学院三年当中有三大宗旨,解门教育、行门教育、生活教育。解门教育、行门教育这个就不说了,生活教育是第一年的重点。慧天长老说,什么叫生活教育呢?就是,生活就是教育,从生活当中去磨炼你的忍辱力。

他老人家提出四个字,任劳任怨。他怎么培养任劳任怨?他两个方法:

第一个,就是严格的生活作息。我们第一年大概是从早上三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钟,所有的时间是用分钟来控制的。你除了上殿、吃饭、睡觉、上课,然后晚上复习功课到十点,你大概没有太多时间了,就算有,也是零零散散的几分钟,大概用分钟来算的。第一年就是这样子,严格的作息,这第一年都不能请假的。

更精彩的就是大寮的轮值,这最精彩了。那个时候我们佛学院连常住加起来四五十个大比丘。他早上八点到九点半先上完课,剩下的时间,九点半后到厨房去,一组四个人,要煮四十几个人的饭菜,一个半小时要完成。这个叫任劳。更重要的就是任怨。众味难调,每一个人口味都不一样,所有的学长到了里面,你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有人指导你,你要谦卑地接受。所以慧天长老说,任劳容易任怨难。你就在厨房这个水深火热、那么燥热的情况之下,慢慢磨、慢慢磨。磨了第一年出来,你的忍辱力有点进步了。我们佛学院第一年,好像大家都没在学教理,都没有读书,整天就是磨炼。就是生活很动荡,但是就记住,任劳任怨。

但是我个人觉得,我在佛学院最怀念的是第一年。虽然第二年以后开始学教理了,慢慢对唯识、中观、天台、净土有点认识,但第一年的这个忍辱力对我们帮助很大,真的很大。你未来不管闭关也好,或者是你弘法也好,你会发觉,忍辱力比精进力更重要。

印光大师说修行有两个重点:一个忍人所不能忍,一个行人所不能行。初学者可能会重视行力,精进力,但是你学佛久了以后,你老参以后,你会发觉,忍辱比精进更重要。因为,你先把自己稳住,比你自己不断地进步更重要。

所以佛陀大慈悲啊!修习清净心、菩提愿,其实六度里面除了智慧,你还有五个选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佛陀专门提到忍辱,这个地方有深意。它的深意在哪里呢?后面<四安乐行品>会讲到,就是所有的因缘只有一个情况,你不要跟人家辩解,也不要去跟人家互动,你就是安忍不动。

所以整个弘经三轨,坐法空座、入慈悲室是对内。你要先有个房子,你那个房子就是要发愿广大;然后你要有一个床座可以坐,休息。但是,你要出外跟人家互动,你一定要有一件衣服穿,你没有衣服你怎么出去呢?所以菩萨一旦从空出假的时候,考验的就是你的忍辱波罗蜜了。其实忍辱是要修的,但在顺境就没办法修了。顺境修精进,慧天长老说,逆境修忍辱,就是从任劳任怨当中修忍辱。

辛二、明五利益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

这个地方的五种利益是扣着前面的具足弘经三轨的菩萨。你能够坐法空座、入慈悲室、着忍辱衣,然后为你的同参道友讲乃至于一偈一句的《法华经》,佛陀保证你成就五种利益:

第一个,“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我,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余国,佛陀灭度以后,可能到其他国土去示现八相成道了。但是只要有人依止弘经三轨去弘扬《法华经》,佛陀遣化人——这个不是一个真的人,用神通变现的,他能够走路,能够讲话,但是他没有心识,他是变现出来的。那这个人干什么呢?为他集众,帮他把这有缘的众生集合起来。第一个,遣化人集众。

看第二段。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

你说法要有听众,六种成就中众成就很重要。佛陀就运用神通力,变化成什么呢?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听其说法。而且听完以后,信受不逆,能够随顺,欢喜而不违背。这第二个,遣化四众来听法。

第三个。

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

这个是遣八部,就这种天龙八部的护法。你在一个偏僻的空闲处说法,佛陀私底下用派遣(他不是秘密变现,不是用神通,这实际上是天龙八部),派遣天龙八部来听你说法,更重要的是来为你护法。

看第四。

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

能够在佛陀加持之下见到佛陀的色身。虽在异国,佛灭度以后到他方国土教化众生,但是只要你能够具足弘经三轨来说法,佛陀会让你在特殊的因缘见到他的应身。像智者大师在诵《法华经》的时候,他见到自己在灵山会上,见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就是这五种利益其中一个,见佛身。

看第五个。

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这个地方讲到与总持。这个说法者如果忘失了文句,在佛陀加持之下,能够使令他忆念不失。

不过,这五种利益,蕅益大师解释说,如果是初心菩萨,有两种情况是不能让你看到的:一个是化人,像天龙八部,佛陀会不让你看到天龙八部;第二个,佛身也不可以让你看到。就是说,冥冥当中佛陀有没有去?有去加持你。天龙八部有没有去?有去加持你。但是不可令见。为什么呢?因为初心菩萨看到佛陀、看到天龙八部,容易心生高慢而妨损道业,对你产生伤害,所以这两个是有去摄受加持,但是不让你见到。这蕅益大师作补充。

己二、重颂  分三:庚一、总劝;庚二、正文;庚三、结劝

前面是长行,这以下重颂。重颂分成三科。

庚一、总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  应当听此经

是经难得闻  信受者亦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如果你想要快速地消除业障,成就广大的功德,想要在修行当中走捷径,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听《法华经》,掌握一佛乘的思想,把内观真如、外修三乘的思想掌握起来。

但是这样子有一个问题,“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这《法华经》很难听到,听到以后你也很难信解。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有无量的烦恼,有无量的业障,又缺乏功德,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快速地破除障碍,快速地成就广大的功德,有没有捷径?有!所以佛陀讲近跟远是有差别的。

但是学《法华经》有两大障碍:

第一个,难得听闻。因为《法华经》佛陀不会随便宣说,佛陀会恒顺众生,开出因缘所生法,让你有所追求,而不是让你马上回光返照,所以《法华经》很难听到。

第二个,你听到以后难得信受。因为《法华经》的内观思想,严重地违背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严重地违背!我们一路走来都是追求,学佛以后也是追求,只是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以前追求五欲,现在追求福报、追求寂静、追求功德,还是追求。听到《法华经》说莫向外求,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产生很大纠结的,所以难得信受。

所以学习《法华经》你要突破两种障碍:第一个,你要有幸得到人身,又有幸听到《法华经》的住世。这第一个。第二个,你的善根力要够,你才可以去接受,信解接受。这两种。

庚二、正文  分二:辛一、颂约果叹;辛二、颂示方轨

辛一、颂约果叹  分二:壬一、颂立喻;壬二、颂合法

从果地的功德的浅深来赞叹,这个地方又分两科。

壬一、颂立喻

看譬喻。

如人渴须水  穿凿于高原

犹见干燥土  知去水尚远

渐见湿土泥  决定知近水

我们修学佛法,就像一个口渴的人去追求水分一样,刚开始怎么样?“穿凿于高原。”在末法时代求法水,不是在低洼的地方那么容易,是在高山的平原当中。所以,我们一开始可能接触到因缘所生法。这个《阿含经》其实包括了声闻法,也包括了人天法。所以我们一开始追求的法是什么?是一个干燥的土,或者人天果报,或者小乘的空性。这个时候“去水尚远”,对于整个佛陀的中道的法水是尚远。慢慢地我们接触到方等经、般若经以后,得到的是湿土,这个水分慢慢增加了,最后变成湿泥,那“决定知近水”。

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在重颂说,我们所有的智慧,刚开始生起,叫做依教起观。佛法的智慧,没有一个是从生命经验得到的,生命经验只会让你打妄想。依教起观,就是依止这个教法去帮助你产生观照。

当然,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观照,比方说你一开始学的就是因缘的教法,就产生因缘的观照,从因缘当中产生般若经、方等经空性的教法;到最后《法华经》,入一心实相。你一开始是从文字上去读诵、观照,突然间有一天,你未来的生命当中一念的相应,啪!光明出现了,你不需要教法了。就是你会从泥巴的水里面变成纯水了,就是不需要文字了。

就是说,我们现在需不需要文字?当然需要文字。我们需要透过文字相的读、诵、书写、为人演说,就是从文字相里面慢慢慢慢去得到水分。但是你到初地以后,不需要文字相了,你不用诵经了,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真见佛性,所发真慧,不复依文”,不需要文字相了。但初学者你这个泥土是不可以分开的,还是要文字来读诵。

壬二、颂合法

药王汝当知  如是诸人等

不闻法华经  去佛智甚远

若闻是深经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闻已谛思惟

当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前面的泥土跟水的关系,是譬喻什么?譬喻说,“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这个三乘的弟子,如果没有听《法华经》,那就是活在一种权法的单向的功德的修学。那么你不管怎么修,“去佛智甚远”。你只是在追求果报,而不是追求无上菩提。

但是你听完《法华经》以后,能够产生内观,还有文字的熏习,建立清净心、菩提愿,你能够“决了声闻法”,其实也包括决了三乘法,你会知道三乘的教法都是佛陀施设的方便,他的目的都是帮你开显真如本性的。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诸经之王”。这个王很重要,这个王就是怎么样?它统摄一切的佛法。

所以我们听闻以后,如理地思惟,“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一个人学《法华经》,我们说过,它会把你过去生所修的所有法门都统摄起来,它就像一个人有国王一样,能够摄持所有的法门。它从一心而摄持万法;如果你没有建立一心,你每一个法之间是零零散散的,都是单一的,你没办法整合,所以就是“去佛智甚远”。

辛二、颂示方轨  分二:壬一、正明方法;壬二、颂明五利益

这个地方两科。先看第一科的“正明方法”。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着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一个凡位菩萨,你发心在末法时代弘扬《法华经》,你要小心!因为凡夫的有所得心这个法执特别重,所以你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那怎么办呢?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你这样子才能够“处众无所畏”。你自己先不要管外境,先把内心给安稳起来,才能够平等地广泛来宣说。

那么什么叫如来室呢?大慈悲为室。什么叫衣服呢?柔和忍辱衣。什么是法座呢?以诸法空为座,清净心为座。这个就是你说法的一个三轨。

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我们修忍辱,这个过程当中有人恶口骂詈,这个还可以接受,但如果他用刀杖瓦石,产生生命的严重伤害,怎么办呢?

“念佛故应忍。”所以说,你这个判断,就是如果他对你的伤害可能还不太严重,那你就修忍辱;如果这个伤害很严重,你不是只有修忍辱,你还得念佛,求佛力加被,因为佛陀有保证。就是说,你只要安住这个弘经三轨,佛陀保证你的安全,他有发这个愿。所以如果是微小的障碍你忍辱就过了,如果是重大的伤害,除了忍辱,加一个念佛,忆念佛陀的圣号来破障,念佛破障。

壬二、颂明五利益

我千万亿土  现净坚固身

于无量亿劫  为众生说法

这段是个总标。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当中,他会在千万亿个国土当中,现出八相成道的应化身。他同时会在无量劫当中为众生说法,来摄持这个弘扬《法华经》的人。就是说,佛陀发愿未来做两件事:第一个,应化身到十方世界;第二个,所有人,只要能够弘扬《法华经》,你就是佛陀的使者,你是承办佛陀的事业。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要播下佛种,而你正是替佛陀播佛种,所以佛陀必须保障你的安全,他同时在冥冥当中加持你。这是佛陀第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个别说明五种利益。先看第一个。

若我灭度后  能说此经者

我遣化四众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养于法师

这个是遣化四众。他用神通所变化的四众弟子,来听法,来供养法师。这第一个,遣化四众。

看第二个,遣化人,来集众。

引导诸众生  集之令听法

若人欲加恶  刀杖及瓦石

则遣变化人  为之作卫护

佛陀遣化人来帮大家集合大众。如果有伤害的情况,这个化人还可以做一个保护的功能。这是遣四众跟遣化人。这两个人都不是一般的正常人,是佛陀神通变化的。

看第三个,与总持。

若说法之人  独在空闲处

寂寞无人声  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为说令通利

这个人如果在说法当中有所忘失,佛陀会以清净光明身来加持你,使令你忘失的章句能够通畅顺利。这是与总持。

看第四个,见佛身。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如果这个人他具足弘经三轨的功德来为四众说法,或者是在寂静处来读诵经典,皆得见佛身。

这个地方我们一再强调,见佛身有两种:一个是明见。那一般来说是要到外凡的五品,圆五品的,像智者大师,圆五品以上,佛陀才会让你见到他的清净光明身。其实圆教外凡是圆五品,就像智者大师,是明见。我们是外凡以外的,叫圆教名字位,只能叫冥持。冥持,佛陀不让你见到,但是暗中加持。这个叫见佛身,有明见跟冥持。

看第五个,遣八部。

若人在空闲  我遣天龙王

夜叉鬼神等  为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  分别无挂碍

诸佛护念故  能令大众喜

佛陀遣八部鬼神来作听法的法众,使令这个人在说法当中能够分别没有挂碍,而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而使令大众听了以后欢喜信受。

所以,这个《法华经》很不一般!一般的经典佛陀是嘱付菩萨,只有《法华经》是佛陀亲自护念。因为,如果你今天为你的同参道友简单讲会权入实……比如你今天告诉你的同参道友,念佛你不能只是注意在佛号,你不能只是单单靠外力的佛力来摄受,你自己要有心态准备。就是,你的心可以先调整一下,让它跟佛陀的心是相随顺的,这个时候的佛号才有办法去感应道交的,而不是你的心是close。你把心关起来,那佛陀怎么进来?佛陀的心叫做清净心、菩提愿,我们的心是一种妄想执著,这个心心怎么相应?心心怎么感应道交?……你今天讲这个观念,刚好是佛陀要做的事情,你叫做佛陀的使者。就是说,作为佛陀他也不可能经常住世,那总是要有一些人来帮他做这件事情,就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那你做这件事情等于是,佛陀本来要做,但是他实在是忙不过来,你替他做。所以佛陀给你这五种保证:不管我再怎么忙,在十方世界,我一定会保证你这五种利益,加持你,摄受你。就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弘经的功德。

庚三、结劝

这以下做个结劝,把真如本性的修学作一个结劝。

若亲近法师  速得菩萨道

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

如果是你能够亲近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是指的是前面的具足弘经三轨,具足清净心、菩提愿跟忍辱力的法师),那么“速得菩萨道”。因为你亲近法师,他就会跟你讲一些《法华经》的思想,知道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怎么样从众生的心先调整为佛陀的心,然后再去修其他的法门,这是一个成佛的捷径。透过开示,你能够快速地成就菩萨道。如果你能够跟这个法师学整部的《法华经》,那你未来就决定可以破无明、证法身,往生十方净土了。这是讲到片段的修学跟整部修学的功德。

这个<法师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品,所以它必须把整个功德跟修持的法门作一个大纲的说明。讲到,反正你就是两种,一个自利,一个利他。你说《法华经》怎么修?自利,就是五种法师;利他,就是弘经三轨。

诸位!你坐在这里,大概都不是老参。老参听个几堂课以后,大概就默默地离开了,因为他也很难接受这种内观真如的思想。他可能会追求一个单一的法门,今生成就一个单一的果报就可以了。所以,你今天会一直听到这里,可能你的大乘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会坚持到现在。

我们一般人,我们初学者当然就是看谁修权法,你喜欢持戒,他喜欢布施,这个人喜欢修忍辱,修苦行,各种各样。但是晚年的时候,诸位!那就靠你的智慧的观照。因为你所有的权法都有限,你修到这个时候,你会的法门跟别人其实差不了多少,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除非你有重大过失。所以,到了晚年,成败关键就在于你的心理素质了,你有没有可能把你今生的法门做一个整合而发挥到最大的效果。所以,建立你的内观的智慧是个成败关键了。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佛陀一再强调很难信难解。说实在,我们长时间接受因缘所生法,突然间要从有所得的思想变成内观,这个思想的改变不容易。那么你怎么办呢?

你先接受它,信解、随顺。我相信佛陀说这个观念是对的!当然你还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你只要离开佛堂大概就是开始攀缘了,好一点就攀缘佛法,攀缘布施——我怎么样去布施、怎么去持戒、怎么去修功德。但是起码你怎么样呢?你留一点时间让你自己读诵。就是说,你会让你自己的信解增长,只有一个方法,你要用文字相,没有其他方法。

因缘所生法的好处就是,你从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去印证。诸法无我,你可以印证。生命是不可掌控,你从你的人生当中也可以去印证这个观念是对的。但是,内观真如,你日常生活当中没办法印证,这是不思议境,你没办法印证。你只有一个方法,用恭敬心读诵《法华经》,靠佛陀的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来熏习带动。你只有这个方法,没有其他选择。但是这个法门建立起来,对你的影响叫做生生世世的影响,这是根本,就是回家是根本。在回家的过程当中,打工一天算一天,那这个是枝末了。从佛陀的角度,你一个凡夫,你打工能够赚到的有限。所以你看《法华经》佛陀就看很清楚了,以大富长者的眼光。虽然我们觉得自己很不错了,你看我为佛教做那么多事情,做义工,办很多的法会。对!是不错!但是你想想看,从佛陀的眼光来看我们,那你就是乞丐去打工,赚一天的工资。

那怎么办呢?

权法妙,实法妙。佛号要念,拜忏要拜,但是要回家。那回家的方法,最好就是每一天抽一点时间出来诵《法华经》。我们学苑现在已经请了一个专业的法师,开始在诵《法华经》了。过一段时间我们诵完,我们那个《法华经》的读诵本,版本弄好以后我们会贴在官网。大家可以下载,跟着我们那个(它有配合梵呗音乐)慢慢地一天诵一品,慢慢慢慢,就是把回家(根本、内观),跟打工(权法)整合起来。

这个<法师品>,等于是把前面的理论落实到我们的身口意的修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