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八十三讲)

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记  分三:壬一、默念请记;壬二、如来与记;壬三、欢喜领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八十三面,我们看辛二的“正授千二百人记”。

佛陀三周说法以后,都会为弟子们授记。因为三周说法,弟子们已经明白了一佛乘的妙理,所谓的权实不二的概念,他修行当中已经从解脱道入了般若道,接下来就是面对方便道,怎么样从空出假,所以佛陀必须给他们授记,来指引一个修行的方向。

那么,佛陀的三周说法,虽然都是在说明一佛乘的一念心性,但是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基本上,法说跟譬喻说比较偏重在一念心性的本体,特别是譬喻说。你看,佛陀讲火宅喻,说这个三界火宅起火燃烧了,但是火宅外面的整个大地却是清凉自在的,完全不受火的影响。说是我们在因缘当中,虽然被三界的火所烧,但是清净的本体还是一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看穷子喻,这个穷子他离家出走以后,在外面生活非常的困难,但是他的家庭还是一样,具足财富。外面的因缘干扰不到他内在的家的富足。我们看前面的<譬喻品>,其实更多地在强调清净心的本体,所谓离一切相,超越因缘。

所以,佛陀讲因缘所生法的时候是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实一念心性,它虽然本体是离一切相,但是诸位你别忘了,它的作用是即一切法,它离不开因缘的,就是所谓的真如受熏。它虽然本体是清净的,不变,但是它跟因缘要互动的。那既然受熏,它就怎么样?不思议熏,它就不思议变。

诸位你要记住,真如的作用是会改变的。当然,既然改变,就有可能你的真如的势力变大,恭喜你,你不断地趋向佛道!也可能你因为懈怠,你的真如的势力慢慢地退转,与佛道越离越远。为什么真如会产生这种变化呢?那就是因缘所生法。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就是你的生命的经历,你面对一切事情的时候你身口意的造作,这就是权法。

从凡夫来说,我们怎么样用正确的方法来熏习真如,让它增长广大呢?佛陀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安稳,寂静安稳。整个权法的目的,就是用寂静安稳的因缘来熏真如,让它增长广大。为什么我们学《法华经》的人不能干杀盗淫妄的罪业?因为,你做这种罪业,你到三恶道去,破坏你的寂静安稳;破坏寂静安稳,就破坏真如本性。你三恶道的因缘一熏习真如以后,它现出了一种不安稳的状态,那就让你善根退转。为什么我们要拜忏、持戒?因为拜忏、持戒让我们寂静安稳,它可以增长我们的大乘的善根。

所以诸位!真如它离一切相,但是它离不开权法的资助。所以你看禅宗的圣者,他开悟以后他一定要做一件事情——长养圣胎。当然,你开悟了,发明了一心真如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但是你这种悟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一定要怎么样?他到山林树下去打坐,长养圣胎。连六祖大师这么大善根的也不例外。六祖大师开悟以后,所有参禅的都知道,五祖弘忍大师传衣钵给一个叫慧能的法师,他躲起来,躲在猎人队,躲了十六年。为什么?长养圣胎。他必须要先用寂静安稳,让自己的圣胎慢慢地茁壮。

所以诸位!实法永远离不开权法,永远!佛陀一开始告诉我们,实法是清净的、是离相的、是超越因缘的,但是佛陀必须从因缘的角度来切入,再弥补说,其实它虽然是本体清净,但是从作用上它离不开因缘。

这个地方就有两段因缘:初地前,用什么权法来滋养你的善根?寂静安稳。初地后,他的因缘就是大悲善巧了。以我们今天的课程来说,你学《法华经》以后,你身上就有一颗无价宝珠;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怎么样在听完《法华经》以后,让你内心的无价宝珠慢慢地增长广大,那就是权法的操作。因为实法是你本具的,真如本性是你本具的,你有什么好操作的呢?你观照它就好了。但是你不能执理废事,事修一定会影响到你的理观,这事修就是权法。

所以诸位!一个人最怕就是怎么样?操作错误。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看,跟你同梯的人已经成就法身菩萨了,而你还是生死凡夫,为什么?你操作错误。什么叫正确的操作呢?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长养圣胎,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炼心,你没有资格。所以你刚开始得到摩尼宝珠无价宝珠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想办法用寂静安稳让它增长广大,直到初地。初地以后,从空出假,你开始用大悲善巧。所以你从凡夫到成佛,实法都离不开权法,理观都离不开事修。

那么详细的情况,这个摩尼宝珠跟你这个事修的操作,权实的互动,我们今天这堂课的后面会详细地说明。就是怎么样透过因缘的修学,让你从《法华经》得到的这个善根力不断地增长广大,乃至于成佛。

我们讲到辛二,佛陀讲完因缘说以后,正式为他的常随众的一千二百弟子来授成佛之记。这以下有三段。

壬一、默念请记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尔时”,就是在佛陀讲完因缘说以后,这个千二百的常随众的阿罗汉,“心自在者”,这是指的阿罗汉内心的功德。阿罗汉证得我空以后,断除了见思烦恼,所以他内心对三界的烦恼跟业力得自在。得自在以后他怎么样呢?心中作念。他怎么念呢?他说,如今“我等欢喜,得未曾有”,如果佛陀能够亲自为我们各自授记的话,就如同前面的佛陀为舍利弗尊者、为四大弟子乃至于为富楼那尊者亲自授记,这是一个何等殊胜、令人欢喜的事情?

所以,三乘共坐解脱床,其实三乘人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前半段,在般若道之前,都是修寂静安稳。但是相对来说,声闻人是更加的寂静安稳,他对因缘法的掌控更加严格,比菩萨相对来说更加严格,所以,他更需要佛陀给他一些鼓励跟指导。

古德说,这个因缘说摄受的千二百弟子是下根人,那么下根人在佛陀讲完因缘说以后,更重要的是佛陀为富楼那授记的时候,还为声闻弟子们开迹显本,说这千二百弟子都是怎么样?“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所以,千二百弟子就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得到鼓励以后,就勇敢地希望佛陀能够为他们授记。就是这么一个请记的情况。

壬二、如来与记  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重颂

我们看壬二的“如来与记”,佛陀就正式地给这些千二百弟子授记。这有两段。

癸一、长行  分三:子一、总记千二百;子二、别授憍陈如;子三、別记五百众

子一、总记千二百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虽然这些人都没有说出口,但是佛陀的他心通,当然知道弟子们心中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告诉谁呢?告诉摩诃迦叶,说,这个千二百阿罗汉,我现在亲自为他们次第地授成佛之记。

这一段是怎么样?先一个总相的授记,叫总记。总记就是,佛陀一个大方向说,你们千二百弟子一定可以成佛。那至于细节是在什么时候成佛,他的劫数,他的佛名、国土乃至于眷属,这个时候没有详细说明。先做一个总相的授记。

子二、别授憍陈如

我们看下一段的别授,来个别授记。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陀在前面的总相授记以后,这以下就别相,就是详细地。首先,先为憍陈如尊者授记。

我们看经文怎么说。“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未来世中将亲近供养六万二千亿佛。当然这是一个略说。凡是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从空出假,他一定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亲近十方诸佛。因为在前面的般若道,你只修一个空观,破妄。真正的假观,是你初地以后,你那个时候去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的法门,深入无量的三昧。这个假观就是唯识说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从根本智才生起的。

我们一开始了生死是修空观,那成佛以后呢?你先成的是法身佛。成就法身佛以后,你后面就要亲近十方诸佛了,广学无量的法门。什么叫做楞严三昧,什么叫华严三昧,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所有都要学。因为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广度无量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你一定要怎么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一定要跟众生接触。前面的初地叫做寂静安稳,后面你就是普门示现了,大悲善巧。当然,你用什么样的相状跟众生接触,那取决于你心中的愿望。

所以,这个声闻弟子回小向大,进入般若道,后面走上方便道以后,亲近十方诸佛。他要亲近多少呢?亲近六万二千亿佛,是蛮多的。当然他还要广度一切众生,然后才能够成就应身佛。从法身到应身,这有一个漫长的路要走。

那么这个应身佛叫做什么?叫普明如来。这个普明如来有三层意思,这经文后面的重颂会解释。第一个,他身相常放大光明。身相有光明,这跟禅定有关系。第二个,名闻遍十方。他经常弘法利生,所以不管人、天都知道他的名声,名闻遍十方。第三个,常说无上道。他心中也有智慧的光明。所以这等于是内外都具足光明,叫做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乃至于佛,十种德号。那这十种德号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佛,就第九个用得最多。

这个地方佛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第一个是授憍陈如,而且是别授,亲自指名道姓来为憍陈如授记。那蕅益大师就说了,说这个千二百弟子这么多,憍陈如有什么功德,值得佛陀亲自点名为他授记呢?

那当然前面富楼那也是。但是富楼那不是一般人,富楼那在九千亿尊佛的世界里面都是说法第一的,他都是弘护正法、广度众生的。那么憍陈如的功德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因为他是上座弟子。佛陀没讲出他的本门。上座弟子,就是他在整个佛陀的出家弟子里面是戒腊最高的。在佛门里面是重视戒腊的。

我们解释一下他的出家,为什么他是佛陀第一个度化的比丘。佛陀做释迦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但是他后来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看到老病死,还有出家众,看到四个以后,他就体验世间无常。他就在晚上的时候,骑乘白马,逾城出家,就自己晚上偷跑出家。净饭王发现以后,就派了五个贵族出身的大臣去找这个释迦太子,希望把他劝回来。但这五个人找到太子的时候,太子出家心意已决,所以这五个也不敢回来了,就跟着太子一起修行。

他们最早是进入苦行林,修苦行修了六年。六年后释迦太子觉得修苦行不是究竟,因为你悟道在心,不在形骸。你让色身痛苦,对你觉悟没有直接性的帮助。所以他放弃苦行以后,就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粥。太子喝完羊乳粥以后,精神大振,但这五位跟随的侍从,看到释迦太子吃羊乳粥,就认为他退失了道心,追求快乐了,所以就离他而去,就跑到鹿野苑去。他们就各自修行了。

太子在吃完羊乳粥以后精神大振,就在菩提树下开悟了,成佛了。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第一个做的事情,是到鹿野苑去度化这五个比丘。因为这当初是陪他一起修行的,陪他六年。佛陀讲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第一个开悟证果的就是憍陈如比丘。那后面四个也是次第的开悟。

所以,佛陀出世以后,第一个僧团的成立,就是这五个比丘,其中憍陈如是第一个开悟的。这个意义重大,他等于是所有千二百弟子当中的上座弟子。所以佛陀先为这个,尊重他的戒腊,先为憍陈如授记。蕅益大师是这么说的。

子三、别记五百众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佛陀在授千二百弟子记的时候,是先别授富楼那,再别授憍陈如;然后呢,然后先把五百弟子先分割出来,先为五百弟子授记。这以下提出十一个代表。那么五百弟子当中,比方说谁呢?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叫三迦叶。这三迦叶当初是事火婆罗门,就是拜火的,拜这个火的光明来修学。后来他们带了一千个弟子就随佛出家了,这三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优陀夷就是优波离,阿?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周陀跟莎伽陀这两个是兄弟,周陀是哥哥,叫大路,莎伽陀就是周利槃陀伽,叫小路。那么佛陀就先以这十一个作为代表,说是“当得无上菩提”,而且是“尽同一号,名曰普明”。这个普明跟前面的憍陈如尊者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五百弟子,我们讲其中一个作代表,讲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是一个传奇人物。大概出过家的,学过戒律,对他都是印象深刻。迦留陀夷他是出生于婆罗门的贵族。其实佛陀弟子里面,有很多来自于贫贱的,像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他是比较贫贱的。那么贵族都在什么时候出家?就是佛陀成道以后八年。佛陀成道以后八年都没有回家,到了第八年的时候,净饭王就请人告知佛陀,说您应该回到祖国来为我们弘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八年以后,应净饭王的邀请,就带着僧团,回到了迦毘罗卫国。那一次的弘法,就劝化了很多所谓的王子、贵族出家,包括阿难尊者,都在那个时候出家。其中一个就是迦留陀夷。迦留陀夷出身贵族,而且这个人通达经论,善于说法。那么迦留陀夷出家以后,他是贵族,而且在戒律中说,他长得非常庄严。他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有三十二相。

但是,迦留陀夷出家以后,仰仗他是贵族,他就怎么样?就是勾朋结党,屡犯过失,变成结聚很多的群党,就六群比丘了,犯了很多过失,佛陀就一一地制戒。他一直到七十岁的时候,在舍利弗的劝化之下才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人的功德是什么呢?劝化第一。就是说,他出家以后,他虽然是六群比丘,但是他劝化夫妇两个同时证得初果(一个不算,就是先生证果但太太没有证果,这不算),两个同时证果的有一千家。

当然,我们看这个情况,他能够证得阿罗汉果,那肯定是示现的。我们知道示现有顺相示现,比方说优波离,他就是示现一种清净相;有逆相的,就杂染相,就前面佛陀说的,“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就是说,声闻戒跟菩萨戒不一样。诸位!菩萨戒是不需要因缘。因为菩萨戒是成佛之道,它超越因缘,所以佛陀成佛以后顿制菩萨戒,它不需要经过有人犯错。但是声闻戒是事相戒。每一个时段,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都有当时的时节因缘,所以声闻戒它是一个事相戒,必须有人犯戒以后,佛陀才能够随犯随制。如果弟子们都很守规矩,那这个佛陀制戒就太简略了,就不完整,所以就必须有人示现犯戒。那么示现犯戒以后,佛陀一一地制戒,使令整个戒法就完整了,让后世的弟子们有所遵循。迦留陀夷就是扮演这个角色,就示现犯戒。

这个是佛陀在授千二百人记之前,先授五百弟子。

癸二、重颂  分二:子一、颂记憍陈如及五百;子二、颂总授一切声闻记

子一、颂记憍陈如及五百

就把前面的憍陈如的授记跟五百弟子的授记做一个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这个地方是讲到憍陈如的得记。憍陈如得记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个,他的佛名是怎么来的。说憍陈如比丘在未来世当中,要亲近十方诸佛,也要广度无量众生,历经了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够成就正等正觉,成就应身佛。

他应身佛有什么特色呢?三个特色:第一个,“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这个身相放光跟禅定神通有关系的。第二个,“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因为他因地的时候示现声闻相,助佛转法轮,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名声普闻,受到大家的恭敬。第三个,“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常演说大乘法。所以这尊佛具足三种光明,包括外相的光明,包括内在的光明。

这个讲到佛名的由来。

这以下看他的眷属。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眷属是跟国土是放在一起,国土是清净的。这个大地只要是清净,这个地方只要没有污泥,是琉璃地,那这个国土基本上就是净土了,不可能是秽土。这个大地是个指标。

“菩萨皆勇猛”,这正式说明他的眷属。菩萨都勇猛修学禅定智慧。那么他住的地方呢?“咸升妙楼阁。”一般的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就不解释了,因为它是不思议境,一般我们会介绍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就是人跟天,它没有三恶道,那么人就住在地上的楼阁,天就住在空中的楼阁。

那么菩萨“游诸十方国”,这个菩萨有神足通,以殊胜的供养的资具来供养十方诸佛。供养以后“心怀大欢喜”,而且还能够“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的神通力。这个地方特别强调菩萨的神通力。

我们看最后的寿命。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看他的佛寿跟法运。普明佛这一期应化身的寿命有多久呢?六万劫。这时间算很长。当然,你如果是方便有余土的声闻人阿罗汉,或者实报庄严土的,你亲近十方诸佛,这个寿命对你来说不算个事。因为,这个国土结束了,他随时可以随念往生到其他国土。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个寿命就很重要。因为凡夫,从生死业力的凡夫要到一个净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寿命拉长一点。

正法住世“倍寿”,就是十二万劫。像法也是,“像法复倍是”,像法又更倍寿,倍像法,是二十四万劫。“法灭天人忧”,等到像法过去到末法,末法结束以后,那这个世间就进入黑暗时代了,人天众减少,三恶道增长,这一尊佛的应化的全部法运就结束了。所以这个普明佛结束以后,他要去重新发愿,去创造另一个应身佛。

这段是讲到憍陈如的授记的情况。

再看五百弟子的得记。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前面讲到憍陈如尊者的授记,这以下讲到五百弟子的授记。佛陀说,五百弟子在未来世当中也是“当作佛”。那么他们的佛号呢?也是跟憍陈如尊者一样,都叫普明。而且,这五百弟子更微妙的地方,叫做转次而授记,就是前前给后后授记。怎么个授记法呢?佛陀说,比方说,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那么“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跟我的情况完全一样,包括佛名、国土、眷属都一样。国土的庄严,还有佛菩萨的神通力等等,乃至于正法、像法、寿命,这个法运寿命完全一样。这个地方也不可思议。包括五百弟子,包括千二百弟子,未来成佛以后,同一个国名,同一个眷属,乃至于同一个寿命。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声闻弟子的修学是比较单纯的,他们发了愿;因为你一个国土是同愿同行,所以这个五百弟子,包括后面的千二百弟子,所发的愿都一致。

我们看菩萨成就初地以后的方便道,有两种迹象可循:

第一种就是,他后面的方便道有固定的模式。你看富楼那尊者,他九十亿诸佛,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现声闻相说法。罗睺罗尊者,在后面的<授学无学人记品>,罗睺罗尊者成就初地以后,他要成就佛道,他也只做一件事,他发愿,他经常做三世诸佛的长子。你只要有佛出世,我就做你的长子。他这生生世世就做这一件事情。

但是,你看释迦牟尼佛《本生经》,他就比较多元化。释迦牟尼佛有时候做国王,做狮王,他做大富长者,他做兔王,做鹿王,做蛇王,各种相状都现。

那当然,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因地发的愿不一样了。就是有些人他发的愿很单纯,他今生发这个愿,来世也发这个愿,他就遵循固定的模式在创造他的应身佛。有些人的模式是多元化的。反正应身佛就是,你发什么愿,你修什么行,未来就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子二、颂总授一切声闻记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前面授完了五百弟子以后,佛陀就要为五百弟子以外的人授记。说“迦叶汝已知”,在座的五百弟子成就大阿罗汉的心自在者,乃至“余诸声闻众”,一千两百个弟子扣掉前面五百弟子,就剩下的七百个常随众,这些人有些在,有些是不在场。那么佛陀说,如果是不在场的,你代我来跟他们宣说,他们未来的成佛“亦当复如是”,就是也是一样,法号叫普明,国土、眷属、法运、寿命完全一样。

蕅益大师说,声闻人跟菩萨是不一样。虽然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进入涅槃的时候,成就我空,了分段生死的时候,真理是一样的,他们的判教完全一样,因为判教是根据无为法。但是他的权法,方便法门不一样。菩萨重智慧,菩萨一般会广学多闻,成就辩才。声闻人他不广学,他修禅定,他事修强。所以你看他未来成佛的时候,一般声闻人的国土里面会有很多的神通禅定的现象出现,这跟他因地的愿望有关系。

但是你看释迦牟尼佛就不一样。释迦牟尼佛,你看佛陀的戒律里面,佛陀是严格不准许弟子们随便显神通的。除了有一个人例外,就是目犍连尊者,因为他比较知道分寸。就是你没有利他的因缘,你显神通,佛陀是要诃责的。乃至于你是阿罗汉,也是要诃责的。但是你看有的国土,他是开放你,你可以显神通,游诸十方国,供养诸佛,然后放大光明等等,这个就是不太一样了。就是每一个国土的因地,发的愿不同,他招感的眷属不同,他们所好乐的法门也有所不同。当然方便道就是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就是每一个人,反正你摄受你有缘的众生,他摄受他有缘的众生,十方诸佛就是各人摄受各人的因缘。

壬三、欢喜领解  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重颂

前面佛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以后,那么在座的五百弟子(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五百弟子,因为五百弟子全部都在座)就表示欢喜跟领解。这以下有长行跟重颂。

癸一、长行  分二:子一、经家叙喜;子二、自陈领解

长行当中先看子一的“经家叙喜”。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佛陀为千二百弟子授完记以后,五百弟子出来表态了,表达他的心情。他什么心情呢?他两个心情:第一个叫做“欢喜踊跃”,第二个是“悔过自责”。

先看他第一个心情。他听完以后,欢喜踊跃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呢,向佛陀顶礼,悔过自责。所以既欢喜又悔过。那么阿罗汉是三明六通八解脱的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他为什么是悔过自责呢?我们看后面就容易说明。

子二、自陈领解  分二:丑一、法说;丑二、喻说

丑一、法说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阿罗汉的悔过,这以下他自己会说。他说,“我等常作是念”,这个常是指什么时候开始?就是证得阿罗汉开始才有这个念想。就是我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我经常会生起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自谓已得究竟灭度。”我整个修行已经功德圆满,这是阿罗汉普遍的想法。阿罗汉总是认为,佛陀跟我是完全一样的,佛陀只是叫大阿罗汉,所以佛陀往生以后也是进入偏空涅槃。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到法华会上,“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我现在才知道我证的空性的涅槃,相对佛陀的这种中道实相,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来说,那就好像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一样。“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就是说,学佛本来是要成就中道的一心真如的智慧的,我们却以小智慧,以我空智慧为满足。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来说明阿罗汉的过失,叫做“封小失大”。蕅益大师讲这四个字,妙就是妙在这个“封”字,这个封就是封闭。诸位!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千万不要看不起小乘法,那你就有谤法的过失了。佛陀讲得很清楚,涅槃寂静是没有错的。这是因为你这个成佛之道太远,你从凡夫到般若道要走一大阿僧祇劫,这当中很多生死的障碍,所以佛陀安立了这个权法的空性的寂静,是对的。

错在哪里呢?阿罗汉进入涅槃以后,把自己给关闭起来,他执著这个涅槃是真实的,把自己给封闭起来。所以你看佛陀讲化城,这个微妙的地方在第一个字,就是这个“化”是什么?如梦如幻。我们很多人一看到涅槃寂静就害怕,其实诸位你别忘了,菩萨也要了生死,没有一个菩萨不了生死。你不了生死,你怎么成佛呢?你了生死,这个空性的涅槃是你一定要经过的,没有人能够绕过涅槃直接成佛的,世界上没有这种人。因为只有一佛乘,只有一条路而已。

那菩萨是怎么经过涅槃的?关键在这里了。有两种菩萨,别教菩萨是过而不入,他经过涅槃的时候他没有进去。这个是别教菩萨,因为他还是有法执,大悲也重。圆教菩萨叫做什么?把涅槃当作如梦如幻的假相。这个是高明!

就是诸位!涅槃这个法没有错,但是你执著它以后,是你的执著的心错了,它的法是没有错的。佛陀施设的法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权法是帮助实法,怎么会错呢?所以蕅益大师说,错就错在“封小失大”。二乘人进入涅槃以后得少为足,自己把门关起来了,他不再出来。这个问题是他自己搞错了,不是涅槃寂静搞错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分清楚,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谓之妙法。这个地方是,声闻人他就说是自己把它当作究竟涅槃了,这个错了。

丑二、喻说  分二:寅一、立喻;寅二、合法

我们看丑二的“喻说”。前面是法说。

五百弟子把自己的觉悟也等同譬喻说,讲出一个譬喻。

寅一、立喻  分二:卯一、醉酒不觉喻;卯二、亲友觉悟喻

这譬喻当中先讲“立喻”。立喻当中分两段,先看第一个譬喻,醉酒不觉喻。

卯一、醉酒不觉喻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