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八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八十六面,我们看卯一的“醉酒不觉喻”。

在五百弟子听完因缘说,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佛陀给他授记。授完记以后,他是既欢喜又悔过,就讲出一个譬喻来表达他的这种心态。

他说,“世尊,譬如有人”,就是说譬如有一个贫穷人,他有一天去参加一个亲友的聚会。这个参加亲友聚会是什么意思?就是声闻人在过去无量劫前,还是一个凡夫的时候,就参加了十六王子的《法华经》的法会。他参加这么一个法会,就是“到亲友家”。

参加法会的时候,他是什么情况呢?“醉酒而卧。”声闻人那个时候是凡夫,他不是在清醒的状态。凡夫叫做什么?为无明妄想所醉,为无明酒所醉。他虽然听《法华经》,但是他是依止无明妄想去听《法华经》,所以他那个时候是在不省人事的情况下听《法华经》。

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他去参加这个亲友的聚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参加以后,亲友后来是有重要的事,就是十六菩萨沙弥为了弘法利生的事情,就离他而去了,到其他的国土去了。离开之前,就把这个无价宝珠系缝在他衣服里面,送给他以后就离开了。就是说,这个穷子在无明妄想当中得到了一个摩尼宝珠,他这个摩尼宝珠是不明显的。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要说这个珠子是在衣服里面呢?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听《法华经》是一种微弱的信解,没有一个很坚定的信解。微弱的信解,但是也是信解,这个宝珠还是在。只是在哪里呢?不是在口袋里面,而是在衣服里面,就是隐蔽的情况,但是宝珠已经存在了,成就一种大乘的圆顿的善根了。

那问题是,从今以后他懈怠。懈怠以后,跟十六个王子菩萨就失去联络了,就从今以后没再见面了。这个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就是他因为酒醉躺在地上,他也不知道他的衣服里面有这个宝珠。这是第一种情况,他在酒醉的情况下得到宝珠,就是一个人在打无明妄想的时候听闻《法华经》,然后就跟三宝的因缘断绝关系了。

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无价宝珠,所以怎么样呢?“起已游行,到于他国。”这是关键了!一个贫穷人得到宝珠以后,他听完《法华经》以后,这个善根产生真如内熏。虽然大乘的善根退失,但是他的出世的善根是存在的,所以“起已游行”。这表示什么?他的出离心,厌恶生死、欣求涅槃的心自然生起了。他是在什么时候生起的呢?“到于他国。”当他离开了佛法,他一开始这个善根生起的时候是怎么样?到于外道当中。

到于外道的时候,“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到了外道,为了衣跟食……衣是什么?正道法。食就是助道法。正助二道。他努力地去工作,希望能够换取衣食,但是这个过程“甚大艰难”。

为什么甚大艰难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未入正法,空无所证。这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所以,你轮回生死,就一样一天过一天,你也不知道怕。你不知道怕,你就不知道苦。最痛苦的是什么?他出离心生起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办。就是他知道轮回是痛苦的,他也想解决,但是他没有遇到佛法的住世。

这个时候他就怎么办?他只有两条路。一个人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有出离心,只有两条路,一个修苦行,一个修禅定,两种而已。但这两种结果都是空无所得,努力了半天,生天也好,修福也好,结果都是空无所得,所以“甚大艰难”。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佛陀出世,佛陀跟他讲小乘法,证得二乘的道果,所以便自以为足。这整个成长过程是这样来的。

那么,这成长过程,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段解释:

第一个,叫做酒醉而卧。就是这个人在听《法华经》的时候,是酒醉的状态。蕅益大师把这个地方分成重醉跟轻醉。这个人醉得非常严重,就是这个妄想烦恼非常重,他在一种粗重烦恼当中去学《法华经》,那当然这个大乘善根的力量就非常薄弱了。有一种人是他已经修到一个程度了,就是说,你听《法华经》的时候,你已经在佛法当中有一定的基本功了,对妄想有一定的调伏力了,那这个时候你听《法华经》,你受益更大,因为你是在轻醉的情况下听《法华经》。这蕅益大师说“薄有闻慧”,你会得到一定的信解,这种善根不容易退转。

就是说,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大家都同一座听《法华经》,但是栽培的善根会不一样,因为有重醉跟轻醉。就是大家都醉,但是有重醉、轻醉的差别。如果你是初学,第一次听《法华经》,你的效果会比较差;如果你是把佛教界走过一遍的,修行到一个程度再听《法华经》,那你的善根栽培的力道会比较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同样的是酒醉而得到无价宝珠,你的醉有轻重差别。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价宝珠是在哪里?在衣服里面。表示他这个闻法的力量不足以去抗拒无明妄想。在衣服里面,不是在口袋里。在口袋里可以随时拿出来,但是他把它放在衣服里面很深层,所以他只是一个轻微的信解,不足以有调伏力。

第三个,“起已游行”。听过《法华经》的特点就是,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即便你没有往生,即便你没有成佛,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出世的善根发现,你总有一天会从无明妄想的醉当中醒过来,自己会跑出来。就是厌恶生死,欣求涅槃,就是这个人从酒醉中站起来了。

这是三种情况:第一个酒醉而卧,第二个衣里明珠,第三个起已游行,就这样讲这三段。总而言之,他跟亲友失去联络,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卯二、亲友觉悟喻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个贫穷人再一次跟亲友相遇的时候,当然他的身分不一样,他不像以前那么贫穷了。因为他得到宝珠以后,他开始奋发向上,也怎么样?若少有所得。就是说,这个穷人已经怎么样?他再一次跟佛陀在法华会上见面的时候,是证得阿罗汉果,就“会遇见之”,这个是指什么?三周说法。就再一次三周说法的时候,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在法华会上,佛陀就诃责他,“咄哉丈夫!”就诃责,说你怎么就为了这个了生死的正道助道的衣食而穷苦如此呢?他说,本来这个修行就很痛苦啊。佛陀说,不是。我过去为了让你成就究竟的安乐,这种功德圆满自在的大般涅槃,我过去在某年某月某日,把无价宝珠放在你的衣服里面。而你到现在一直没有拿来用,你只是靠外在的力量在修学。就是说,你只有因缘的事修,一直没有跟摩尼宝珠的理观作互动。所以你修了半天,你只得阿罗汉果,小乘小果。

这跟当初我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我当初给你摩尼宝珠是要你拿来用的,不是只是放在衣服里面。所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你没有好好地把你的摩尼宝珠的自性功德力拿来作应用,而只是一昧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其实是愚痴的方法。

那怎么办呢?那我现在已经这样怎么办呢?亲友就说没关系,还来得及。“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第二次遇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正式告诉他说,你应该把摩尼宝珠拿出来用,“贸易所须”,你才可以得到更多的自在如意,而且更加地圆满。

这个“贸易所须”,蕅益大师用四个字解释,叫做“以种易现”,就是把善根的种子转成善根的现行,以种子来换这个现行。

我们一般听完《法华经》以后,很多人就把它放着,然后这个善根就被无明妄想给包住。就是你回去以后,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生活生活,然后就把它放着。就是说你没有继续地去观照应用它,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就一直放在你衣服里面,所以你有等于没有。

但是,有还是比没有好,因为它会激发你的善根力。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得到摩尼宝珠以后,你应该拿起来,把这个种子转成现行。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把“一解一切解”,转换成“一行一切行”,把它付诸实践。这个我们后面再说明。就是说,你要把你的摩尼宝珠跟你外在生活的因缘的修学,把你的理观事修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方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再一次遇到亲友的时候,虽然已经是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佛陀还是诃责他。你这样子,用功太多得到太少。他的问题就是,没有把你过去听《法华经》的这个宝珠拿来做贸易,拿来应用。就是你要把摩尼宝珠跟因缘法要互动。这是这么一个情况。

寅二、合法  分二:卯一、合醉酒不觉喻;卯二、合亲友觉悟喻

卯一、合醉酒不觉喻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这以下合法说,佛陀亦复如是。佛陀就像什么?就像那个亲友,一个大富的亲友。在菩萨时,在大通智胜佛前做十六菩萨沙弥的时候,以《法华经》来“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那个时候我们听完《法华经》以后,也是一样,信解《法华经》,乃至于发愿要成就。但是后来因为懈怠了,就“而寻废忘”,后来就懈怠,懈怠以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最后出世善根成熟了,就开始遇到二乘法,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因为过程“资生艰难”,所以便“得少为足”。

这个地方就说明,为什么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会把自己封闭,就四个字,“资生艰难”。声闻人的苦,当然他有两种苦:一个是无明妄想之苦,这每个人都有,就是生死轮回之苦;第二个就是他出世善根生起以后,他没有遇到正确的佛法,而是遇到外道,所以他有修禅定苦行的痛苦。他在这种痛苦的逼迫之下,一旦得到一种阿罗汉的空性涅槃,能够让他依靠休息,他就产生一种执著,而把自己给封闭起来。这是阿罗汉自己讲出他的心态。就是说,因为“资生艰难”,所以便“得少为足”。这是第一种的合法。

卯二、合亲友觉悟喻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值得庆幸的是,“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就是说,我当初摩尼宝珠没有拿出来用,但是,我当初所发的智慧的观照力、清净心跟菩提愿,其实这种善根的种子并没有失掉。现在佛陀在法华会上三周说法,再一次开导我说,“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说你得到的偏空涅槃,只是给你暂时休息的,离佛道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佛说,“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过去讲《法华经》让你成就大乘善根,但是你退转以后,我为了让你能够方便地解脱,所以用四谛十二因缘来方便显现涅槃的相状。本来是让你能够解脱生死,得到安稳,但是你却把安稳当灭度。所以,“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

我们知道,权法永远不会白费。人天乘不算,我们说权法是指高标的,三乘。就是说,你只要修三乘法,跟佛道永远可以对接,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接。因为人天乘是共外道的,它是世间法,一般没有佛法出世,他们也讲十善业。就是,只要是三乘法都可以对接的。所以你一到法华会上,你要知道一佛乘,就是其实我们所做的都是菩萨行,只是有些人走三百由旬,有些人走四百由旬,如此而已。所以,只要你能够会权入实,你都是可以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以我呢,虽然内心有所遗憾,但是从对接的角度,我也是“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他再一次遇到《法华经》的时候已经是阿罗汉了。阿罗汉也没关系,再对接过来。

这个权法跟实法的对接,我们讲一个小公案。说唐朝有一个德山禅师,他一开始不是参禅,他是学教的。他对性相二宗,唯识、般若,都非常通达,特别对《金刚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为弟子讲《金刚经》讲久了以后,就把自己的《金刚经》的讲解编了一个《青龙疏钞》,就是专门注解《金刚经》的。编了以后他就很满意,就扛着《青龙疏钞》从四川往南方去,到湖南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禅宗比较兴盛。他要去挑战禅宗的。

经过龙潭山的时候,在山下他肚子饿了,他就到一个老婆婆卖点心的地方去。他说:“我要吃点心。”那老婆婆说:“你担子里面担的是什么?”他说:“这是我的《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

老婆婆说:“你既然研究《金刚经》,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答对了,我就免费把点心送给你。你答错了,你给我钱我也不卖你。”她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一个心?”

德山祖师答不出来。答不出来,但他毕竟是修行人,会自我反省,他不会生气的。他感到很惭愧,就请教这个老婆婆说:“你是跟谁参禅的?你有这么高的一个参禅的意境。”她说:“我的师父就是龙潭祖师。”

所以,后来德山祖师就去亲近龙潭祖师,做他的侍者做了好几年。有一天晚上,夜深了,龙潭祖师说你可以回寮房休息了。因为天黑,龙潭祖师就拿一个蜡烛给德山禅师。拿给他的时候,龙潭祖师就把蜡烛吹熄。吹熄以后,德山禅师当下开悟,跪下来跟他师父顶礼。

那么,这个公案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三心不可得。诸位!你点哪一个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然你都不能点了,你一点就错了。你看到三心,那表示这是什么?这是生灭心。真如本性哪有过去、现在、未来?你看到时间相,就知道这个肯定有问题。

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去追求一个法门的时候,你落入了一种时空相。时空相就是有业力、有烦恼。就是说,你想离家出走,你要离开你的家到外面去,后果就是你要面对很多的野兽、毒蛇、大火等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是个陷阱,禅宗布下的一个陷阱。就是说,一个有修理观的人一听到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他就知道这是生灭心。这怎么能点呢?一点就错了。

第二个,他后来为什么开悟呢?因为把蜡烛吹熄以后,一个人向外攀缘的心一停止,他一内观以后,就把内心的摩尼宝珠给启动了。

所以诸位!你听《法华经》也好,听《金刚经》也好,你的摩尼宝珠是在衣服里面。在衣服里面,有没有?你也可以说有,你也可以说没有。从善根的种子,你比一般人好,因为你未来容易发出离心。但是从作用来说,你不拿出来,你的贫穷跟其他人是完全一样,你平常该造业也是造业,该流转流转。就是,从作用上,你听完《法华经》,听完《金刚经》,你只要不内观,你只要不跟它互动,你外表跟一般凡夫看起来完全一样,因为你的摩尼宝珠在衣服里面。你比一般人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你会比一般人有善根。哪一天你遇到痛苦的时候,在生死轮回中踢到铁板的时候,你会有出离心。一般人遇到痛苦会自暴自弃,而你会跟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你有出离心。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摩尼宝珠,你千万不要永远把它放在衣服里面,你要拿出来怎么样?贸易,跟外在的因缘能够不断地对接。就是这个概念。

癸二、重颂  分二:子一、颂得解欢喜;子二、颂自陈领解

子一、颂得解欢喜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这个重颂是颂前面的得解欢喜跟悔过自责。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我们现在听到这个法华会上无上甚深微妙法,知道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以及佛陀令人感到安稳的授记的声音,我们内心是非常欢喜,因而至诚顶礼佛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对自己过去的过错,感到自责跟悔过。

阿罗汉的过失,具足来说,两种。他们之前早就听过《法华经》了,因为懈怠,退大取小。就是他一直没有把摩尼宝珠拿出来用,这可惜了,所以造成后来的退大取小。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没有把宝珠拿来用,在得到二乘道果的时候,不但退大取小,还封小失大,把自己给关闭起来,就不知进取了。这两种情况就是他的过失。

子二、颂自陈领解  分二:丑一、颂法说;丑二、颂喻说

我们看子二的“颂自陈领解”。这地方有法说跟譬喻。

丑一、颂法说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那么,对于无量的佛陀的功德,我只得到少分的涅槃寂静,而失去了广大的功德庄严。这就好像一个愚痴的人,自己感到满足。

我们知道,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同时进入涅槃的时候,当然,有同有别。三乘人都了生死了,都成就寂静了,但是二乘人不知道,菩萨的寂静跟声闻的寂静是不一样的。菩萨的寂静当中有菩提心,有清净心、菩提愿,有大乘的善根。就是他在解脱生死的时候,那个我空的寂静当中有大乘的善根,他会继续往前走。二乘人是进入涅槃以后不动了,问题出在这里。就是他自以为满足,问题在这里。

丑二、颂喻说  分二:寅一、颂立喻;寅二、颂合法

寅一、颂立喻  分二:卯一、颂醉卧不觉喻;卯二、颂亲友觉悟喻

卯一、颂醉卧不觉喻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这个地方的重颂有两段:第一个先讲醉卧不觉,再看起已游行。

阿罗汉把他自己生生世世的成长过程,这段因缘说,他讲出一个总结。就好像一个贫穷人,在轮回当中他没有资粮力,后来遇到法华会,在亲友当中——十六沙弥处听闻了《法华经》。听完《法华经》以后,这个十六沙弥是大富长者,就用种种的法华会上丰富的肴膳来招待他,而且更重要的是,临走的时候把摩尼宝珠放在他衣服里面,对不对?所以蕅益大师说,这摩尼宝珠是放在深层的内衣,表示当时他们的善根是微弱的信解。然后他跟十六沙弥就失去联络了,这个穷子还是在无明妄想当中打转。

等到有一天,他的妄想被他的善根给冲破,开始“起已游行”,这是一个生命的转折点。善根发起来以后,他却没有遇到佛法,所以只能怎么样?跑到他国去,跑到外道去,就是佛教的国度以外,修学外道。为了追求衣食的资粮,“资生甚艰难”。没有佛法的引导,但是他善根出现了,所以就跟别人修学禅定,外道的苦行。等到遇到佛法以后,得到二乘的道果,“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而且更重要是,他一直到证得阿罗汉的时候,还不知道衣服里面有无价宝珠。

所以这个地方是把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大通智胜佛到释迦牟尼佛之间他所经历的这个过程做一个总结。

卯二、颂亲友觉悟喻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这个阿罗汉其实也不简单,他在没有宝珠的加持之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出一个阿罗汉果。打拼阿罗汉果以后,后来跟亲友再一次相会。再次相会以后这个亲人就诃责他,说你那么辛苦,才得到阿罗汉果!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就给你摩尼宝珠,你一直没有用,到现在才成立阿罗汉果。所以就把宝珠示现给他。“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因此,他就不仅仅是一个涅槃寂静了,而是具足无量的功德法财,而且得到种种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

所以这一段阿罗汉的回顾,分成三段:第一个,醉卧不觉。就是他是在凡夫的情况之下听到《法华经》,所以他摩尼宝珠虽然有,但是他自己不觉知,被无明妄想所包覆。第二个,起已游行。那么善根发现以后,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就阿罗汉果。这值得赞许。第三个,亲友觉悟。他再一次遇到《法华经》,那这个时候不一样了,他就知道把宝珠拿来用了。

寅二、颂合法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我们看前面的合法。我们把它分成五段。

我等声闻人亦复如是。世尊在长夜当中,好不容易给我们栽培了《法华经》的善根,“令种无上愿”,让我们从妄想中发起了清净心跟菩提愿,但是我们因为妄想的遮盖,也没有权法的对治,在轮回当中就丧失了这个摩尼宝珠的善根的功能。直到我们善根发现以后,成就涅槃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满足。

一个向外追求的人,一个没有内观的人,他很容易满足的。你看有些人修了人天善法,让他来世做大国王,他就满足了。一个执著的人,他只要有一个相状出现,他比较会怎么样?他没办法宏观,他看事情是片段的。他抓到一个东西,他在大海当中抓到一个东西,他就满足了。这是一种心外求法的特点。

第二个,他这种喜欢满足的个性,到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呢?到第三段,亲友的觉悟。等到佛陀觉悟我,再一次为我讲《法华经》的时候,我才知道,哦,这个二乘的涅槃只是让你暂时地安稳,可不是让你究竟地灭度的。那一直要等到中道的实相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灭度。

最后一段,“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得到授记而欢喜。

这个地方,整个阿罗汉的回顾,当然,讲出了他自己的辛酸。他在没有宝珠的加持之下,开出一条路,阿罗汉是辛苦的。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诸位!我们听完《法华经》三周说法以后,我们每一个人的衣服里面都有一个摩尼宝珠了。当然,我们面对现实,我们是在酒醉的情况之下有摩尼宝珠,但是尽管酒醉,你也可以透过摩尼宝珠让自己的酒醉慢慢地减少。就是说,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是蕅益大师强调的“贸易所须”,你要把《法华经》的摩尼宝珠拿来应用操作。

操作的方法有信解跟观照,我们先修信解。就是说,你要先相信你有摩尼宝珠,这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平常在静中修行的时候就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虽然打妄想,但是妄想不是我本来的东西,我本来的心是清净,而且是具足无量性功德的。这是第一个,信解。你一定要相信,你打妄想的心的深处有一个摩尼宝珠在那个地方。这你第一个,要信解。

第二个更重要,就是观照。就是你要把摩尼宝珠拿来跟你的修行互动。我们一般没有学《法华经》的人,他看事情是怎么样?看一切法因缘所生。你不能说他错,但是他对了一半。就是说,我布施,我可以靠布施的善业成就富贵的果报;我持戒,我靠持戒的因缘成就尊贵的果报;我忍辱而成就庄严的果报。所以,没有学《法华经》的人他就怎么样呢?他就在因缘里面打拼嘛,就是因缘所生。

诸位!你学完《法华经》以后,你看事情,当然第一件事情因缘所生,下面要多一句话,唯心所现!你再多四个字,你整个修行就完全是活了。就是说,这个因缘果报是建立在一心的基础之上。就是说,你看事情的时候已经不仅是因缘所生,还加四个字,唯心所现,这两个要把它合起来。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布施。你没学《法华经》的时候,你是完全靠自力,在因缘上造作。你认为你的布施的果报,是靠布施这个“法”而创造快乐果报,那你就是没有摩尼宝珠的加持了。因缘法是对的,但是你要把它会归到心性,就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你布施还是布施,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因为布施的因缘而去熏习你的真如,让你的真如的心自己变现福报,让你受用。这样懂吗?

你这样想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这样想,你就是坐大白牛车了,你进步的力道就大。就是说,你跟你同梯的,两个人去做义工,你的布施是无所得,是用这个布施的善业去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的进步,你的善根的进步,你的破恶的力量,会比其他没有学《法华经》的人,进步会非常的快。三年再见的时候,你完全不一样。

就是说,同样法门的操作,你有跟真如的宝珠互动,跟没有互动是差很多的。今天阿罗汉的后悔就是说,他听过《法华经》,但是都没有拿来用,就把那个宝珠放在衣服里面。所以你说他有也对,你说他没有也对,因为他没有拿来用,就等于没有。

所以,诸位!你听完《法华经》,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里,你要拿来贸易,你要以它作本钱,去跟人家做生意,在因缘上做生意。你这个摩尼宝珠去换取因缘,这个因缘当中你又赚得更多因缘,然后这个宝珠又变成扩大。就是理观生起事修,事修又增长理观。你这个理观,这个宝珠变大以后,你再拿这个更大的宝珠作本钱,再去事修,那这样子就不断地增长广大,你的摩尼宝珠不断地扩大,你外在的因缘果报也扩大。这个就是佛陀讲系珠喻的主要的道理。

宝珠不是让你放在衣服里面的,蕅益大师强调贸易,拿来跟因缘做生意。要不然你学《法华经》干什么?你学完《法华经》,你的思考还是因果的思考,你看一个人很庄严,你第一个是怎么想的?忍辱嘛。但是你要第二个,唯心所现,他心中有忍辱的善根,他自己的内心变现出庄严的相状。

就是,因缘所生后面请加一句话——唯心所现。你要把因缘跟你的心性不断地互动。就是说,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也是要努力工作,但是你要把摩尼宝珠拿来当本钱,你好好利用它。你又有摩尼宝珠作本钱,又有努力的工作,这两个之下,你就快速成佛了。这段的经文主要就是讲这件事情。

我们看到阿罗汉回顾他无量无边的成长的过程,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就是因缘说的一个道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