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九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二十二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辛二的“颂求得法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是一个大国王,但是这个国王不是他所追求的果报,是他修六度自然招感的果报。其实他内心的世界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四加行的菩萨。

四加行的菩萨,他的内心跟我们凡夫的心不一样。他是“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他把道法的追求放在身命之上。从大乘的加行位来说,他追求的权法都已经几乎是圆满了。这三乘的教法要圆满,他才有办法进入四加行的。因为他要突破所有的权法的修学,要入见道位,入清净心了,那么这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法华经》,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因为他最后要把他所修学的法相舍离,要会权入实,他只能够去跟善知识学习,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因为中道的实相,不是你自己可以无师自通的,不可能的。你有办法想出中道实相,那你就是佛陀的知见了。

所以,大乘佛法的特别就是,它不像声闻法,你可以远离人群,你可以躲在山上。你要是根器够,悟性高,你都不需要老师。你就看到四季的变化,你就知道生命是不能掌控的、不能主宰的,你就能够证得我空,入偏空涅槃,你不需要老师。但是大乘佛法,你一定要有一个老师教你。因为这个中道实相是不思议境,你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你不可能想出来的,一定要有师父的,用文字来教导你。

辛三、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这个国王,听到仙人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心生大喜悦。”这个人的大乘善根成熟了,从这种征兆来看,这个人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就舍去了王位,随这个仙人到山中去修学。这当中他要实践他的诺言,供给于生活上的所须。比方说,上山去拾薪柴,或者去采果蓏(果是长在树上的木本的果实,蓏是地上的草本植物的果实)。采这个果实干什么呢?来恭敬供养他的师父。为什么呢?“情存妙法故”,为了要追求妙法的缘故,而身心精进没有懈怠。这个是说明他的求法精进无有懈怠。

辛四、颂结证劝信

我们看辛四的总结,释迦牟尼佛讲这段的目的是什么呢?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释迦牟尼佛这件事情已经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他为什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特别地把他自己这段求法的因缘讲出来?

因为他要强调一件事,就是这个大国王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于大乘的妙法。他不为自身的安稳及世间的快乐,所以他即便做一个大国王,依然精进地修学佛法,终于会权入实,成就佛道。那么讲这段的因缘就是怎么样?引证。

诸位!所有的法门都必须要合乎两个条件:第一个,可修性;第二个,可证性。就是道、灭这两个原则。佛教跟一般的哲学道理是不一样的。哲理可能讲出一个观念,但是这怎么修、是不是可修可证实,它不一定。而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例,他一路走过来,从内凡加行位而到见道位,就是靠《法华经》的引导。所以“今故为汝说”,我当初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从一种六度的功德相而进入到离相的清净心乃至于菩提愿,最后成佛了。所以佛陀引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引证一佛乘的因果。

己二、结会古今

把古今的这个因缘作一个说明。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这以下佛陀就讲出这段因缘的一个过去的情况。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我当时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而当时教授妙法的仙人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所以到此为止,提婆达多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善知识,启蒙师父。这是他跟提婆达多的一段因缘。

庚二、明师弟功满  分二: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我们再往下看。他悟后,到了见道位,称性起修,提婆达多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看第二段,庚二,“明师弟功满”。师父就是提婆达多,弟子是释迦牟尼佛,彼此因为这样的一种教授、学习的因缘,双方都功德圆满。这地方有两段。

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

先看辛一的“明弟子圆因报满”。这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学《法华经》,会权入实,而功德圆满。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 、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段经文有两段:第一个是讲因地圆满,第二个是讲果地圆满。他的因地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学《法华经》以后,当然我们现在叫做圆教名字位,我们叫做跟《法华经》结缘,就是透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成就《法华经》的成佛的正因。但如果是加行位的,学《法华经》就不一样了,他直接进入见道位,就成就诸佛的法身了,就般若道已经完成了,那么悟后起修就进入方便道了。方便道,这个时候善知识就很重要。方便道它就是怎么样?历事炼心了。他这个时候清净心开始转成菩提愿。

我们说过,般若道的特色是什么?清净心。虽然我们清净心跟菩提愿两个都修,但是从凡夫到般若道,重点在清净心,在离相。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以后,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清净心了,而是在菩提愿,开始广度众生了,那么它的核心就是六度的修学。

六度的修学,蕅益大师提出三点,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六度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对治。菩萨修六度不完全是利他,他是透过六度的法来调伏自己的烦恼。比方说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我们的恶行,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他是透过修六度来调伏自己的六种烦恼,这叫对治。因为他每一个在修的时候,他都有内观的智慧,有这个理观的智慧。

第二个,相生。六度,当然它有它各别的内容,布施就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忍辱,它有它自己的体性。但是它彼此之间可以相生相成,就是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你布施修得好有助于你持戒,你持戒持得清净有助于忍辱等等,前前可以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就是,你如果是持戒清净,会让你的布施更加地清净圆满;如果你忍辱修得好,对你持戒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力,它相生相成。这个六度之间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讲到果报。虽然菩萨修六度重点在借事修心,自我调伏,但是他自然地会形成因缘的果报。比方说布施成就大富饶财,持戒成就诸根具足,忍辱成就容色端正,精进成就大威德力,禅定成就寿命安康,所以禅定的人他寿命长,身体也健康,智慧成就辩才无碍。讲到果报,他是自然招感的果报。

这段经文后面主要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是成就应化身了。他从法身的历练,开始发愿,然后呢?成就应化身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成等正觉,广度众生”。这一段经文就很重要,“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当然不能够说完全因为,但是善知识提婆达多是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初地菩萨已经没有自然而起的魔境了。初地哪有魔境呢?他没有烦恼,没有死亡的问题,也没有五蕴的果报的干扰,身心世界的躁动的干扰,天魔连碰都不敢碰他了。他这个人是初地菩萨,而这个天魔是欲界天,你怎么敢去干扰这个大菩萨呢?所以他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怎么样?法身菩萨互相的资助。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在唯识学上说,你要扮演一个逆缘的善知识,你要八地以上,低阶的不可以扮演逆向的善知识。有一个禅宗开悟的祖师,他的弟子问他说:“师父!你修学到什么阶位?”这个禅宗祖师说:“我现在的修习,我可以入佛,但是不得入魔。”就是说,我可以示现正常的佛相,就是清净的功德我可以示现,但是我没办法在正常情况示现非道,那种不正常的杀盗淫妄相状,来显现我的菩萨道。这个超过他的范围。因为你要修到染净不二,那不是一般的菩萨,要八地以上。

所以,这个逆缘的善知识,蕅益大师会说明,是非常难得的。就是说,你今天跟他是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成就初地了,那彼此要互相帮助。有时候我是做你的同参道友,鼓励你,你也鼓励我,那就叫顺缘的善知识。但是你要为你的同参道友扮演逆缘的善知识,对不起,你要八地以上。这个逆缘是不容易的,后面会说明。

这个提婆达多,一方面做释迦牟尼佛的启蒙师父,一方面在他开始悟入法身、从空出假以后进入方便道的时候,又扮演他的逆缘善知识,所以对释迦牟尼佛其实帮助是很大的。所以他感谢,因为提婆达多的缘故,使令我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的功德。他这意思是赞叹提婆达多对他的帮助。

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前面是指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提婆达多的启蒙跟历练之下成佛。这以下说明提婆达多未来成就的应身佛。

看经文第一段。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法师妙果当成”,这个法师就是提婆达多,教授师。释迦牟尼佛告诸四众弟子,提婆达多在以后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之后,“当得成佛”。当然是成的应身佛了,因为八地菩萨一定是可以成就应身佛。号曰天王如来(因为他因地的时候叫做天热,所以果地转成天王,这个“王”就自在了)、应供、正遍知乃至于佛、世尊,这十种德号。

那么他的国土名称叫什么?叫天道。天,其实这个天不是指诸天,这个天指的是第一义谛空,就是自性清净心。他因地叫做天热、天授,所以果报叫天道。蕅益大师说,因为他的因地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所以叫天道。行于非道,他的所行所为其实都是恶法,但是他通过这个恶法而成佛。这个就是我们说的逆缘善知识,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我们不能随便学习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应身的授记成佛。

看第二段,他的佛世的教化。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这以下说明天王如来在他的国土当中教化的情况。天王佛他的寿命多久呢?二十中劫。在他二十中劫当中,广泛地宣说三乘的妙法。他度化谁呢?度化声闻众,成就阿罗汉;度化缘觉众,发缘觉心;度化菩萨众,发无上菩提心;乃至于说《法华经》会权入实,成就无生法忍,至不退转。这个是他的三乘的教化跟一佛乘的教化,都有宣说。

我们看第三段的“佛灭法运”。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天王佛在二十中劫的时间过去以后就入涅槃了。入涅槃以后,他的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那么他入涅槃以后是怎么回事呢?“全身舍利起七宝塔”,所以他也是没有经过三昧火去烧身体,他是保持全身舍利。弟子们就用七宝塔把他全身舍利供起来,“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供完以后,诸天人民就用各种香花,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等身业供养,各种供养;乃至于口业的赞叹,伎乐歌颂的赞叹,对着这个宝塔赞叹;或者是意业的礼拜恭敬七宝妙塔。这是身口意的供养。

在天王如来灭度以后,他的弟子们到了像法、末法时代,有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果,乃至于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成就大乘的不退转。

这个是佛陀为提婆达多授未来成佛之记。

提婆达多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众生,当然他的本门是八地以上。到底是哪一个阶位,蕅益大师也没有说,经文也没有说,只是说他不可思议,至少八地以上,他才能够示现逆缘。

那我们可以谈谈他的迹门,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世的时候,他是怎么扮演一个逆向的因缘。

提婆达多是跟释迦牟尼佛出家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八年以后回到他的母国,后来八王子出家,他是其中的一个跟佛陀当时出家的。

出了家以后,提婆达多非常聪明,他能够背诵八万法藏,而且他又修学禅定。既有八万法藏又有禅定,所以他怎么样呢?他就拉拢了五百个比丘跟他学习。弟子多了以后,他就说了,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老了,这个叫做旧佛,我是新佛,我要创建新的三宝。那这是怎么样?破和合僧,破僧了。我们知道,一个僧团不能两尊佛,他自己自称为他是新佛,佛陀是旧佛。破和合僧,这是第一个逆罪。他犯了三个逆罪,这是第一个,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以后,佛陀派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去调伏他,这两个尊者就用神通力飞到他们群居的地方,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使令提婆达多进入昏睡状态,就昏睡过去了。舍利弗就到五百弟子的地方跟他们说法,开导他们:你们这样子做是不对的,是有过失的。就把这五百弟子给劝回来,劝回僧团。提婆达多醒过来以后,看到他的眷属跑了,就心怀怨恨。心怀怨恨怎么办呢?他就来到释迦牟尼佛托钵的路段,当释迦牟尼佛经过的时候,他就把山上的大石头推下去。那个石头很大,佛陀旁边的护法神就用金刚杵把那个石头给打碎,但其中有一个小石头打到释迦牟尼佛的脚趾头。犯了第二个逆罪,出佛身血。这第二个。

出佛身血以后,他继续地跟佛陀抗拒。其中有一个比丘尼叫做莲华色比丘尼,她是所有比丘尼里面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她就劝谏提婆达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结果提婆达多就用拳头把莲华色比丘尼活活打死了。第三个逆罪,杀阿罗汉。

所以提婆达多示现三种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犯了三种逆罪以后,在戒律上说,他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无间地狱的果报现前。犯一个逆罪就是要入无间地狱了,何况三个逆罪?提婆达多这个时候内心恐慌,他本来要称“南无佛”,忏悔,结果念到“南无”两个字的时候,因为罪太重了,“佛”字还没有来得及念,就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去了。一劫的时间,然后罪毕出来,成就辟支佛果,然后入涅槃。这个是迹门。

蕅益大师对于这一段迹门的解释是说,提婆达多他这种示现叫做什么?“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他的内心没有这种烦恼,但是他示现这个逆。一个人的心中没有逆罪,能够示现逆罪,这个人的内心功德是八地以上了,不可思议。

举一个例子。提婆达多堕入地狱以后,释迦牟尼佛就派阿难尊者去跟他问候。他说你去跟你的亲哥哥问候一下。阿难尊者仰仗佛陀的神通力,就到无间地狱去了。他看到提婆达多在油锅里面煮,说我代表佛陀来向你问候,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提婆达多不可思议,他说,我现在在油锅当中,我的感受就像三禅的快乐一样。三禅快乐是有为快乐当中最为快乐的了。所以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

那有人就问蕅益大师说,那他干嘛要示现逆罪呢?他好好的示现正常不是很好吗?他说,他要警告后世人,使令大家不敢造罪。就是说,如果大家都示现向善,我们就不知道造罪的过失。所以,提婆达多示现三种逆罪,然后临终示现堕入无间地狱,这样子,蕅益大师说,使令后世众生不敢造恶。这就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说这是什么境界?蕅益大师说这是游戏神通、普门示现的境界。他举例子,比方说迦留陀夷、央掘魔罗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游戏神通、普门示现。就是一个僧团里面必须要有顺的、逆的,使令佛陀的戒法才圆满。

这一段讲到提婆达多的示迹,他的迹门。

己三、劝信生善

佛陀讲完提婆达多的因缘以后,做一个总结。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讲完自己跟提婆达多这段因缘以后,佛陀就作总结。佛告诸比丘,在佛陀灭度以后,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听完以后内心清净,而且产生恭敬心,完全没有任何疑惑,那么这个人来生绝对不堕三恶道,而且一定能够生在十方诸佛面前,生生世世,所生之处都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那么他的果报呢?如果是在人天,就享受殊胜的快乐;如果生在佛前,就是莲花化生。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解释说,为什么听到<提婆达多品>不生疑惑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不堕恶道而生在佛前呢?

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造作逆罪以后又能够蒙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你听完以后完全相信这件事情,表示你这个人“不于善恶之迹妄生分别”,你这个人对于这种善恶相状的执取已经是慢慢地淡薄了。这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人对善恶的相状不生执取,那表示你内观的智慧增长,你内心对于一心真如,内观已经到了一个程度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钟以扣鸣,刀以磨利,金以练精,梅以寒香。”就是说,一个钟要去扣才有声音的,刀要磨才利,黄金要经过提炼才能够精纯,梅花要经过寒冷才能够产生香气。所以蕅益大师结论:“但取其益,不计其非。”这是重点了。

我们一般人因为理观薄弱,所以我们怎么样?害怕恶因缘,我们喜欢善因缘。我们希望能够有好的善知识帮助我,越来越多,贵人越来越多,恶因缘越少越好。他说你这样是错了。你今天会对善恶的相状产生执著,表示你的理观是薄弱的。他说,重点是它对你有帮助,而不是说它到底对不对。比方说,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如子食乳,不讥母丑”。这个母亲对小婴孩,她可以给他母乳滋养他,这个小孩子不会去计较这个母亲长得丑不丑。重点是怎么样?重点是这个母亲可以滋养你。

就是说,顺缘也好,逆缘也好,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结果。结果当然帮助你了,就是所谓的“但取其益,不计其非”。如果你能够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那么你这个人的观照力到一定水平了。观照力强的时候,你的业力也调伏了;虽然有业力,但是可以带业了,带业往生到人天,带业往生到佛前。

所以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示现这么多的逆罪,还能够蒙受佛陀的授记,你对于这一品深信不疑,表示你这个人看事情已经不是从有相的因缘在看,你是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了。就恭喜你了!你这个人远离三恶道,生在佛前。

这个地方是总结。

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经龙女作佛  分二:己一、明文殊通经;己二、明通经利益

前面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讲自己的成长,修学过程,这以下提出另外一段因缘,就是文殊菩萨在龙宫里面说《法华经》,使令龙女转身作佛,就讲这另外一段公案。这地方有两段。

己一、明文殊通经  分五:庚一、智积请退;庚二、释尊止之;庚三、文殊寻来;庚四、智积请问;庚五、文殊回答

庚一、智积请退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

释迦牟尼佛讲完提婆达多跟他的一段因缘以后,从下方世界来的多宝佛的侍者……因为多宝佛塔是怎么样?从下方,从地涌出,住在空中。其实多宝佛来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来,他带了一个侍者。这个侍者叫什么呢?叫智积菩萨。智积菩萨就白告多宝佛说:当还本土。他说,我们来这个娑婆世界的目的是要证明一佛乘的因果,现在任务也达成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这个智积菩萨是谁呢?蕅益大师说,多宝佛灭度以后,他保留全身舍利,弟子盖完宝塔以后,这个智积菩萨就是侍奉供养宝塔的人。他也是以神通愿力,随从多宝佛塔处处听经,所以他也是法身菩萨。他等于是照顾这个宝塔,平常他要是不出去的时候就照顾这个宝塔。

庚二、释尊止之

我们看庚二的“释尊止之”。世尊希望他能够再停留一下。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智积菩萨就提醒多宝佛说,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释迦牟尼佛就讲话了,就告诉智积菩萨说:“善男子,且待须臾。”请你再多待一会儿。为什么呢?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来论说一佛乘的妙法,然后才回去。

那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

蕅益大师说,智积菩萨内心是怎么想?他说,多宝佛塔的出现是为了证明《法华经》的功德,现在已经成就了迹门流通,此事已经成办了。释迦牟尼佛请留,是希望他能够作本门的发起,就是后面的开迹显本的发起。不但是迹门流通而已,希望能够再进一步作开迹显本的发起。所以,释迦牟尼佛把他留住。

庚三、文殊寻来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释迦牟尼佛把智积菩萨、多宝佛留下以后,这当下,文殊菩萨就坐千叶宝莲而来。这个千叶宝莲有多大呢?“大如车轮。”这个大如车轮是取其相,不取其用,就是相状是圆满广大的。随同来的菩萨也是坐宝莲花,他不是一个人来。文殊菩萨是从大海娑竭罗龙宫(娑竭罗就是咸水海)自然涌出,住虚空中。从这个生死业海当中,从海涌出,住在空中。到了灵鹫山之上,然后一看到佛陀,当然他从莲花里面下来,顶礼两位佛陀,释迦佛跟多宝佛。修完恭敬以后,就往智积菩萨的地方,彼此互相慰问,然后在一旁坐下。

有一个情况我们要解释一下。前面多宝佛塔来到释迦牟尼佛前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要开塔。而开塔是有条件的,你要把十方的应身佛都召集回来。要召集应身佛就得怎么样呢?要三变国土。所以当时其实把一些有漏的高山大海都已经是给空掉了。空掉以后,这个时候怎么还有娑竭罗龙宫、从大海涌出呢?

蕅益大师就解释了。他说,当时的三变国土,叫做“但是变见,非谓改体”。但是变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一个时空,有些人见到的是清净,有些人见到的是不清净;有些人见到多宝佛,有些人是什么都没看到。就是个人见到的因缘是不一样的,而不是改变这个果报体。

诸位!你想,这个果报体是众生的共业,佛陀不可能改变因缘果报,佛陀是不能去干预因缘果报的,这个是断灭的思想。也就是说因缘有各自的差别。就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有些人看到佛陀把国土变清净了,但是同样的地方,有些人看到的国土污秽依旧。而这两个,清净国土跟污秽国土,同时处在一个空间,而各自看到不同。

蕅益大师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当中,有弟子问释迦牟尼佛说,十方国土都是清净的,您老人家怎么是污秽的国土呢?释迦牟尼佛用足指按地,这个时候大众自见坐到清净的宝莲花上。但是其他的不是《维摩诘经》的大众,看到娑婆世界还是土秽如故。就是怎么样呢?各自的因缘见到自己的国土,就所谓的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见到不同。这就是所谓因缘的差别。

庚四、智积请问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文殊菩萨来到佛前的时候,向两尊佛顶礼。去跟智积菩萨问候的时候,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您老人家往龙宫去,教化众生,其数几何?

龙宫在佛教里面是很特别的地方。从外相的果报来说,龙是卑贱果报,它是一个畜生道。但是从内心来说,龙宫里面的龙眷属有很多是佛弟子。是什么人堕入龙宫呢?乘急戒缓。就这个人喜欢研究智慧,但是戒行有亏损,那么就堕入龙宫去了。所以它有神通,福报也很大,但是它的果报卑劣。因为戒行不清净,所以到龙宫里面。

所以智积菩萨说,你不在人间教化,跑到龙宫去,那你这样能够度多少众生呢?其实是心中有所质疑。

庚五、文殊回答

智积菩萨提出这个质疑,我们看文殊菩萨怎么回答。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 ,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就回答他说,我在龙宫里面教化的众生其数是不可限量、不可称计的,不但是口不能宣,而且是心不能测。你稍等片刻,就能够亲自了知了。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这个时候有无数菩萨,也是坐千叶宝莲,从大海涌出,到灵鹫山,住在空中。

这个时候来的菩萨有两种:一个是本来就修大乘法的,一个是修声闻法的。

我们先看一开始就修大乘法的。“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这些菩萨在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叫做权教菩萨。权教菩萨也是菩萨,但是他偏重事修,理观薄弱,他不能会归到清净心,所以他用有所得心来行菩萨道。但是后来怎么样呢?后来都会权入实了,所以能够具足菩萨行。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人是声闻人。他本来过去生修小乘的,修四谛法、出离心的,那么听完《法华经》以后呢,他能够怎么样?“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他能够在一念的清净心中修四谛法门,这个四谛当然就是无作四谛了。所以他能够修这个大乘的空义,大乘的空义就是中道实相了。

所以文殊师利就告诉智积菩萨说:“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这个地方,说是三乘法会归到一佛乘以后,我们看声闻乘,“在虚空中说声闻行”。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即便我们在理观上会归到离相的清净心,但事修上还是要从对治的角度,还是要修你相应的法。比方说你现在适合修四谛法门,你还是修。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是清净心,那清净心跟这四种相状怎么互动呢?

它的互动是这样——在虚空中修声闻行。就是借相修心。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叫做什么?叫著相。我们是看到苦谛就投进去,然后就觉得什么都是痛苦的。那么痛苦跟快乐是产生对立了。当你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否定了快乐;当你进入空性的时候,你就否定了缘起。

所以诸位!苦谛这个法没有错。我们常常说法执、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我们生死凡夫,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出离心,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苦谛。那你说,我修苦谛会不会修到最后出离心太重了,变成进入偏空了,对因缘法产生排斥了?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的确会有这个问题。就是,每一个法门,在开药的时候,它会引导你到一个地方,但是到了一个地方它跟另外一个法就产生对立了。但是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安住一念清净心,你修苦谛,你不会产生苦谛的执著。你修无常,也不会跟一般人修无常那样,就紧张兮兮的,好像随时要死亡一样,你也不会产生无常的执著。

所以,当你会归心性的时候你是在怎么样?在虚空中修六度法门。这个地方在讲这个意思。就是,会权入实以后,理观是安住清净心,事修还是要修你相应的法门。你净土宗还是怎么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当然你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对立了,那你就取舍了!蕅益大师说,我们是在不取舍中产生取舍。这句话你们听懂吗?我本质没有取舍,但是怎么样?实法妙,权法妙!你不能执实法,否则就变禅宗了。就是说,从实法的角度,我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从权法的角度,我还是要取舍,这两个没有冲突——在虚空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样听懂吗?

所以诸位!当我们学《法华经》以后,就是会权入实以后,你看,它是叫“会”。那个“会”不是“废”——把它废掉,是会通。懂吗?会通。你不能说,我是法华思想,我怎么可以修四谛法呢?那个四谛法变成声闻乘了。诸位!他落入声闻乘,我们前面讲过,不是四谛法的关系,是他自己要执著。我们不能冤枉佛陀。诸位!佛陀讲四谛法是要让你成佛的,佛陀意思就是说,“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是你有痛苦,你有执著,我讲四谛法来对治你。那是我们自己修四谛的时候,我们自己陷进四谛的执著,把自己变成了偏空涅槃。不是说你修这个法门就一定会陷进去偏空涅槃,不是这个意思。这样懂吗?

佛陀说,我说的一切法都是要让你成佛的。但是我们没有学《法华经》的时候,我们用攀缘心去学。我们以前用攀缘心去起惑造业,学佛以后换汤不换药,还是把那个攀缘心拿来用,只是用来怎么样?用来修学佛法。结果呢?就落入了这种五乘的障碍,四谛法变成声闻人,菩萨乘开始执著功德了。你一布施以后,欸,看看这个功德名里有没有我的名字?但是你不能够说,那这样子六度有错了,不是!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成就法华的离相的清净心,我们把这个法门变成执著。

所以它这个地方,“在虚空中说声闻行”就是说,当你会归心性的时候,三乘照修,但是成佛依旧,是这个概念。所以文殊菩萨到了龙宫以后,把三乘的法门会归到一佛乘,是这个概念,所以到时候权实不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