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七十九讲)

癸二、颂近由  分二:子一、颂转半字教;子二、颂转满字教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七十二面,我们看癸二的“颂近由”。

这一段是说到三周说法当中的因缘说。因缘说的内涵,主要是佛陀亲自提起一段过去的往事。这段往事的特点,就是时间非常非常的久远,已经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后,佛陀为什么要再一次地提起这段因缘呢?因为声闻弟子就在这段因缘当中成就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一种成佛的初心。

这个是很难成就的。以我们今生来说,每一个人学佛,各有各的初心。比方说有些人是念众生苦而发菩提心,学佛了,他的初心是被众生的痛苦所激发的;有些人是不忍圣教衰而发菩提心;有些人是看到诸佛菩萨的功德而发菩提心。这样的发心,只能说是一种菩萨的初心。因为你今天的发心是缘一种单一的事相,而单一的事相对成佛来说只是一个助缘,不能是一个成佛的正因。

成佛的正因,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学习《法华经》产生胜解,从胜解产生观照,透过内观的智慧而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这样子才能够真正地启动你成佛的初心。

这种初心启动以后,它有两种殊胜的功德:

第一个,从你自身的善根来说,你正式启动你内在的真如的力量,叫做真如内熏。我们一般来说,真如是在一种睡眠状态,心随妄转,所以忘失本心。你开始透过内观以后,真如被你唤醒了。唤醒以后,真如开始熏习你内心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会很自然地厌恶生死、欣求涅槃,这种出世的道心在你的内心生起。当然,你会说,那我去读诵大乘经典,我也会生起出世的道心。不一样。你去读诵某一部经典产生的道心,那是外来的,那是假借文字相带动的。我们今天谈的真如内熏,是从你内心发出来的,这个是不可破坏的,叫金刚般若。就是说,它不为一切法所坏,而能坏一切法。这是第一个,你内善根产生的出世的道心。

第二个,从外在因缘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我们跟佛陀正式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叫做父子的关系。虽然一切众生,从佛的角度,都是佛陀的儿子,但是这当中有亲疏远近的差别:凡夫顶多叫外子;二乘人叫庶子;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才有资格称为佛陀的长子。从慈悲关怀的角度,佛陀对每一个儿子是平等的,但是长子有他的的特点,体现在哪里呢?他能够继承家业。其他的儿子是不能继承家业的。所以,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因为你可不是一般的儿子,叫做长子。

从内善根跟外缘力建立以后,你就是正式地启动你的成佛之道了,就是这一个点,叫做成佛的初心。

当然,这个初心会变化。因为既然讲因缘,就谈到生命的经历。在这一拨听《法华经》成就成佛初心的时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差别的变化:

有一种人是透过精进力而不断地增上,乃至于成就法身菩萨,这是一种成就初心以后的结果。

另外一种就是今天的当机众,声闻弟子。他听完《法华经》以后,示教利喜,发了菩提心,但是他后来就懈怠了,甚至于放逸了。虽然跟佛陀建立了父子关系,但是父子相失,从此以后失去了联络。失去联络以后,流转生死,这种善根的功能基本上会退转。但是,它的本质毕竟是成佛的初心。

成佛的因地,它的退转有一个底线。那跟你一般的去修五戒十善人天的善根、二乘的善根、权教菩萨的善根不同。这种三乘的善根都是因缘所建立起来的,他的退转是没有底线的。这个成佛的初心是来自于真如的内熏,它的底线就是出世的道心,这个不会退。就是你在流转当中、你在放逸当中,你内心当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会引导你厌恶生死、欣求涅槃。

所以,等到你再一次跟佛陀、跟佛法接触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会先成就三乘的道果。这三乘的道果是怎么来的?你说,欸,因为我今天遇到了三乘法,所以我发了出离心。其实归根究底,最初的根源来自于你过去生学过《法华经》的那一念的成佛初心,退转变成了三乘的道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三乘初心,不愚于法。就是说,三乘的道果其实很多是来源于当初一念的学《法华经》产生的中道实相,出世的道心是从成佛的初心退转下来的。声闻弟子就是这样子。

所以佛陀讲这段公案就是说,弟子们!你们不要以为你们今生是因为修我的四谛十二因缘而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今天咱们就事论事,这个因地的因缘是在你过去于大通智胜佛所听《法华经》的时候,你就已经成就了成佛的初心,然后你的出离心到今生才成熟。

这地方到底是说什么事呢?

就是说,阿罗汉们要从偏空涅槃而回归到真如本性,他们自己觉得有困难。佛陀说,你根本没有困难,你刚开始就是从一念心退转成二乘的善根。你现在从二乘善根回到你最初的发心,那只是恢复你原来的本位而已。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就是说,你现在是从这个成佛初心退下来了,我再一次跟你讲《法华经》,只是恢复你的本位而已。

所以这整段的因缘说,就是在建立声闻弟子的信心。说你做得到,因为你原来就是从那个地方退下来的。就讲这么一段的公案,讲这么一段的因缘。声闻弟子当然听了以后就有信心了,就开始直下承当了。

这一段是一个重颂。重颂当中,前面讲到远由,讲到大通智胜佛的成佛。这以下说明近由,就是大通智胜佛的说法。说法当中有两段。

子一、颂转半字教

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姟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前面是请转法轮,这以下大通智胜佛正式说法。

说是具足无量智慧的世尊,在默然接受大众的启请以后,就正式为大众宣说种种的法门。当然是先讲《华严经》,先讲顿教法。《华严经》讲完以后,就讲到渐教法,讲到凡夫的解脱道,佛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

这其中,十二因缘讲到“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十二因缘的流转门,第一个,就是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因为你有攀缘心。就是你每一次在三界当中想要追求某一个东西,有所得的攀缘心推动了业力而招感了一期的果报。这种流转门,它的相互关系,“皆从生缘有”。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这个十二因缘是前前引生后后,所以前前是后后的生缘。比方说“无明缘行”,无明是行的生缘,因为你无明才产生行,所以无明是行的生缘;“行缘识”,行,这个业力,是我们投胎的生缘。就如是辗转。

十二因缘这种辗转生起的情况,这是整个轮回的相貌,“汝等应当知”。你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请你知道,你是怎么落入生死的。你怎么流入生死都不知道,那你就不知道从何了起了。就是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才变成有生死的?所以,“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佛陀讲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有多少人得度呢?“六百万亿姟”,这个姟就是那由他,都能够穷尽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跟轮回有关系,都是生死轮回。所以,了了生死,就了了一切痛苦,而“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他后面有四会说法,这第二会说法的时候,有千万恒沙众生,也能够从四谛十二因缘的我空智慧当中,成就诸法不受(就不受后有),也成就阿罗汉。乃至于后面的三会说法、四会说法,成道者都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这个数量太多了,没办法去算数。

佛陀说法,他是这样安排的。佛陀成道以后,他先讲顿教法,先把大乘根熟菩萨给度化了。然后就讲渐教法,就讲四谛十二因缘,就解决凡夫的生死问题。四谛和十二因缘,它们目标一样,方法不同。

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修我空智慧,但是方法是不一样的。四谛,它是修无常观,它的重点在知苦,成就出离心。十二因缘的重点在修无生观,它在断集,它断那个生死的相续,断爱取。

这个十二因缘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流转生死不是单一的因缘,它是有十二个因缘构成的,而这个十二因缘是环环相扣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喇嘛师父在山中静修。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袈裟破了几个小洞。他想,喔,昨天晚上有老鼠,把我的袈裟咬破了。怎么办呢?他为了避免这个事情再发生,他得养一只猫,去把那个老鼠赶走。那么养这只猫的时候,他要给它饮食,所以只好怎么样呢?就去跟村人又募了一只牛,希望那个牛奶能够喂这只猫。那这只牛要有人照顾啊,他就请了一个女孩来照顾这只牛。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他跟这个女孩日久生情,后来就还俗了。

那么这段因缘是怎么回事?喇嘛法师是一个出家修行人,他是怎么还俗的呢?这是很多因缘构成的。就是说,诸位!他养猫的时候知道自己会还俗吗?他不知道。他养猫的时候很单纯,就是要抓老鼠。但是因为养猫,到最后怎么样?变成养一头牛。养牛的时候,他会知道还俗吗?他也不知道。他养牛的目的是要养这只猫。

所以,因缘的可怕就是说,你不是一次就陷入生死,你是一步一步,你不知不觉就陷入生死轮回当中。轮回就是这样子的。

印光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他说,净土宗的人到晚年要“万缘放下”。这四个字很妙。他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是从十二因缘体悟出来的。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说,我到晚年的时候,我得规划一下,我把儿子给照顾好了。我的儿子生活很困难,欸,我趁我身体还好的时候努力一下,我为儿子买一套房子,我从今以后就怎么样?好好念佛。你刚开始的发心是为儿子买一套房子,但是你这个因缘一陷进去以后,事情就没完没了。因为你要买房子,你就得努力地工作。你工作的时候又启动另外一个因缘。就是“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就是说,你本来是想买一套房子给你儿子,结果呢?结果事情越变化越复杂。你因为要买房子,你努力工作或者努力地投资,然后这个事情,这个因缘的特点就是不可掌控,你没办法掌控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所以印光大师的结论就是说,因缘不能处理,没法处理。因缘只有一种情况,叫做“放下”,这两个字。你把十二因缘读通了以后,你会知道印光大师高明!

就是说,大凡到晚年的时候,你想去处理因缘,你就再也回不来了。欸,我只是简单地做一件事。问题是,事情没有你想像得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妄想跟业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印光大师的结论就是说,因缘,要能够带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叫做放下,没有说去处理因缘这件事情。这因缘一处理下去,那就像蜘蛛网一样,就没完没了了。

这个地方是佛陀大智慧说明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跟解决的方法。

子二、颂转满字教

我们看子二的“颂转满字教”。这个讲大乘的法门。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这一段是大乘里面的权法,有方等、般若。十六王子在听完四谛十二因缘以后,就发心出家了,出离心生起,就发心出家做沙弥。发心以后,就开始请佛陀转大乘法门。我们不希望只是能够自身解脱,而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修六度,使令我等跟营从(就是诸位的大臣跟眷属们),“皆当成佛道”。所以希望我等将来如同世尊一样,成就第一圆满智慧的中道的智慧眼。

“佛知童子心”,佛陀知道这十六王子内心的善根,他们是大乘善根,及他们“宿世之所行”,过去生所修的六度的福德。所以以无量的差别因缘、种种的譬喻,来演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蕅益大师说,这个神通指的是大乘的功德,这是方等时。佛陀在方等会上展现大乘的功德,来对比小乘的不圆满,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六波罗蜜指的是般若时,佛陀在般若时广泛地说明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不管方等也好,般若也好,都是事修,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要么讲空,要么讲有。讲有当然讲功德,讲空就讲一切法毕竟空,这个事修都没有会归到一念心性。

所以,最后佛陀讲《法华经》。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大通智胜佛讲完方等、般若以后,就正式地讲真实法。佛陀说法,刚开始他不是讲他自己的知见,他是恒顺众生,施设各式各样的法门。等到法华会上,佛陀把他自己内心的知见讲出来了,说其实一切法不但是“诸法因缘生”,后面还要加一句话,“唯心所现”。就是,虽然诸法是因缘所生,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唯心所现,必须把根本的心性讲出来,这是真实法。依止真实法才能够去称性起修,去修六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讲《法华经》。

那么讲了多久呢?讲了八千劫的时间。就是讲的比较广说了,讲了恒河沙偈。大通智胜佛说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高深的真如三昧的禅定,在禅定当中共经过了八万四千劫。等于是大通智胜佛认为自己说法的因缘结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大小乘的权法作一个说明。

说今天你学了《法华经》以后,起码你要知道怎么判教。太微细的藏通别圆,这个我们就不说,起码你要知道小乘法、大乘法怎么判。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判教可能会从因缘上判,从因缘上判就错了。就是你看他的行为,欸,这个人一天到晚在自修,所以你是小乘法;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活动,就是大乘法。这个是你没有学《法华经》的时候,从因缘上来判教。

《法华经》的判教是约内心安立的。就是《法华经》看什么事情都是从内心,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的因缘法。《法华经》的判教是这样:

小乘大乘的差别,第一个,看你的发心。你发的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因为大乘菩萨在初学阶段,你要是凡位的菩萨,你也是要了生死。所以菩萨戒里面说,菩萨在初学的时候要共声闻学。你没有共声闻学,犯菩萨戒。如果说,我是菩萨,我不要思惟苦谛,我也不要断烦恼,我生生世世投入轮回当中度化众生——犯菩萨戒。这句话不是你该说的,那是圣位菩萨说的。凡位菩萨你要先解脱才有无上菩提。

所以,从一个初心菩萨来说,你看不出他跟声闻人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他在山中修行,声闻人也在山中修行。像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净土宗就是自了汉,远离了三界,抛弃了苦恼众生,到极乐世界受用依正庄严。这个在事相上类似声闻人,但是他的往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智增上菩萨,它不能判作小乘法。所以大小乘的判教,第一个,看发心。

第二个,看智慧。大乘佛法刚开始初心的时候,他也是像蕅益大师所说的那样,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所以,虽然一心三观有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刚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即空。当空性跟心性结合的时候,叫做清净心。初心菩萨,我们不建议大家修假观。说哦,你看到这个人是什么相状,你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的因缘果报、现在的因缘果报、未来的因缘果报——当然这可以学,但是不建议。我们不建议马上修十法界十如是,因为你从断惑的角度,要先修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叫做清净心,小乘的空观叫做毕竟空或者无常空,这两个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判教的时候,依法华的思想,从发心、从智慧而不从行为。那当然,这两种判教的结果,都要会归到一念心性,就是实法。这两个都是权法。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权法而入实法。就是说,当你在观察事情的时候,把它从因缘所生拉到唯心所现,万法唯心所现,那就是实法。差在这里。

壬二、颂结缘之事  分二:癸一、颂法说;癸二、颂喻说

我们看壬二的“颂结缘之事”。颂结缘之事里面有两科。第一是颂法说。法说当中分三段。

癸一、颂法说  分三: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子二、颂中间更值相遇;子三、颂今日还说法华

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真如三昧当中。所以这十六沙弥就怎么样呢?“为无量亿众(生),说佛无上慧。”就是说,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有些人开悟了,开悟以后就离开了;有些人没有听懂,或者听懂了以后还是疑惑不解,所以就留下来。留下来以后,这十六沙弥就各各升法座,宣说大乘的《妙法莲华经》。那么讲了多久呢?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的这个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当中讲《法华经》。一一沙弥各有各的度化众生。度了多少?度了六百万亿的恒河沙等众生。

这个地方的法缘,说你这个人跟《法华经》结法缘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听过《法华经》就行了,你要听懂《法华经》,而且产生信心,就是解跟信。说,欸,我整天在读诵《法华经》,是不是就是跟《法华经》结法缘?结法缘也对,但是你要能够成就成佛的初心,只有读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你要了解道理,产生内观的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缘。这个法缘,当然就启动了内在的自性功德力,这是一个关键点。

当时的声闻弟子,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之下听懂了《法华经》,也结下了《法华经》的因缘,这个是特别值得佛陀提出来的一段。

子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彼佛灭度后”,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后,这些当时在十六沙弥座下听法的大众,每一个法师的大众都有六百万亿恒河沙众生。其中有一类众生特别精进的,有何好处?“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这种人是精进的,他一旦成就了成佛初心以后,他就努力地不断地去读诵、解说、书写等等,所以他的善根就怎么样?辗转增上,经常跟他的本师(比方说声闻弟子的本师就是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在生命当中更相值遇,共同受生,共同修学。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答。他说,大家都在法华会上听懂了《法华经》,结下了《法华经》的法缘,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有些人就直接上去,直通法身菩萨;有些人堕入生死凡夫,轮回至今。你看,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到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这些人还是生死凡夫。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

蕅益大师回答,他说,“理无长短,长短在机”。说这个真如理,它本身没有自性的,它本身没有长短。就是说,重点在于是什么样的根机的人去读它、去学它,就产生长短不同的时间。

那怎么办呢?蕅益大师接着说:“但须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长时短!”就是说你自己要不笃自勤,你不要觉得自我满足:我听了《法华经》,从现在开始我已经生在佛家了,佛陀不会放弃我了,我跟佛陀结下父子关系了,我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结果呢?结果就是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生死轮回,到了释迦牟尼佛座下才得度。就是你自己不用功。

诸位!父子关系有两种:一种叫做父子经常相见;一种是父子没有联络。你懂吗?所以父子关系建立了以后,你要跟父亲保持关系,你要努力的。你不是学完《法华经》就把它放着。那结果呢?结果就失去联络了,就父子相失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有些人,比方说在后面的<从地涌出品>,你看,这些都是声闻弟子的同梯同学。他们是法身菩萨,从地涌出,向佛陀保证,我在末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声闻弟子当中的有些人就是因为懈怠了,就父子相失。那么这一蹉跎就多久?就经过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真如本性本身没有长短,就是你自己怎么去操作的关系。

子三、颂今日还说法华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这段等于是结会古今。说你过去听《法华经》产生了成佛的初心,但退转了,那么现在我重新讲《法华经》,让你恢复本位。

结会古今,先看这个法师的古今。当时的十六沙弥,因为说《法华经》的关系,“具足行佛道”,慢慢地具足六度的功德,现在在十方诸国“各得成正觉”。十六沙弥当初在听《法华经》、说《法华经》的时候,他们是法身佛。法身佛要成到正等正觉,那就是成了应身佛了,那就是要很多很多的愿望,很多很多的实践,才能够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所以他们从法身佛已经提升到应身佛,这个是讲过去的法师而变成现在的诸佛。

那么弟子们是怎么回事呢?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都散布在各个地方,有些人已经成就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住在声闻地,就是那些当初懈怠的,退大取小,堕入到声闻的功德。那么佛陀“渐教以佛道”,佛陀先用小乘法去摄受他,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导入到佛道当中。“我在十六数”,释迦牟尼佛当初就是十六沙弥当中的最后一个沙弥,我曾经也为你们说过一佛乘的《法华经》。所以我现在也是以如是的方便,以二乘的方便先摄受你们,然后再把你们引导到佛陀的智慧。这以上就是我所说这一段“因缘说”中的根本因缘。如今再说一次《法华经》,使令你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初心,来消除你们心中的惊怖跟恐惧。

“声闻人”,这是个大判。其实你看,声闻人也有利根,也有钝根。你看舍利弗尊者,他听完法说以后,你都不要跟他讲说他过去有没有听过《法华经》,只要这个道理他可以接受,他就放弃了涅槃,回归心性。既然涅槃是唯心所现的假相,他就接受了。

但对钝根人讲道理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告诉他说,你是因为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所以结果怎么样。你要把过去他所发生的事情讲给他听,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涅槃,而进入到宝所中去。因为他心中有这个惊惧,他有惊怖跟疑惑。

说实在的,一个人要进入涅槃跟回归心性,这个落差是蛮大的。二乘人辛苦了一辈子,他每一天所想的就是赶快把生命结束,要进入休息了。你突然之间跟他讲说,这个休息站是假的,当然他内心当中的冲击很大。所以佛陀必须要告诉他自己的整个布局:刚开始是怎么带你的,中间因为你懈怠、放逸,堕落了,所以佛陀暂时用声闻法把你补救起来,最后再导归到《法华经》。是这么个情况。

这以下我们看癸二的“颂喻说”。前面是法说,法说因缘,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因缘。

癸二、颂喻说  分二:子一、颂立喻;子二、颂合法

这个喻说有两段。先看“颂立喻”。

子一、颂立喻分二:丑一、颂导师喻;丑二、颂将导喻

丑一、颂导师喻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五百由旬这么长远的险恶之道,这个险恶之道有两个重大的过失:

第一个,“迥绝多毒兽”。这个迥绝指的是生死业力。就是说,你今天在轮回当中,不管你怎么样绕、绕、绕,绕到最后还是回归到轮回当中。就是说,你本来修布施,生天了,生天以后,修禅定到四禅定,到四空定,但是这个“迥绝”,就是它不断地变化,你从禅定当中又堕落到三恶道,又回到人间。就是这个生死轮回没有固定的位置,来来去去,叫做迥绝。

不但是道路很多的回转,迥绝,更严重的是充满了毒兽,充满了毒蛇、老鹰,这指的是烦恼。他不但是内有烦恼,外有业力,更严重的是怎么样呢?在整个当中是一片沙漠,既没有水又没有草。水指的是禅定,草指的是智慧。因为佛陀没有出世,大家也就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成就禅定、智慧,所以这个是众人所恐怖、畏惧的处所。

“人所怖畏处”这句话是说,成佛之道最困难、最凶险的就是前半段,就是这个三百由旬这一段,就是生死轮回。因为,你只要一生没有处理好,你到三恶道去,你的善根,除了真如三昧以外,其他的人天善根、二乘的善根,基本上从三恶道出来,叫做面目全非。

这个三恶道的可怕之处,是因为他长时间在愚痴当中,就是说这个人的佛法的心识完全宕机了,这个机器不转了。这个善根不相续以后,你从三恶道出来,受尽了痛苦也就算了,而且你这个人一看就是愚痴相,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恢复。跟你当初同梯修学佛法,同梯学《法华经》的没有堕三恶道的人相比,你要花好几千劫的时间,才能够恢复你的功夫。所以这个地方叫做什么?“人所怖畏处。”这个三界生死,你稍不注意那就不得了。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这条路是既遥远又危险,要五百由旬——这成佛之道。那么现在唯一的希望是什么呢?

欸,有一个导师,这是我们面对成佛之道唯一的希望。这个导师“强识有智慧”。这个地方讲的是佛陀的实智,佛陀的一心三观,佛陀的知见。另一方面,“明了心决定”。这是佛陀的权法,他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所以他在此成佛之道当中来救拔引导我们。

这段经文讲到两件事:第一个,成佛之道,特别是前半段,道路险恶;第二个讲到,唯一的希望就是导师的智慧。当然这个地方的智慧,佛陀是要有实智跟权智。佛陀能够善知通塞,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方便法门来暂时地安顿你,什么时候能够鼓励你往前冲,你可以继续往前走。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往前走,这个都是完全在佛陀的判断当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