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六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三面,我们看子二的“颂合领付家业心欢喜”。

我们三界的凡夫,在操作权法跟实法时,要把重点放在权法,因为这是现实问题。成佛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次要的,而解决生死问题是比较急迫的。

我们知道,权法的操作,它的核心思想在安稳。从修学的次第,我们一开始会从断恶修善来追求安稳,就是我们修学善业来消灭这种罪业的不安稳。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以善法为住,就是把善法当家,等于是在心中做了一个茅蓬,以善业为茅蓬来抵抗生死业力的伤害。

但是善业有问题。你今生做义工的时候,你内心很高兴,对不对?因为善法会让你欢喜。你来生更高兴,因为来生会得到回报,大富长者、大国王。所以,以善法为住会让你今生安稳、来生安稳。但是第三生就不一定了,因为你造善业的时候心有所得,你有私心,你有我爱执的私心。你造善业可不是为了别人,你可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来生积集资粮。所以,你这种私心的结果,就有可能让你第三生堕落,因为你第二生享受、放逸,第三生堕落。

所以,善业是不安稳的,就是说,它只是暂时的安稳。你造作五戒十善,让你今生安稳、来生安稳,第三生就不安稳了,所以这个不是真正的安稳。佛法为什么没有把善法当作权法?你说应该五乘啊,为什么没有把善法当作权法?因为它的安稳是暂时的。

真正的安稳,起码标准是我空的真如,就是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把这种主宰性——这种常、一、主宰的“我”拿掉。生命,谁说了都不算,“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身体会健康,你可别以为你是保养得好,保养好的人多了去了,不照样得癌症!是吧?因为你前生没有杀生的业,你保养得好是因为刚好是这样子。你要杀业重,你保养看看,你吃保养品看看。我们今生总是觉得我可以主宰人生,我因为努力,所以我的事业很成功。那是凑巧,努力的人也很多。那是因为你前生有布施的善业,我们今生的造作只是一个助缘。所以人生是不能主宰的。

为什么说诸法因缘生?如果可以主宰,那诸法就是由“我”来生出来了,那就不是因缘生了,所以我空的真如就是透过无常。因为人生会变化,所以是痛苦;既然人生会出现痛苦,表示你没办法主宰。你会主宰,你不会让自己痛苦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证得我空。这是第一个安稳,这是真正的安稳,就是阿罗汉的四念处是第一个安稳。

但是安稳以后,佛陀就开始要慢慢怎么样?让你会权入实,从一种安稳到继承家业,要成就功德。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从空性的安稳到真如的功德的开显,有一个思想是很重要,就是法空的思想,般若时。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明。就是说,你没有法空,你没有建立无所得智慧,你空性到真如转不过去的。就像那个诸子一样,他掌管了财物,知道那么多珍宝,他还是“止宿草庵”,还是在外面睡觉,他就是不回家。所以我们知道,从我空到真如,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叫做法空。我们待会儿经文讲完再来说明这个事情。

子二、颂合领付家业心欢喜  分二:丑一、合领家业;丑二、合付家财

丑一、合领家业  分二:寅一、合受命领知;寅二、合心无希取

第一个,合领家业。先领知家业,就是先经过方等、般若的消除法执。

寅一、合受命领知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当这个穷子成就我空的真如以后,他的身心已经安稳,生死问题解决了,那现在佛陀要他做的是成就功德的问题了,现在不只是安稳而已。佛陀就教导我等“说无上道”,佛陀就请声闻人在般若会上替他说大乘的般若法门,讲到我空、法空,一切法毕竟空的思想。而且赞叹,修习此者,“当得成佛”。一个人要成佛,一定要经过我空、法空这两种智慧的加持。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那么我怎么能够说呢?声闻人他认为是承受佛陀的加持,来为这些大菩萨讲这种二空的思想。“诸佛子等,从我闻法”,听到这种二空的思想以后,可以说是“日夜思惟,精勤修习”。他不但是修二空,他是应无所住,他还得生其心,发菩提心,广修六度。透过菩提心、空正见,“是时诸佛,即授其记”,开始授成佛之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密之藏。”所以整个二空的般若法门是秘藏之法。秘藏之法就是说,其实法空它还不是中道真如,因为中道真如要把心性显出来。空性是个法,但是法空能够秘诠真如,真如的法是含藏在法空当中。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了,为什么说佛陀是把他从我空带入到真如呢?中间很重要的桥梁就是法空的思想,而这个法空的思想是秘诠真如实相的,叫做秘藏之法。

我们看最后一段,这个声闻弟子来讲般若经以后,他自己是什么感觉。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其实,当初的声闻人并没有完全投入。他认为说,佛陀是要我讲给菩萨听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广修六度,这个跟我没关系,我还是修我的偏空涅槃,我还是安住我的涅槃寂静。这就是为什么他领付家业以后还是“止宿草庵”,他还不住在家里面,他还是在外面搭个茅蓬休息。

我们解释一下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其实我们知道,教化不一定要太有针对性,如果太强调针对性,他反而反弹。这个是佛陀的秘密教化。就是说,表面上佛陀要声闻人去告诉菩萨,其实佛陀是要让声闻人自己去熏习这种法空思想,潜移默化,就是让他自己去熏习。

为什么说法空思想对他回归真如这么重要呢?因为法空思想所诠释的就是一切法无生,这是他的思想的一个提升。声闻人一开始是怎么认为?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很难进入真如了,因缘生就有所得了。你们看,“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要么得到生死,要么得到涅槃,两种而已。因缘生起的时候,你要么就落入生死;因缘灭,你执着灭相,那就得到涅槃。所以,“诸法因缘生”,生命就落入对立,人生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生死,要么涅槃。

“诸法因缘生”这个智慧是要再提升的,提升到“一切法无生”。这个就是法空的思想。

其实“一切法无生”是很重要。有一个禅师诵《法华经》,诵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产生疑惑了:诸法怎么“常自寂灭相”呢?你看我这个人,我可以吃饭,我可以睡觉,我可以拜佛!我都是在造作,怎么讲是寂灭相呢?明明是诸法因缘造作,怎么讲它是寂灭相呢?他就把这个问题问他师父。他师父说:去,我不与汝道。我不告诉你。叫他自己去参。

他从秋天参到冬天,从冬天参到春天。突然有一天,他在禅堂打坐的时候,他听到黄莺的叫声,突然间开悟。他讲一个偈颂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他这个怎么样?心性显出来了。

我们解释一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毕竟空的。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逼到毕竟空以后,才会怎么样?才会毕竟有,所以才会“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凡夫从因缘里面得到了三界的果报,二乘人从因缘生里面得到了涅槃寂静,但是这都是一种执取。凡夫更严重,是我执。二乘人叫做法执,执着涅槃也是法执,所以用无生来破法执。你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才能够知道万法唯是一心。

所以,诸法因缘生是最基础的,诸法无生是中间。你知道诸法无生,你就知道诸法是唯心所现了,大概就可以知道了,就再往无生契入,就是“春至百花开,黄莺鸣柳上”,那一切法就是声音、相状,就在心中现出来。所以说,以无所得为方便。

其实大乘佛法,无生是很重要的。你契入真如要无生,净土宗的感应道交也是要无生。蕅益大师说,你要真正体达无生,要不然你怎么说:众生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临终怎么感应道交呢?你要把因缘拉到原始点,就是因缘没有生之前。诸法是因缘才生,对不对?那因缘和合之前呢?那就是无生。就这样子的。所以,“若实无生无不生”,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拉到无生,然后你才能够契入一心真如,这是个关键。所以佛陀讲法空思想来破这个偏空涅槃。

寅二、合心无希取

前面是讲到用般若的无生观来修一切善法,来成佛。穷子对这样的一个法,一开始是没有希取,只是了知而不希取。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这就好像当时的穷子,他靠近父亲,父亲让他扫厕所,厕所扫干净以后让他掌管珍宝,但是他内心不希取,他只有了知而不希取。就是“我等虽说,诸法宝藏”,就是二空真如秘诠实相,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秘密之藏。但是,我对于这样的二空真如所显的六度波罗蜜,“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其实这个地方前面有说过,他为什么不希取呢?两个理由:一个是年纪老迈,第二个得少为足。因为声闻人以为继承这些珍宝还要种种的造作,他觉得年纪大了,精神体力实在是不堪再做修行了。但是他不知道,这种理观,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只要观念改变。观念改变就好,你就能继承家业。它跟前面的权法的有为造作不一样。四念处是很辛苦的,修六度也是很辛苦的,但是继承家业是当下一念相应就可以了。他以为是还要去有为造作,所以他心不希取。

这下面会详细说明他没有希取的理由。我们看经文。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对于领知家业,这么多的珍宝,他为什么不生希取呢?“我等内灭”,因为我已经向内证得了灭谛,成就了我空的真理。我一开始就是追求安稳,也没有要成佛,我要的是了生死,所以我觉得已经满足我的心愿了。“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认为所作皆办了。因为我就是一个穷苦潦倒的贫穷子弟,多生多劫深受生死业力的折磨,我的涅槃可以保护我。他觉得这样够了。

所以,在般若会上,“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对于怎么样去上求佛道,怎么去下化众生,成就功德庄严,圆成佛道,我没有好乐之心。“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这个是空三昧。声闻人的空性,我们讲过,是从无常切入的。你用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没有一个东西有价值的。即便是功德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整个我空思想是排外的,它对有为诸法是排斥的。不管是生死法,不管是功德法,只要有为造作的法都是排斥的。因此,从我空的思想来看一切法,是无相三昧,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它没有生相灭相,没有大小,没有好坏的相状。它是纯粹的无漏、无为,就是一种没有生死的涅槃寂静,就这样子。所以,这个小乘的空性是一种严重的法执。

“如是思惟,不生好乐。”所以我对于整个大乘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生好乐。所以他不能发起菩提心。这是说明他这个空性是带有出离心的。

再往下看,看第二段。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着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对于佛陀的中道智慧没有希求之心,也没有志向之心,我只对于我自己的我空所成就的涅槃法,认为是究竟圆满了。我等长夜修习我空之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远离三界的业报身,如今是住最后一生,进入有余依涅槃,就是最后还有一期果报。“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佛陀教化我的四念处法,我已经成就了,如法修行就是报佛恩了。所以他这个是有点得少为足了。

第三段,看“心无愿乐”。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我虽然是代佛陀在般若会上讲大乘的六度法门,来追求佛道,但是我对于大乘的功德法永无愿乐之心。“导师见舍,观我心故。”所以,在《法华经》之前,佛陀并没有说一心真如是我们本具的,因为是要保护我的这种偏空之心。二乘人是因为厌离痛苦才追求涅槃,等涅槃得到以后,他就不出来了,就以涅槃为究竟。

他是到什么时候才下定决心,放弃他心中我空的涅槃?就是他什么时候离开他的茅蓬回家住呢?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所有的法门,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假名假相,一个假相而已。你执着涅槃,其实涅槃是唯心所现的假相。所以他非回家不可了。

到了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告诉他说,除了一心真如以外,其他都是唯心所现的假相,小乘的涅槃寂静、大乘的功德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就是说,你领的工资是这个家给你的,菩萨的珍宝也是家给你的,所以你非回家不可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家,你不能再活在唯心所现的假相。所以这个地方,用法空破我空以后,他才能够回归到一心真如,是这个概念。

丑二、合付家财  分二:寅一、合付家财;寅二、合心欢喜

他开始肯定一心真如以后,那当然珍宝就不求自得了。正式的法华会上会三归一以后就付给家财。

寅一、合付家财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陀就像前面大富长者一样,“知子志劣”,看到这个诸子长时间在轮回受到痛苦以后,既愚痴又狭劣,所以他知道慢慢来,不着急。先用我空让他安定下来,以方便力调柔其心,让他先稳定,不要那么躁动,然后才付给他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佛陀也是一样,先为实施权。对于好乐二乘涅槃的人,“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佛陀先用我空来破除生死轮回,再用般若的法空破他的我空。他是两个次第:先用我空给他安住,再用法空来破我空。所以这个方便力是很重要。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个事情来看。就是说,空性的涅槃跟真如本性的差别在哪里?我们看禅宗一个公案就知道了。禅宗的公案,神秀大师的偈颂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的偈颂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看这两个偈颂。

“时时勤拂拭”,你才能够“莫使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思想是放在灰尘。诸位!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有一个镜子,上面有很多灰尘,当然有好的灰尘、不好的灰尘,你会把重点放在灰尘还是放到镜子?这是关键了。就是你家里面有个镜子,你放在灰尘,那你一辈子只能够去管灰尘了,你就看不到镜子了。你注意灰尘,你就看不到镜子了。

六祖大师的成功,就是他看到了镜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为造作永远不究竟?比方说我们年纪大了有病痛,有病痛当然你可以从因缘观病痛,因为我业障重,所以我拜忏。这也不错,你至少知道诸法因缘生。但是如果你知道万法唯是一心就更好了。就是说,如果你从诸法因缘生看问题,你会落入得失的概念,因为,因果的思想虽然可以断恶修善,但是因果思想会把我们带入二分法,你就很在乎病痛。你今天把这个病痛忏悔忏好了,但是我们罪业是永远忏不干净的,你过了几年又生了一个病!今年可能是牙痛,明年变成胃痛,所以你就永远被这个病痛折磨。就是说,你今天把东边的灰尘擦干净了,明天西边的灰尘出来了;你擦西边灰尘,南边的灰尘又出现了。所以你永远活在擦灰尘。

六祖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站在心性的角度,灰尘就是灰尘而已!他把人生当历练,所以安住真如以后,对任何的因缘他是不迷不取不动,他是站在心性。站在心性,你所现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什么寂静也好,什么相状也好,那都是如梦如幻的。

所以,这就说明一个人有没有回家是很重要。穷子他为什么一定要回家才能继承财宝?就是,无论你怎么打工,你打工一辈子你就是有所得,你就永远是灰尘。所以诸位!《法华经》告诉我们一个观念,虽然我们一开始初学要知道诸法因缘生,但是你读《法华经》,你要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你试着从一念心性去看人生,这些都是唯心所现的。所以我们修行怎么样呢?就是实践理想。不要去管这个心中的影像是好是坏,反正我们尽心尽力,但是把成败得失可以放下。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今天这个穷子能够回家,就是他不再打工了,他回家住了,就是把这些得失的概念放下。就是不要重视灰尘,回到镜子。

寅二、合心欢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当这个穷子放下“诸法因缘生”,他好不容易得到的涅槃寂静,他知道不究竟,放下以后,他得到更多。“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我一开始要追求涅槃寂静,结果成就的是无量财宝。

看第二段。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那么他今天才成就真正的道果。“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他以前是只有得道,而且是小道,就是涅槃寂静的我空之道,他以前是没有果。到法华会上,既得道,就是大菩提,得到中道智慧,又得果。他那个涅槃,诸位!你今天舍弃有所得心,那这个涅槃就不是寂静乐,那这个涅槃叫做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成就大菩提的道,大涅槃之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于中道的实相无漏法得清净眼,就是开佛知见,成就圆教的初住。“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我无量劫来持戒、修习四念处,终于在今天得到无上菩提跟涅槃的果报。

看第三段。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这个讲到得道得果,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妙用。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声闻弟子,以前只能够说相似于佛陀的儿子,很像佛陀的儿子,但是子义未成,你没有继承家业。我现在回光返照,回到一念心性以后……其实你回到心性,诸位,你回到心性,涅槃寂静没有失掉。但是你这个时候叫做“真是佛子”,你是真实的声闻弟子。为什么呢?因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可以在无佛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圆教初住,等同别教初地,可以在一百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来成佛。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所以都加一个“真”。阿罗汉是无生、杀贼、应供,其实四果阿罗汉只是少分地证得无生、少分的杀贼、少分的应供,只有圆教的初住才是真实的无生、杀贼、应供。“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你真正地要能够广度众生,才真正能够受众生供养,叫做真阿罗汉。

也就是说,当我们放弃有所得心的时候,其实我们得到所有的东西。我们刚开始修行,可能都是(真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像海豚一样,我们表演一个好的动作,我们希望主人丢一个鱼给我们吃。我们今天拜忏,我们希望消业障,结果我们就把心放在消业障:不错,拜忏消业障!我们布施,我们希望能够透过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这是正常的。就是我们会从因缘观来看人生。

但是,你这样子格局就很小了,你可以换个方式。换个方式就是说,我透过布施来开显我内心自性的功德,我透过拜忏来开显我内心自性的功德。我们试着从回家的角度来修行,那你就是“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同样的权法操作,但是你有没有回家是很重要!就是我们要试着从“诸法因缘生”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的概念。

这个地方就是,你看阿罗汉他什么事也没有做,他在法华会上回归一念心性以后,他是既得道又得果,真是声闻、真阿罗汉、应受供养,他整个生命法界改变了。他就是改变一个观念,从“诸法因缘生”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就这样子。

辛二、叹佛深恩  分三:壬一、叹佛大恩莫能报;壬二、叹佛实智不思议;壬三、叹佛权智得自在

我们看最后的辛二,叹佛深恩。这个地方有三段。

壬一、叹佛大恩莫能报

先看第一段,叹佛大恩莫能报。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这个地方,声闻弟子从这种权法的涅槃寂静转成回归一心,变成大般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脱以后,他感受到佛陀的大恩大德,所以感慨:世尊的大智、大悲之恩哪!您老人家能够在我胸量狭小、执着心很重的时候,跟我讲诸法因缘生,让我成就涅槃,为实施权;时间到了又开权显实,告诉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切法唯心所现!所以“怜愍教化,利益我等”凡夫二乘这种根钝遮重的众生,“无量亿劫,谁能报者”!这是叹佛深恩难报。

第二个,别明尽心供养。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尽心供养”当中分两段:第一个讲内财供养,再讲外财供养。先看内财供养。

“手足供给”,用我的手脚来供佛陀使唤,或者是“头顶礼敬”,就像观世音菩萨把佛陀放在他的头顶上,顶戴佛陀,这叫做内财供养。如是的内财供养,就是用身口意来供养,是“皆不能报”。“若以顶戴”,用头部顶戴佛陀,或者是用两个肩膀来负荷佛陀,“于恒沙劫,尽心恭敬”。这第一个。

再看外财供养。或者以美膳,美好的熟食,或者无量的宝衣,或者种种的卧具、种种的汤药,乃至于“牛头栴檀,及诸珍宝”,用珍宝来起塔庙,这当中还用宝衣覆满地上,“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这是说明报恩。

天台的章安灌顶尊者,他讲这个佛恩,从三个角度说。我们怎么知道佛恩这么的希有呢?

第一个,他说,“入慈悲室”,就是佛陀的慈悲之德。就是佛在一念清净心中,随时观察众生的根机是否成熟而伺机教化,所以佛陀的大悲心随时都在,并没有离开我们。这第一个,慈悲德。

第二个,忍辱德。忍辱,“着忍辱衣”。众生善根成熟,佛陀随时示现应化,来演说三乘的教法,来安稳众生。佛陀会先忍辱。你善根没有成熟,佛陀不会马上跟你讲万法唯是一心,佛陀只会讲诸法因缘生,叫你从因缘当中去扫厕所,去管理家务,去成就功德,让你安稳。

第三个,“坐法空座”。就是会权入实,就是智慧德。当你的身心得到安稳,大乘善根成熟,佛陀以一佛乘的思想来导归一念心性,从诸法因缘生告诉你“万法唯是一心”,而真正地回家。

所以佛陀有三德,慈悲德、忍辱德跟智慧德。这三种恩德是难以报答的。

壬二、叹佛实智不思议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佛陀有两种智慧:

第一个,真实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观,佛陀自受用的佛的知见,“诸佛希有”。佛陀的真实智慧,一心三观。佛陀看事情是从一念心性来看事情,所以他看所有事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要一心三观。

这种一心三观的中道实相,第一,是广大“无量无边”。它是一种清净德,它离相清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第二,是深妙不可思议,他圆具万德。所以他有“大神通力”,而且“无漏无为”。他这个广大的神通,三身四智,无量无边百千陀罗尼门,都是与无漏无为相应的。他不但是没有过失,而且有功德庄严。是“诸法之王”,它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的功德来自于佛陀的中道智慧。

再看下一段。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当然,如果我们胸量很小,执着心很重,没办法接受万法唯是一心,那没关系,佛陀告诉你诸法因缘生。你一定要有所得,就是说,现在要你回家有困难,你还是想打工,那没关系,那我就告诉你,好,那布施、持戒、忍辱,各自都有各自的功德。你想取相,与其取一个不好的相,那佛陀创造一个好的相状让你取。佛陀用功德相让你取,用涅槃的空性让你取,佛陀是可以忍耐你的成长的,可以“忍于斯事”的。就是佛陀的实智不可思议。

壬三、叹佛权智得自在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先“为实施权”,先用权法。“诸佛于法,得最自在。”佛陀对于一切的有为、无为诸法得自在,所以他怎么度化众生呢?

首先“知诸众生,种种欲乐”。佛陀施设权法,他一定知道你的痛苦点跟好乐,就是你为什么学佛。如果你是为了离开痛苦而学佛,那么佛陀会跟你讲无常、无我的智慧,让你先远离痛苦;有些人是胸量比较大,他为了创造功德而学佛,那么佛陀就跟他讲缘起性空的思想,这个空性能够容受万德的。所以,佛陀会先看看你心中的希望跟你的痛苦点,以及所产生不同的志向,“随所堪任”,所以才能够用种种的譬喻来说法,所以佛陀先观机才能够去教育的。这个是权法。

我们看第二个,“开权显实”。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所以,等到我们众生善根成熟的时候,才真正地会归到一心。前面是从一心而说三乘,最后由三乘再回归到一心。到这里,等于是整个〈信解品〉。

其实我们看〈譬喻品〉跟〈信解品〉的观念,两个都是一样的,都是针对于钝根,钝根人,就是声闻人,这纯粹是声闻人。声闻人的有所得心很重的,所以他是先工作再回家。但是我们看,我们下一次开始讲〈药草喻品〉就不一样,〈药草喻品〉是佛陀在讲完会权入实以后,正式讲权实不二。〈药草喻品〉它的观念是认为,要先回家再工作,你最好的选择是先回归到一心真如,再来修一切的因缘法。当然,这个地方就牵涉到每一个人根机了。

总而言之,《法华经》的思想是“权实不二”。权法的重点是有所得,实法的重点是在众生本具,你不会得到任何东西的,你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给你的,而权法是认为因缘给你的。你觉得,到底是“因缘给我的”比较能够启发我修行的意乐,还是认为说“你自己给你的”你比较能够接受,这个就是个人去调整了,这是比例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先不谈根机,从理论上说,你认为是你自己给你的,你会进步比较快;你要是认为因缘给你的,那你就是还没有回家,还在打工了。当然也不错,起码你可以得到快乐、得到涅槃、得到往生。

所以,到底是权法的有所得,还是实法的无所得,这个地方怎么调配?如果你这个人执着心很重,你一定要“因缘给你”你才要修行,那你就多花一点时间在〈譬喻品〉跟〈信解品〉;如果你觉得我可以接受“一切法是我自己的心现出来的”,我不用向外求,我不要因缘给我,你拒绝了因缘,那真如就要给你了。就这样子。如果你能够接受“我自己给我的”,那你就可以注意一下〈药草喻品〉。我们下一堂课要讲〈药草喻品〉。

所以,一个是会权入实,先从权法入实法;一个是权实同时操作,这两个大家可以做一个比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