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能够跟大家共同来学习唯识学的一个根本论典──《摄大乘论》。我们在讲本论之前,有两点要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第一点、我们讲到修学佛法的一个基本态度。在《无量寿经》上说:

《无量寿经》: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是说明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安住的因缘。这个安住的因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我们由于过去的善业力生起了现行,所以我们感到人事非常的顺利,身心也感到安乐,这样一种乐受的资持,使令我们对三宝充满了信心,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跟希望,这是一种顺境因缘来修学佛法。第二种的因缘,是由于罪业的力量而生起的现行。这个时候,我们感到人事的因缘是充满了障碍,身心也充满了病痛;这样一种挫折的感受,就会刺激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跟未来理想的目标。

假设我们今天是安住在恶因缘的环境之下来修学佛法,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行精进,忍终不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因为一时的逆境,而放弃了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我们应该要以内心的忍辱力、精进力,来自求突破。因为身为一位凡位的菩萨,我们不断的修学佛法,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增上,这是我们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说有很多的顺境、逆境的因缘,我们是没办法选择的,我们不能够去主宰,我们到底是安住在顺境、或者是逆境。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要培养一种忍辱力跟精进力,来突破所有的障碍。这是我们在研究本论之前,我们应该建立两种基本的态度。

第二点、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在唯识教法当中的特色。在瑜珈的教法当中,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这个甚深见,就是我们在修行之前,你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所谓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有一个正确的了知。因为你对生命的理解,所谓知见的建立,会影响到你对修学的目标,跟你修行的内涵,乃至于你未来果证的差别。所以这样的甚深见,叫做根本法门。它在菩萨道当中,是一个主导性的,它是一个根本。第二是广大行。我们对于缘起正见的理解,开展出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妙行,这个是广大行。因为它是由根本所引生的枝末,所以我们叫做枝末法门。

在整个瑜伽的唯识教法当中,有些是偏重在甚深见,也就是理观的成分多;有些是偏重在广大行,在事修的成分多。本论在唯识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同时在知见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讨生命的真相,来建立我们的甚深见。那么讲到修行的时候,它广泛的讲到菩萨六度,所谓的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本论在唯识学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一个完整性,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它能够深入的讲到甚深见,也广泛的讲到广大行,这个是本论的一个的修学特色。接下来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摄大乘论》讲表,看《讲表》以后,我们看下面的三段:

无着菩萨造,玄奘大师译,韩清净科。

无着菩萨,(又名无障碍)。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四、五世纪之间),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父名憍尸迦,为国师婆罗门,极受国君、人民的礼敬和爱戴。

这个造论者是印度的无着菩萨。无着菩萨的历史,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在藏经上的记载,无着菩萨他是出生在佛灭度后将近九百年的一个婆罗门的世家。他有三个兄弟,就是无着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他父亲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老,在当时的婆罗门是相当有地位,所以他对三兄弟充满着期待,不断的去教授婆罗门的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因为无着菩萨的年龄,比他两个弟弟大了将近二十五岁,所以基本上是由无着菩萨领导这两个弟弟修学。

后来无着菩萨遇到特殊的因缘,放弃了婆罗门教,出家修行,在一个小乘的有部里面出家。出家以后,刚开始他是修学禅定,在成就四禅以后,也就成就了离欲的功德,离开了三界的贪欲。成就禅定以后,又得到了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的教授,修习小乘的空观。成就小乘空观以后,他觉得小乘空观的证量比较狭隘,不能够圆满;

所以他就以禅定力到了兜率天的内院,请示弥勒菩萨大乘的甚深空义。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用瑜伽唯识的教法,教授他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那个时候是在兜率天,学习了将近有二十五年,就是人寿二十五年,成就了大乘的无生法忍,后来就回到人间。

回到人间以后,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的弟弟也出家了,在小乘的教派当中,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小乘学者。那个时候天亲菩萨造论,对大乘佛法诸多的批评,甚至于诽谤;所以无着菩萨非常的担忧,就派一个人请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来到的时候,无着菩萨就使令他一弟子读诵《无尽意菩萨经》。这个时候,天亲菩萨听到这部经,讲到大乘的因地甚深见、广大行,他被大乘佛法修行的甚深广大而感动。接下来,无着菩萨又使令他另一个弟子,诵《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菩萨的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看到了大乘因地的甚深广大、果地的功德庄严,就正式的回小向大。他也造了很多部论,来弘扬大乘的教法。

无着菩萨在晚年的时候,做了这部《摄大乘论》,这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觉得他的精神体力已经有限了,就把这部论交给天亲菩萨,希望他为它作注解,流通后世。所以我们这次讲本论的时候,虽然有很多诸家的注解,但是我们会根据天亲菩萨的注解,所谓的《摄大乘论释》来作主要的依据。理由就是:无着菩萨跟天亲菩萨,在世俗上是兄弟;但是在佛法上,可以说是师徒的关系。

我们要是看到天亲菩萨的著作,就会感觉到:无着菩萨讲唯识学,他的表达方式是比较纲要式的;但天亲菩萨在发明义理的时候,他是详细的、深入的去发挥。当然他的思想跟无着菩萨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是有所传承、有所发挥。但是他根本的架构,是无着菩萨所教授的,所以他们两个也可以说是一个师承。所以我们在研究本论的时候,应该要参考天亲菩萨的注解。好,我们现在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壹、解释论题

贰、修学纲要

参、随文释义

肆、结示劝修 今初。

本论当中有四大科:第一科解释论题,这是我们在研究经典所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解释本论的论题;第二科修学纲要,我们在正式进入论文之前,应该要先掌握本论的修学纲要是什么,才能够提纲挈领,知道如何的汇归;第三科随文释义,我们就正式的根据论文,来解释这其中的义理;第四科结示劝修,我们研究本论以后,作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先看第一科解释论题。

壹、解释论题

解释论题当中,我们把这个论题分成三段。首先我们看第一段,解释这个摄字。

甲一、释摄

这个摄它单字的意思叫含摄,含摄在本论当中,它代表了两层意思:

第一个、从它的内容来说,它是以总摄别,它是以总相的法,来含摄别相的法。这个别相的法就是说:这个法本身,它不是完整性的,它是单一性的。

比如说我们过去研究过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他的《三十颂》当中,事实上它讲理论的部分,讲了二十四个偈颂,讲这么多理论;但是它讲到修行,只有讲一个偈颂;后面五个偈颂,是讲它果证的差别。所以这个《三十颂》,基本上它是偏重理观的,所以它是一个别相的法门。

比如说我们上次跟大家研究《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你打开来看,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它在讲菩萨修行的内涵,菩萨道的三大目标,你的生命有三件事要作:断恶、修善、度众生,所谓的三聚净戒。但是理观的部分,讲得非常少,它偏重事修。

所以说,基本上我们大乘佛法必须广学,就是因为它的法本身,都是单一性的。你很难从一个单一的法当中,去广泛的了解菩萨道的全貌。但是本论的特色,它是以总摄别,就是说:它是从整个大乘的因地,到大乘的果位,从它的理论、修行、位次,广泛的介绍。所以它从内涵当中,是以总摄别,它是一个总相的法门,是一个完整性的教法。这是摄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个、从文字上来说,以略摄广。身为一个完整性的教法,事实上它的文字非常简略,它以简略的文字,来摄受广大的教法。所以说摄这个字,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人以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用总持这两个字,来解释这个摄字。

也就是说本论是以简要的文字,来开显大乘的广大教法。简单的说:本论可以说是依止瑜伽唯识的教派,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修学法要,就是唯识学的菩提道修学法要。

比如说我们看般若部的《大智度论》,它也是一个总相,它有理论、有修行、有位次;《瑜伽师地论》,它也是一个总相,非常完整的教法。但是这两部论都是一百卷,相当的多。本论只有十卷,无着菩萨能够以将近十分之一内涵的文字,广泛的介绍大乘的法义,这一点是非常难得殊胜的,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摄,就是这个意思。

甲二、释大乘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它到底是摄受什么东西呢?说是以总摄别、以略摄广,它到底是含摄什么东西呢?就是含摄整个大乘的法义。这个大乘当中,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先解释大乘的内涵;第二段再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大乘的不共。先解释大乘。

一、大

这个大,是约着法的法体、法的自体来说,叫做大。这个法体的大,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是多跟胜。这个多是约它的量,大乘佛法的量是特别的广泛,不管是它的因地,不管是它的果地,都是时空无尽的广泛修学。不但是广泛,它的本质也特别殊胜,所以它是量多质胜,名之为大。量多质胜,法藏大师开出了五点:就是

发大心、解大义、修大行、趣大果、证大道

这当中的五项修行,前面的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大乘的因相;后面的趣大果、证大道是大乘的果相。

首先我们把大乘的因相,作一个解释。这个因相,在佛法当中,我们一讲到因地,这当中的一个主导者,就是你的宗见、宗见。宗见的意思就是你主要知见。当然我们学佛有很多的知见,但是你对缘起的根本正见,你主要的知见,这是最重要的,这叫宗见。

大乘的宗见之所以称为大,我们作一个说明。在小乘的教法当中,它所依止的宗见,主要是依止空性。所以我们打开小乘的经论,不管是《阿含经》、阿毗达磨,你会看到在整个小乘的教法当中,它对生命的观察,或者说是生命的抉择,它主要是依止无常。就是说它用无常的思想,来遍观整个生命,不管是人事的因缘、不管内在的身心,都是以无常来观察。从它的生灭变异,他就感受到我们对生命是没有主宰性的,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所以他从无常观当中,切入了整个生命我空的真理。当然他今天对生命的主要观察是空性,所以就带动他对生命的目标是一个出离心,他所修行的内涵是远离行。所以在整个声闻戒当中,它偏重在远离,也就是偏重在断恶,这就是它的宗见。因为他用空性的智慧来观察生命,就带动他对生命的目标、他的修行,当然影响他的果证,这个就是小乘的宗见。

大乘的宗见,它是依止中道实相。这个中道实相,智者大师的解释就是空、假、中三观。就是说:身为一个大乘的菩萨,我们应该要观察生命的缘起,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一切法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当中,从缘起性空,而契入了大乘的空义,调伏心中的爱取,所以大乘学者也是修空。

大家会问说:这样子讲的话,小乘的空义跟大乘的空义,有什么差别呢?

小乘的空义,它的重点在灭色取空,也就是说它的空是对立的。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观察,其实小乘的空,严格上来说,它是我空、法有。它在主宰性这一部分是空;但是在法的差别当中,它是有执取的,就是说它的空跟有是对立的,你一个东西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产生对立。

大乘的空义是我空、法空相应的,所以我们经常讲大乘的空是平等的,说是入不二法门,它是一个平等的法界,它没有对立性。所以小乘的空是灭色取空,大乘的空是缘起性空,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区别。

我们在修习中道实相的时候,也不能老是安住在空性。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就会产生过失。什么过失呢?就是不乐众善,远离大悲。菩萨经常修空观,使令内心太过沉默,对于广大善法的修学、对于苦恼众生的度化,就会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偶尔也应该从空出假。当我们从空性当中出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假观很多。

这个假观,在大乘当中的传承有两个不同。就是,如果你今天是依止净土门,这个净土学者在修假观,他偏重在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安乐,这样的一个对比。就是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净土宗的假观是这样修的。如果你今天是一个圣道门,那是广泛的观察十法界的因果:观察九法界的惑业苦,而产生厌离;观察佛法界的功德庄严,产生欣求,而建立你的菩提心。

所以大乘修空观,是调伏爱取;那修假观呢,是产生取舍,善知取舍。在空、假当中,我们以中观来加以调和。就是你空观太强,以假观来引导;假观太强了,以空观来安住:这样子叫中观──使令你空、假的平衡叫做中观。

我们说大乘它的因地之所以称为大(就是说小乘的学者,基本上对生命的态度是远离,不管是三界的杂染法,远离;诸佛菩萨的功德,他也远离,他不生好乐的。大乘佛法的思想,是有所远离、有所追求。他远离的是杂染法;但是对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他修假观,他是好乐追求,无有厌足。所以它成为大。),就是:它的思考是中道的;不像小乘的学者,是比较偏激的。

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它的宗见,来带动不同的发心,也带动不同的修行,看到大乘因地的殊胜──它的一个量多质胜。这样的中道实相所开出的因地,它的结果是趣大果跟证大道。趣大果是约着他果报的受用,证大道是约他所觉悟的真理,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中道实相理,不像小乘是一个偏空的法性,它是中道的理性。他的果有三身、四智,种种的万德庄严。这个是讲到大乘果地上的量多质胜,这个地方是讲大义。

二、乘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乘:前面的大,是从法体上来开显这个大;这以下是依止譬喻。身为大乘法,它的内涵,以车乘来作一个譬喻。这个车乘有运载,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能入——上达真理成就自利的功德

能出——下化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

这个运载开出来有两层意思:第一个,这个车乘有能入义跟能出。这个入,什么叫能入呢?就是上达真理,成就自利的功德;能出是下化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车乘,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真理,又能够引导我们从真理出来,广摄方便、度化众生。

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个大乘的车乘,当我们修从假入空观,这样子叫做能入。把我们的心识,从有相而入到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把我们心中爱取的杂染,洗刷干净,成就根本无分别智。从这样的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当中,我们也可以再出来,这一点就不共小乘的学者。

小乘的乘,它进入到空性以后,它出不来,它没办法出来的,这个车乘是单方向的,它不能来回的。大乘的车乘,它可以去,也可以来。它可以从空性,再从空出假;从无相平等的法界,它又能够带我们来到这些因缘的差别相。这个是讲假观,后得智。这就是车乘。这个大乘的车乘是可以去,又可以来,所以叫做乘。

以上,我们是就着大乘的本位,解释大乘法门的量多质胜。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我们是用一种对比的方式。身为大乘佛法,它的一个特色,应该以一种比较的方式来加以区别。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蕅益大师把有情众生,分成四种种性。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依止邪见,起惑造业,成三涂苦果——破败车乘

第一种人是一个生死凡夫,他也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所以他内心当中的知见是邪见,这邪见最重要的就是拨无因果。就是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这个人会产生痛苦的果报,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所以人生只有今生,你死亡以后,人死如灯灭,你只能够活一次。所以你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归依三宝、断恶修善,这件事情完全没有任何的好处。这样子的一个思考,就很容易带动我们心中的烦恼去造罪业;因为你没有依止生命的宗见,你只好依止你的妄想,心随妄转。

一个人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你不是依止智慧观照,你就是依止你的感觉,两种情况而已。你是什么感觉,你就去做什么事,那这种人就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叫破败车乘。他今天会产生这样的行为、会招感这个果报,就是他刚开始的时候,对生命的知见产生错误,就造成了三涂的种性。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机深教浅,效果适得其反

疏文:增结者,《净名经》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

【推荐】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问: 袁了凡他改命,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净界法师...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他看到佛钵就很高兴啊,他就过...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妙莲老和尚:人最折福之处是什么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

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永远都是自己的错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

【佛教词典】非得差别

【非得差别】 p0714   俱舍论四卷十八页云:非得、如...

【佛教词典】法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 p0763   此声明处六相之一。瑜伽十五...

莲池大师法语开示

卍 生死事大。 卍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卍 龙树于...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

荣辱不惊的老子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问: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慧律法师答: 癌症的起因目...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传印长老:号召全国佛教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心公益

编者按: 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于2011年7月在...

坦诚地面对一切人,才不会心有挂碍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

既然罪性本空,为什么还要忏悔

问:师父在课堂上,一再提到说罪性本空,同时也要我们...

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

此前六讲给大家介绍了一共有九种的净土视野,种类。若...

两个和尚

有二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