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六十五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一九页,庚八、甚深。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在修学佛法的过程,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比如说有些人偏重布施、有些人偏重持戒、有些人偏重念佛拜佛,每一个人修行的偏重,是八万四千法门各各不同;但是我们心中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修学佛法,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实的离苦得乐,所以从一个菩萨的角度来说,只有佛法界才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但是到底什么是佛法界的真实相呢?从本论的角度来说,就是清净法身,他可以圆满的摄受佛陀一切的功德。

所以当我们在修学菩萨法门的时候,开始从凡夫这种障碍的业报身,要转成清净法身的时候,我们对清净法身的了解就非常重要。因为你一定是先了解我们所归依的清净法身,他的真实相是什么,你才能够生起坚定的信愿;有了坚定的信愿,才能够生起如法的修学,乃至于能够圆满的证入。所以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透过经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清净法身,能够去确定我们的真实发心,这样的修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本论无着菩萨用十科──十门分别,来说明这个清净法身的相貌,现在我们看第八科的甚深,我们看征问的地方:

庚八、甚深(分二:辛一征;辛二释)

辛一、征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

诸佛法身的功德,他在一切甚深当中是最为甚深的。我们说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的戒定慧也有很多甚深的功德;但是清净法身,在这么多三乘的甚深功德当中,他却是最为甚深而不共的。这种不共的甚深相,到底应该怎么了知呢?这个最甚深相我们说明一下。一般我们成就的功德,都是属于一种对立的角度来成就的。譬如说:当我们安住空,我们就会忘失有;当我们执着有,就会失掉空:有空有的对立、自他的对立、染净的对立;这样的甚深相,跟清净法身就不同了,清净法身的最甚深,他的重点在于不二法门:空有不二、自他不二、染净不二,这个就是本论所要说的最甚深的相貌。什么叫最甚深相呢?我们看辛二的解释:

辛二、释(分二:壬一以颂别显;壬二长行结列)

壬一、以颂别显(分十二:癸一生住业住甚深;癸二安立数 业甚深;癸三现等觉甚深;癸四离欲甚深;癸五断蕴甚深;癸六成熟甚深;癸七显现甚 深;癸八示现等觉涅盘甚深;癸九住甚深;癸十显示自体甚深;癸十一断烦恼甚深;癸十二不可思议甚深)

癸一、生住业住甚深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先用偈颂来个别开显,第二段长行结列。我们看偈颂的地方,这当中有十二个偈颂,我们先看第一个偈颂,生住业住甚深:

此中有多颂:

佛无生为生,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第四食为食。

第一个偈颂,讲到了四种甚深相──生、住、业、住。我们先看第一个,[佛无生为生],这个是讲佛陀的生相。佛陀是以无生的理体,来当做整个生命的根源;我们凡夫的生命体,是以自我来当做根本。也就是说,我们由前生的自我创造了业力,这个时候产生了今生的自我;我们再用今生的自我创造业力,而产生来生的自我:所以我们整个凡夫的生命,是很多很多的自我把他连接起来,虽然前后变化,可是却是相续不断,所以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是以自我来当根本的。但是佛陀是以二空真如,来当做生命的根本,这件事情是非常甚深不可思议的,这个是第一段。

我们看第二个,[亦无住为住],这个地方讲到住相。当我们受生了以后,我们内心就必需有一个相续安住的处所,佛陀是以无住涅盘来当做住处,佛陀一念的明了心,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以中道的实相为住,这样子的住处也是甚深的。

第三个我们讲业甚深,[诸事无功用]。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他会造很多身口意的三业,主要的包括神通跟说法两种的业力,佛陀在造神通跟说法的时候,都是任运生起的,就好象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一种自然的感通,他心中没有任何起心动念的作意。就是这个月亮怎么出现呢?它就这样出现了,这个水一出现、水一具足,这个月亮的影子就出现了;这个水干了以后,月亮就消失了: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这个就是佛陀他造业的相貌,他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这件事情也非常甚深。

第四个住甚深,[第四食为食]。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他所依止的饮食也是甚深的。在经论当中讲到饮食有四种:第一个是[不清净的依止住食],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要仰仗杂秽的段食来维持我们的色身,这是不清净的饮食。第二个是[净不净依止住食],这个是讲到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以禅定的三昧乐来维持色身。这种三昧乐,它相对于欲界的段食已经是清净,但是心还是有所贪着,所以它也是不清净,所以净不净依止住食。第三个是[一向清净依止住食],这个地方讲二乘的圣人,他能够以涅盘的寂静乐来安住自己的色身,是清净的依止住食。第四个是讲佛陀的[唯示现依止住食],佛陀他早上也是拿钵去托钵,乃至于示现吃饭,但是佛陀的色身,是完全不需要饮食的,他主要是要让众生种福田才托钵的。因为佛陀的色身在经典上说,他是[无极之身,微妙之体],他不需要任何的三昧乐、涅盘乐,乃至于这种杂秽的饮食来维持他的色身,他的饮食,任何因缘都不需要。所以这个事情也不可思议。

第一个甚深,在我们修行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第三个[诸事无功用]。在整个大乘的法门当中,念佛法门是非常特别的。很多法门,都必须要透过止观的观照、作意,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念佛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它的重点在于一种无心的感通。

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跟印光大师说:他从今天开始七天不吃饭,我一定要真实的见佛,我才开始要吃饭。印光大师说:你这种有所得的心来念佛,已经跟佛不相应了,而且你这样子很可能会着魔的。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的重点在于至诚恳切,而至诚恳切的重点在于一念不生。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说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我们只要是修习这种本尊相应的法门,你的内心都是要属于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的,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因为你所要感应的佛陀,他内心的造业力是诸事无功用的,所以你要随顺这样的心态,这个地方要注意的。

癸二、安立数业甚深

这个地方有三段的甚深:第一个安立,第二个数,第三个业。我们看论文: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首先我们看安立甚深,这个[无异],就是说在这么多的法界诸佛当中,他们所依止的体性──这个二空真如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差别当中,又产生无量差别,亦无量,就是诸佛因为过去本愿的不同,而创造不同的名号,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无量诸佛都是依止同一个清净法身;但是因为他心中所发的愿不同,就变现了不同的变化身出来:三世诸佛这样的来成就他的作用,的确是甚深。

[无数量一业],这个是讲数量的甚深。三世诸佛他们的因缘虽然不同,产生了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但是他们所造的业,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完全一致的意思,就是说诸佛造业他的体性是相通的,没有这种──这是你造的业、这是我造的业,没有这种自他的差别,就是释迦牟尼佛造的业,就是阿弥陀佛所造的业;阿弥陀佛所造的业,就是释迦牟尼佛所造的业。这个地方,在后面的论文会说到譬如大海,你说很多的江河流到大海,但是却同一个法味;诸佛造业亦复如是,在无数量的佛当中,每一个人造的业都是互相融通的。

第三个[业],业甚深,[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佛陀他的业,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比如说佛陀的变化身,是不坚固的,他八相成道要示现死亡;但是佛陀法性身跟受用身的生命是无止尽的,所以叫坚业。既然能够在同一尊佛当中,具足了坚业、不坚业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也是甚深的。

这个地方,[无数量一业]值得我们注意。[无数量一业],在《弥陀要解》当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你一直叫人家念阿弥陀佛,这个有违背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他说:我们归依佛的时候,是归依十方诸佛,我们不能够只是偏心的归依阿弥陀佛,这样是不对的。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我们应该遍念十方诸佛,能够跟十方诸佛结缘,来成就十方诸佛的加持,这样才合乎整个菩萨道的本质。

蕅益大师说:你这样讲就错了!你念一佛就代表念十方诸佛,你得到一佛的加持,就代表十方诸佛的加持,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说,你今天遇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你做了一件事情;你遇到其他的诸佛,他也是为你做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差别。我们如果遇到菩萨,遇到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可能他对你所施设的加持是有差异的,菩萨是有差异;但是你只要遇到其中一尊佛,他对你所做的事情,就代表了十方诸佛对你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对于佛陀的了解,要知道他的相貌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他没有个体的差异,你见到了阿弥陀佛,就代表见到了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这个地方,他的道理就是[无数量一业],在无数量的诸佛,他们造了种种的业,但是业业之间是相通的,这个地方也是甚深的。

癸三、现等觉甚深

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他的变化身示现成佛,这整个过程也是甚深。

现等觉非有,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有非有所显。

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他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在印度受生,叫现等觉;但是我们从相貌来观察,二千五百年那个佛陀、那个释迦牟尼佛,他的体性是不存在的。就是说是谁在成佛?没有成佛的那个人、没有那个真实的人存在,[现等觉非有],因为他的体性是二空真如。虽然体性是毕竟空,[一切觉非无,一一念无量],在因缘上来说,却真实的有一个一切觉的佛陀,显现他的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这样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非无]的。因此在无量的世界,每一个剎那的心念当中,就有无量诸佛在示现成佛,在每一个心念当中,有无量的佛示现成就八相成道,所以这个因缘是存在的。所以,在佛陀的这一期生命当中,我们同时看到了[有]跟[非有],这两种相貌同时的显现在一尊佛的身上,这件事情也是甚深。

所以我们看到佛陀:诶,在印度出生。我们怎么理解佛陀的受生呢?就好象说水中的月亮,刚刚下了一场雨,在晚上我们在水当中,看到月亮的出现;等到太阳出来了,把这个水晒干了,月亮又消失了。你说这个月亮是怎么回事呢?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个就是佛陀示现成佛的时候,他的来跟去的确是甚深的。

癸四、离欲甚深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这个是讲到佛陀他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断除欲望的方法,是善巧甚深的。[非染非离染],佛陀的内心是非染的,佛陀所有的欲望都断除了,所以从作用来说,佛陀跟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接触,佛陀没有贪欲之心;但是[非离染],佛陀真实欲望的体性,是没有断除的。为什么呢?[由欲得出离],也就是说,所有的菩萨都是观察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的,也就是说他不是断除欲的体性,是观察到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过程的时候,应该了知欲非欲,而悟入欲法性;我们应该了知这个贪欲的作用,它的本性是清净空寂的,悟入贪欲真实的平等法性。这个地方,等于说出了菩萨断欲的方法。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个断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你没有修善度众生之前,你开始要先学习怎么断除心中的欲望;但是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说你断除欲望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结果。在断除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到烦恼即菩提的一个概念,就是说烦恼的体性就是菩提的体性,这两个是没有差别的。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概念,是烦恼跟菩提是对立的,你用这种生灭的角度来断烦恼,你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手段,就把这个烦恼的作用,乃至这个烦恼的体性、这个明了的功能全部消灭了,最后的结果就进入到灰身泯智;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要发菩提心有困难,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也被你破坏,错损菩提了。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知道转识成智,我们是转它颠倒的作用,而成清净的妙用,这个转是很重要的,转烦恼成菩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这个地方,是说明三世诸佛在成就断欲的时候,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不过这个地方的欲是说,你要采取断恶的方便之前,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我们讲这个所知依,整个生命的根源是来自于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的。贪欲是一念心性一时的颠倒而产生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对治的是那个颠倒、那个遍计执,不是要断那个依他起的明了心性。我们在断恶的时候,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否则你虽然达到了断恶的效果,但是也可能错损到你未来法身的菩提,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离欲甚深。

癸五、断蕴甚深

前面是讲到因地的修行他的方法甚深,这个地方是讲他的结果,他所成就的果地的功德也甚深。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这个生命体主要就是五蕴,诸蕴就是这个身心世界。诸佛的法身,是超越整个五蕴的。我们凡夫,以这个五蕴为自我,所以受到这个五蕴的限制,比如说:你今天的生命体是现出男人的五蕴,那你修行的方法就不同;你今天变成一个女人,你的修行方法也不同。为什么你前生是男人的时候修行跟今生是女人的时候修行,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我们的确受到我们果报的影响,你有这个果报体,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受。

所以凡夫是受这个业力所创造的这个五蕴的果报体,来左右我们生命的作用。但是佛陀的清净法身,他变现出一个五蕴,这个五蕴是不能障碍他的,超越五蕴;但是他又依止大悲心,安住在五蕴当中,依止这个果报体来建立佛法、广度众生。诸佛一方面超越五蕴,一方面安住五蕴,所以说佛陀的法身跟彼五蕴的果报是[非一非异]的,这件事情是甚深的。简单的说,佛陀的法身是[不舍]五蕴而成就[善寂]的涅盘。在小乘的教法当中,要成就涅盘,是不容许有五蕴的作用,这两个是对立的;

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涅盘跟五蕴这两个可以同时存在,这两个是不障碍的。所以诸佛能够过诸蕴,又安住五蕴中,这个的确也是甚深。当然这个果报的甚深,是来自于他因地断欲的时候,他了解不二法门;重点不在断五蕴,重点在断除内心的颠倒,在破遍计执,不能够破依他起。

癸六、成熟甚深

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前面是讲到佛陀因地的修学、果地的相貌,因果甚深;这里是偏重在自己的修行。这个地方的成熟甚深,是讲佛陀度化众生、成熟众生的善根,他做这件事情是甚深的。[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三世诸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们彼此间所造的业,是互相融通、互相资助的。比如说:像这个大海水,大海本来没有水,是很多的江河流到的大海,混合以后,就产生了同一个水的味道,很多的鱼虾共同的受用这么多的海水。你说东边的海水跟西边的海水,波浪不同,但是法味一样。

所以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佛陀没有说以一个个体的自我,来说明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这件事情我现在做、这件事情我当来要做,来做利他的事情,佛陀是没有这样的思惟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没有安住在二空真如,所以我们会产生一个自我的执取,所以说你造的业跟我造的业就不同,这个业各有各的归属──你造的业你承当、我造的业我承当的;但是佛陀在造业的时候,他们这个业是相通的,因为他依止同一个法身,所以他造的业,没有说这个业是谁负责、谁负责,没有这回事情,他们是共同的来完成度众生的事业。

癸七、显现甚深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这个地方讲佛陀他有时候显现、有时候不显现,这当中的理由也是甚深。[众生罪不现],当我们众生有烦恼障跟业障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佛陀的存在了,虽然法身遍一切处,但是我们却见不到佛陀的示现。这种情况就好象[如月于破器],虽然天上的月亮是如此的皎洁光明,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器是有破洞的器,这个水都流光了,所以月亮就不能显现了;假设我们的这个器是完整的器,这个月亮就自然显现。所以我们见不到佛陀,是因为我们内心有遮障,烦恼跟罪业的遮障。

换句话说,佛陀的法身是[遍满诸世间]的,[由法光如日],就好象天上的日光,普遍的照耀世界一样。我们看有些人在念佛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有很多的感应;但是有些人,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应:这个跟佛陀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佛陀在产生一种业、产生一种造作功能的时候,是[诸事无功用],佛陀的心他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是说,他没有锁定目标的、他没有偏私的,谁可以跟他产生感应的力量,那是我们内心的不同,就产生不同感应的力量。

我以前佛学院的老师,上性下梵老和尚,他以前上课的时候,讲一个他真实的公案。他以前在俗家的时候,他是做一个军官,他有一个同事姓沈,沈居士,这个人后来做到军法处处长,我前几年还看过他。这个沈先生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往生了,所以他跟他的祖母两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后来他的祖母得到癌症,医生说她的寿命,最多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所以沈先生很悲伤,他唯一的亲人将离开他而去,所以他觉得这个人生实在太痛苦了。

他这一天就到寺庙去拜佛,拜佛的时候,这个知客师就出来,知客师看到他在大殿拜佛,看他内心很忧伤的样子,问他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这个沈先生就如是如是的跟这个知客师说。知客师说:你回去诵《金刚经》,金刚不坏身,你好好的诵《金刚经》,你祖母的病就会好起来,金刚是不可破坏。哦,这个沈先生回去以后,他就很虔诚的诵《金刚经》,他回去以后把他家吃饭的桌子整理干净,前面就放一本《金刚经》的本子,也没有放佛像、也没有点香,就很虔诚的跪在地上就诵《金刚经》。

后来诵了几天以后,突然间他诵到一半的时候,在桌子前面的墙壁上,就出现了释迦牟尼佛放大金光的色身现前,就结跏趺坐现前。沈先生说:那个佛像相续了将近有二三分钟之久,才慢慢消失掉。他诵《金刚经》看到这个瑞相以后,他祖母的病就慢慢一天一天的好转、一天一天的好转,后来他祖母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你说这个事情,[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就是说佛陀的法身,他的确是一个强大的能量,哪一个人能够进入到他的法身,即集众生心,投大觉海,重点在于我们的至诚恳切,佛陀的内心并没有设定任何的所缘境,没有这种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说佛陀在显现他的功德的时候,也是甚深的。

癸八、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或现等正觉,或涅盘如火,

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佛陀在一期生命当中,他示现了等觉,就等于示现了出生;或者示现了涅盘,我们说:哦,这个佛陀死亡消失掉了:其实佛陀的出生跟死亡,他的来跟去,就好象火一样。那个火,因缘具足了,在木头当中燃烧;因缘不具足,这个火消失了,又回到火的本性上去。所以说,[此未曾非有],他未来、或者是曾来,在本性观察,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真实的体性。为什么呢?佛陀的清净法身是常住的,佛陀的体性是常住的,佛陀示现来跟示现去,这个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叫做示现等觉、示现涅盘,是甚深的。

所以《遗教经》上说:我们不能因为佛陀不在就不修学佛法,因为你修学佛法有没有功德、有没有产生效果,跟佛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说医生开了药,你在医生的面前吃药、跟在医生的后面吃药,效果是一样。你说持戒,佛在世的时候你这样子持戒,有功德;佛陀灭度了,你这样子持戒,照样有功德:因为这个因缘轨则,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修学佛法跟佛是不是有出世,并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个地方也说明了甚深。

癸九、住甚深

佛陀的内心所安住的所缘境是甚深的: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佛陀的依止处,佛陀的依止处是在下面这一段,佛陀内心的依止是在[最胜自体住],安住在二空真如跟大悲心这样的自体安住;但是这样的安住,他的所缘境是[非圣法],佛陀[最胜自体]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有过失的法。什么叫有过失的法呢?[人趣及恶趣],佛陀他的心所面对的是人道跟三恶道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是安住在[非梵行法中],这广行非法当中,所以佛陀是跟这些众生打成一片,但是又安住在[最胜自体住],这个事情是甚深的。也就是说,佛陀观一切法空;但是他不住在空当中,他观一切法空,又来到世间,在这个众生的因缘当中度化,度化当中又安住在空,所以这个是安住甚深。

癸十、显示自体甚深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这个地方的自体,讲到佛陀的身心世界。先讲佛陀内心的世界,[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佛陀的内心在整个九法界的因缘当中,不断不断的观察,经常观察众生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但是内心虽然在广大的众生法界观察,却不染着一个法,内心[不行一处]。这是讲佛陀的内心,这以下讲到佛陀的色身。[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佛陀的色身,能够示现种种的色身,有时候示现比丘、比丘尼身、优婆塞、优婆夷身,但是又不受到这个六根的限制,这个佛陀的身心世界,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自体,也是甚深的。

癸十一、断烦恼甚深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

由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这个地方讲[断烦恼甚深]。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对烦恼是调伏而不断其体性,菩萨是调伏烦恼的作用,但是保存那个明了的心性。为什么这样子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如毒咒所害],这个毒当然指的是毒蛇,说龟壳花、雨伞节,它是有瞋恨的毒性,伤害众生;但是你不要把这个毒蛇打死。怎么办呢?你用咒术来调伏这个毒蛇。这个毒蛇被咒术所调伏,它变得非常乖顺,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在断烦恼,就好象是用咒术调伏毒蛇一样,[由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菩萨是调伏烦恼,乃至于烦恼的作用消失为止,而不断其烦恼的体性,这个才能够证得佛陀的一切种智;你要是把这个烦恼的体性断灭了,这样子就入无余涅盘,就不能成佛了。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烦恼有两种:一种是分别起的,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根据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种烦恼,这个是要断除的,因为这个体性是虚妄的,完全是虚妄性的;另外一种烦恼是俱生的,是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俱生的,这个俱生的就不能断,要转,转识成智。所以我们说断烦恼是断第六意识分别起的烦恼;但是第七意识俱生的这一部分的烦恼是不能断的,你一断就把菩提给断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烦恼伏不灭],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我们看最后一个偈颂:

癸十二、不可思议甚深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盘,

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这个地方等于总结前面的十一个甚深。诸佛的甚深,来自于他因地的甚深跟果地的甚深。法身在成就的因地,他是转烦恼而成为无上菩提,所以他在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整个波罗蜜的功德,都是在转烦恼而不是在断烦恼,在转烦恼成菩提,所以他因地是甚深的。如此的转变,在果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就是[生死为涅盘],在果地上转这个躁动苦恼的生死,而为寂静安乐的涅盘。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都有转变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样的方便力,所以这件事情,若因若果都是甚深不可思议的。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佛陀产生自利利他妙用的甚深,是因为他的一个转变而产生的。好,我们看壬二、长行结列,作一个总结:

壬二、长行结列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盘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总共有十二种甚深。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在断恶,这一点跟小乘在断恶、空性的应用是有一点不同,因为小乘他是以空观来当做他的一个目的;我们大乘佛法是用空观来当做方便,我们是因为观空了以后,用这个空观的调伏,来产生修善度众生的方便。

所以,大乘佛法在用空的时候,它是用转变,转变它的作用,不断它的体性;小乘的学者遇到空以后,他就完全在空性安住了。所以这个地方,在空性的应用上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

支配人生的三大力量

第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 名言熏习。 这个名就是名字,言...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别各别说明业果各别的相貌。 我们看...

【推荐】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 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导语 寺院本来就是学校,是宣扬人生真理的学校,而且...

【佛教词典】未得意补特伽罗

【未得意补特伽罗】 p0491 瑜伽九十卷十一页云:未得意...

【佛教词典】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

每个人进入佛门都各有因缘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

没人绑住你

三祖僧粲继承慧可的事业,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离

我们要想出苦,不是空间处所的改变,苦在心上,得在心...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毛巾热敷的十种保健方法

中医上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用毛巾热敷实际上就是达到...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

四种念佛的方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金子与屎橛

有一块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状。 人见了问它:你...

证严法师:这才是真布施

布施钱财是为了要做好事,并非一定要捐很多钱才叫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