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五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

壬三、生杂染

贰、修学纲要:第一、甚深见  第二、广大行  第三、究竟果

本论的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甚深见就是说,我们一个大乘的菩萨,在正式的修学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要能够正确而且圆满的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应该怎么样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在《法华经》佛陀讲到一个偈颂:

《法华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这个偈颂,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真相:第一个是从真如门。真如门就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寂灭相,这个本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这些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都把它拨开来,就看到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寂灭相了。寂灭相的内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开所有生灭的对立、染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是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这个寂灭相,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最初生命的一个原点;依止这样一个寂灭相的基础之下,有情众生因为迷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造作,所以有不同的果报。所以从这个寂灭相当中,就开展出每一个有情染净因果的个体生命,就是所谓的生灭门。

《法华经》: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这是从一个清净的因果来说。假设我们依止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寂灭相,开始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的圣道,以后可以成就广大的佛果菩提。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经常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基本上是从两个角度:

一者真如门,二者生灭门。

生灭门,这个生灭就有一种对立的意思,它有杂染因果与清净因果相互对立存在的意思。这样一个染净的因果当中,在本论当中说,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然真如门没办法修学,因为它是没有造作相的,真如门只能够让你依止,不能去修行,因为修行一定要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从寂灭相出来,开始面对阿赖耶识,就是说修行一定是从生灭门开始修行。生灭门要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这个染净因果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染净因果的依止处──所谓的所知依。

所以在本论中,从生灭门的一个染净因果当中,先探讨它的依止处,所谓的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无着菩萨用六门分别来解释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的句义、阿赖耶识的异门、阿赖耶识的体相,现在讲到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前面只是把阿赖耶识的相状、作用作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开展出染净的因果。这个地方我们讲生杂染,这是一个杂染的因果,

杂染的因果:一、烦恼杂染  二、业杂染  三、生杂染。

生杂染当中有三段:第一段一、问;二、答;三、结。我们先看第一段的问:

壬三、生杂染(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的生、老、病、死,都叫做生。这个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为什么叫杂染呢?因为这种果报体是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所以它不是清净的,相对涅盘来说,它是杂染性,因为它有所得故。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这个有漏生命的依止处,我们的果报不管是从生到老、到病、到死亡,这样的果报是不能成立的、不能相续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约生位辨;子二约死位辨)

子一、约生位辨(分二:丑一总难;丑二别释)

回答当中分两科:一、约生位辨;二、约死位辨。生位就是生命还存在的时候,死位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先看生位辨,这当中有两段:一、总难;二、别释。先作一个总说:

丑一、总难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这个地方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说: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生命的依止,我们果报体就不能相续呢?从刚开始受生的时候讲起,就是生位,就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叫做什么呢?叫做结生相续。这个结就是结合的意思。什么叫结合呢?就是我们死亡以后,我们的果报体会出现一个心识,这个心识,会跟我们来生父母遗体的色法相结合,当这个心识跟父母遗体和合的过程,我们叫做结生相续,因为它是一个相续的状态,不是一个点状的。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在生命刚开始成就的时候、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就不能成立了,就没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个结生相续,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缘行,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会向外攀缘而造业,由业力而缘识,就创造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就会去投胎变成名色,识缘名色就是结生相续,这个过程就是[识缘名色],从识而缘生名色,这就是[结生相续]。这一段是总说,这以下把结生相续的过程详细的说明。说我们生命怎么开始的呢?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开始呢?这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

丑二、别释(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

寅一、非等引地(分二:卯一初生位;卯二生已位)

卯一、初生位(分三:辰一出和合识;辰二难非意识;辰三设破征责)

别释当中分两科: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这个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叫等引地。这个等是指内心的状态是平等的,是一种明了而寂静的平等状态;非等引地就是欲界的心态,我们欲界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它是不平等。所以非等引地是约着欲界众生来说明;这个等引地是约着色界、无色界来说明。先看欲界的非等引地,这当中有两科:一、初生位;二、生已位。先讲最初受生的阶位,再说明生命已经成就的阶位。(初生位当中分成四,这个四要改成三。)初生位当中有三段:一、出和合识;二、难非意识;三、设破征责。

我们先看和合识。就是当我们前一期生命结束,下一期生命还没开始的时候,在这个过渡时期当中,会有一个[和合识]出现,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看论文:

辰一、出和合识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假设有一个欲界的众生,他这一期的寿命(当然他的寿命是由业力所资持),他的业力结束了,他下一期的生命又开始要出现了,他死掉以后,没有到净土去,也没有到色界、无色界,他又来到欲界受生,他的受生是什么情况呢?[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先经过明利心,非常清楚明了的心识,在这样清楚的心识当中,他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力,都会在这个时候,突然间的现前,这时候他所造的善恶业,可能已经忘掉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在明利心的阶段都会现前。而求生净土,在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能够提起正念,忆念弥陀的功德,通身靠倒,一心归命,就很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

假设这个明利心没有把握好,过去了,就到了昏昧心,这个人的第六意识就开始进入昏昧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提不起正念。昏昧心到最后就进入到梦觉,这个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从梦觉以后,下一个剎那就是中有位,就是中阴身现前。这个时候,他没有到净土去,当然就要先经过中阴身,依止中阴身的意根,生起一个染污意识,这个染污意识就是中阴身要投胎之前,会先看到父母的因缘。

这个时候,对父母的因缘,会产生爱、或者是恨,依止这个爱憎的心、这种染污心,就会去刺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有业力,但是它必须有这种爱取烦恼的滋润,把这个强大的业力,使令它滋润而成熟。这个时候,中阴身的染污意识,他爱取烦恼生起,最后中阴身死掉的时候,染污意识也消失了,这个时候进入到第二次的梦觉。前面临命终的时候一次梦觉;中阴身的时候,又再死一次,七天一死,中阴身这个染污意识死掉以后,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了,所谓的梦觉。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现前,产生结生相续,与我们下一期的父精母血的遗体开始和合,而创造了新的生命。我们看下一段: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这一段是解释前面的结生相续。什么叫结生相续?就是说,虽然我们临命终时的业力,是受到第六意识染污意识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但是第六意识在中阴身死亡的时候,这个染污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也消灭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梦觉的状态,我们已经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唯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或者叫和合识现前,这个阿赖耶识受到染污意识的刺激以后,就把业力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在母胎当中,(这个[识]就是[和合识])阿赖耶识跟[羯罗蓝](羯罗蓝就是父母的遗体)产生[和合],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这个地方是说,从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平常的阶段,都要依止第六意识,这整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对六尘的了别,都是依止第六意识;当我们死掉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等到新的生命开始的时候,第六意识又出现;从死亡到新的生命出现,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第六意识是断灭的,它是梦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空窗期,前一生死掉,下一生的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之前,这样一个结生相续的空窗期,假设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生命就不能从前生而转到来生了,不可能。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中断了,这中间有梦觉的一个中断期。那我们如何把前生的生命跟来生的生命串连起来呢?这个是靠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是先把大乘佛法的正义、正确的观念先标出来,以下再破除小乘错误的知见。

辰二、难非意识(分三:巳一设义;巳二随难;巳三理非)

巳一、设义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和合识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梦觉了。这当中分成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理非。先设义,先作一个假设。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我们现在先假设,先随顺小乘学者的说法,说是临命终的时候,跟父母遗体和合的就是第六意识,先假设小乘所说的是对的,就是我们死掉以后,第六意识没有梦觉,你从今生的心识,直接的贯穿死亡,跟来生的父母遗体相结合;结合以后,又依止这个第六意识,在母胎当中,又有一个新的意识转生。就是说识缘名色,这个时候你第一个识就是和合识,和合识跟名色结合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名,这个名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又产生一个新生命的了别,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看问题在哪里:

巳二、随难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前生的第六意识在死亡的时候没有断除,贯穿了死亡,又跟父母遗体和合,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那你的生命,变成有两个第六意识。说你今生是个女人,你用女人的思想来作种种的了别活动、感受──受、想、行、识;结果死掉的时候,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没有消除,直接的跟父母的遗体和合,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假设你来生变成一个男人,这样子的话,两个意识在一个生命体[同时而转],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前面说过二念不俱有,不可能有两个第六意识同时同处的相互作用,不可能。

所以你今生的第六意识一定要先死掉,消失掉,死掉以后,由这个和合识阿赖耶识起动,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依止你的业力,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你可能今生是个女人,来生变成一个男人,你前世的第六意识要先消失掉,这样才合道理。所以说,假设你不依止第八识,那么结生相续必须靠第六意识,就会有来生有两个第六意识的困扰,一个是你前生留下来的第六意识,一个是你今生的第六意识,这样子就违背了[二念不俱有]的真理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提出一个难问。

巳三、理非

前面是用现实的状态加以问难,这以下用道理来加以说明它的过失。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

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盘,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梦觉,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梦觉的状态。而这个梦觉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辰三、设破征责(分二:巳一征;巳二责)

巳一、征

这当中先征问,然后再破除。先看征问: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假设这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那这个和合识,所谓的第六意识,是不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说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呢?还是说依止这个和合识,产生的结生相续,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创造一个来生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先提出这个问。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先提出一个正义:

巳二、责(分二:午一立正;午二破邪)

午一、立正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设你说这个和合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那就是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你等于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存在了,只是你不喜欢用阿赖耶识的名称,你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阿赖耶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有的部派也同意在第六意识之外有一个微细意识,这个微细意识,其实就是大乘经典说的阿赖耶识,是整个染净因果的依止处。假设你说它是一切种子识,那就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只是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这个是立正,以下破邪:

午二、破邪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假设你说:刚开始的和合识,它不是阿赖耶识,是我们和合以后所创造的那个名色,那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就颠倒了。怎么说呢?[能依止]的识,能依止当然就是后来才生起的,就是依止和合识才产生的,叫能依止识。这样子,后来这个和合识跟父母遗体结合以后,所产生的能依止识是阿赖耶识,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刚开始这个能依止的和合识它是一个因,它是能生,它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名色这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变成因果颠倒,能生的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是阿赖耶识,这是不合道理的。看总结:

辰四、结成异熟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一段是说,我们平常感觉不出阿赖耶识的存在,虽然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果报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业力所变现,我们所造的业力,平常拜佛、持咒、修习戒定慧的善业,也是阿赖耶识所收集;但是它的明了性太微细,我们感觉不出它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死亡的时候,你现前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一定要完全的死亡,你现在的心情不能残留到下一生去,一定要经过梦觉的阶段。而第六意识梦觉以后,我们从今生到来生,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跨越,是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就是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把你今生所累积的业力,不管善业、罪业,通过这个死亡的过渡时期,到了来生,再创造一个果报出来,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你会有另一个新的想法看法。这个时候,就看得出阿赖耶识的重要性。

虽然阿赖耶识这么重要,它能够使令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又去得一个果报体;但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阿赖耶识它是能够去投胎,没错!但是它投胎的方向,是受到你第六意识的主导。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是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当然,一般人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反正你也不想提起正念,当然你也没有正念,想要提也没办法,你临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整天就是睡觉,就是在昏昧的状态,那你肯定是随业往生,因为你提不起正念。而修行人他一定会知道:你平常可以睡觉、你平常可以胡涂,你临终的时候若胡涂,那你养兵千日,到最后的关键你就失败了。我们前面说过,阿赖耶识一定要透过临终染污意识的刺激,它才会投胎;

所以一个修行者,他能够把握的,就是临终的正念。就是说,没有错,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有善业、有罪业;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会在临终的时候,让善业表现出来。如何把这个善业表现出来呢?就是你临终的正念,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三宝、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所带动的和合识,它就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大乘起信论》:破和合识,灭相续心。

修行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了生脱死,当然你要破和合识。你想要解脱生死,你要阻止阿赖耶识跟来生父母的遗体相和合,这个和合识要破除,你不能够再投胎了。问题是,阿赖耶识它也不能作主啊!我们投不投胎,是你的第六意识在主导;所以破和合识是一个目标,那你的因地,就是灭相续心,就是你尽量不生起三界的烦恼,因为这个阿赖耶识是受到第六意识的刺激、受到第六意识的主导,它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说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也是一切种子识,从果地上叫异熟识,从因地上叫一切种子识。就是我们投胎的时候,其实是靠阿赖耶识投胎的,那你今生的意识是完全死亡,来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有一个新的思想、新的感受,是这样子。

卯二、生已位(分三: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辰二名色互 依不成难;辰三识食不成难)

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

前面是讲到刚开始受生的阶段;这以下说,当这个生命已经成立了以后,阿赖耶识事实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成三段:一、色根执受不成难;二、名色互依不成难;三、识食不成难。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当一个生命已经成就了,所谓结生相续已,它已经产生,我们没有成功的阻止和合识去投胎,算是修行失败了。修行失败以后,我们只好依止今生的业力,或者善业、或者罪业,在欲界得果报。这个果报体,假设没有异熟识来执受,那你这个色根(这个色根就是前五根,前五根它是物质,眼、耳、鼻、舌、身,所以叫做色根。第六意识的根是意根,它是心法;前五根叫色根,是色法。),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执受,这个色根就会败坏。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第八识?为什么前六识不能执受这个色根呢?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

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因为前六识它有各别依止的根,就是眼识只能依止眼根而生起眼识,换句话说,这个眼识它所执受的根,充其量只能够执受眼根;意识充其量只能够执受意根,等等。换句话说,它们这个识在执受根的时候,是不能普遍的,有它各别的依止处,这第一个。第二个,不坚住故。前五识的了别,它不是相续的,它有中断。你今天把这个色根交给它执受,它中断的时候,这个色根就会败坏、就会死亡。所以诸色根,不应离识。这一段是就着我们生命已经成立以后,我们的生命能够活活泼泼的存在,也要靠阿赖耶识的执受,才能够成立。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色法,就是这个物质的世界,必须由精神的世界来资持,这个色法才能够相续的存在。就像有人作一个实验,作这个水的实验,水遇到不同的精神状态,它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你用赞叹的口气来赞叹水,这个水的结晶会比较漂亮,那你喝下去,它对你会有更好的滋养。假设你用责备的态度来呵责这个水,这个水的结晶会变得比较丑陋,喝下去对你就会有伤害。

在中部有一个大学教授,他看到这篇报导,他自己也作一个实验(呵──)。他在校园的东方种了一片玫瑰,西方也种了一片玫瑰,用相同的阳光、水分来滋养。他要他的学生对东方的玫瑰赞叹:唉呀,这个玫瑰长得太漂亮了!这个玫瑰很有精神、很有希望。反过来对西方的玫瑰用呵责的口气:唉呀,你这个玫瑰没有希望了,你看长得那么丑陋。结果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觉:被赞叹的玫瑰,它的病毒减少、它的抵抗力增强,而且长得也比较漂亮;被呵责的玫瑰,看起来比较丑陋,而且容易招感病毒,抵抗性比较弱。

所以我们的色根、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要靠精神的心法来执受。而我们的正报这个五色根,它必须有阿赖耶识来执受,因为前六识是有中断。当然前六识的这个造作有影响力,但是它不是一个主要的执受。这个地方是从色根的执受,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看下一段:

辰二、名色互依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假设没有第八异熟识,那识跟名色相互的依止,这两个就会像芦草一样,如果只是单枝就会倒地,如果绑成一捆一捆,它就能够相互的倚靠而不倒,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这个地方是说,佛陀不管是在大乘、小乘都说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识当然就是第八识,名色这个名就第六意识。就是说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也会影响第八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第六识跟第八识能够使令生命相续。第八识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不断的有不同的想法熏习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八识,新的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更新的第六意识,如是的辗转,构成了生命的相续。假设没有第八识,第六意识这个独角戏就唱不下去了。所以说没有第八识跟第六意识相互作用,你的第六意识没办法辗转相续,不可能的。

辰三、识食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第三个理由就是说,假设我们离开了阿赖耶识,已经受生的一个活活泼泼的有情,他的识食自体不成立、识食体不成立。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饮食,我们吃的这些饭菜等等。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六识。假设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经常是不如意的环境,你的身体要好就有困难;假设你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都是欢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会比较强。前面的段食是约着物质的享受来说,这以下的触食是约着精神享受。就是说我虽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质的饮食比较单薄;但是我的触食,我经常内心保持欢喜,这个时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强,因为有触食的资持。

第三个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个人对未来有希望,虽然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很满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后、晚年的时候、我来生的时候会更好。有希望在资持,这个人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这叫思食。这两个都是精神的受用。第四个是识食:这个识食就不是前六识,前面的触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识,这个识食是第八识,就是你业力的资持。你看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他们也没有饮食饭菜可以吃,他所接触的环境也不可能让他快乐,都是刀山油锅,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地狱。他现在死掉了,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这个地狱的众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续呢?他没有段食、触食、思食,他是靠这个[识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不断的资持他的色身。所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业力的识食,这个识食体就不能成立了。

何以故?于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为前六识不能做识食体。为什么呢?因为前六识不能普遍三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识,有的地方没有第六意识,你看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识食体。当然第六意识所带动的触食跟思食,也有帮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个识食是最重要的,就是业力。

有关业力的资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时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将近十天,前五天是讲经,后面几天就带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时候,我的身心状态非常的好,但一回到台湾,不到一个礼拜就生了重病。这个病,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过去的习惯就是断食,但是我这次的病,断了三次,连续断了三次,一次断三天,等于断了九天,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梦,在梦境当中,那个意思就是有这个鬼神障。后来我就持咒,持了三天感到有一点好转,到了第三天晚上静坐的时候,我突然间有一个感觉:我现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弥陀佛。

那个时候,当然有障碍的人,心情的归依就不同,我那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他决定能够救拔我。那个时候,我生起了强大的归依心,一直的念佛,念了将近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当中,突然间听到:劈啪的一声,突然间,身心的暗钝相、粗重相消失了,从那时候,身体就开始恢复健康。我想每一个人多少都会遇到鬼神障,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带着果报体,带着业障、报障在修行。

比如说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后回来就生病了,你怎么解释呢?你说:诶,代众生受苦。这样讲也是有道理,其实都是自己业力的表现。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缘只是增上缘,因为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你的果报体,永远是你心中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不可能有一个外在的业力,跑到你的身心来给你快乐、给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个唯识学的观念就会全部被推翻掉了。

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见,否则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续。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说,我们相信果报体任何的变化,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自己心中的业力才是亲因缘。这样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会退转,这个正见非常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

支配人生的三大力量

第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 名言熏习。 这个名就是名字,言...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别各别说明业果各别的相貌。 我们看...

【推荐】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 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导语 寺院本来就是学校,是宣扬人生真理的学校,而且...

【佛教词典】未得意补特伽罗

【未得意补特伽罗】 p0491 瑜伽九十卷十一页云:未得意...

【佛教词典】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

每个人进入佛门都各有因缘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

没人绑住你

三祖僧粲继承慧可的事业,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离

我们要想出苦,不是空间处所的改变,苦在心上,得在心...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毛巾热敷的十种保健方法

中医上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用毛巾热敷实际上就是达到...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

四种念佛的方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金子与屎橛

有一块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状。 人见了问它:你...

证严法师:这才是真布施

布施钱财是为了要做好事,并非一定要捐很多钱才叫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