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五十五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四页,癸三、约甚深佛法释。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主要的宗旨,就是我们应该要如何透过大乘的止观,来加强菩萨的观照力。这个菩萨对生命的观照,他的重点不是向外观照,他是向内观照,他是观照现前一念心识,大乘止观的所缘境,是以心法为所缘境的。我们这一念心识在观照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差别:第一个,我们可以作因缘观,因缘观就是从心念的作用上去观照。

比如说,我生起一个恶念,或者贪、瞋、痴、慢的恶念,我现在用佛号、或者持咒、或者止观,把这个恶念的功能转成善念。这样子的一种心念,从恶念转成善念的断恶修善的因缘,就会创造一个安乐的个体生命。因为这种个体生命,毕竟在流转当中还是生灭变化的,所以这种因缘观,我们叫做生灭门,它主要是从心念的生灭作用当中,转变它的差别作用,断恶修善而成就离苦得乐的因缘。

第二个观察,我们叫真如观。这个真如观它观照这一念心识的时候,不是观察它生灭的作用,它直接去观照不生不灭的理体,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照这个心念的作用,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或者你直接用禅宗的方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的观照,是从生灭的作用,直接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把这个个体生命给消灭掉,我们讲摄用归体了,这样子的观照,我们叫真如门、或者叫真如三昧。

本论增上心学的主要观照,是偏重在真如三昧,就是偏重在对内心本体的观照,就是我们说的把心带回家。在本论的增上心,一个菩萨内心的观照,主要是观照我们心性的本体,这个是前面所说的真如三昧。这样子的真如三昧,在本论当中提到有四种的功德妙用:第一个,它能够引发种种无碍的神通;第二个,它能够成就十种难行的苦行;第三个,能够通达诸佛秘密的言词;第四个,圆满四种殊胜的作业。这四种功德当中,我们现在讲到的是第三种,通达诸佛秘密的言词。这当中有三小段:第一段是约六度来解释,第二段是约十不善业解释,这个地方是约着甚深佛法。

癸三、约甚深佛法释(分二:子一举经问释;子二显义略答)

子一、举经问释

这当中有两段:一、举经问释;二、显义略答。我们看论文的地方: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

前面讲到真如三昧,就是观照我们心念的本体,这样子从六度的修学跟十不善业的修学,它都是一部分的佛法;这个地方是从佛法的全面性,来探讨真如三昧,叫做甚深佛法。什么叫做甚深佛法呢?我们一般来说,因缘观是比较粗浅的佛法,因为它是从因缘果报上去对治,是比较粗浅容易了知的,它只是在表层的作用上去修行;但是真如三昧,它是从一种很深层的本性上的修行,所以这样的修法,是秘密不容易了知的甚深佛法。所以什么叫甚深佛法呢?这个地方是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去观照真如三昧,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提出这样的问。这以下回答:

此中应释。

这以下,我们分成两段来解释:第一段是别释,第二段是总结。先看各别解释:

子二、显义略答(分二:丑一别释;丑二总结)

丑一、别释

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瞋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

我们讲真如三昧,如是的观照,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十种的影响力。十种影响力,前面两种是从本体上的影响,后面八种是作用上的影响。我们看观照现前一念心识,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它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第一个,它产生一种常住的功德,这个常住的意思,就是远离生灭变化的相貌,他是不生不灭的,而且也没有变化相。为什么他能够不生不灭呢?因为法身是常住的。法身,当然这个身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我们在做因缘观的时候,是从整个生命的作用上来作调整,把恶的作用改成善的作用,这样子成就一个三界安乐的果报。比如说,你成就一个天王的色身,但是这个天王的色身是生灭法,你这个天王庄严的果报结束以后,你来生变成一只卑贱的蚂蚁。

所以我们在做因缘观的时候,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本体,是躁动不安的,因为你不能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但是你作真如三昧观不同,你在整个生灭变化的果报当中,会找到一个清净法身,他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所以我们从这样的真如三昧,会从一个根本的业报身,转成一种不生不灭的清净法身,这个就是我们整个三世诸佛、大乘菩萨生命的真实归依处──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这个是我们修真如三昧,第一个最根本的功德。

[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这样一个常住的本性,他又能够有一种断灭的作用,断绝消灭的作用。怎么说呢?以一切障永断灭故。这种清净的法身,是离开种种的过失,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过失。这样子来简别凡夫、外道的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的寂静心当中,他能够拥有非常长久的生命,所以他有一种类似的常住之法。但是这样的常住之法,不能对烦恼障、所知障这个无明产生断灭的作用,他只是用禅定把无明暂时的压住,如石压草,把这个石头搬开以后,春风吹又生。

所以,你成就四禅八定,等到你四禅八定的力量退失了以后,你的生命并没有增上,你以前有什么烦恼,现在还是什么烦恼!因为它不能产生一种断灭的作用。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把心带回家,从一种作用的生灭,回归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一次一次的进入到真如的意境,它会产生一种断灭的力量。就是你每一次进去,你出来以后,烦恼就减轻一分,它有这种断灭法是甚深佛法,就是它能够产生法身的功德跟断灭的功德,这是我们修因缘观所不能做到的。当然这个都是从体性上一个根本上的改变,以下我们看它的作用。这样子的常住断灭之法,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

[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它能够生起,本无今有叫生起,它本来是没有,因为你成就法身以后,它才有的,后来才有的,叫生起。清净的法身能够依止他的悲愿,现起变化身,就是应化身。一切的菩萨都是以弘护正法、利益众生为他的悲愿,所以菩萨在自受用的时候,是安住清净法身、安住在一种清净的断灭法。

但是如果菩萨经常安住在断灭法、安住在常住法身,众生是不能跟你接触的,因为众生进不去,只有你进得去。所以菩萨要能够跟众生接触,菩萨不能用法身来跟众生接触,不可以的,菩萨他从本垂迹,从清净法身又变化出一个肉身,示现生老病死的色身,陪伴着众生来流转,这个就是变化身,他本身已经不是菩萨的本来面目,是菩萨从本来面目所变化出来的,用他的悲愿变化出来。

[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菩萨从清净法身变化一个色身,他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作用呢?他能够有所得法是诸佛法,这个有所得就是说,菩萨能够有一种见闻觉知的妙用,菩萨这个变化的色身,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见闻觉知众生有无量无边八万四千种种的烦恼跟业力的造作,菩萨在一念清净的法身,能够如实的了知,而且能够从这样的因缘当中,施设种种的对治法门来教导众生。你只要有本事起一个烦恼,菩萨就有办法生起一个让这个烦恼消失的方法,这个是菩萨不可思议见闻觉知的妙用,这有所得法是甚深佛法。

[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前面是说明菩萨的善巧方便,这个地方是说明菩萨的大悲愿力。有贪法是佛法,什么叫有贪法呢?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菩萨他能够自动的发愿,来摄受这些具足贪心的有情,把他当做是自体。这样的一个思想,是很高很高的慈悲,叫同体大悲。

我们刚开始在修慈悲观的时候,是从因缘上修慈悲观。就是说,你很苦恼,我是觉悟的、安乐的众生,你是苦恼的众生,我们两个个体是不一样的;但是没关系,我们两个个体不一样,我们可以从两个个体当中建立一种互动的因缘──母子的关系,你跟我个体是不一样,没关系!你是我前生的母亲,所以我还是要帮助你。这样的慈悲心,是建立在两种个体生命当中的互动。当然这样的慈悲心,也是不可思议;

但是真如三昧的慈悲心不是这样子发的,它是从众生无边誓愿度,而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他把一切有情,观照众生的贪心就是我自性的贪心,自性众生誓愿度。就是说,菩萨已经把这种个体生命的执取打破了,菩萨看到众生有贪心,就是我的贪心,这样子生起感同身受的增上意乐,然后来度化他,就是你的障碍就是我的障碍。这样子的意境当然更高了,他能够把众生的贪心,当作是自心的贪心一样。

[又有瞋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瞋有情为己体故;又有痴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痴有情为己体故]:这道理是一样的。你发脾气了,我把你的瞋心,当作我自己的瞋心一样来悲悯你。

[又异生法是诸佛法],这个异生是把前面的贪瞋痴作广泛的说明,整个惑业苦都是异生法。这个圣人叫同生法,圣人的心,是同样安住在一个真如不生不灭的理体,他们已经找到生命的交集点。众生跟众生之间,永远没有交集,你起你的烦恼,他起他的烦恼,每一个人起各式各式样的烦恼,造各式各样的业,得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众生在个体生命流转,永远没有交集点。所以人跟人之间为什么要沟通就是这样:你跟我不一样,但是没关系,大方向相同,所以叫做异生法。就是整个众生法,佛菩萨看到众生的差异,就是当作自己的差异。

[应知亦尔]。这个地方是说明,佛菩萨在真如三昧当中,所引生的大悲愿力,同体大悲、感同身受的力量。

[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这个地方讲智慧,菩萨无所得的智慧。菩萨能够来到世间,变现一个变化身,他能够成满真如,他能够安住在圆满的真如,一切的烦恼障、所知障不能染污他。他虽然把众生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一样来感受;但是这个烦恼对菩萨来说,是不能染污菩萨的,菩萨安乐依旧,自在依旧的。

[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前面的障垢,是约着内心的染污;这个地方的染污,是外在环境的染污。菩萨的变化身在人世间建立佛法,面临各式各样的赞叹、毁谤,是不能扰动菩萨的内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心是安住在一个常住之法,安住在一个断灭之法的真如三昧。

丑二、总结

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这样的佛法在大乘是甚深甚深的,佛陀很少对一般的有情开导,佛陀在公开的场合所开导的佛法,是因缘果报的法,因缘观。就是你有什么样的善念把它加强,你有什么恶念把它对治,创造一个来生变化的个体生命就好了。佛陀对于大乘善根已经成熟的菩萨,就开导这些甚深的佛法,就是你不能够只是在表层的作用上修行,你应该再提升一点,从表层的作用上修行,这种生灭变化的心,要把它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上去,就是生命从根本上转变,这个叫做甚深的佛法。好,我们看下一段:

己二、四作业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种功德,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引发种种无碍神通、成就十种难行的苦行、通达诸佛秘密言词,这是第四个,圆满诸佛的四种作业。

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菩萨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四种的好处。第一个修到彼岸:你经常能够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就能够使令已经修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的法门,慢慢慢慢的成就到彼岸的功德,到达大般涅盘的彼岸,有这个波罗蜜的功德。如果你的心,从来没有把心带回家过,你就在人事的因缘上不断的打转,顶多保持善念,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顶多来生得一个安乐的果报,不可能成就法身,不可能,你的因缘不同。你这个生灭的因缘,怎么能够成就不生不灭的果呢!

所以你希望你布施、持戒的善业要到彼岸,那你一定要修甚深佛法。第二个成熟有情:你经常能够观照你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你就有善巧的方便来度化有情,使令众生的善根成熟。第三个净佛国土:你这一念清净的心中,能依止心中的希望、依止心中的愿力,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来摄受众生到你的国土,来跟你共同修学。第四个诸佛法故:你一念心能够经常保持无住,你就很容易能够摄持无量无边三昧、陀罗尼的禅定、智慧功德。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这些都是菩萨在真如的三摩地种种作用的差别。这个地方是讲到真如三昧自利、利他的功德。

真如三昧简单的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个金刚三昧,其实《金刚经》的金刚三昧,这个不可破坏的三昧,就是真如三昧,就是甚深佛法。就是你能够无住,把心带回家,然后再从家里面出来,生起种种自利、利他的妙用。这个自利、利他的妙用,这个成熟有情,我们说明一下,这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你要先断恶,誓断一切恶,这个时候,你会暂时跟有情保持距离,观照你的内心。这个时候你面对的是你无始劫来在流转当中,不断染污熏习所留下的一个心念,这个心念,不管你多么的不满意,你都要面对的,因为它是你过去生的造作所留下来的痕迹。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心中的垃圾清除干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或者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这个因缘观、真如观,慢慢慢慢把心给净化了。这是你第一个阶段要做的,断恶。

第二个,你要去面对众生,你迟早要跟有情接触的,你要是修阿罗汉,那不用跟有情接触。面对有情,你怎么度化有情?这个是一个很高很高的世俗谛的学问。佛陀就告诉我们一个消息──成熟有情。成熟这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要度化有情,第一个条件,要跟有情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人际关系要好。

在美国人际关系的权威卡内基博士说:人际关系有十种因缘会好,经常面带微笑、你能够保持真诚的心情、保持有信用,等等,有十种。但是最重要是什么?他说有一点是最重要,人际关系要好最重要:你不要刻意的改变对方。所有人际关系的障碍,都是你要刻意的改变对方,结果造成了争执、对立。我们平心而论,每一个人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要改变。他自己想要改变的因缘不成熟,佛陀都不能让他改变的,不要说是凡夫。就是说,他要改变,一定是他自己要改变。

那这样子讲,你说:诶,我做师父的,收一个徒弟,我不要去改变对方,那我做什么呢?你要尽心尽力的去教育对方,但是不要刻意去改变对方。这二句话没有冲突的。你要创造一个让他反省的因缘、创造一个让他改变的因缘,让他自己去改变。你看佛陀度化众生,他讲成熟有情,让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佛陀说法,让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你自己去自己觉悟,佛陀没有说改变有情。我想我们这样子讲,你不要去刻意改变对方,然后你又尽心尽力的教育对方,这两句话你要参透,你就有资格收徒弟了。(呵──)要不然,你要不能参透,你收徒弟,多一个徒弟等于多一个怨家,没有效果。因为你要改变他,他不让你改变,两个吵起来。所以智慧永远是整个行动的因,你要懂它的因缘。

就是说,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你自己反省你自己,你自己是因为别人而改变的吗?你自己都是在自我反省当中改变,别人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你吸收这个道理以后,你自己反省、自己改变。你自己的心创造一种作用──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你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改变。我们自己是这样,我为什么不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他也是要自己去反省,他因缘不成熟,你要他改变,他不想改变,那有什么效果呢!

所以诸位要知道,诸位以后一定会摄受信徒,你说:我不想改变对方,那我什么事都不要做,那也偏一边。你不要去改变对方,但是你要教育对方,要创造一个让他未来有改变的种子,先把它种下去──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成熟,乃至于增长脱落。所以成熟有情这句话很重要,佛陀没有要你去改变有情,佛陀告诉你成熟有情。这个都是你要去学习的,菩萨要广学无量的因缘。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种种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第八科的增上慧学分,刚好是大乘的戒、定、慧。

乙八、增上慧学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结前问后,第一个标释正答。我们先提出一个问: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

我们前面讲到真如三昧叫增上心学,增上心它的重点在止,其实这个止就是体真止,体达真如理,然后在真如理安住,生起四种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大乘的慧,这个云何可知呢?我们在学一般小乘思想的时候,你看小乘的思想、或者大乘的别教思想,止观的定义是很清楚的。止,心于所缘无分别住;观,心于所缘观察抉择,是有分别的:这个止观定义是很清楚的。但是你看无着菩萨讲到增上心、增上慧的时候,它跟前面的内涵就不太一样,他讲圆教的思想。圆教的止观是很难界定的,你说止是体真止、观是无分别智,这两个是很难界定的。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这个增上心学它这个体真止,重点在于所证的理体,就是真如,所证的理体;本科的增上慧学,是偏重在能观的智慧:一个是所证的理,一个是能观的智。当然这样子讲,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再继续的说明一下。所证的理,是约着目标来说的;能观的智,是约着趋进目标的一个方法跟过程。

比如说你到台北去,台北是一个目标。你怎么去呢?我坐车子去。这个车子一步一步的趋向台北,这车子就是能观的智,它是生灭变化的,它能够增长的。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样,明天跟后天也不一样,这个无分别智是会辗转增胜的;但是真如理是不能改变,不管你愿不愿意进去,它永远是如的意境,真理是不能改变;但是智慧能够透过闻思而辗转增胜。

所以,前面讲到我们生命的目标,甚深佛法、真如三昧,一切诸佛菩萨真实的归依处。那趋向真如三昧的方法,这个增上慧学,云何可知呢?提出这个问。我们看第二段的回答: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总标;丁二广释)

丁一、总标(分三:戊一牒前出体;戊二成立智相;戊三结名殊胜)

戊一、牒前出体

回答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广释。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牒前出体;二、成立智相;三、结名殊胜。先看第一段:

谓无分别智。

戊二、成立智相

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

戊三、结名殊胜

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前面讲真如,是所观的理体;趋向真如的方法,就是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简单的说,我们刚开始修因缘观的时候,心中一定要分别的。你说我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不分别,你不可能成就功德庄严。说是:我要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哦,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有佛的住世,有阿罗汉、菩萨的围绕,有正报、依报的庄严,那你结论──极乐世界是功德庄严。所以因缘观的观察是要分别,因为它的目标是在作用上的抉择;但是你这样的抉择,没办法进入到真如三昧,这个门打不开。

你要进入真如三昧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无分别智,你所有的分别都要停下来,远离一切虚妄分别。远离一切虚妄分别,这样子讲,有些人还不是很清楚,后面讲到说:无分别智必须具足两种的作用:第一个决断名言,决是决定的决,断是断除的断,你要能够在心中产生决断,断除你名言的力量,决断名言;第二个契会真如,契入的契,会通的会,契会真如:你要第一个要决断名言,第二个要契会真如,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简单的讲就是这样。下面有十六段,从自性、所依、因缘乃至于甚深,把它作一个各别的说明。

丁二、广释(分六:戊一释名无分别智;戊二释成立相;戊三释成立因缘;戊四会释契经;戊五释简声闻;戊六释妨难)

戊一、释名无分别智(分三:己一略标自性;己二释离五相;己三结得此名)

己一、略标自性

广释当中分成六段:一、释名无分别智;二、释成立相;三、释成立因缘;四、会释契经;五、简别它跟声闻的空观;六、解释凡夫外道的妨难。我们先看无分别智的名相: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己二、释离五相

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

己三、结得此名

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这个无分别智刚开始的自性,它的体性,要远离五种相。这个无分别智,无着菩萨的解释,他是先否定的,先用否定的口气,它不是什么;后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先否定,破执。第一个,它[远离无作意]。所有心念的作用,第一个是作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念从种子位变成现行位,一定要产生一个警觉的作用,这个警觉就是作意。

像天亲菩萨说的,要简别熟睡跟梦觉。说你熟睡的时候不做梦,我不做梦我也没有分别,没有分别,那这样子是不是无分别智呢?说我前段时间昏倒过去了,昏倒的时候,我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分别。这两个都是无作意,这是不可以。无分别智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它是有知(知道的知),它虽然没有分别,但是它有知,有知的功能,有明了的一个知的功能。所以这种无作意的状态,是要简别的,它是有作意。

第二个[离过有寻有伺地],它不是四禅八定。这当中要远离两种:第一个远离有寻有伺地,远离初禅;第二个远离过,过就是超过,超过有寻有伺地,那当然指的是无寻无伺地。从二禅,乃至于四禅、乃至于四空,这些四禅八定都要远离。因为在四禅八定当中,虽然能够止息一切的分别,但是它不能够产生决断名言的力量,它无量无边名言的戏论,是被禅定压住了,如石压草,它没有决断名言的力量。你要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你以前喜欢打什么妄想,现在照样打这个妄想,它没有对治掉嘛!所以远离禅定的无分别,这种无分别是暂时的。

第三[离想受灭寂静故],这个想受灭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为了要暂时的止息心中的想,他这个想太劳累,就把这个想跟受给消灭掉,进入到灭尽定。灭尽定的状态,虽然能够决断名言,因为他有我空智现前,它能够决断名言;但是古德说:想受灭无为,它只有决断名言,不能契会真如理。它是偏空的真理,所以它也要在无分别智加以简别,它不能契会真如。

第四个[离色自性故]:你说这个石头,这个书桌,它也没有分别!但是这样的没有分别,是顽钝无知的,它是没有明了性的、没有分别,这样子也应该简别,这个色法是顽钝的。

第五个[离于真义异计度故]:我们刚开始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对真如的道理,加以种种的差别计度分别,这个也要简别。古德说:行起解绝。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要种种的分别:哦,什么是无分别智?决断名言、契会真如。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决断,一方面他要契会真如理,刚开始我们是这样分别;但是你这样子在分别这个道理的时候,它不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要离一切的分别,连你对真理的分别都不可以的,那是一念不生的。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你必须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这五种相貌都要远离,这是否定的方式。

戊二、释成立相(分二:己一颂释一切;己二释三智别)

己一、颂释一切(分十六:庚一自性;庚二所依;庚三因缘;庚四所缘;庚五行相;庚六任持;庚七助伴;庚八异熟;庚九等流;庚十出离;庚十一至究竟;庚十二三智胜利;庚十三三智差别;庚十四二智譬 喻;庚十五无功用作事;庚十六甚深)

庚一、自性

释成立相当中先分成两段:一、颂释一切;二、释三智别。看颂释一切,先看自性。这个地方把前面的观念再重颂一次:

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诸菩萨自性,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

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自性呢?就是你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最重要的是要[不异计于真],你不能够用种种的差异计度分别真理。当你在观察真理的时候,带有名言,所谓的带相观空,带着名言相观空,这个都是要简别的。我们刚开始明白道理,是要假藉名言依教起观,但是你功夫提起来的时候,行起解绝,解门就要停止了,要不然怎么叫无分别智呢?好,我们先讲到自性,后面还有十五段,我们再次第的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

支配人生的三大力量

第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 名言熏习。 这个名就是名字,言...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别各别说明业果各别的相貌。 我们看...

【推荐】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 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导语 寺院本来就是学校,是宣扬人生真理的学校,而且...

【佛教词典】未得意补特伽罗

【未得意补特伽罗】 p0491 瑜伽九十卷十一页云:未得意...

【佛教词典】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

每个人进入佛门都各有因缘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

没人绑住你

三祖僧粲继承慧可的事业,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离

我们要想出苦,不是空间处所的改变,苦在心上,得在心...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毛巾热敷的十种保健方法

中医上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用毛巾热敷实际上就是达到...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

四种念佛的方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金子与屎橛

有一块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状。 人见了问它:你...

证严法师:这才是真布施

布施钱财是为了要做好事,并非一定要捐很多钱才叫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