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五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四七页,庚二、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假设遇到了人事的障碍,产生了痛苦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习惯性的方法,就去改变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够随顺我们的心意。但是当我们努力的这样做以后,发觉:我们障碍依旧存在、我们的痛苦依旧出现。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我们讲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变现,外境是所变现。

所以你的内心在生命当中,它是一个主导者,它能变现,就是它是一个根源。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行,重点不在改变别人,重点是要改变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佛法之前,你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方向,所谓的莫向外求。当我们已经掌握了生命的修行方向,应该是改造我们现前一念心识。

那应该怎么改造呢?

在本论当中,无着菩萨提出了三个重点:第一个,你要确认你修行的目标。我们一个人,假设生命当中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力量,我们修行起来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样子,我们一生的所学,就会变成分散的,而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刚开始的时候,知道你到底是要成就一个什么样的功德?你必须有一个远程目标,成佛的目标;有一个中程的目标,你来生要到哪里去?近程的目标,你今生当中要完成什么样的功德?你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内心。

第二个,你要具足方便。我们要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是有很多障碍的,不是很顺利,烦恼会障碍我们、罪业也会障碍我们、色身的老病死也会障碍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碍出现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执取,而使令这个障碍变得扩大而不可收拾。所以障碍的本身并不可怕,重点是我们不能够使这个障碍扩大,你就必须要消灭你对这个障碍的执取,所谓的我执、法执的执取,使令这个障碍降到最低。就是你有了目标,你应该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来消灭我们心中对障碍的执取,这是所谓的破障法门。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个就应该要付诸行动,实际的去修习六波罗蜜的法门,来忏悔业障、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我们这一科叫做彼入因果,这第四科;前面三科主要是建立目标跟具足方便,就是建立菩萨的两种的根本功德──菩提心跟空正见。第四科以后,彼入因果是告诉菩萨:如何把我们的目标付诸实践。

付诸实践当中,是讲到六度的法门,这当中有总标跟别释。前面的总标是把凡夫的六度跟圣人六度的差别,作一个笼总的说明。别释有十门,广释十门:第一门是讲到这个数,讲到佛陀安立六度的理由;这个是在十门当中的第二科相,这个相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相,每一个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个度的内涵当中,都有一种殊胜功德相。我们看内涵,这当中有问跟答,先看问的地方:

庚二、相(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

这六种波罗蜜多的功德相,应该如何了知呢?因为佛陀在人天的善法,乃至在二乘的教法当中,佛陀也谈到了六度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到底它的六度跟人天的六度、小乘的六度,这当中有什么差异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功德相呢?应该如何了知?就是说,为什么只有大乘的六度,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其他都没有资格称为波罗蜜?这当中的差异是如何了知呢?就提出这个问。

辛二、答(分二:壬一由六最胜;壬二四句分别)

壬一、由六最胜(分二:癸一标数;癸二列释)

癸一、标数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由六最胜,第二个四句分别。先说明每一个度都有六种殊胜的功德,第二个再把这个四偈作一个总结。我们先看前面的由六最胜,先作一个总标:

由六种最胜故。

因为大乘的波罗蜜,它的每一个度,都具足了六种殊胜的功德相,这不是一般的凡夫跟二乘所能及的。所以,在大乘当中,只有大乘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才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因为它每一个法门都具足六种的功德相。哪六种功德相呢?我们看列释:

癸二、列释(分六:子一所依;子二事;子三处;子四方便善巧;子五回向;子六清净)

子一、所依

列释当中有六个功德处:一、所依;二、事;三、处;四、方便善巧;五、回向;六、清净。我们先看第一个所依: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菩萨在修习六度的时候,他内心有一个依止处。什么样的依止呢?他依止菩提心,来修学六度的关系,所以他那个所依是最胜的。我们一般的人天善法,他修习六度是没有目标的,他是随心所至,他突然间想到要布施就布施了、想到放生就放生,这种没有目标的行为,是不能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这个菩萨他在修六度的时候,他是事先有一个目标。什么样的目标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

在经论上说:你心中已经有一个要成佛的目标,这个目标很明确,那你所修的所有的戒法,都是菩萨戒法。就是你还没有发菩提心之前,你受五戒,有五戒的功德;你受比丘、比丘尼戒,有比丘、比丘尼戒的功德。但是当你受了菩萨戒以后,所有的戒法,通通是成就菩萨戒,全部是菩萨戒。你现在受持比丘尼戒,也是受持菩萨戒。为什么呢?所依最胜故,你所依止的菩提心是特别殊胜的。

我们在修行,我们对于目标的确定是不能忽略的,因为为一个人没有目标,你的生命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力量。科学家曾经作一个实验,他把高中生分成二组,A组跟B组。A组有一百个高中生,B组有一百个高中生,然后作跳高的测试,就是跳起来用手去摸这个墙壁,看你摸得多高。A组,他们是要求他:你一定要设定一个目标,你希望跳多高?那B组呢,你不要设定目标,你喜欢跳多高就跳多高。测试的结果,发觉:有设定目标的A组的分数,远远地超过B组。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了解:我们内心的状态,你设定目标,对启发我们潜在的力量,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一个有目标的人,他修行力量,是超过一个悠悠泛泛没有目标的人。

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做文天祥,文天祥当初代表宋朝跟元朝去谈判,结果谈判不成,元朝皇帝看这个人是个人才不敢放他回云,就把他抓起来,抓起来,因为文天祥在宋朝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要逼迫他投降。怎么样逼迫呢?他把文天祥关在水牢,这个水牢的水淹到他的脖子,长时间把身体浸泡在水中,他身体都腐烂了,那个虫无时无刻白天晚上咬他的肉。文天祥在这样的色身的痛苦之下,他讲出一个世界的名言,他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自己的生命,但是文天祥的意思就是说:我爱着我的生命,但是我也爱着我内心的目标──丹心,我忠义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逼我作出抉择,我两个只能够选一个,那我只好放弃我的色身。我们从历史来看,文天祥应该是一个凡夫,他也没有证得空性,换句话,他对于外境是有执取的,所以他的色身这种腐烂的状态,一定有痛苦的感受。那他为什么不会被这种生命一时的因缘所转呢?这当中只有一种解释,因为他生命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在修行六度的时候,他为什么在布施的时候,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力量?他持戒的时候,也能够产生比二乘人、人天人更大的力量呢?因为这个菩萨他心中有一个目标在资持着他,所以这个地方是特别殊胜。

子二、事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前面是指他内心的所依,这个地方是讲:他根据这个菩提心所表现的一种事,这个事就是一种造作,他所造作的事业是特别的殊胜圆满。为什么呢?具足一切现行故。就是菩萨在造作六度的时候,它的内涵是广大圆满的。我们举布施来说,你看佛陀在人天的善法、在声闻教法里面,布施顶多是外财的布施,没有可能讲到内财色身的布施;只有在大乘的经论,才讲到用色身来布施。我们再讲持戒,佛陀在声闻教法持戒,只讲到摄律仪戒,告诉我们怎么断恶,没有提到如何的修善,也没有提到如何度众生。只有到了

菩萨戒,才讲到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这个广大圆满的功德。所以这个大乘的六度,他造作的事业,是特别圆满,因为他具足一切佛的现行,这一点是不共于人天,不共于二乘的地方。

子三、处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前面的事,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处,是讲利他的功德,利他。菩萨在生起菩萨戒的时候,他所缘的处所,是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菩萨在修六度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有情是一切有情,是冤亲平等的一个广大的所缘境。他面对有情,他所做的事业有两种:第一个是利益,第二个是安乐。这个安乐是约着现世生命的趋吉避凶,这个利益是约着未来生命的究竟解脱。

也就是说,我们在人天善法的时候,我们给众生的利益,大部分都是约着现世的。你要是在声闻乘教法,你遇到一个阿罗汉,阿罗汉他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是偏重在给众生成就来世的解脱。只有大乘的菩萨,他给众生的利益,是包括现世的安乐跟来世的利益,这两个都具足。

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我们得戒体,诸位回忆一下:得戒体的主要因素是缘境发心。你所缘的境,就是这个地方所谓的处。就是你到底要对谁发心?你发心要有一个对象,你要对一切有情成办他们的利益安乐,以这个当你的处所,就是你修习持戒的处所,就是这个处所。对这个处所,你要干什么呢?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这样的发心叫做事。一个是约着能发心的造作,一个是你所面对的境缘,这个都是从菩提心发动出来的。

子四、方便善巧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菩萨从菩提心,一个目标,要表现出一种事跟处,他必须有方便善巧,因为这当中困难重重。这个方便善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能够把极度困难的事业,转成非常容易的事业,这叫做方便善巧。什么是方便善巧呢?无分别智所摄受故,就是菩萨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是修习我空观跟法空观。我们行菩萨道,你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你要知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所有的障碍都是从内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科学家曾经作一个实验,拿一只跳蚤。诸位知道,跳蚤是会跳来跳去,它会从这只狗跳到另外一只狗。这只跳蚤,他把它放在桌上,他一拍,跳蚤就往上跳。然后这个科学家上面放一个玻璃,跳蚤碰到玻璃的时候,它感到障碍,它第二次就调对高度,它下次再跳的时候,高度在玻璃的地方再低一点点。然后你再把玻璃再往下降一半,它往上跳又遇到玻璃,它又调整它的高度。然后你再把玻璃再往下降,降到跟这个跳蚤贴近的时候,这跳蚤稍微动一下就碰到玻璃了,这个跳蚤它再也不跳了,你怎么拍,它都不跳了,这叫做自我设限。

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当我们要实践的时候,会有一种障碍,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因为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曾经遇到很多的失败、遇到别人很多的指责跟批评,这种叫做破坏性的情绪,这样的阴影在我们心中累积了很多,让我觉得:这件事我做不来。果然你就做不到,因为你不愿意尝试。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尝试呢?因为我们从过去生到现在,阿赖耶识当中累积很多负面的、破坏性的情绪在里头。

这个时候,菩萨要观察我空、法空的智慧,把生命回归到原点,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内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障碍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你相信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修习空观,了解到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有的恶法可以断除、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你可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菩萨道的根本精神,你相信你做得到。

诸位要知道,你在菩萨戒,你可以暂时做不到,但是你要相信你做得到,就是菩萨不能放弃对功德的意乐。那你为什么相信这件事情呢?因为你有方便善巧──我空、法空的智慧。否则我们永远就像跳蚤一样,其实这只跳蚤有能力跳,它为什么不跳呢?因为它认为它做不到。所以我们在修习六度的时候,你要能有方便善巧,化解心中的自我设限。

子五、回向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这个回向就是说,他这个方向,本来我们设定的方向是往东边跑,结果他已经往西边偏了。那怎么办呢?稍微把它回转倒向,使令他跟我们的目标相随顺。那回向是回向到哪里呢?回向正无上等菩提故,就是我们不求人天的福报、也不求二乘的偏空涅盘,但求无上菩提,这叫回向。古德说,前面的所依叫做发心,是一种动机,动机是我们刚开始设定的目标;这个回向,是我们趋向目标过程当中的一种回转倒向。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回向跟发心有什么差别?好象说你现在要开车到台北去了,你设定的目标是台北。但是诸位开车的话,你会知道,就算你开在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直的,你方向盘也是要调整,你不调整方向盘,虽然路是直的,它一下就跑出去。就是这个车子本身也会有一个方向,你要随时调整你的方向盘。这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我们刚开始在佛前发愿,要上求佛道,但是我们内心也还有很多的声音会出来,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烦恼。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遇到很多的功德、会受到很多的诱惑,这个时候你内心很多负面的烦恼会告诉你:唉呀,放弃无上菩提,这样子就可以了,那样子就好了。这个时候,菩萨对目标开始模糊的时候,怎么办呢?靠回向。你用回向把你的妄想,再重新的回转倒向到刚开始的最初发心,所以这个回向是一个过程的调整。

子六、清净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前面菩提心是一个总标,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经过事业、处所、方便、回向,最后他主要的汇归处,就是成就一种清净的功德。什么叫清净的功德呢?谓依止烦恼、所知二障的一种无障碍的情况之下,这个烦恼、所知当然是障碍,但是因为有我空、法空的对治,它就转成一种无障碍的清净心,以无障碍的清净心,来集起一切的波罗蜜,来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因为菩萨有六相的功德,所以他所修的六度,才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多。这个是菩萨在修习六度,他不共于人天善法跟二乘的地方。

壬二、四句分别(分二:癸一举施问答,癸二例余五度)

癸一、举施问答

这个地方用四句偈,把六度的相貌再加以分别、分别。这当中有两段:一、举施问答;二、例余五度。先把布施加以分别:

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

这个地方有四句,我们说明一下。第一个,就是说它是布施,但是不是波罗蜜多。我们一般人天的善法,它也布施,但是他内心没有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见,所以它不是六波罗蜜多,就是:是布施而不是波罗蜜多。第二个,是波罗蜜多而不是布施,虽然他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见,但是它不是布施的法,它可能是持戒、或者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第三个,它是布施,也是波罗蜜多,它本身是布施的法,而且又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见,所以它也是波罗蜜多。第四,它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多,它不具足菩提心跟空正见其他的五度。这个地方是举四句来作说明。

癸二、例余五度

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布施是这样子,其余的持戒,乃至于般若的情况,也可以作四句来分别,这个地方的道理应该可以了知的。

到这个地方,庚二、相就是要知道:这个六波罗蜜多,大乘的波罗蜜多,它根本的功德相,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两个功德,你不具足……,就是你行六度,你经常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持戒?我为什么要拜佛?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这个地方,菩萨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就是你要提醒自己:你生命的目标是不是已经模糊?模糊的时候,要把它明确一点──我为了要成就佛道。我要成就佛道,我必须来生往生净土;我要往生净土,我今生必须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成就什么资粮?你前面的方向要非常清楚,你才知道你所修的功德,到底它是趋向什么方向?

日本一个很大的企业家叫松下幸之助,他说:我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我不是问我自己这个公司要赚多少钱。松下企业的老板说:我经常问我自己:我这个公司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我为什么要举办这个公司?我的目标在哪里?这个很重要。

我们一个菩萨,你经常要提醒自己:你今天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要持戒?你的目标在哪里?因为这个是你的根本。我们经常要回光返照自己的根本还在不在?因为你这个根本不在的时候,那你这个善法就没有意义了,不能说波罗蜜多了。这一段是佛陀提醒菩萨,要知道你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看庚三、次第,这个地方是讲六度的前后次第,我们看问:

庚三、次第(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忍辱,然后再智慧等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前后次第呢?提出这个问,把修学次第提出一个问。我们看回答:

辛二、答

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因为这个波罗蜜多有前后相生的理由,就是说布施能够随顺引生持戒,持戒能够随顺引生忍辱,它有前后相生、相顺的次第。这个六度的次第,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个不同的注解。

这个地方,本文的注解是偏重在它的难易性。从难易的角度,说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清净前前。前前引生后后,就是说你一定要先修布施,你才能够持戒,因为布施是比较简单。一个人,你连把多余的财物施舍出去都很困难,你烦恼那么重,你也没有办法持戒,持戒是要约束自己,所以布施是比较容易。透过布施以后,你这个人个性稍微淡薄一点,少欲知足,诶,再持戒,因为持戒是长时间的。

诸位,持戒没有人说是持十分钟、五分钟的,那是尽形寿的,你布施三分钟就布施完了,所以持戒长时间的。你一个人对身业、口业有所约束,哦,你这个人多少有调伏自己的力量,你遇到逆缘的刺激,你就比较能够安忍不动。你戒持不好、你连身口业都管不好,你不要去管内心,你内心不可能管到。你内心能够忍辱,你就容易安忍不动,就容易成就禅定的寂静。你有寂静的心态,就能够观照诸法实相,它这个是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清净前前,当你持戒持得好,帮助你布施会更殊胜;一个人,你忍辱修得好,你持戒更庄严:后面的会反过来加持你前面的,会让你前面的功德更清净。这个地方是从顺生的难易程度安立。

第二个,在《入中论颂》,它讲到佛陀安立次第的第两个理由,是约着众生的急迫性。我们一个有情众生,你要这个众生发心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他要完成他的目标,第一个他的身心要得到安乐,安顿下来。一个人假设在饥饿、寒冷,缺乏饮食、住处的情况之下,你很难让他行菩萨道,所以佛陀要我们先布施。你从布施当中,得到一个富足的资具,你布施以后,你才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饮食可以吃。

然后,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太卑贱,你做一只狗,怎么行菩萨道呢?你不是有饭吃就可以了。有饭吃,得到温饱以后,你要有一个尊贵的色身,你持戒才有尊贵色身。有了的尊贵色身,你得要把你的功德保护住,不要把这个功德烧掉了,所以你要修忍辱。把这个忍辱修好以后,你要培养一个寂静的心态,然后在寂静的心态修我空、法空,消灭你的执取,进入到平等法界。就是说我们众生的需要,它是有一个前后次第的,急迫性有它前后次第。这个地方是从急迫性,来安立这个六度的次第。在本文当中只讲到难易性,在其他的注解有讲到急迫性。

庚四、训词(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训词是对六度名词的解释,分二:问、答,我们看问的地方: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

这个名词的解释,大乘佛法经常说是名以召德,每一个名词都代表一种功德,所以它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功德。大家会质疑说:前面讲布施的相有六种功德,这个地方又讲功德,这两个功德有什么差别呢?前面六相的功德,是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说每一度都具足它的菩提心、空正见等等。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从实际具体的说法,就是当你具足这个六相功德的时候,实际表现在布施,它会产生一个如何的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具体说明。前面是理论上,每一度都具足六种功德;这个地方是把六种功德,具体化、落实化。

辛二、答(分二:壬一总释度名;壬二别释施等)

壬一、总释度名

我们看回答,回答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总标,第二个别释。先作总标:

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

这个地方,先解释它的总名,六度的总名叫做波罗蜜多。为什么称为波罗蜜多呢?因为它在一切世间的善法当中,乃至于在声闻、独觉的种种善根当中,菩萨所修的布施等六度的善根是最为殊胜的。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大般涅盘的彼岸,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多。我们修五戒、十善,是成就一个人天的果报。人天的果报虽然美妙,它毕竟是生灭之法,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这个地方没有资格说是究竟圆满。二乘的涅盘,虽然是不生不灭,可以究竟的享有,但是它缺乏万德庄严,所以它也是有所欠缺。只有佛菩萨的波罗蜜,它不但是能够永久的受用,而且具足庄严,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多,它的功德是最圆满的。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六度的内涵各别的说明。先看布施:

壬二、别释施等(分六:癸一施;癸二戒;癸三忍;癸四精进;癸五静虑;癸六慧)

癸一、施

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

这个布施的功德,有灭恶跟生善。我们不断的布施,能够破裂悭吝,悭吝就是不肯帮助别人的一种自私的心态。它的果报呢?悭贪是恶因,它的果报是贫穷。我们一个人,身边有很多的东西,比如衣服也好、财物也好,其实有些东西你永远用不到。如果你经常把这东西占有,不肯布施出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无形当中,你就会有一种自私的心态,这个自私的心态,它就会伤害你的目标、伤害你的菩提心,它就会去左右你的菩提心。所以佛陀劝我们:你太多东西最好布施出去,因为它会把这种负面的力量──悭贪破坏掉,当然你没有悭贪就不会贫穷。

那生善呢?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能成就广大的财富地位,所以菩萨在成佛之前,他的果报都是特别尊贵富足。而且他这样的福报,又能够成为一种资粮,成为无上菩提前进的动力。这个资粮我们说明一下。世间人修习布施,他成就广大的财位,基本上会产生放逸。

我们看世间人,有些福报很大,你看他真的是福报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资具特别的尊贵;但是他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他为他的福报所障碍,产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报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报当一回事,他能够把这个福报当做如梦如幻,他继续的修习他的戒定慧,继续的往佛道前进,他不会被这个路旁的小花障碍住。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目标,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这种大乘的善根。

所以你的福报,如果背后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福报对你不是好事情。诸位要知道,所有的地狱果报,都是福报大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你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福报愈大,你这个生死业力愈大,你造罪愈大。但是当你有福报,你背后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那就不同了,那这个福报是一种资粮,你前进到无上菩提的一种动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他能够把这个广大的财位,转成一种成佛的资粮,这个就是有波罗蜜多的意思。第二个持戒:

癸二、戒

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菩萨在持戒的时候,有灭恶跟生善的效果。第一个,他能够息灭这个恶戒。恶戒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奉持不正当的戒,外道持牛戒、持狗戒,这个叫做恶戒;第二个、他不奉持善良的戒,不奉持善良的戒,就是造杀、盗、淫、妄。那怎么办呢?菩萨以持戒,来消灭你的罪业,消灭罪业就能够远离三恶道的苦果。所以持戒有什么生善的效果呢?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一个人能够奉持如来的戒法,从近果来说,成就人天的尊贵身;从远果来说,成就禅定的前方便,这个等持就是禅定。因为你持戒,内心安稳,所以你就容易成就专注、成就相续,而成就一个等持的功德。

前面布施的善法跟持戒,最大的差异在哪里?戒法是佛制的,这是最大的差别。善法不是佛制的,佛陀不出世,也有很多的十善法。佛制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呢?佛陀为什么在无量的善法当中,选择其中几样,说这样子是一个戒呢?这有两层意思,诸位要知道:佛陀是为了圣道而制戒的,他是为圣道布局的。

就是说,你要成就圣道,第一个、你要成就尊贵身。你要是做一只蚂蚁,你没有办法修学圣道;第二个、你要成就圣道。你必须成就一个寂静的心态,所以持戒能够成就人天的尊贵身,也能够帮你成就一种安稳寂静的心态。你看有的宗教持戒,它说:你一生当中不能喝咖啡;你也不能坐汽车,只能够骑脚踏车。但是我们看不出这个戒,对于成就尊贵身、成就禅定有什么帮助。这个,我们讲就是无益的苦行,就是说你这样子行动没有效果。

但是佛陀制戒不是,佛陀所制的戒,都是引导你成就人天的善趣,成就一种寂静的心态,他是为圣道而布局的。这个讲到持戒的功德,我们先到这个地方。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机深教浅,效果适得其反

疏文:增结者,《净名经》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

【推荐】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问: 袁了凡他改命,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净界法师...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他看到佛钵就很高兴啊,他就过...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妙莲老和尚:人最折福之处是什么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

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永远都是自己的错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

【佛教词典】非得差别

【非得差别】 p0714   俱舍论四卷十八页云:非得、如...

【佛教词典】法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 p0763   此声明处六相之一。瑜伽十五...

莲池大师法语开示

卍 生死事大。 卍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卍 龙树于...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

荣辱不惊的老子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问: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慧律法师答: 癌症的起因目...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传印长老:号召全国佛教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心公益

编者按: 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于2011年7月在...

坦诚地面对一切人,才不会心有挂碍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

既然罪性本空,为什么还要忏悔

问:师父在课堂上,一再提到说罪性本空,同时也要我们...

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

此前六讲给大家介绍了一共有九种的净土视野,种类。若...

两个和尚

有二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