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六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一六页,子四、愿智。这一段是无着菩萨,他以恭敬赞叹的心情,讲出了十六个偈颂,来赞礼佛陀法身的功德,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偈颂:

子四、愿智

这个[愿智],他的智慧是一种假观的智慧,我们常说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地方的智慧是观察依他起性的智慧。

无功用无着,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佛陀观察一切差别因缘的智慧,有五种的功德:

第一个[无功用]:佛陀的内心,他不须要假藉作意,就能够任运的了知,生起种种的差别智慧,他的生起是任运的。

第二个[无着]:我们凡夫有时候有特殊的因缘有一点禅定、有一点神通,我们看到过去的事情,你看他有什么因缘,有时候会产生贪着,反而构成障碍;佛陀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心中是无所著的。

第三是[无碍]:佛陀对于整个因缘法,是通达无所障碍的。

第四个[常寂定]:佛陀的内心经常的处在寂静的禅定当中,没有出定跟入定的差别。

第五个[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对于众生跟二乘人种种的问题,佛陀都能够善巧的加以解释,使令他明白。这个叫做愿智。在大乘佛法当中,古代禅师讲一句话:

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

你观察诸法的总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从大乘的角度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这个应对进退,这个假观是不容易的。那你得要广学圣贤之道,这个[愿智]是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经验的。

子五、四无碍解

这个[四无碍解],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前面讲到解脱、胜处、遍处,这都是佛陀内心的解脱功德;这个地方,说佛陀以大悲心教化众生,他必须要假藉四种的智慧:所谓的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跟乐说无碍,四种无碍的智慧。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这四种智慧,在本论当中分成两段:一个是所说的,一个是能说的。

我们先看所说的,所说的是法跟义:于所依能依,所说,什么叫所说呢?就是所依的法,这个法指的就是法门的施设,比如佛陀讲《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么多的文句,都是法门的施设,叫所依。佛陀是依止什么样的义理来开导呢?这叫能依,能依就是义趣,大乘佛法的义趣当然都是一真法界、诸法实相,依止一真法界的道理,根据众生的偏好,施设很多法门,这个能依是指义理。这个法跟,义叫所说,佛陀所宣说的。能宣说的叫什么呢?言及智,能说,佛陀要假藉言词,佛陀要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词,而且要具足种种的智慧,这个乐说无碍就是一种智慧。具足这四种无碍的智慧,常为众生演说佛法,开导众生的智慧,这种清净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

这个四无碍解,在弘扬佛法、开人智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相是没有所谓的法门可言,但是没有这个方便法门,我们没有一个能够悟入真实相。

你看我们汉传佛教,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羡慕西藏佛教,但是你看西藏佛教的祖师,他们在注解经论的时候,跟我们汉传佛教是有不同的。你看我们华严宗的清凉国师、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的时候,那个分科判教──五时八教,他把经典分成三类:第一个华严时,讲顿教法门;《阿含》《方等》《般若》,讲渐教法门;到了《法华》《涅盘》,摄渐归顿,分成三种。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佛陀这整个经论当中,同样的一个道理,佛陀在诠释的时候,有时候是全盘讲出来、有时候是含蓄的讲一部分,到最后再慢慢的讲出来,你就知道佛陀一代时教他施设的方便。

比如我们讲戒律也可以,你看南山律,我们汉传佛教的戒律传承南山律宗。古时候的南传佛教,他讲戒律,他没有讲到戒体的观念;我看藏传佛教,也没有讲到法、体、行、相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二百五十条戒、三百四十八条戒,你说这么多戒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道一句!防非止恶。所有制戒的目的,就是培养你的内心能够产生一种自觉的功能、自我觉悟的功能,从错误中得到反省,从错误中来提升自己,这就是

戒体──防非止恶,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

这种观念只有祖师讲得出来,这个施设方便是不容易的,他有这种智慧,把这个法门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抓出来。所以这个地方的四无碍解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知道施设方便,怎么样引导众生从颠倒当中,慢慢慢慢的转变,这个都是需要方便的。

子六、六神通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这个众生的根机也各式各样:有些人他是法行人,你讲道理、施设法门,他就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有些人是属于信行人,你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要显显神通,来调伏他的憍慢,特别是外道种性的众生,那你得要先显显神通的,所以佛陀的法身有时候会显神通。[为彼诸有情],这个地方很重要,佛陀显神通,绝对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佛陀显神通只有一个目的──[为彼诸有情],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如果没有这种因缘,佛陀是不会显神通的。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所以佛陀故现,这个现指的是神足通,神足通能够作种种的变现、能够种种的往来飞行,这叫做现。知言,这个知言叫做天耳通,佛陀能够听到很多很多众生的音声,而且知道这个音声的内容在讲什么。这个鬼神有神通,他听到这个声音,他也不一定知道这个声音是什么意思。

所以这个天耳通,佛陀的天耳通叫做知言。行,这个行叫做他心通,佛陀的法身,他那个明了的心性,知道众生心中种种的活动,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他有什么样的希望,这叫做行。往,这个往就是过去,佛陀有宿命通,能够知道过去这个众生,他做过什么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佛陀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来,这个来是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佛陀也能够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作出一些预言。出离,这个出离是漏尽通,佛陀能够知道众生的烦恼,他断尽了没有,漏尽通。善教者归礼,具足六种神通,善于教化众生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

子七、诸相随好

这个地方是讲到佛的法身,在有因缘的时候,会现出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

佛陀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除了施设法门、显神通以外,要具足相好庄严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让众生启发欢喜心,由欢喜心才产生信心,所以[诸众生见尊],一切有情众生见到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审知善士],都能够如实的了知,不管他是佛弟子、不管他是外道,都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功德之人、这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任何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能够[暂见便深信],打从内心的欢喜,打从内心的生起清净的信心,来接受佛陀的开导,乃至于信受奉行。具足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法身,我也至诚的归礼。

古时候的禅师,开悟以后有二类:有一类的禅师开悟以后,他外表看起来不能够让他起欢喜心,祖师就说:你不要出去弘法,在里面好好修行就好了。有一类的禅师是有资粮力,他福报够、具足庄严,他才去外面弘扬甘露法门。所以这个相好,在度化众生是很重要的。

有人会说:我们应该是依法不依人,弘扬佛法靠的是智慧善巧。

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真相:依法不依人,那是修行上路的人才有这种观念;一般的居士是依人不依法,他是看到你欢喜,然后他就顺便的听你说法,是这样子的,事实上是这样子的。他看到你不欢喜的话,他后面就不想听下去了。

我想我们都是僧众,住持正法、续佛慧命,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你今生的规划,是有志于弘扬佛法、开人智慧,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把众生心中的觉悟开导出来,点起众生心中的光明,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建议你:你现在在做资粮的时候,你发愿一下:把你今生拜佛、持戒的功德,回向让你的相好庄严。诶,这个很重要,你以后就知道,就是说你摄受众生,他第一个看到你,是看到你的外表,然后接下来听你说法。

所以你看,佛陀尚且不能免,佛陀讲的法,那都是要违背众生的心情,因为你讲的道理都是要让他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改要他改,他凭什么相信你呢?他刚开始要对你起欢喜心。所以说弘扬佛法,除了我们讲四无碍解、六种神通、慈悲喜舍以外,你应该要发个愿,成就让众生欢喜的相好。第八、四种清净,示一切相清净:

子八、四清净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这个地方讲示一切相清净,哪四种相呢?

第一个,身相清净,这个身相清净,讲摄受住持舍,就是说佛陀的生命,他能够自在的摄受,不管是住持、不管是弃舍,他随时可以自己自在的决定。

第二个,现化及变易,这个地方是讲所缘的国土清净,前面讲色身清净。佛陀的国土也可以作种种的现化,这个现化是本来没有而使令它现出来;这个变易是说本来已经有了,使令它变化,它是一棵树,把这棵树变成房子,叫变易:这个是所缘清净。

第三个等持,这个等持指的是心,在禅定当中,佛陀的心可以随心自在的使令这个禅定入住出,得自在,等持清净。

第四个智自在清净,这个智自在是讲佛陀的内心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能够总摄一切法门得自在。能够成就示一切相清净功德的这个法身,我也至诚的归礼。

这个示一切相清净是干什么?我们说明一下。前面我们讲诸相随好,当然所谓的好、所谓的相好庄严,其实每一个众生的认定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地方,你的相好庄严,你要慢慢的进步到示一切相清净。这个示一切相清净,在菩萨道叫做同事摄,你跟他要能够同事摄。比如说佛陀讲《阿弥陀经》,人道众生见到他,是现出丈六的庄严比丘相;鬼道的众生看到他,是现出鬼王的相貌;蟒蛇看到他,是现出蛇王庄严的相貌。佛陀身心世界种种的变现,所依靠的就是示一切相清净,就是说你的庄严相要能够自动调整,是有变化的,这个叫做示一切相清净。

子九、十力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个地方的十力,是约着佛陀有破邪显正的这十种力量。我们讲度化众生,有时候他也不是一张白纸,他这张白纸已经被画得乱七八糟,你怎么从他的画纸当中,因势利导,把这个画错的图导正过来?度化众生,这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是最好度化,他已经相信外道、相信二乘的时候,你要他发菩提心就很困难了;但是困难归困难,佛陀有十力可以导正他。这个地方,[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魔王跟外道以四个法门来欺诳众生,佛陀以十力来破除,这个十力有四种。

第一个方便力:这个方便就是生起一切法的因缘。天魔外道,他们施设种种错误的因缘,来引导众生,说你持牛戒、持狗戒可以生天;你供养这尊佛,也可以生天:这个都是错误的方便。佛陀开导正确的方便,说明正因缘的方便,就是以正方便来破除邪方便,这叫方便力。

第二个归依:天魔外道,他要众生归依天神,你只要归依天神就好了,你造了什么罪业都无所谓的,这其他的事情,天神会帮你趋吉避凶,这种叫做邪恶的归依。佛陀要我们归依心中的善业、归依心中的正法。我们应该要归依心中的正法、归依心中的业力,不要向外去归依。

[净]:这种清净的力量,就是说世间人在整个五欲当中的果报,得到了很多的障碍,开始修习禅定,追求出离。那魔王就说:这个禅定的三昧乐就是涅盘、就是究竟的清净解脱。佛陀开导众生说:这个禅定还是有为之法,你应该在禅定当中修习无常、无我的智慧,才能够成就解脱。所以佛陀用清净力,来提升众生的禅定。

[大乘出离]:众生成就出离心以后,魔王、外道、恶知识就会去误导众生说:你啊,根本不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材料,你何必这么辛苦修习六波罗蜜呢?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时候,佛陀以大乘菩提心的出离法,来导正众生的这种颠倒,成就[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魔王、外道以四种法来诳妄众生,佛陀的法身以十种的方便力加以摧伏,这样值得我们归礼。这个十力,主要是约着破邪显正来说的,就是众生内心已经有邪见了,佛陀转变他的邪见。

子十、四无畏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内心,有坚定的信心,无所畏惧。我们看佛陀对四件事情,充满了自信。

[能说智]: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我得一切智,而心中无所怖畏,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

[能说断]:佛陀可以在大众宣布:我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没有剩余了,也能够无所怖畏。这两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能说智、能说断。

第三个[能说出离],这个是约利他。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一切离苦得乐的法门:布施能够离开了贫穷的痛苦、持戒远离卑贱果报的痛苦,开演种种出离痛苦的法门。

第四个[能说能障碍]:这个是宣说障道法门。这个障道法门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就是说,你虽然修行一个正道法门,但是这个功德一直没有出现,就是这个众生有障碍。好象说你生病吃药,但是你没有禁口,吃了一些跟药相抵触的东西,这个药效就表现不出来。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今天很努力的拜佛持戒,但是好象这个解脱的出离心,一直没办法生起,那就是有贪爱,贪爱的烦恼是障道,障碍出离。你说我整天发大乘的心,但是我这个菩提心一直不能成就,那是有瞋恚,瞋恚是障碍大悲。所以佛陀能够善说这个障道法门。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成就这个自利利他的功德,不是其余外道所能够制伏的,这一个清净法身的四无所畏,我至诚的归礼。

我们弘扬佛法的时候,除了身相庄严、善巧方便、破邪显正,你内心的一个真实功德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有功德,你才有自信。比如说:你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你对这个法,如果你心中还有疑惑,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有所畏惧;如果你深信不疑,这句话是真理,你真实的归依这个法,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佛陀他的内心,他在整个自利利他的时候,他有真实的功德,所以他具足真实的信心,无所畏惧。

子十一、不护念住

这个不护指的是三不护,念住指的是三念住。(处众能伏说,迷离这个迷字打错了,应该是远离。)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是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法。佛陀是怎么样来统理大众呢?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当中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佛陀成就三不护,就是[处众能伏说],佛陀处在大众当中,能够降伏众生种种的讥嫌,这个[说]就是讥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成就三不护的功德,也就是说佛陀的身口意自然跟清净的圣道相应,不必刻意的掩饰。我们有时候身业、口业要稍微掩饰一下,否则会有讥嫌。这个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这是第一个三不护。

第二个,远离二杂染,佛陀在大众宣说佛法的时候,有人生起赞叹的心,佛陀不生爱着;有人生起毁谤之心,佛陀不生瞋恚;有人不赞叹、也不毁谤,佛陀不生舍离:佛陀能够远离这个爱、瞋两种的杂染,成就三不护,成就无忘失的功德,以此来调御众生,我至诚的归礼。

前面是偏重在说法,这个地方是讲统理大众。这个当然也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当然每一个人在菩萨道的规划各式各样,有些人他立志做个法师、有些人立志做个方丈(哈哈)。如果你立志要做一个方丈和尚,从这个地方来看,有两种功德要成就:第一个,你的身口意要如法,你的身业、口业、意业要如理如法,你这个身教胜于言教;第二个,你的心要平等,你不能够有太严重的爱憎取舍,不可以,你太严重的爱憎取舍,你很难做大家的导师,平等心是成就大众导师的一个根本条件。这个地方讲到你如何来统理大众,一个是平等的心,一个是如法的善业。

子十二、拔除习气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这个地方讲一些等流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他不一定是有烦恼。我们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活在习气当中──你早上起床,你往哪边走,去拿牙膏、拿毛巾都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还不算是什么习气;就是有些东西的习气,是会失威仪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而且它根本不是跟烦恼相应的,这叫习气,这种习气连阿罗汉都不能断;但是佛陀在生命当中那个法身,已经没有这种习气了。遍一切行住,佛陀普遍在一切的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他的威仪完全是圆满的智慧所引导的,佛陀从来没有跟着感觉走的,没有。一切时遍知,内心正念正知,这种通达诸法实相的佛陀,所表现出这种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我至诚的归礼,佛陀没有失威仪的情况。

子十三、无忘失法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个忘失的意思,就是佛陀度化众生,他知道时节因缘,绝对不会错过机会的。[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在有情利益安乐的事情当中,佛陀的法身绝对不会错过适当的时机。这个度化众生的时机,一生当中,其实机会不多,出现的机会不多,这个机会你一失掉了,那就比较麻烦,要等到下一次再出现就困难;但是只要你得度的因缘一出现的时候,佛陀随时会出现。为什么呢?[所作常无虚],所以佛陀只要一采取行动,他这个利益众生安乐的事情,绝对不会徒劳无功的,一个如实会掌握时机的一个法身的功德,我至诚的归礼。

这个度化众生跟教化众生是不一样,度化众生要等待时节因缘,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等待时节因缘。教化者,潜移默化。我们讲:我没有想要改变你,但是我要影响你,这个潜移默化叫教化。但是度化的话,要等待时机。

你看《杂阿含经》上说:佛陀有一次领着弟子们,到了旷野当中,有一个大富长者赚了很多钱,他在旷野当中盖一栋很漂亮的房子,佛陀过去跟他打招呼说:唉呀,你在干什么?他说我现在建造一栋很漂亮的房子,我冬天的时候,我住在这个房子的前面,享受阳光的温暖;到夏天的时候,我住在房子的后面,享受这个荫凉。佛陀赞叹他说:你有这样的一个果报,你过去是从善良的因缘而来,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往善的因缘而去。就讲这句话而已,也没有讲太多话,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大富长者晚上的时候,他住进房子的第一天,晚上就死掉了;但是佛陀也没有开示出世菩提心的法门。

为什么呢?得度因缘没有成熟,先结一个善缘。所以禅师在开示的时候说:对方如果善根具足,你应该广开甘露法门;如果善根不具足,合掌令欢喜。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现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你掌握时节因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经常说我要去度化众生,度化的结果呢?两个人结恶缘。你一定要度化他,但是他度化因缘的这个门还没有开,你强迫要它开,完了!这个法门没有度化到,他不但没有接受,还结下恶缘。所以这个地方无忘失法,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佛陀的无忘失。我觉得度化众生,身为一个菩萨,等待,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德行,等待,你要能够等待,一个菩萨不能够善知等待,等待机会的来临,你就很难度化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这个[无忘失]就是佛陀能够等待时机,把握时机。

子十四、大悲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度化众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是怎么样的一个相貌呢?[昼夜常六返],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觉的,白天三时、晚上三时,他那个大悲的明了心,经常观照一切众生的得度因缘,内心经常跟大悲心相应,随时要跟众生拔除痛苦,具足大悲心利乐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

这个大悲的意思,我过去有亲近过几位长老,从修行的功德,我认为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我觉得他们在摄受众生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你看我亲近的几位长老里面,有些长老眷属很多,他的信徒台湾、美国那都很多;有些长老没什么眷属,二三个信徒、四五个信徒。后来我常常跟他们谈话,我发觉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就是说你怎么知道你以后会有多少信徒?你怎么知道?如果你一天当中的修行,你那个明了的心,经常存念众生、经常想到众生,你以后的信徒会很多;如果你的心只有存念三宝,很少想到众生,那我保证你以后的信徒不会多。

这个因缘法就是这样,你不要说是神通,你就从你内心当中那个缘起就看得出来。我们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的因果是怎么看?我们一般的想法是说:人人要为我,所以我为人人。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个因果刚好颠倒;应该是我们要先为人人,我们释放出一种善意,然后众生才得到回馈,是这样子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是以这个眷属来判定一个人修行的标准,而是说如果你以后觉得摄受众生,成就一个广大的僧团,能够有利于弘扬你的法门,那你培养这种存念众生的心情──我为人人的心情就很重要,因为你那个我为人人的心情生起的时候,你会产生那种感动力。

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心是互动的,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心很奇怪,我的心遍满,你的心也遍满,但是又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它是一,它也不是;说它是二,也不是;但是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它们各自有它的自体,又互相的牵动,互相的牵动,又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心,的确是互动的、的确是互动的,这是事实。你经常没有想到他,他也不可能想到你,保证的。所以这个大悲心,是成就眷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子十五、十八不共佛法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这十八不共分成四种:第一个[行],佛陀有如理如法的身口意行为;[证],佛陀能够成就禅定、智慧的功德没有退失;第三个[智],佛陀有因缘观的智慧,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业],佛陀的身口意随智慧行:这种[行、证、智、业],是一切二乘人所没有的,最殊胜的,我至诚的归礼。这十八不共,等于是总结。好,我们看最后:

子十六、一切相妙智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这[一切相]等于是把前面的十五种功德作一个总结。由于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的圆满成就,而具足大功德相的菩提,他在一切处当中,有任何众生的疑惑,佛陀都能够以善巧方便,给他开导、给他断除,就是佛陀的一切种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外道曾经要测试佛陀的一切种智说:佛陀啊!前面那棵大树有多少树叶?佛陀说:有多少有多少树叶。外道就质疑了,过去以后抓了一把,数一数:那现在有多少树叶?佛陀说:现在剩多少树叶。很清楚。佛陀的一切种智,是没有差错的,以这个来总持整个法身。

壬二、六义摄(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颂)

癸一、长行(分二:子一乘前标义;子二结叹无上)

子一、乘前标义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

现在我们把前面十六种功德会归成六种:第一个[自性],这个自性约着体性来说;下面的五种约著作用,作用当中[因、果]是偏重自利的功德,[业相应、转]是偏重利他的功德。

子二、结叹无上

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

诸佛法身的功德是无上的,不能再圆满。我们看偈颂:

癸二、颂

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第一个赞叹自性功德,[尊成实胜义],世尊所成就的法身,是跟胜义谛的二空真如相应的,这讲到他所依止的体性是二空真如。他的因是什么呢?[一切地皆出],他是从十地当中,地地地地的增上圆满的。到果地呢?[至诸众生上],是讲果功德,这个果地是在所有的九法界之上的。[解脱诸有情],讲到佛陀的业,佛陀的法身他做什么业呢?就是解脱有情。

我们看第五[无尽无等德相应],这是讲第四相应,佛陀的法身是时空无尽的、恒常相应的,没有断灭的情况。第六是转,什么叫转呢?[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个转就是转身,佛陀从法身当中,转成受用身跟变化身。[现世间]是转成变化身,来教化人天的众生,示现八相成道。佛陀度化法身菩萨呢?是在大众的法会当中现出受用身,来度化法身菩萨,这个就不是人天众所能够见闻的。这个是以六种的义──自性、因、果、业、相应、转,来总持整个法身的功德。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菩萨,这个法身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我们现在的点叫做业报身,当然每一个人的业不同,所以这个果报体也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就是清净法身。现在的重点就是说,你要先清楚知道──从业报身转成法身,他的一个转变的因缘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转了多少是一回事,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方法,如果你连方法都不知道,那你就不可能转变,你就停留在原地打转。

我们这样一路学过来,我们可以知道转变报身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个是空性的智慧。空性的智慧是很高,因为我们心中有所住,那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可以从得失上先修,得跟失。一个人先安住在失,失舍。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说:修行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眼前活计放不下。我们可以放弃过去,我们也可以放弃未来,但是我们很难放弃现在。那你很难放弃现在,就失掉了广大的未来,就像《楞严经》上说的:在整个大海当中,你执着一个小水泡,就失去了大海。我希望我们在失的时候要知道:所谓的失就是得。失不是断灭,失是追求更好的得,所以一个人安住在失,安住久了以后,你观察失也不可得,无得亦无失,就入空性了。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次第,先安住在失,学吃亏,这个是亲近法身的第一个方法,第一个是得失,我们讲空正见。

第二个是大悲心,就是自跟他之间的问题,自跟他。我们的生命努力的方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为自己而活,第二个为别人而活,两种选择。第一个,你为自己谋福利;第二个,你为广大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谋福利。如果从转依的角度,你应该放弃自己的福利,把生命的精神体力去追求无量众生的福利,以[他]来当做我们的安住点。经常思惟:你就观想前面一个天平,你把我这个自我个体、你今生生灭的生命放在左边,把无量的众生放在右边,然后让你自己去选择,你的精神体力是投注在这个地方?还是投注在那个地方?这个都是你要去思考的。如果你选择放弃自我的个体生命,为众生谋福利,那你的业报身会趋向法身。

所以我想我们的下手处,第一个你要思考得失的问题,你要站在什么位置?你要站在失的位置。第二个自跟他,你要站在他的位置。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位置站对了,生命的转变是迟早问题;你的位置站错了,你说你会转变,我不相信。你再怎么用功,因为你位置站错了,你的本质就是错,你顶多就是在原地打转。所以你心中所安住的位置是很重要,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你说你位置站错了,你一天到晚想到自己、一天到晚想要得,你跟法身是没有关系,你不可能成就法身的,那你永远是在业报身打转,因为你站的位置是跟业报身产生感应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内心,我们一定会有所住,这个从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因为我们不能无住;但是你要住在一个对你自己趋向法身相随顺的位置,你要站在一个好的位置对你是很重要的。你站对了位置,你每一天的用功都是跟法身相随顺;你站错了位置,你是跟业报身相随顺:这个就叫做因缘所生法,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有些圣贤之道的道理,大家好好体会,在你的生命当中,到底你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经营你今生的生命?这个大家要想一想。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有一个台湾的众生,到马来西亚经商失败,结果跳楼自杀了,这个亡魂要求把他带回台湾,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用道教的方式来处理呢?

【师父答疑】:我想道教有道教的方式,我们也尊重;不过佛教的方式是放蒙山,或者你就是安排一个牌位。当然,他死掉以后想要回到台湾,那应该是堕入鬼神道,没有错。你要是堕入到畜生道,他也不会想回台湾;到天上去,他也不会想回台湾;到地狱去,他哪里都没办法回去。所以他想回台湾,应该是在鬼神道。所以我想以佛教的方式,放蒙山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他一定要用道教的方式,我们也表示尊重,因为众生的执着是各式各样的,尊重。

【学员提问】:性宗是否就是禅宗?

【师父答疑】:我们这样讲,禅宗是性宗的一部分,性宗是很广泛的,天台、华严,只要是直趋真如、直趋心性的都叫做性宗。

【学员提问】:这个修行要到什么阶位,才能够转定业?常诵念灭定业真言应该有所帮助?

【师父答疑】:我想是有帮助。但是你要转定业,你的想法要转变;如果你思想不转变,你说你会转定业,从缘起的角度我们很难相信。因为你的业力,是由你的意乐、你的愿望产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愿望。你说:我都没有愿望,我只想保持原状。你都没有愿望,这就是你的愿望!你保持原状,我现在活得很好,我现在的生命都很好,我也不想要转变──那这个就是你的愿望。你心中的愿望,会影响到你的业力,愿望的转变来自于思想的转变。

所以我们讲:经常听闻佛法,古德讲有潜移默化之功。潜移默化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的老师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说:听闻佛法,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每天在长。你看这个人他出了家以后,听了三年五年的佛法,你看他也没什么,但是他改变了。整天这样子熏熏熏,熏久了以后,他的思想改变了;思想改变,他的生命的愿望改变、他的行动改变、他的业力改变。

【学员提问】:鬼神有五通,他的他心通是否能够听得懂不同的语言?

【师父答疑】:我看未必。他可以听得到声音,但是不一定知道里面的内容,不一定。

【学员提问】:楞严咒是否只可以在清晨念,或者随时都可以念?

【师父答疑】:这个都是随可以时念的。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就算是生小孩的时候,你在紧急情况,都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小声念不要大声念,就是不恭敬的地方小声念。你上厕所的时候可不可以持〈往生咒〉?可以念,为什么不能念?但是不恭敬的地方不要出声,就差在这个地方。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受外境影响的,因为你这个法门的修行是在心中的道埸,但是为了尊重这个法门,在不恭敬的地方,不要出声,如此而已,念是一定要念的。

【学员提问】:我们回向给一个人的时候,并不认识他,这样子的回向是否有效果?

【师父答疑】:你要是不认识他,你起码要知道他的名号。我看忏公师父放蒙山的时候,他都是放相片的,持名、观像,最好是有一张相片,然后再有一个名字,那是更好。

【学员提问】:一个注重世间人格的人,在学佛以后,是否比一个不重视人格的人,更会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

【师父答疑】:这个也不能这样讲。他有世间的品德,他不一定有出离心。智者大师说:众生有四种:根利遮重,他这个人在家的时候乱七八糟,但他出家以后修行,直接发菩提心,根利遮重;你看有些人他的善业很强,他根钝遮轻,他善根很钝,但是你要他发菩提心很困难、发出离心也很困难,但是他修习善业。所以这个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善根跟遮障这两个是独立的。

【学员提问】:法师刚才上课的时候开示,以清净的愿力舍掉现在,才能得到未来,舍掉现在的色身,才能得到未来的色身,色身很快就会改变,请问改变指现世或来世呢?

【师父答疑】:如果你的愿力很坚定,而且你作了很大的加持,你今生就会有一些微细的改变,花报。诸位你有没有把你们过去在家的相片拿出来看一看,你跟现在的相片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差别?当然有些人改变很慢,那表示你这个人执着过去,你执着心很重。你如果一直执着的话,我看你要改变很难。改变的目的来自于无住,所以有时候改变的速度快慢,除了你的资粮力以外,你的智慧还是有关系的,不过你今生就会有一些花报,当然来生的改变就更大了。那如果你能够看得到来生,可能你自己都不认识了,那当然这个一切法是无常变化的。

【学员提问】:如果以增上生来为未来生命作规划,我们应该如何发愿跟回向?

【师父答疑】:如果你来生是样来人世间继续修行,你一定要发愿来生做人,你到三恶道去你就完了,你到天上去你也完了,所谓完了就是菩萨道完了,你要发愿做人。第二个你来生要遇到善知识,这个非常重要,你遇不到善知识,你也完了。

所以在台湾有些人弘扬这个圣道法门、增上生的,他很强调归依上师,他归依上师是摆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前面。就是说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忘记我,我要跟你在一起。当然临命终我们是到净土去,是忆念阿弥陀佛;那你如果是求增上生的人,那忆念上师、忆念三宝就很重要。你要是生长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你就完了。有三宝的住世,你遇不到一个跟你有缘的上师,那你修行也是障碍重重,所以愿得好师,愿得三宝的住世,善得人身,这都是你要去发愿的。

【学员提问】:这样的安排,有流转的危机,生命的增上凭借的是什么?

【师父答疑】:是有流转的危机,凭借的就是你坚定的愿力,愿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一切法无我,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不一样,是不是!你说西藏喇嘛,一世、二世这两个是不一样,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那你说,这个生命跟这个生命转变了,那他们两个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诸位知道吗?他们两个有共同愿力,那个愿望在,就是他这一世,他所要完成的愿望,到了第二世的时候,那个愿望继续,到了第三世愿望继续,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所以菩萨可以放弃自我,但是菩萨不能放弃愿力,菩萨放弃愿力,他菩萨道的生命就结束了。他那个生命的变化,他所凭借的是那个坚定愿力的相续。那你说我这个人愿力很薄弱,很薄弱那你先到净土去。

所以你要求增上生,你的愿力就是贯穿两个生命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你要发很坚定的愿,靠着你的愿力,把前世的生命跟今世的生命贯穿起来,他凭借就是愿力。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机深教浅,效果适得其反

疏文:增结者,《净名经》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

【推荐】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问: 袁了凡他改命,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净界法师...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他看到佛钵就很高兴啊,他就过...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妙莲老和尚:人最折福之处是什么

就是嫉妒障碍!看人家做好事总是眼红、心里不是滋味,...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

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永远都是自己的错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

【佛教词典】非得差别

【非得差别】 p0714   俱舍论四卷十八页云:非得、如...

【佛教词典】法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 p0763   此声明处六相之一。瑜伽十五...

莲池大师法语开示

卍 生死事大。 卍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卍 龙树于...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

荣辱不惊的老子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问: 癌症的起因是什么? 慧律法师答: 癌症的起因目...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传印长老:号召全国佛教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心公益

编者按: 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于2011年7月在...

坦诚地面对一切人,才不会心有挂碍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

既然罪性本空,为什么还要忏悔

问:师父在课堂上,一再提到说罪性本空,同时也要我们...

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

此前六讲给大家介绍了一共有九种的净土视野,种类。若...

两个和尚

有二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